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又该如何面对清明节

 ahbee 2012-04-01
        清明节就要到了,在很多人眼中,在春意正浓的时节里,有这样一个假期相当难得。尤其是各路商家,更不愿意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早早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方案,争相将清明假期打扮成另一个“小黄金周”。
  如此的喧腾热闹,正在渐渐冲淡“清明节”的本意。这个曾经寓意深远、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社会中变得有些褪色了。
  始于周代的清明节,绵延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按照习俗,人们要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先祖,缅怀故人遗风;也会外出踏青插柳,感受“气清景明”。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集中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谐。
  但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也让清明节的一些习俗随之走向消解。众多整年在外奔忙的上班族,面对山水迢迢的老家,只能打消回家祭扫的念头。从高楼的窗户望出去,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春日郊游只能是一种奢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商业氛围的浸染,模糊了清明节的概念,很多人也淡忘了清明节的本意,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用于消遣的普通假期。
  不断加速的城市化,令发端于农业社会的清明节开始“移风易俗”。潜移默化之间,对逝者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寄寓在清明节之中的传统美德,也遭到了侵蚀并趋于流失。曾子认为,追思逝者可以让人更好地观照自身,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最终促进公共道德的建立,即所谓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但即便在清明节里,还有多少人会去“慎终追远”,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对逝者的尊重,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迷茫。如果这种问题不断蔓延,将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精神危机。近年来,有些难以承受生活压力的年轻人,动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有的甚至选择用微博“直播”自杀。不久前,一名22岁的女大学生就因为抑郁症选择轻生,“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成为她微博上留下的最后遗言。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多想想“慎终追远”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希望藉此唤起人们去思考生命、尊重自然,否则,我们失去的,可能远远不止一个“清明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