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nux 系统常见的压缩指令

 winc0211c 2012-03-31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dragonflover的博客

  财富的天下,天下的财富,我保留,你拿走! 在Linux的环境中,压缩文件案的扩展名大多是:

  *.Z compress 程序压缩的文件;

  *.gz gzip 程序压缩的文件;

  *.bz2 bzip2 程序压缩的文件;

  *.tar tar 程序打包的数据,并没有压缩过;

  *.tar.gz tar 程序打包的文件,其中并且经过 gzip 的压缩

  *.tar.bz2 tar 程序打包的文件,其中并且经过 bzip2 的压缩

  Linux上常见的压缩指令就是 gzip 与 bzip2 ,至于 compress 已经退流行了。

  gzip, zcat

  gzip 可以说是应用度最广的压缩指令了!目前 gzip 可以解开 compress, zip 与 gzip 等软件所压缩的文件。 至于 gzip 所建立的压缩文件为 *.gz 的档名喔!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指令的语法吧:

  [root@www ~]# gzip [-cdtv#] 档名

  [root@www ~]# zcat 档名.gz

  选项与参数:

  -c :将压缩的数据输出到屏幕上,可透过数据流重导向来处理;

  -d :解压缩的参数;

  -t :可以用来检验一个压缩文件的一致性~看看文件有无错误;

  -v :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案的压缩比等信息;

  -# :压缩等级,-1 最快,但是压缩比最差、-9 最慢,但是压缩比最好!预设是 -6

  范例一:将 /etc/man.config 复制到 /tmp ,并且以 gzip 压缩

  [root@www ~]# cd /tmp

  [root@www tmp]# cp /etc/man.config .

  [root@www tmp]# gzip -v man.config

  man.config: 56.1% -- replaced with man.config.gz

  [root@www tmp]# ll /etc/man.config /tmp/man*

  -rw-r--r-- 1 root root 4617 Jan 6 2007 /etc/man.config

  -rw-r--r-- 1 root root 2684 Nov 10 17:24 /tmp/man.config.back.Z

  -rw-r--r-- 1 root root 2057 Nov 10 17:14 /tmp/man.config.gz <==gzip压缩比较佳

  范例二:由于 man.config 是文本文件,请将范例一的压缩文件的内容读出来!

  [root@www tmp]# zcat man.config.gz

  # 由于 man.config 这个原本的文件是是文本文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 zcat 去读取!

  # 此时屏幕上会显示 man.config.gz 解压缩之后的文件内容!

  范例三:将范例一的文件解压缩

  [root@www tmp]# gzip -d man.config.gz

  # 不要使用 gunzip 这个指令,不好背!使用 gzip -d 来进行解压缩!

  # 与 gzip 相反, gzip -d 会将原本的 .gz 删除,产生原本的 man.config 文件。

  范例四:将范例三解开的 man.config 用最佳的压缩比压缩,并保留原本的文件

  [root@www tmp]# gzip -9 -c man.config > man.config.gz

  bzip2, bzcat

  若说 gzip 是为了取代 compress 并提供更好的压缩比而成立的,那么 bzip2 则是为了取代 gzip 并提供更佳的压缩比而来的。 bzip2 真是很不错用的东西~这玩意的压缩比竟然比 gzip 还要好~至于 bzip2 的用法几乎与 gzip 相同! 看看底下的用法吧!

  [root@www ~]# bzip2 [-cdkzv#] 档名

  [root@www ~]# bzcat 档名.bz2

  选项与参数:

  -c :将压缩的过程产生的数据输出到屏幕上!

  -d :解压缩的参数

  -k :保留源文件,而不会删除原始的文件喔!

  -z :压缩的参数

  -v :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案的压缩比等信息;

  -# :与 gzip 同样的,都是在计算压缩比的参数, -9 最佳, -1 最快!

  范例一:将刚刚的 /tmp/man.config 以 bzip2 压缩

  [root@www tmp]# bzip2 -z man.config

  # 此时 man.config 会变成 man.config.bz2 !

  范例二:将范例一的文件内容读出来!

  [root@www tmp]# bzcat man.config.bz2

  # 此时屏幕上会显示 man.config.bz2 解压缩之后的文件内容!!

  范例三:将范例一的文件解压缩

  [root@www tmp]# bzip2 -d man.config.bz2

  范例四:将范例三解开的 man.config 用最佳的压缩比压缩,并保留原本的文件

  [root@www tmp]# bzip2 -9 -c man.config > man.config.bz2

  tar-打包指令:

  [root@www ~]# tar [-j|-z] [cv] [-f 建立的档名] filename... <==打包与压缩

  [root@www ~]# tar [-j|-z] [tv] [-f 建立的档名] <==察看档名

  [root@www ~]# tar [-j|-z] [xv] [-f 建立的档名] [-C 目录] <==解压缩

  选项与参数:

  -c :建立打包文件,可搭配 -v 来察看过程中被打包的文件名(filename)

  -t :察看打包文件的内容含有哪些文件名,重点在察看『文件名』就是了;

  -x :解打包或解压缩的功能,可以搭配 -C (大写) 在特定目录解开

  特别留意的是, -c, -t, -x 不可同时出现在一串指令列中。

  -j :透过 bzip2 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文件名最好为 *.tar.bz2

  -z :透过 gzip 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文件名最好为 *.tar.gz

  -v :在压缩/解压缩的过程中,将正在处理的文件名显示出来!

  -f filename:-f 后面要立刻接要被处理的文件名!建议 -f 单独写一个选项啰!

  -C 目录 :这个选项用在解压缩,若要在特定目录解压缩,可以使用这个选项。

  其他后续练习会使用到的选项介绍:

  -p :保留备份数据的原本权限与属性,常用于备份(-c)重要的配置文件

  -P :保留绝对路径,亦即允许备份数据中含有根目录存在之意;

  --exclude=FILE:在压缩的过程中,不要将 FILE 打包!

  其实最简单的使用 tar 就只要记忆底下的方式即可:

  压 缩:tar -jcv -f filename.tar.bz2 要被压缩的文件或目录名称

  查 询:tar -jtv -f filename.tar.bz2

  解压缩:tar -jxv -f filename.tar.bz2 -C 欲解压缩的目录

  使用 tar 加入 -j 或 -z 的参数备份 /etc/ 目录

  有事没事备份一下 /etc 这个目录是件好事!备份 /etc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 tar 啰!让我们来玩玩先:

  [root@www ~]# tar -zpcv -f /root/etc.tar.gz /etc

  tar: Removing leading `/' from member names <==注意这个警告讯息

  /etc/

  ....中间省略....

  /etc/esd.conf

  /etc/crontab

  # 由于加上 -v 这个选项,因此正在作用中的文件名就会显示在屏幕上。

  # 如果你可以翻到第一页,会发现出现上面的错误讯息!底下会讲解。

  # 至于 -p 的选项,重点在于『保留原本文件的权限与属性』之意。

  [root@www ~]# tar -jpcv -f /root/etc.tar.bz2 /etc

  # 显示的讯息会跟上面一模一样啰!

  [root@www ~]# ll /root/etc*

  -rw-r--r-- 1 root root 8740252 Nov 15 23:07 /root/etc.tar.bz2

  -rw-r--r-- 1 root root 13010999 Nov 15 23:01 /root/etc.tar.gz

  [root@www ~]# du -sm /etc

  118 /etc

  # 为什么建议您使用 -j 这个选项?从上面的数值你可以知道了吧?^_^

  查阅 tar 文件的数据内容(可察看文件名),与备份文件名有否根目录的意义

  [root@www ~]# tar -jtv -f /root/etc.tar.bz2

  如果你确定你就是需要备份根目录到 tar 的文件中,那可以使用 -P (大写) 这个选项,请看底下的例子分析:

  范例:将文件名中的(根)目录也备份下来,并察看一下备份档的内容文件名

  [root@www ~]# tar -jpPcv -f /root/etc.and.root.tar.bz2 /etc

  ....中间过程省略....

  [root@www ~]# tar -jtf /root/etc.and.root.tar.bz2

  /etc/dbus-1/session.conf

  /etc/esd.conf

  /etc/crontab

  # 这次查阅文件名不含 -v 选项,所以仅有文件名而已!没有详细属性/权限等参数。

  例题:系统备份范例

  系统上有非常多的重要目录需要进行备份,而且其实我们也不建议你将备份数据放置到 /root 目录下! 假设目前你已经知道重要的目录有底下这几个:

  /etc/ (配置文件)

  /home/ (用户的家目录)

  /var/spool/mail/ (系统中,所有账号的邮件信箱)

  /var/spool/cron/ (所有账号的工作排成配置文件)

  /root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然后我们也知道,/home/loop* 不需要备份,而且 /root 底下的压缩文件也不需要备份,另外假设你要将备份的数据放置到 /backups ,并且该目录仅有 root 有权限进入! 此外,每次备份的文件名都希望不相同,例如使用:backup-system-20091130.tar.bz2 之类的文件名来处理。 那你该如何处理这个备份数据呢?

  # 1. 先处理要放置备份数据的目录与权限:

  [root@www ~]# mkdir /backups

  [root@www ~]# chmod 700 /backups

  [root@www ~]# ll -d /backups

  drwx------ 2 root root 4096 Nov 30 16:35 /backups

  # 2. 假设今天是 2009/11/30 ,则建立备份的方式如下:

  [root@www ~]# tar -jcv -f /backups/backup-system-20091130.tar.bz2 \

  > --exclude=/root/*.bz2 --exclude=/root/*.gz --exclude=/home/loop* \

  > /etc /home /var/spool/mail /var/spool/cron /root

  ....(过程省略)....

  [root@www ~]# ll -h /backups/

  -rw-r--r-- 1 root root 8.4M Nov 30 16:43 backup-system-20091130.tar.bz2

  dump-完整备份工具:

  某些时刻你想要针对文件系统进行备份或者是储存的功能时,不能不谈到这个 dump 指令!

  用 dump 备份完整的文件系统

  [root@www ~]# dump [-Suvj] [-level] [-f 备份档] 待备份资料

  [root@www ~]# dump -W

  选项与参数:

  -S :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需要多少磁盘空间才能够备份完毕;

  -u :将这次 dump 的时间记录到 /etc/dumpdates 文件中;

  -v :将 dump 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

  -j :加入 bzip2 的支持!将数据进行压缩,默认 bzip2 压缩等级为 2

  -level:就是我们谈到的等级,从 -0 ~ -9 共十个等级;

  -f :有点类似 tar 啦!后面接产生的文件,亦可接例如 /dev/st0 装置文件名等

  -W :列出在 /etc/fstab 里面的具有 dump 设定的 partition 是否有备份过?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几个范例吧!假如你要将系统的最小的文件系统捉出来进行备份,那该如何进行呢?

  # 1. 先找出系统中最小的那个文件系统,如下所示:

  [root@www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hdc2 9.5G 3.7G 5.3G 42% /dev/hdc3 4.8G 651M 3.9G 15% /home

  /dev/hdc1 99M 11M 83M 12% /boot <==看起来最小的就是他啦!

  tmpfs 363M 0 363M 0% /dev/shm

  # 2. 先测试一下,如果要备份此文件系统,需多少容量?

  [root@www ~]# dump -S /dev/hdc1

  5630976 <==注意一下,这个单位是 bytes ,所以差不多是 5.6MBytes。

  # 3. 将完整备份的文件名记录成为 /root/boot.dump ,同时更新记录文件:

  [root@www ~]# dump -0u -f /root/boot.dump /boot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02:53:45 2008 <==记录等级与备份时间

  DUMP: Dumping /dev/hdc1 (/boot) to /root/boot.dump <==dump的来源与目标

  DUMP: Label: /boot <==文件系统的 label

  DUMP: Writing 10 Kilobyte records

  DUMP: mapping (Pass I) [regular files] <==开始进行文件对应

  DUMP: mapping (Pass II) [directories]

  DUMP: estimated 5499 blocks. <==评估整体block数量

  DUMP: Volume 1 started with block 1 at: Tue Dec 2 02:53:46 2008

  DUMP: dumping (Pass III) [directories] <==开始 dump 工作

  DUMP: dumping (Pass IV) [regular files]

  DUMP: Closing /root/boot.dump <==结束写入备份档

  DUMP: Volume 1 completed at: Tue Dec 2 02:53:47 2008

  DUMP: Volume 1 5550 blocks (5.42MB) <==最终备份数据容量

  DUMP: Volume 1 took 0:00:01

  DUMP: Volume 1 transfer rate: 5550 kB/s

  DUMP: 5550 blocks (5.42MB) on 1 volume(s)

  DUMP: finished in 1 seconds, throughput 5550 kBytes/sec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02:53:45 2008

  DUMP: Date this dump completed: Tue Dec 2 02:53:47 2008

  DUMP: Average transfer rate: 5550 kB/s

  DUMP: DUMP IS DONE

  # 在指令的下达方面,dump 后面接 /boot 或 /dev/hdc1 都可以的!

  # 而执行 dump 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上的一些讯息,您可以自行仔细的观察!

  [root@www ~]# ll /root/boot.dump /etc/dumpdates

  -rw-rw-r-- 1 root disk 43 Dec 2 02:53 /etc/dumpdates

  -rw-r--r-- 1 root root 5683200 Dec 2 02:53 /root/boot.dump

  # 由于加上 -u 的选项,因此 /etc/dumpdates 该文件的内容会被更新!注意,

  # 这个文件仅有在 dump 完整的文件系统时才有支持主动更新的功能。

  # 4. 观察一下系统主动建立的记录文件:

  [root@www ~]# cat /etc/dumpdates

  /dev/hdc1 0 Tue Dec 2 02:53:47 2008 +0800

  [文件系统] [等级] [ ctime 的时间 ]

  # 0. 看一下有没有任何文件系统被 dump 过的资料?

  [root@www ~]# dump -W

  Last dump(s) done (Dump '>' file systems):

  > /dev/hdc2 ( /) Last dump: never

  > /dev/hdc3 ( /home) Last dump: never

  /dev/hdc1 ( /boot) Last dump: Level 0, Date Tue Dec 2 02:53:47 2008

  # 如上列的结果,该结果会捉出 /etc/fstab 里面第五字段设定有需要 dump 的

  # partition,然后与 /etc/dumpdates 进行比对,可以得到上面的结果啦!

  # 尤其是第三行,可以显示我们曾经对 /dev/hdc1 进行过 dump 的备份动作喔!

  这样很简单的就建立起来 /root/boot.dump 文件,该文件将整个 /boot/ 文件系统都备份下来了! 并且将备份的时间写入 /etc/dumpdates 文件中,准备让下次备份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 现在让我们来进行一个测试,检查看看能否真的建立 level 1 的备份呢?

  # 1. 先恶搞一下,建立一个大约 10 MB 的文件在 /boot 内:

  [root@www ~]# dd if=/dev/zero of=/boot/testing.img bs=1M count=10

  10+0 records in

  10+0 records out

  10485760 bytes (10 MB) copied, 0.166128 seconds, 63.1 MB/s

  # 2. 开始建立差异备份档,此时我们使用 level 1 吧:

  [root@www ~]# dump -1u -f /root/boot.dump.1 /boot

  ....(中间省略)....

  [root@www ~]# ll /root/boot*

  -rw-r--r-- 1 root root 5683200 Dec 2 02:53 /root/boot.dump

  -rw-r--r-- 1 root root 10547200 Dec 2 02:56 /root/boot.dump.1

  # 看看文件大小,岂不是就是刚刚我们所建立的那个大文件的容量吗? ^_^

  # 3. 最后再看一下是否有记录 level 1 备份的时间点呢?

  [root@www ~]# dump -W

  Last dump(s) done (Dump '>' file systems):

  > /dev/hdc2 ( /) Last dump: never

  > /dev/hdc3 ( /home) Last dump: never

  > /dev/hdc1 ( /boot) Last dump: Level 1, Date Tue Dec 2 02:56:33 2008

  ....(中间省略)....

  用 dump 备份非文件系统,亦即单一目录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处理一下 /etc 的 dump 备份吧!因为 /etc 并非单一文件系统,他只是个目录而已。 所以依据限制的说明, -u, level 1~9 都是不适用的。我们只能够使用 level 0 的完整备份将 /etc 给他 dump 下来。因此作法就变的很简单了!

  # 让我们将 /etc 整个目录透过 dump 进行备份,且含压缩功能

  [root@www ~]# dump -0j -f /root/etc.dump.bz2 /etc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12:08:22 2008

  DUMP: Dumping /dev/hdc2 (/ (dir etc)) to /root/etc.dump.bz2

  DUMP: Label: /1

  DUMP: Writing 10 Kilobyte records

  DUMP: Compressing output at compression level 2 (bzlib)

  DUMP: mapping (Pass I) [regular files]

  DUMP: mapping (Pass II) [directories]

  DUMP: estimated 115343 blocks.

  DUMP: Volume 1 started with block 1 at: Tue Dec 2 12:08:23 2008

  DUMP: dumping (Pass III) [directories]

  DUMP: dumping (Pass IV) [regular files]

  DUMP: Closing /root/etc.dump.bz2

  DUMP: Volume 1 completed at: Tue Dec 2 12:09:49 2008

  DUMP: Volume 1 took 0:01:26

  DUMP: Volume 1 transfer rate: 218 kB/s

  DUMP: Volume 1 124680kB uncompressed, 18752kB compressed, 6.649:1

  DUMP: 124680 blocks (121.76MB) on 1 volume(s)

  DUMP: finished in 86 seconds, throughput 1449 kBytes/sec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12:08:22 2008

  DUMP: Date this dump completed: Tue Dec 2 12:09:49 2008

  DUMP: Average transfer rate: 218 kB/s

  DUMP: Wrote 124680kB uncompressed, 18752kB compressed, 6.649:1

  DUMP: DUMP IS DONE

  # 上面特殊字体的部分显示:原本有 124680kb 的容量,被压缩成为 18752kb,

  # 整个压缩比为 6.649:1 ,还可以的压缩情况啦!

  restore

  备份档就是在急用时可以回复系统的重要数据,所以有备份当然就得要学学如何复原了! dump 的复原使用的是 restore 这个指令!

  [root@www ~]# restore -t [-f dumpfile] [-h] <==用来察看 dump 档

  [root@www ~]# restore -C [-f dumpfile] [-D 挂载点] <==比较dump与实际文件

  [root@www ~]# restore -i [-f dumpfile] <==进入互动模式

  [root@www ~]# restore -r [-f dumpfile] <==还原整个文件系统

  选项与参数:

  相关的各种模式,各种模式无法混用喔!例如不可以写 -tC 啦!

  -t :此模式用在察看 dump 起来的备份文件中含有什么重要数据!类似 tar -t 功能;

  -C :此模式可以将 dump 内的数据拿出来跟实际的文件系统做比较,

  最终会列出『在 dump 文件内有记录的,且目前文件系统不一样』的文件;

  -i :进入互动模式,可以仅还原部分文件,用在 dump 目录时的还原!

  -r :将整个 filesystem 还原的一种模式,用在还原针对文件系统的 dump 备份;

  其他较常用到的选项功能:

  -h :察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 inode 与文件系统 label 等信息

  -f :后面就接你要处理的那个 dump 文件啰!

  -D :与 -C 进行搭配,可以查出后面接的挂载点与 dump 内有不同的文件!

  

  

  



--------转载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