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

 昵称981003 2012-03-31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自认为防备周到的,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与暴露的事物相排斥。非常公开的经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
    (1)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但在战争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有效。这就好比上山一样,如果从山下直接向上攀登,路途虽近但危险颇大。假如绕山盘旋而上,虽然多走了一段路,却能够平安地到达山顶。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借刀,既有明借和暗借之分,又有诱借和强借之别。可见,要讲究借刀的方法和艺术,不能露出任何蛛丝马迹。所借之刀一定要锋利,否则杀人不成就会殃及自身。
    借刀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1)借人力;(2)借财物;(3)借条件;(4)借谋略;(5)借媒介;(6)借舆论;(7)借势力。
    借刀杀人之计属阴谋而非阳谋。平常之时,不可不防;非常之时,不可不用。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敌;损刚益柔。
 【译文】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讲解】此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在两军对垒时,逸者胜,劳者败。所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敌劳,使己逸,这是掌握作战主动权、伺机歼敌的法宝。

    以逸待劳之计有三种含义:
    (1)养精蓄锐。足够的兵力是歼敌的必要条件。在自己的兵力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要尽量避免与敌直接交战,在退守中扩充力量,一旦抓住有利时机,便英勇出击。
    (2)疲敌劳敌,在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应采取诱敌深入、疲敌劳敌的战术,使敌人体力疲惫、士气低落,再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3)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不成熟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乘机进攻夺取胜利。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孙子兵法》说:“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大凡敌方发生混乱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内忧,二是外患,三是内外交害。这些混乱就是敌方之“火”,我方应抓住机会,乘势“打劫”,这样不仅容易成功,而且能从中获得意外的好处。“打劫”要讲究时机和方法,否则如火中取栗,烫了自己的手,伤了自己的身。

    此计的含义如下:
    (1)乘危取利。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获利的意图有关。正常情况下求利,当然满足不了贪婪者的胃口。而在对方危机时取利,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落井下石。本来敌方己有危难,我方乘机再给它制造更大的危难,直至把敌方致于死地。
    (3)明助暗夺。对方后院“起火”,我方装出“救火”的姿态前去凑热闹,这样既不会被对方拒绝,也不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在“救火”过程中,我方便暗中捞取好处,或在暗角再点“新火”。
    (4)入伙分利。火是别人放的,别人在趁火打劫,这时我方乘机插手,助上一臂之力,事成之后,论功分肥。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讲解】此计名出自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指表面上或口头上叫嚷着要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这是一种制造假象使敌人上当进而消灭敌人的制胜计谋。
    此计一般在我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声东”是虚晃的一枪,所击之“西”是主攻目标。使“西”成为敌方的不备之处
    或不及之处,是保证此计成功的关键。
    我们可以把此计分成以下几种情形:

    (1)忽东忽西。我方没有固定的进攻方向,一会在此,一会在彼,忽而出东,忽而出西,敌方摸不清我方的真正意图,只好处处被动设防,穷于应付,时间一长必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2)即打即离。时而前来挑战,时而远远离开;敌方以为我方要打,我方却没有打;敌方以为我方不打,我方却突然发动袭击。
    (3)发动佯攻。向甲地发动佯攻,借此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待敌方把兵力调到甲地,我方突然在乙地发起猛攻。
    (4)避强击弱。在我方忽东忽西的进攻下,敌方把主力布置在错误的地点。这样,我方就避开了敌之锋芒,打击其薄弱环节,一点点吃掉敌人。
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象。
    【讲解】此计名出自《老子》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计的本义是凭空捏造,栽赃陷害。广义上指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法,用虚假、假象欺骗敌人,使敌人产生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一种计谋。
    在此计中,“无”是迷惑敌人之假象,“有”是我方所要实现的真实意图。另外,“无”还可以指没有条件,“有”指创造出了条件。“无”无论直接生“有”,还是间接生“有”,其转换的过程都要巧妙而无破绽。

    无中生有之计有三种含义:
    (1)凭空捏造。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事实,把张三的帽子给李四戴,把蚊子说成大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陷害他人,为自己谋得利益。
    (2)以假代真。把假的装扮成真的,化假为真,以此招摇撞骗,试探风声,捞取好处。
    (3)无事生非。在敌方处于平静、无纷争的情况下,我方利用虚假的情报或制造谣言,使敌方发生混乱,然后我方乘机而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哭。
    【译文】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集结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动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此计适合在我方不便正面进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况下使用。“明修栈道”是做样子给敌人看的,以便吸引和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暗渡陈仓”是我方所要达到的真实意图。修栈道要“明”,让敌人知道,渡陈仓要“暗”,掩人耳目。只有做到这一“明”一“暗”,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此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1)以迂为直。本来在修好栈道之后我方通过栈道进攻敌人是一条捷径。但是,敌人在栈道附近伏有重乓,绝对不能硬碰。应当在修栈道之时,绕过栈道从后方偷袭敌人。这样虽然走了一条曲折的路径,却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以明隐暗。一明一暗两套办法同时使用。明的一套为假, 暗的一套为真,用明的一套掩盖暗的一套。
    (3)以正蔽奇。《史记》卷八二说:“兵以正合,以奇胜。”作战打仗,一般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正”是用兵的常法,“奇”是用兵的变法。为了迷惑敌人,需要打破定势思维,用公开的常法掩护隐蔽的变法。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注释】乖:违背,抵触。这里为分崩离析之意。暴戾恣睢:这里指横暴凶残,相互仇杀。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此语见《易经?豫》的卦辞。这里指采取顺应的态度,不要逼迫敌人,让其内部自相残杀,我方再乘机取利。
【译文】在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之时,我方应静待敌方形势的恶化。届时,敌人横暴凶残,相互仇杀,必将自取灭亡。我方要采取顺应的态度,然后相机行事,坐收渔人之利。
    【讲解】此计的原意是在河的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以便从中取利。

    使用此计的先决条件,一是有“火”可观,即敌方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二是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观“火”的风险是很大的。
一般说来,在自己不宜出战、无力出战或者不便出战之时, 均可以采取“观”的态度,“观”的办法有多样:①袖手旁观;②静而暗观;③退而远观;④顺而动观。

    此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首先趋近取“栗”,否则会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这样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待到机会到来时,再采取行动,定能一举成功。
     (2)坐山观虎斗。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的缓解,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撕咬,两败俱伤。
    (3)坐收渔利。“观火”不是最终目的,“观火”是为了取利。因此,在鹬蚌相争之时,要抓住双方不能自拔的有利时机,收取渔人之利。贻误时机,恐为别人所得。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注释】刚中柔外:这里指内藏杀机、外示柔和之意。
【译文】设法使敌方相信我方是善意友好的,从而对我方不加戒备。我方则暗中策划,积极准备,待机而动,不要让敌方有所察觉而采取应变的措施。这是一种暗藏杀机、外示柔和的计谋。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说,那种花言巧语、表面装出一副伪善面孔的人,很少讲究仁义道德。人是一种会笑的动物。笑有真假之分。真笑的人心胸坦荡,假笑的人腹藏利剑。所以,要提防笑面虎,勿信奉承言。兵法上说,敌人的言辞谦卑,是其包藏祸心的外露。
此计是一种表面和善而内心狠毒的两面派手法。虽然人人厌恶之,但在特殊的情形下,良善之人也不得不用。为消灭敌人,可以不择手段,何况笑一笑而已!在敌人力量相对强大,我方力量相对较弱,敌我双方的矛盾尚未明朗之时,适宜运用此计。

    运用此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笑”字。笑必须自然真实,掌握好分寸,使敌人“信而安之”。如果“笑”得做作,“笑”得过火,反而会引起对方的警觉。“笑”的目的是为了“藏刀”。无论何时何地,“刀”要藏在“笑”里,千万不能暴露出来,以防此计被人识破。“刀”可以明出,也可以暗出。“刀”一旦出鞘,要迅速果断,使敌人不及应变。

    此计的含义有三种:

    (1)口蜜腹剑。嘴里讲的话比蜜还甜,心里却藏着一把杀人的利剑。正所谓“笑中有刀潜杀人”。
    (2)刚中柔外。表面上谦恭和善,骨子里却阴毒无比。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韬晦之术。
    (3)伪装顺从。一方面对别人表示诚心服从,按别人的意愿行事;另一方面心怀异志,等待时机,杀人越货。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文】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注释】损阴以益阳:阴指局部,阳指全局。意思是以局部为代价来换取全局的胜利。
    【译文】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应该以牺牲局部来换取全局的胜利。
    此计以“李”表示做出牺牲的一方,以“桃”表示被保全的一方。因此,“李”与“桃”之间要具备内在的联系,否则无法完成替代任务。要注意“李”轻“桃”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反向替代。“李”的角色具有悲剧性,若想避免“代桃僵”的命运,应注意这样三条规则:一是非己之过莫要揽;二是是非之地莫要留;三是不白之冤莫要忍。

    此计有以下五种含义:
    (1)丢车保帅。在象棋中,为了保住帅,宁可丢掉最有攻击力的车。此法在军事、外交、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诸领域无不适用。
    (2)弃子争先。在围棋中,古人有“逢危须弃”的要诀。弃子从表面上看失去了一些棋子,但有利于占据先手,达到全盘棋活的目的。此法亦具有普遍适用性。
    (3)忍痛割爱。壁虎在尾巴被捉时,会猛力挣断尾巴。壁虎折断尾巴肯定是痛苦的,但为了活命,这样做才是值得的。其实人比壁虎更会忍痛割爱。
    (4)抓替罪羊。本来自己有罪,却把罪名强加到别人头上,这样便能逍遥法外。这是一种阴险的手段。
    (5)代人受过。在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即将遭难时,自己主动替他承担罪责。这是一种主动献身的行为。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译文】敌人出现小的漏洞也必须乘机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人的小漏洞为我方的小胜利。
    【讲解】顺手牵羊一词原指在路上乘便牵走人家的羊。通俗他说,就是瞅准对方的空子,顺势“捞一把”的意思。比喻在实现主要目的过程中,伺机取利,得到意外的收获。

    实施此计的关键在于“顺手”,即来去顺路,取之顺手,赢之顺时,得之顺便。如果在不顺手的情况下强行取利,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影响原有的主要目的的实现。
    羊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只要稍稍牵它一下,它就会随你而来。但是,并不是见“羊”(意外的小利)就牵。首先要观察它是不是诱饵,敌人常常会留下饵食诱你上钩。其次要明确:小利终归是小利,不能代替自己的主要目的。只有在不影响主要目的实现的前提下,才能顺手去取意外之利。否则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译文】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打草惊蛇作为一条计谋,指的是在敌情不明或敌情可疑时,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将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在反复侦察、探听虚实之后,再采取行动,以防堕入敌人设置的陷阶。正如《虎铃经》中所说:“观彼动静而后举焉。”

    运用此计首先要明确何为“草”,何为“蛇”。显然,“草”与“蛇”是两个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的两个事物。“草”暴露于外,“蛇”藏于“草”中。“草”可迅速地向“蛇”传递信息。可见,“草”指敌人的同类,“蛇”指敌人自身。所以,“打草”之后必然“惊蛇”。“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本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1)打草惊出蛇。这是一种间接的引诱之法,也叫投石问路、引蛇出洞。蛇隐蔽在广表的草丛之中,随时可能咬人一口。因此,在行进中要先打草,使蛇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此这般,消灭蛇也就轻而易举了。
    (2)打草惊走蛇。这是一种间接的驱敌之法。用棍子打草中之蛇,蛇有可能随棍而上。通过打击草丛吓跑蛇,是一种有效且无危险的策略。在不愿与敌直接作战时,可以使用此法。
    (3)打草惊醒蛇。这是一种间接的警告之法。甲和乙是两个相关的事物,如果甲受到打击惩处,乙就会感到恐惧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用打击甲的办法警告乙。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无所作为的,求助于人。利用无所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借尸还魂作为一条计谋,指的是已经衰落或死亡的事物借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从引申的意义来说,处于被动或面临失败的局面时,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扭转局势,争取主动,实现原先的意图,都可视为借尸还魂。

    大凡失败之后有两种态度:一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二是永不认输,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借尸还魂显然属于后者。此计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用处甚广。特别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总会有人扶植亡国君王的后代,打起前朝的旗帜以号今天下,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借尸还魂。
    此计的方法是借尸,目的是为了还魂,一般在有尸可借、灵魂仍在的情况下使用。

    借尸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
    (1)拣。别人抛弃不要的东西,即为无主之尸。我方将它拣起来,加以利用,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
    (2)偷。把别人有用的东西偷过来为己所用。
    (3)抢。别人的东西一时没有机会偷到手,又非要不可,便可以动手去抢。
    (4)换。给对方一定好处,使其自愿将其尸转让给我方利用。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等待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去围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从引申的意义来说,“虎”指敌人,“山”指敌人占据的有利地形或凭借的有利条件。使敌人离开有利地形,或者使敌人失去有利条件,然后施行袭击和包围,都可视为调虎离山之计。
    此计是调动敌人,以便加以消灭的一种计谋。“调”字是关键,也是难点。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调得巧妙、灵活。大致说来,“调”有以下方式:

    (1)乱之以虚。用虚虚实实的手法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使其如无头之蝇一样四处乱撞,伺机把敌人引诱到对其不利的地形上。
    (2)激之以智。用智谋来激怒敌人,使其丧失理智,轻举妄动。这就是兵法所说的“怒而挠之”。
    (3)诱之以利。以小恩小惠或巨额利益诱骗敌人离开其赖以生存之地。
    (4)驱之以害。避害同趋利一样,是人的本性。如果在敌人的内部或外部制造祸害,敌人为了自保就会逃离。
    (5)晓之以理。如敌人较为明智,就要晓之以利害,使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之法是上上策。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如果把敌人逼得无路可走,它就会拼命反扑。让敌人逃跑则可以消减它的气势。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不能过于逼迫,借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时再去捕获它,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总之,不进逼敌人,并让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一般来说,一时纵敌,百日之患。但是,在特殊情形之下,纵敌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在敌人被打败但尚有一定实力时,不要急于进攻,防止敌人垂死挣扎,拼命反扑,给我方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就是兵法上常说的“穷寇勿迫”。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放纵敌人虚留生路,让敌人看到一线希望,思想麻痹,然后伺机歼灭。

    运用此计要铭记以下三点:
(1)跑累了再抓。对于刚刚逃跑的敌人,不要急于追赶,而要让他们继续逃跑。等到敌人跑得精疲力尽、毫无反抗能力之时,我们再动手去抓,可谓手到擒来。
(  2)养肥了再杀。养猪是为了吃肉,所以在杀猪之前,要千方百计地把猪养肥。舍不得精饲料,养不出肥膘猪。急于杀猪,则其肉必瘦。养肥了再杀需要忍耐的功夫。对于自己的宿敌和潜在之敌宜采取这一策略。
(3)吹大了再扎。捧杀犹如吹气球,等到气球吹得足够大时再扎破它,才会发出震耳的声响。在爆炸声中,被捧杀的对象身败名裂。历史上许多“笑面虎”对付地位高、权势大的政敌多用此法。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用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使敌人懵懵懂懂地上当受骗。
    抛出的“砖”可以是“真砖”(实在的好处),也可以是“假砖”(虚假的动作)。抛的方法有多种:明抛或者暗抛,远抛或者近抛,全抛或者分抛。应当明确的是,抛出的东西比引到的东西价值要小,否则得不偿失,白忙活一场。

    本计的含义如下:

    (1)以小引大。我方拿出较小的东西引诱对方,最后得到对方较大的东西,而我方较小的东西并不丧失。
    (2)以小易大。我方以较小的东西为代价换来对方较大的东西,即“吃小亏占大便宜”。
    (3)以小抵大。我方以较小的东西抵抗对方较大的东西,最后较小的东西与较大的东西同归于尽。对方均有损失,但对方的损失比我方大得多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摧毁敌人的主力,擒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就好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讲解】此计语出自唐代诗人壮甫的《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作战要抓住关键。在军事上指首先歼灭敌人的主力或主要将领,借此动摇敌人的斗志,使敌人遭到失败。此计也可指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此计中的“王”指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在处理问题时,关键的少数的作用胜过次要的多数。可见,擒贼擒王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以带动其它矛盾解决的计谋。

    此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擒其魁首。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首领是一个组织的主脑,起着引导、协调和凝聚的作用。一旦失去了首领,组织就会群龙无首,乱成一团。所以,瓦解一个组织,首要的一条是擒其魁首。
    (2)击中要害。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因为七寸之处是蛇的心脏所在的位置。打坏了蛇的心脏,蛇自然不能存活。同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要害和关键,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纲挈领。善于张网的人,总是抓住网的总纲绳;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总是提着裘皮大衣的领子,上下一抖,裘皮毛自然理顺。这便是提“纲”挈“领”的妙处。做任何事情,都要提纲挈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费力不讨好。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注释】兑下乾上之象:指履卦。《易经?履》中说:“柔履刚也。”这里是以柔克刚之意。
    【译文】不直接面对敌人的锋芒,而是间接地瓦解敌人的气势。也就是说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转弱为强。
    此计在商场、情场和政治舞台上也可以使用。大用有大效,小用有小效。
    此计的含义如下:

    (1)先治其本,事物都分为“标”(枝节、表面)和“本”(根本、基础)两个方面。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应当先治本后治标。
    (2)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依赖而发展的。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如果破坏了后者,前者就会自行消亡。
    (3)攻心夺气。古人说:“夫战,勇气也。”作战凭借的就是一股士气。士气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具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在我们不能或者不愿与敌人拼实力时,可以转而攻气,使敌人气虚、心乱、气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
    (4)以柔克刚。硬碰硬如两虎相斗,最终会两败俱伤。不妨用软的来制服硬的。用柔和的办法制服刚强的敌人,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趁敌人内部混乱之机,利用其力量虚弱而无主见的条件,迫使敌人随从我方的意志,就像人到了夜晚一定要上床休息一样。
    “混水”是运用此计的必要条件。太凡水混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本来就混,我方抓住时机“乱而取之”(《孙子兵法》语);二是水本来是清的,我方事先把水搅混,然后再去“摸鱼”。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大。设计施谋不能坐等,所以尽管实行后者难度较大,但应用十分广泛。

    鱼的游动性颇大,忽而东,忽而西,因此用它代表急忙下手便可能、迟疑观望则必失的东西。具体来说,混水摸鱼中的“鱼”指:①可制服的敌人;②可捞取的好处;③可争取的力量;④可利用的时机;⑤可凭借的条件。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原文】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粪而止蛊。
    【译文】保留阵地原有的外形,保持原有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我方却秘密转移主力,打击别处的敌人。
    【讲解】此计语出自《元曲选?朱砂担》第一折。它的原意指金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留下表面现象,实际上却脱身逃走。军事上指留下虚假的外形来稳住敌人,自己暗中脱身而去,离开险境。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

    运用此计,关键在于“脱”。面对的敌人不同,“脱”的方法也不相同。“脱”一般指:①摆脱;②逃脱;③甩脱;④挣脱;⑤开脱。
    运用此计一定要选好时机。一方面,“脱壳”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可“脱壳”而去;另一方面,“脱壳”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金蝉脱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撤退和转移,这种撤退和转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应该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形势,然后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
    谋成于密,而败于泄。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要在敌人不知不觉中进行,绝不能露半点破绽。

    本计的含义主要有二种:
    (1)脱身。为了摆脱困境,先把“外壳”留给敌人,然后自己脱身而去。留给敌人的“外壳”是一个虚假的外形,对我方的实力影响不大,却能给敌人造成错觉。
    (2)分身,在遇到两股敌人时,为避免腹背受敌,可以对原来的敌人虚张声势,使其不敢轻易来犯,而暗中抽掉主力去攻击后来之敌,待后来之敌被消灭后,再返回来进攻原来的敌人。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对于弱小之敌,应包围起来歼灭。小股敌人力量虽弱,但行动灵活,不宜穷追不舍。
    此计中的“贼”一般指为数不多而机动灵便的小股敌人。若一味猛追,它就会沓无踪影,或者狗急跳墙。如果诱“贼”深入,把它关在“门”里,使它成为网中之鱼,瓮中之鳖,我方就能旗开得胜。

    此计先“关”后“捉”。“关”法百种,“捉”法千样。“关”有早关和晚关、急关和缓关、明关和暗关。“捉”分惊捉、疲捉、诱捉、困捉、斗捉。确定哪种“关”法和“捉”法,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和具体环境而定。

    施行此计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关弱不关强。关门所捉之“贼”一般是弱敌。如果强贼围在“屋”里,一定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墙倒门破不可。
    (2) 关牢大门。“贼”在被关在“屋”里之后一定会拼死抵抗, 而大门肯定是它重点突破的目标。如果关门不牢,“贼”会撞开逃走,岂不前功尽弃?
    (3) 抓准时机。无论是“关门”还是“捉贼”都有个时机问题。正如《兵法圆机》中说:“盖早发敌逸,犹迟发失时。”要把“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把握准,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原文】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时,攻击近处之敌对己有利,攻击远处之敌对己有害。火焰是向上蹿的,泽水是向低处流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莫不如此。
    【讲解】远交近攻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范睢为秦国筹划的一种外交谋略,旨在分化或防止敌人结成联盟,以便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敌人,如果先攻打远处的敌人,路途遥远,行军艰难,败多胜少;不如先与远方之敌握手言和,制造友好的假象,集中力量击败近处之敌以后再图远方之敌。
    在历史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和利益亲疏来制定不同的政策。对于地理位置较远、利害冲突较小的国家,宜采取远交之法;对于地理位置较近、利害冲突较大的国家,适合先攻打它,这样做不仅容易成功,而且还能力消灭远方之敌创造有利条件。

    在此计中,远交并非要长久和好。远敌亦是敌人,早晚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说,远交只是避免为了树敌过多而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的外交权术。近敌一旦被征服,远交的使命便告完成。
    为什么要远交近攻呢?我们把远攻、远交、近攻、近交四种情况列举出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明了。
    远攻的后果:①远道袭人,风险颇大。《孙子兵法》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②舍近求远,劳民伤财。《孙子兵法》说:
    “久暴师则国用不定。”③即使取得了胜利,夺得了土地,因远离本土而无法保卫,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

    远交的好处:①分化瓦解敌人的联盟,孤立近处的敌人,使其得不到援助而束手就擒。②结交远者本身就是一种麻痹手段,使之放松警惕,以便日后突袭取胜。

    近交的后果:①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近处之敌即使暂时安抚下来,随时也有翻脸的可能。②近敌就在我们的外围,就像蚕茧蛇蜕一样,紧紧束缚着我们向外发展。要想继续发展,非得冲破这个阻碍不可。

    近攻的好处:①进攻近敌可以拓展我们的地盘或势力范围。

    因新攻取的疆土与我们原有的国土连在一起,所以便于守护和利用。②近距离作战便于集中力量,容易取得胜利。③进攻近敌相对来说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少,对国家财政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另外,弄清“远”和“近”这两个概念对于实施此计是十分重要的。大致说来,“远”和“近”有以下含义:
    (1)从地理位置来说,“远”指远处,“近”指近处。
    (2)从利益关系来说,“远”指只能间接获得的较长远的利益,“近”指近期内可直接获得的眼前利益。
    (3)从组织关系来说,“远”指一个组织的外部,“近”指一个组织的内部。
    (4)从影响范围来说,“远”指那些不能直接控制的人或事, “近”指那些可以直接控制的人和事。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译文】地处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胁迫它屈服的时候,我方要立即出兵援助,并借机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对于处于困境的国家,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援助,是不能取得信任的。

    此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1)借水行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如果在准备做某事时,条件还不具备,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借。通俗一点说,就是借你的水,行我的船。
    (2)借机渗透。在平时,要想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对方内部,是很难做到的。最好是凭借一定的机会,以不侵犯对方的利益为诱饵,把自己的势力巧妙地扩展进去,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3)一箭双雕。晋国假借虞国的道路,消灭了貌国,然后在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也就是说,兴兵一次便灭亡了两个国家,好像用一支箭射中了两个目标。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原文】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译文】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容,抽调开敌人的精锐主力,等待它自行败退,然后乘机取胜。这就好像拖住了大车的轮子,也控制了大车的运行一样。
    【讲解】古代作战时一般要列阵式。“天衡”和“地轴”分别相当于阵式的梁和柱,是精兵主力之所在。在对阵时,暗中调动走敌人的主力,分散和削弱敌人的力量,就叫做偷梁换柱。此计亦指不断改变自己的主力布置,有效地控制和蒙骗敌人,借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变劣势力优势。
此计一定要在对方不备的情况下使用。一旦被对方发觉,自己的努力不仅全部落空,而且会导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结局。
    偷梁与换柱都是用次要的换主要的,用假的换真的,用坏的换好的。这样,被换的东西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和瓦解作用。敌人的元气受损后,必然不攻而自败。
    此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指暗中调换,冒名顶替,以达到蒙骗对方,从中渔利的目的,通俗他说,偷梁换柱就是“调包计”。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原文】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译文】强者慑服弱小者,要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诱导。威严适当,可以获得拥护。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顺服。
    指桑骂槐之计包含以下含义:

    (1)杀鸡儆猴。据说猴子最怕鲜血,驯猴的人在猴子不听话的时候,就当着它的面杀掉一只鸡,用鲜血淋漓的惨象来威胁猴子。引申为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下,通过严惩一人来警告众人。
    (2)敲山震虎。敲动山岩来震慑老虎,向老虎表示自己强硬的态度。
    (3)旁敲侧击。不直接指明问题,而是绕个弯子,迂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某对象有可骂之处,但公开骂多有不便,于是采取这种隐蔽曲折的骂法。
    在此计中,“桑”一般指:a.第一个以身试法的人。b.性质最恶劣的事。C.最有代表性的事。
    (4)故意制造的事端。而“槐”一般指:a.该骂而不敢骂的人。b.该骂而不便骂的事。c.该骂而数量过多的群体。

    此计由一“指”一“骂”两个部分组成,按对象是否明确,可以把“指”和“骂”分为四种:

    第一,实指实骂。所指的“桑”和“槐”都很明确,并且对它们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惩治措施。
    第二,实指虚骂。所指的“桑”很具体,但所骂的“槐”并不明确。
    第三,虚指实骂。表面上所指的“桑”不明确,但暗里所要骂的“槐”却很明确。
    第四,虚指虚骂。何为“桑”,何为“槐”,都没有具体指明,只是抓一件事借题发挥。目的在于引人警戒。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宁可假装糊涂而不采取行动,也绝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劝。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力待发一样。
    【讲解】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孙子兵法?九地》对此有专门论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这段话的大意是:能蒙骗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一无所知;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使人们无法识破其中的奥妙;改变驻地,迂回绕行,使人们无法推测真实意图。

    此计多在蓄而待发之际,面对难关之时使用。实施此计关键在于“假痴”,“假痴”有多种表现形式:(1)假作不知。(2)假作不为。(3)假作不懂。(4)假作不管。(5)假作不能。仅做到了“假痴”还不够,同时要做到“不癫”,即不走火入魔,否则“假痴”就变成了真痴。所以说,“假痴”时一定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过火。

    本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大智若愚。在环境不利于我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可以采取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办法蒙混过关。表面上看好像与世无争,给人留下懦弱无能的印象,实际上却精明至极。可见,假痴不癫属于“韬晦之术”。
    (2)深藏若虚。把内心的想法深深地隐藏起来,伪装得如同什么都没有一样。在时机不成熟时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定会遭到失败。所谓“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愚兵必胜。在作战中,想办法蒙蔽敌人的视听,不让敌人了解我方的意图,这是取胜的根本保证。有时候,还需要对我方的士卒采取愚兵之策,以便于减少恐慌,稳定军心。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与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此计原意是诱人爬上高楼,然后搬走梯子,使其进退无路,只能束手就擒。在军事上,指设法诱敌进入我方的圈套,然后断其后路,阻其援敌,围歼敌人。

    上屋抽梯既可用之于敌,也可用之于我。《孙子兵法?九地》中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意思是:主帅给士卒布置任务,要像登高后抽掉梯子一样,使他们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主帅率众深入诸侯国境,要像射出的箭矢一样,使他们只能一往直前,不可返回。
  诱敌“上屋”,是实施此计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诱骗的对象有四种:一是贪而不知其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其变者;三是急躁而盲动者;四是情骄而轻敌者。

    “抽梯”之前,经常要自行“置梯”。“置梯”主要有两种方法:(1)示之以利。用一些对方希望得到的利益来引诱。(2)示之以弱。欺软怕硬是人的本性。如果我方佯装弱小,敌人就会肆无忌惮地前来,钻入我方事先布置好的“口袋”。

    “抽梯”既要及时快捷,又要讲究技巧。从不同角度可把“抽”法分为三大类:(1)明抽与暗抽;(2)急抽与缓抽;(3)实抽与虚抽。究竟采用哪种抽法,要依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确定,切忌先行武断、主观臆想。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原文】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文】借助别人的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虽少,但气势颇大。鸿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

    【讲解】此计原意是树上本无花,但人为地把五颜六色的绢花粘在树上,美丽的假花与真树相互衬托,造成一种全新的局面。在军事上指借别人的声势以壮大自己的军威,以慑服敌人的一种计谋。

    在此计中,“树”指那些被借来张势的东西,它可能是别人的声势,可能是别人的力量,也可能是客观的态势。因此,在我方的“花”没有着落时,不妨借“树”。“树”是“花”的依傍,故首先“树”要精心选好,其次“花”要巧妙布置,善于伪装,以达到以强隐弱的目的。

    此计有以下含义:

    (1)借局布势。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无力独自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这时可以借助别人的局面,布置成有利于自己的阵势。
    (2)虚张声势。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掩盖自身弱小的事实。借局布势所借的是别人实在的力量,而虚张声势只是人为地创造一种虚幻的现象。
    (3)求之于势。紧紧依靠客观环境,充分利用现成的条件,因势利导,让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乘着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控制敌人的要害,这必须循序渐进。

    【讲解】此计的原意是: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的招待。引申为在处于被动地位时,想办法争取主动,变客位为主位。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是用兵的最高原则。被动意味着挨打,居于客位意味着受人支配。只有摆脱被动局面,处于主人的地位,才能控制对方,稳操胜券。

    循序渐进是实施此计的要诀。首先要安于客位,时刻寻找机会。第二步要乘隙而入,将自己的势力逐渐向外渗透。最后一步是果断行动,变客位为主位。

    本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1)喧宾夺主。在自己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客位时,要在对方不备的情况下,先插进一只脚,待站稳脚跟后再把对方排挤出去,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主人。
    (2)先发制人。在两军对垒时,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采取行动,居于主动,即使暂时力量弱小,也逐渐会变弱为强,反败为胜。
    (3)转攻为守。一般来说,发动进攻者是“客”,在阵地上迎战者是“主”。敌人大兵压境,远道而来,我方不妨积极防守,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这样,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方。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文】如果敌人的兵力强大,就设法打击其将领;如果敌人的将领足智多谋,就要挫败他的意志。敌人将领斗志衰弱,兵卒士气低落,敌军的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控制和分化瓦解,就可以保存自己,扭转局势。

    运用美人计的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投其所好。人的嗜好是不一样的,所谓“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要事先弄清楚对方的喜好,然后再对症下药。
    第二,伐情损敌,美人是一种阴柔之物,玩此物者必然丧失斗志,放弃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相机取事。用美人消磨敌人意志,其目的是为了寻找机会摧毁敌人。最后这一步必须慎重小心,否则功亏一篑。

    使用美人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所谓衽席为战场,脂粉作甲胄,顾盼是枪矛,颦笑胜弓刀。美女是世之尤物,是美人计的主角。但在特殊情形下,美男亦可以成为糖衣炮弹。世事沧桑,人海茫茫,美人计须用心提防。美人本身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背后的阴谋,切不可贪一时之欢而丧失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前途。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使敌人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策略会奇妙莫测。
    【注解】此计是在形势严峻之时,为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险策。因此,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且只作为缓兵之计。俗话说:兵不厌诈。空城计就是攻心诈术中的一种。要深入揣摩敌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小心运用,定能收到奇效。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草庐经略?虚实》中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空城计的核心就是虚虚实实,示之无形。它通过虚实变化,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辨虚实,不知真相,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本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1)虚而虚之。本来是空虚的,又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这种夸大的做法和公开的态度,往往使敌人“疑中生疑”,做出相反的判断。
    (2)实而虚之。本来是充实的,却故意装作空虚,诱敌人进入埋伏,聚而歼之。这也是一种韬晦之策。为了长远暂时隐蔽自己的实力和锋芒,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发动进攻,使敌人措手不及。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部的策应去争取胜利,那么我方就不会遭受损失。
    【讲解】《孙子兵法》曾用专章论述如何使用间谍,其中讲到用间谍的五种方式:一是因间,利用敌国的本地人当间谍;二是内间,收买敌方的人当间谍;三是反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四是死间,故意传播假情报给敌方间谍,敌方上当后会将该间谍处死;五是生间,派来去方便的侦探敌情,再回来报告情况。

    孙子十分重视反间的作用,认为“知之必在反间”。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在发现敌人派来间谍进行刺探和破坏活动时,可以佯装不知,故意将假情报透露给他,也可以利用优厚的待遇收买他,使他为我们所用。这样,我方便在毫无损失的情况下达到了战胜敌人的目的。

    此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使用敌间。用敌人设下的疑阵反过来再迷惑敌人,借敌人自己的手,打敌人自己的嘴巴。使用敌间有两种方式:a.示以伪情。把假情报故意透露给敌人,使敌人不辨真伪,上当受骗,中我圈套。b.厚利贿之。孙子说:“反间不可不厚”,只有给敌人优厚的待遇和重金,才能使敌间乐于为我效劳。
    (2)分化离间。一般来说,兵不贵分,分则力寡。在敌人之间挑拨是非,制造事端,破坏敌人内部的团结,削弱敌人的力量,为我方的胜利提供有利条件。分化离间的主要方法有:a.散布谣言。b.制造误会。c.扩大矛盾。d.拉一打一。

    古人云:“非圣智不能用间”。意思是说,不是才智高的人不能很好地运用反间计。反间计要求大胆筹划,小心实行,果断结束。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人们通常不会自己伤害自己。如果受到伤害必定不受怀疑。我方以假做真,令敌人信假为真,这样离间的计谋就能实现了。要像欺骗幼童那样迷惑敌人,顺势进行活动。
    【讲解】此计是用自我伤害的办法取信于敌,以便进行间谍活动的一种计谋。“人不自害”是人们习惯的心理定势。苦肉计就是利用这一心理定势,造成受迫害的假象,以迷惑和欺骗敌人,或打入敌人内部,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

    苦肉计的含义如下:
    (1)骗取信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把自己伤害得非常痛苦和可怜,就会博得对方的同情,取得对方的信任。
    (2)离间敌人。用自我伤害的办法打入敌人内部,暗中进行离间分化活动,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3)激励士卒。故意留出破绽,使敌人获得暂时或局部的胜利,以此激励士卒奋起反抗,决一死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哀兵必胜”。
    (4)欲取先予。自己先做出一定牺牲,捞取资本后,便可获得更大的利益。
    (5)加害于人。暗中自害,并加以伪装,然后嫁祸于人,使别人因此受到惩罚。

    使用本计一定要小心慎重。因为施行苦肉计,首先要进行自我伤害,有时这种自我伤害是非常痛苦的,即使成功了,胜利果实中也包含着血和泪。苦肉计不仅是一个“苦”计,而且还是一个“险”计。如果敌人是铁石心肠或者多谋善断,就不易上钩。一旦此计被识破,不但自我伤害之苦要白白忍受,而且连性命也保不住。因此,在可用可不用之时,尽量不用本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原文】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文】敌人兵力强大时,就不要去硬拼。应当运用计谋使他们自我牵制,借以削弱它的力量。主帅如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般。
    【讲解】此计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使敌自累”。在敌人相互勾结,形成强大的实力,我方无法直接攻击时,为削弱敌人的实力,我方可采取制造矛盾、各个击破的手段,使敌人自相钳制,待其由优势变为劣势,再谋攻围歼。二是“机巧贵连”,即对同一谋划对象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谋,这些计谋环环相扣,横向相辅,纵向相贯,相得益彰。正如《兵法圆机》所说:“太凡用计者,非一计可以孤行,必有数计以勷之也。”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左次无咎:《诚斋易传》认为:“左次乃退舍之谓也。”咎,过失,罪责。
    【译文】全军退却,避开强敌。这种以退为进的军事策略,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此计有如下含义:
     (1)以退为进。如果敌人具有绝对优势,我方强攻无力而又固守不能,最好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撤退,以便积蓄力量,寻机东山再起。今日的退却,是为了明日更快地前进,这就是“退一步,进二步”的道理。
    (2)知难而退。客观上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人为强求,否则盲目蛮干,会贻害无穷。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可以避免时间上的浪费和力量上的损失。
    (3)急流勇退。指人在得志时,为保持名节或避免祸端及时隐退。事情发展到顶点,便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古训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说法。文种不听劝告,贪恋禄位,最后被勾践所害。石守信反应敏捷,请求宋太祖释去兵权,得以终者。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不可不察。

    此计可以通俗解释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因此,若能取胜,就不要先走。“走为上”的意思不是说此计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谋,而是说在处于劣势时不要硬拼,及时撤离乃是上策。稍遇挫折,便丧失信心,望风而逃,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不可与“走为上”相提并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