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修一切 2012-03-31
探矿者   来源于嵇少丞老师—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南非Blyde峡谷的Bourke's Luck壶穴群

上网查查, 有很多、很多文章谈到“京西古道”,神气活现地谈到在一个叫“牛角岭关城“的关隘西南的山坡石头上留下了156个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或“蹄痕”,最深的达半尺多深。有人以此感慨岁月穿梭,“当年的京西古道,车马云集,马帮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形成如此奇观”。 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竟然主要集中于一段十几米长的基岩路面上。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牛角岭的所谓“蹄窝”与两个沉思的游客(网络照片)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牛角岭的所谓“蹄窝”(照片来自“叶落归根”博客)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牛角岭的所谓“蹄窝”(照片来自“叶落归根”博客)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牛角岭的所谓“蹄窝”(网络照片)


   驴马畜蹄在坚硬的基岩上焉能踩出“大大小小、深浅不一,最深半尺多”的“蹄窝”?

   其实,这些所谓的“蹄窝”在地质上叫壶穴(Pothole),是水流中挟带砂、砾石刮擦、磨蚀不规则石面河床而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凹坑,然后,水流进入凹坑,形成涡流,盘旋冲击并转动坑内石子或砾石,不断磨蚀着坑壁,越磨越大,越磨越深,若在深部再遇到软弱岩层或薄弱面如节理或破裂等,冲蚀刮磨的速度就更快、效率更高,造成凹坑的侧向扩展、延长,使得一系列壶穴甚至在地下相互连通,形成地下河流。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壶穴中的清水像一面镜子。按其大小,这又是什么兽的“蹄窝”, 恐龙?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壶穴中的砾石尚在,作案凶手还留在现场。凶手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外地随大流来的。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角闪岩中壶穴内的砾石尚在,作案凶手还在现场。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美女与壶穴

       在现代山区河床或洪水多次泛滥的倾斜山岩上,壶穴或水流的冲蚀坑非常之常见。壶穴有大有小,大的就是深潭,小的就是驴“蹄窝”。
   壶穴或激流的冲蚀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坑壁光滑如镜,在坚硬、各向同性的岩石之中更为明显,例如,花岗岩、大理岩和灰岩等。二是,只要没有人动过,坑内总有砾石存在,其表面非常光滑,磨圆程度高。原先有棱角的石块,在涡流的冲击下,反复研磨着坑壁,石头磨石头,最后,棱角磨圆了,呈鸭蛋和鸡蛋状,大小不一。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大小壶穴在一起,最小如狗“蹄窝”,大的由三个壶穴合并而成,呈心形。壶穴无论大小,内总有砾石,其表面非常光滑,磨圆程度高。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坑内总有砾石,其表面非常光滑,磨圆程度高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坑内总有砾石,其表面非常光滑,磨圆程度高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台湾野柳公园的冲蚀坑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台湾野柳公园的冲蚀坑, 这是什么“古道”?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流水冲蚀坑是非常普通的地质现象,非人类所为。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壶穴在地下彼此贯通,形成地下河流。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这个壶穴很深, 洪水时就是一个旋涡。这下知道为什么山间河流里总有许多旋涡了吧,人下去卷进旋涡必死,头碰石头受伤,出不来。


   不懂地质的人把岩面上壶穴或水流的冲蚀坑臆想成古畜的“蹄窝”或“蹄痕”,可以原谅,毕竟他们缺失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但是,做导游的人最好还是要讲些科学素质,不然误人子弟,游客信以为真。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典型的壶穴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变质岩中的冲蚀坑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半尺多深的冲蚀坑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要找收藏石到冲蚀坑内找。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壶穴群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壶穴形成原理示意图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有人是否要将这张照片说成是哪位英雄(张飞、关羽...)的脚印?搞科学的不会这么做。

 

这是壶穴,不是“蹄窝” - 探矿者           - Prospector blog

王母娘娘的“三寸金莲”的脚印?不良导游会这么胡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