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靜經》常懷修道心
作者:張崇源 世上有一種光明,那就是神光普照虛空法界的澄澈;世上有一種美麗,那就是慈悲與智慧的法眼觀照一切有情眾生; 世上有一種快樂,那就是道法甘露滋潤三界眾生的心田。 生而為人,來到這世間,帶著第一聲啼哭,帶著一份稚嫩,伴隨著日月星辰,伴隨著花開花落、草木枯榮。 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貴,眾生相千差萬別。無論心境怎樣喧囂,怎樣複雜,任何人都想在生活的縫隙裏找到一份安靜。 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會沉思,我們怎樣生活才能真正快樂自在呢?我想:應該從學習太上道祖的《清靜經》開始。 下面我就個人學習《清靜經》的感悟分作幾點來講: 一、《清靜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共390餘字,但據《中華道藏》第六冊,唐代杜光庭道長注解《清靜經》的經文是580餘字,是在經文後面加上了一段,說此經是天人所習誦,不傳于下士的。 只因葛仙翁得道前,曾誦此經萬遍,乃感應所致,才得 但葛仙翁書而錄之,傳於下世,只為拔度後學之徒才流傳世間的,這說明《清靜經》就是一部得道真經,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誦持不退,日久必能感而遂通,以明瞭無上之大道。 因此,經文首句就說大道無形、無情及無名,而確定了“空”與“無”的真義。 經文不談有為的修持法門,而強調要 從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靜,才能“天地悉皆歸”,參悟大道。 老君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以致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 這是說: 人能去除欲念(就是種種的分別、計較、妄想),心就能清靜下來,定其念頭,我們的神自會清明, 而至道自歸我身,這樣就能達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 但是執著於空又不是究竟, 更要進一步超越“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才能“湛然常寂”。 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這裏是說人靜到一定程度時,連這個定靜的念頭也沒有了,心空無我,無所牽掛,就是一念不生之時,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靜”。) 最後直到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才會漸入真道,名為得道。 其實,整部經文都是在勸化世人清心寡欲,誰做到了才會一念不生,諸塵不染,終歸清靜與道合真了。 二、學習《清靜經》的重要性 身為一名道教徒,我們選擇這樣的人生道路,無非是為了學道、修道、行道而選擇人道或出家的。那麼,學道的基礎就是從平息妄念、靜守身心開始。因為天下之道,莫過於人心。學道之人若能專其心,而心自定、靈性自生,則能達天之道,與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與天地萬物為一的境界。其實,學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真能發心清靜,改過從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生命的全部。所以,靜心學道,明達經理,心悟體行,自能感應清靜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靜的修道,才能擺脫人生的煩惱和痛苦。 歷代以來,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師、名人學士們,他們都做到了身心清靜。他們整日也都是“靜心思道、清以修身”地過活。如南華真人提倡的“淡而無為”的思想;諸 以上說明了一個人若心能靜,省身就能細密,見理也會明瞭,做什麼事也都是很沉穩。 人的精神就能安靜,那麼我們的心態也都是坦然的,對事情就能全盤看清,做事也會用盡全力,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保養得很健康。 但真正的靜,如果不是由自己親身體驗得來,終究是浮光掠影之談。 同時,一個能守清靜的人,也必將是個自強之人。 這些人都是在自修處求強,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優越感,而是不斷地超越自我。 這樣就不會對他人形成威脅或傷害,也就不會存在征服與反抗的持久矛盾。 因為我們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這些抗爭就是新我與舊我的反抗。 這些抗爭有時會讓自己更加堅強,更堅決地征服自我。 在新我與舊我的交替過程中,惡行得以消除,善舉得以發揚,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會因為不斷地自修而完善強大起來。 這樣的強大就是孔子告知仲由的“強大”。也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義,更是有德識之人要盡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古語說的好:“日持三省圖精進,總見昨為今日非。” 於是去年下半年,我就給自己備了一本“反省錄”。 凡是一段時間就記上一筆,如果哪天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或生了煩惱,我都會記上一段“自己的對白”。 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原諒別人的不是,再放下心中的無明煩惱。 去寬恕、感恩傷害過我的人,因為是他們鍛煉、成就了我的心志。 所以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痛恨別人,痛恨別人就是痛苦自己。 我們應該守一份平常、安靜的心態,這才是學道之人應該如實做的。 因此,我們常常清靜,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這與佛教宣揚的“戒、定、慧”三學同理。 所以,學習《清靜經》是個人修持、參悟大道的首要經典。 三、學習《清靜經》對做人處事及社會風氣的重要性 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清靜呢? 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先去除我們心中的妄想和私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不要為生活中的得失去歡喜和憂傷。 久而久之,我們的身心就能漸安漸靜了。 人生就是當下活著的滋味,不要去千般思量,萬般謀利,人生只不過一場夢而已。 我們心中要有一份對生死的超越和灑脫,那麼我們的心中就會一片空明,所謂的煩惱和痛苦也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上痕罷了! 因為一切人事都將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如此這般,生活中,我們對人就會多一份真誠、多一份寬容,做事也就會盡心守本份了,大家也會過得安心自在了。 如果有誰願意經常清靜身心的話,這裏提供一個方法可試一試,就是每晚睡覺前,靜心一刻鐘或半小時,時間不限制,全身放鬆的觀察自己的呼吸升降,坐著躺著皆可,再慢慢自然地調勻呼吸,慢慢地你的呼吸就能深、長、細、微,你的心也就能隨之安靜。 自然五臟得以平衡,則正氣就能增添。 如能每天堅持的話,身體也會隨之健康起來。 這也是養生的一個方法。 這樣,平常那些所謂的高檔營養補品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因為是藥三分毒嘛。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我看食補不如“精氣神”自補好。 平日裏,我們吃一些清淡食物和五穀雜糧還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這一點是不用置疑的,因為古今養生家都這麼提倡的。 這樣一來,我們的精神舒暢了,與人交往會融洽隨和得多,處事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那麼,所謂的“爭執心、好勝心、是非心、榮辱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人心清靜,一切人事都能處理得圓融無礙,那麼整個社會的風氣也將隨之和諧安寧了。 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的。 因為萬事由心造。 所以,還是一切都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吧!誰如果身心清靜了,你必將影響身邊的人,漸漸大家也都會息事寧人地生活,彼此友好地交往。 如此,大家生活中又將少了多少的煩惱啊! 最後祝願每個人都能“真心清靜道為宗”,發心向善,以經戒為師,以萬物為師,以賢人君子為師,以每個人的長處為師,以證得“清靜無上之大道”為我們終生的追求。 這樣才能對得起太上道祖和眾位神靈的慈悲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