分享

书法十讲

 欢政文辛 2012-03-31

第一讲
一、执笔
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沈尹默先生在《学书有法》里着重介绍了这个方法,大家可以上网找找,四指实接,最后一指依附无名指。个人体会前三指用指尖位置,无名指用指甲那里,因为指尖是手指最敏感的地方,这样在写字的过程中就能时时感应到笔的走向。
掌手要虚而宽,像握住一个鸡蛋,尽量做到“指实掌虚,掌竖腕平”。
枕腕和悬腕的作用:
枕腕的目的是让手腕更能体现出笔画的细微之处,悬腕是让人更能感受到笔势的走向,更能从整体上感观到写字的走向把握。至于枕腕和悬腕,我喜欢打比喻是打篮球的“二分球”和“三分球”,没有说二分球和三分球哪个更厉害,只能说投进去的才是厉害,所以不要看人是枕腕写还是悬腕写,我们看写出来的结果,写得好就是好,这是硬道理!
第二、运笔
中锋:常令笔尖画中行,这就是中锋。
其中还要侧锋,但侧锋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是没用的,是坏的,它和偏锋是不一样的,中锋取劲侧锋取妍,正因为有了侧锋,书法的风格才五彩缤纷,百花齐放。
第三、逆锋
“逆”就是“正”的相反,很多人写“逆锋”喜欢往回走一段再往前走,说这是逆锋,我不太认可这方法。“逆”的后面紧跟着一个“锋”字,我们要记住“逆锋”是两个字,而不单取一个“逆”字。也就是说“锋”要“逆”,我们写字的时间笔杆在前进,而“锋”呢要在运笔的相反方向,这就叫“逆锋”,也就是“常令笔锋画中行”,即“中锋”,我是反对写时在纸面上画圈圈的,不知这样理解对否?
第四、起笔
我们舐笔时要把笔舐起“武士刀”状,下面带弧度(这是黄跃权兄弟对我说的一个专用名词,很形像,非常感谢他),入纸时笔尖朝左上方60度左右(黄跃权兄弟说尽量垂直),这样入纸的好处是因为很多笔画很精致,我们要最少的接触面入纸,否则一下笔就是一个大疙瘩,肿,而且这样运笔有一个受力的过程,更能体会到“涩劲”。
第五、行笔
行笔其实就是中锋行笔,有时辅以侧锋。
第六、收笔
运笔到最后收笔时我们不防停一下,笔不动,我们观察一下笔尖的位置,其实笔尖是在画中,也就是在最后偏前一点,这个概念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弄懂,这关系到我们收笔精不精致,可以说是致命的。
收笔时笔尖不动然后竖起来,用笔尖把笔画修一下,田英章老师说:“收笔时等于没写好,用笔尖修一下。”很多人用笔肚是收锋,这样写出来的笔画很圆,没角不精神。
心得:笔尖竖起来是指自然运笔到最后,停的一刹那笔锋所在的位置(不跑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DSCN4394_1328971568.jpg


掌手要虚而宽------掌心要虚而宽
其中还要侧锋------其中还有侧锋
舐起“武士刀”----舐成“武士刀”
用笔肚是收锋-----用笔肚去收锋

第二讲
长横
长横貌似简单,但写好却一点都不简单,它和竖组成人的身体,在建筑上是“受力墙”,而撇和捺像人的手和脚,以取姿态美。
入笔我第一讲已经讲了,是从左上方60度入纸,入纸后有一个往左的很细微的动作,这个动作很多人忽略或者说不知道,沈尹默先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把运笔前的动作比作“打拳”,打拳时我们要先把拳头往回收再打出去才有力,而这个细微的动作的意义也在这。
60度入纸后我们写出长横的左上方那个“角”,往左的动作完成后我们迅速的压住笔毫往右走,这时写出左下方那个“角”,走时调成中锋(很多人调中锋时左边变圆,没角,那时用力没用好的缘故),走时从粗变细,然后再从细变粗,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收笔时,记住盯住笔尖的位置看,笔尖不能跑,然后竖起笔尖,用笔尖去收锋,把右上方和右下方的角写出来,记住,是笔尖而不是笔肚收锋,说得再极端一些就是用几条毛去收而不是用一堆毛去收,不知这样表达是否合适?
长横写完,咋一看,上方是直的,下方是带弧度的,“横平竖直”是很害人的一句话,所有的横都是左低右高的,不是平的,如果写平了视觉上就不好看了。
写长横时记得找长横的中点,过了中点用意识去往下走,不要一路高上去不懂理下来,否则虽然写成左低右高,但太生硬,不好看。
而且我们写横时,笔毫受力的方向是在笔画的上面(这也是黄跃权兄弟的笔法心得成果,在此,再次感谢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DSCN4397_1328973097.jpg


第三讲
竖,分垂露和悬针两种。垂露顾名思义就是收笔像一个往下垂的露珠;悬针就是收笔时像倒挂的针尖,方法不多讲,多看田英章老师的视频,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下面几点:
1、竖在左时往左倾,在右时往右斜,只有在中间时才垂直。这样的处理是为了重心,像农村以前晾衣服的架子,成一个“X”状才坚固,风吹也吹不倒。
2、所有的竖都可以用垂露,但悬针基本只有在最后一笔是竖时才用,可以这样概括:如果字还没有写完,里面有竖的都要写成垂露,如果字写到最后一笔是竖的才可以用悬针。如果不知道该用什么,就用垂露吧,肯定没错。
3、垂露收锋:笔画写到最后稍停,笔锋停留的位置是在笔画的结束稍上那位置,再提锋从左往右收笔,记得是用笔锋去收,只有几根毛而已,不要用笔肚去收。
4、关于收笔,有人是从左往右收笔,有人是从右往左收笔,不同的教科书上面这两种写法都有,那到底哪种才是对的呢?其实两种都是对的,和个人的运笔习惯有关,如果写过行书的人,应该比较好容易理解,我们写完一笔找下一笔时,笔势有时是从左往右走的,有时笔势是从右往左走的,个人习惯而已。
具体可以看看我随手写的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DSCN4399_1329024206.jpg



第四讲
“永”字八法
一、右点
右点无可否认当属最难的几个笔画之一,但就其笔法来说却是最简单的,它要求是“三角一肚”,可能很多人就是给这个形状给吓怕了,所以写的时候把它变复杂了。其实可以拿一枝毛笔盯着它看半秒你就会发现原来毛笔就是一“毛锥子”,它的形状就是一“肚”,你只要把它轻轻的按下去“肚”就出来了,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复杂。
右点的行笔是朝左上方60度轻入笔,然后按下去,按到最重时往右下角从重到轻收笔,运笔过程是“从左往右,然后从上往下”,说白了就是一提按的过程:先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写时嘴里念“1”(从左到右),再念“2”(从上往下),这两声念完了它就出来了:)
二、横
横在上面已经说过了,笔法上没什么区别,只是这横太短,基本是直的,不要带什么弧度,不要追求什么桥状。
三、横折
转折我曾经给它折磨得失眠,很长一段时间失眠,后来才发现自己把它弄复杂了。
横折说白了就是“一横+一竖”,你写完横时只要记住笔锋不动,这时它在笔画最后稍前一点,这时候竖起笔来写竖,很简单的“竖压横”就写完了,相信很多人犯的毛病就是笔锋跑了。写竖时有一个往右上的小动作再下来,和打拳的道理是一样的,先收拳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竖是往下走的,所以回收的动作就在它相反的方向变成往上了。写竖时要一个挺肚的形状,也就是左边看是直的,右边看是带弧度的,至于为什么?下面说钩时再讲。
四、直钩
练田楷的人大多在这笔上练得想骂街,“跪笔弹锋”四个字让人看了直想哭,你哭过没有?
先说钩,篆隶都没有钩,为什么楷书就出现了?你想过这问题吗?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的一件事,拿“永”字来说,写完一竖后笔势是往上走的,去找那横折撇,竖往上一带就成了“钩”,你把它产生的原因想明白了这笔就简单了,田英章老师最新的钩法是一笔上去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吧?
上面说“竖”要写成“挺肚”,目的就是为了这钩,想想我们踢足球时,如果腿在原地踢出去是不是没力?所以我们要先往后缩腿再一腿踢出去,球飞得老远,这就是“蓄势”,写这竖挺肚后就是为了给钩“蓄势”。
再说“跪笔弹锋”吧,记得上面说竖的写法吧?写完竖后笔锋不要跑,那它是在最后稍前一点的位置,这时竖起笔来沿右边的笔画边沿切下来,往上面跪(就是所谓的笔肚在前笔尖在后),再弹出去,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驻,切,跪,弹。
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驻时笔锋不要跑。
第二,切时最下面的角是在竖的中间,不能偏左或偏右。
第三,跪时是往上面跪,而且要大胆的跪,跪是为了把里面的“内圆”跪出来,大胆跪的原因是用力太小钩会很短很难看。
第四,弹时是往左上方45度左右的方向弹,太直的往上弹不行,另外弹时是从下往上走一弧度,目的是为了让钩的外沿饱满。弹时是很自然的一个提笔,不要用太大的力去走太长的距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DSCN4407_1329104747.jpg

第五讲
“永字八法”之横撇折,撇和捺。
先说“横折撇”,这笔要求是“撇压横”,横上面已经说了,60度入笔,往上走,结束时记住笔锋不要动,我画了一个图,能很清楚的反映出当时笔锋所在,只要不跑锋,你提起笔往右一压然后往左撇出去,你想撇不压横都不行,普遍人犯的毛病依然是跑锋了,笔锋在结束时往右走了,这样写撇时撇和横就分离了,“撇压横”的目的就是为了坚固,我们看过“焊接”吧?两者焊在一起,感觉是混为一体,不可分割,如果是两条木棍拼在一起,感觉不用力你都能把它折断。
写撇时要带一点点偏锋,用纯中锋也行,但中锋写出来的过于浑厚没有俏利,带一点点偏锋写出来的“活”,动感十足。
再说“撇”吧,往右顿完是有一个往上的小动作,目的和写其它笔画是一样的,和打拳的道理一样,往回收是为了“蓄势”,然后写出去才有力。
写撇容易犯的毛病是过弯,其实我们慢看撇,上方是直的,下方是带弧度的,非常飘逸,它有一个重-轻-重-轻的过程,有头,有脖子,有肚,有尾,田英章老师写的撇就像一个人,让人叹为观止。
撇,初写者一般都觉得非常简单,好像一写就像了,其实越写越难,这笔有一个关键,非常关键,不懂这个写出来的撇拖泥带水,不好看。荆霄鹏老师在回一个书友的帖里是这样说的“撇出锋还竖不起笔锋”(印象中大约是这样的),我当时看了这个回复拍案叫绝,一个“竖”字道出了写撇最关键的天机。
下面再说“捺”,捺个个都知道要“一波三折”,写捺最难的是那个坡度,要不太弯要不太直,相信很多人写这笔写得想扔笔吧?
写捺有几点要注意的:
第一。“藏锋入纸”,我以前一直搞不懂“藏锋”是怎么一回事,虽然看了不下十五六本理论书,但没人道出其中奥秘,最后想明白了,其实还是和“打拳”的道理一样的,鸟儿要飞时要先收一下翅膀才能飞出去,拳要先收回来打出去才有力,“藏锋”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蓄势”,为了行笔时有力,想明白了就知道那些在纸上画圈圈说要藏锋的人是误解了原意。有书友指着那些教科书上的'示意图’问我,对不对,我说对,但那应该是手腕的过程,不是笔锋行的过程,“图示”没错,是我们理解错了,不信?书友们可以试下看看写字时顺锋下笔手腕的轨道是不是和那些“示意图”一样?
第二。捺的弧度,这个还真的用语言表述不清楚,要不太弯,要不太直,只能靠自己多练了。
第三。捺出锋前有一个角,很多人写捺时下面是圆的,没角,原因很简单,你只要出锋时停一下那角就出来了,就0.2秒的事,绝不耽搁你写字的速度,这个角是停出来的,记住写到这里时停一下,不要急。
第四。捺的出锋最后是水平的,有些书友写成往上翘,有些写成往下垂,都不对,应该水平出锋,田英章老师说到这里有个很形状的比喻:“就像停车,停好后还要回正轮胎。”
DSCN4415_1329218427.jpg

第六讲
心钩,戈钩,竖弯钩,风钩的技法与及笔法,笔势之间的联系
心钩:心钩下笔后很短的距离就要马上转右,出钩的地方如果在最下面画一条水平线,它是在水平线上面的,出钩的方向基本和入笔的角度一致。
戈钩:这笔可分两笔也可一笔完成,关键是看你写到最后出锋时看能不能聚锋,要求外方内圆,想一笔完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最后有一个向右的小动作,稍顿然后用意念运笔从外往内走一弧度这样往上走,这样钩的外沿就饱满了,也可以理解成直推而上。
竖弯钩:竖不能太重,竖转弯后马上变粗,并不是慢慢变粗的,而且在下面画一条水平线,差不多横的中间才是最低点,两头稍高。出锋是朝右上,有些可以写成直往上推,但不能向左,出锋时有一个绞锋的动作,这动作很微妙,在田楷笔法中极少用到这动作(绞笔在篆隶书中用得很多)。
风钩:这笔和戈钩相类似,不同的是它还有横,转折时要压横,压横上面说过,只要写完横笔锋不动,在原地提起笔来往右切再往下走,想不压横都不行。
笔法:笔法说白了就是由人通过手腕合理的动作使手上的笔发挥作用而形成“法”,它一定要符合人手腕的生理机能。我们看一些人写字,非常舒服,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而看某些人写字,却觉得特别别扭,堵心堵肺的,两者都是写字,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呢?除了功力之外,运笔也占很大的原因。
笔势:每一笔都有一个轨迹,从起笔到收笔有一种“势”,只有符合了这种“势”,运笔才能流畅和有力,而运笔的关键就是手腕的运动,它也有其轨迹,通过摆动甚至翻转来达到流畅顺利的目的(这在草书中特别明显)。我们可以通过看沈尹默先生的书法理论图来分析一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DSCN4426_1329230721.jpg
DSCN4431_1329313208.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