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夏要灭“三焦火”治口舌生疮

 永远的五岳独尊 2012-04-01

一.盛夏要灭“三焦火”

时间:2010-08-17 09:27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

伏天是一年中暑热之气最盛的时期,也是人体内三焦之火最旺的时候。许多人在伏天会感到口干、咽痛、烧心、小便痛等,这其实都是三焦火旺的表现。

中医所说的三焦,并非指一个脏腑器官,而是用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中医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上焦指胸膈以上,内居心、肺;中焦从胸膈至脐,内居脾、胃;下焦为脐以下,内居肝、肾、大肠、小肠、膀胱。

饮食方面容易引起三焦火旺的食品包括狗肉、牛肉、大葱、生姜、大蒜、辣椒、白酒、啤酒、胡椒、花椒、荔枝、桂圆、巧克力、炒花生等。另外,像油条、麻花、油饼等油炸食品都是容易上火的。夏天皆应少食或忌食。

中医将伏天上火按三焦来划分,分别对应中医所说的三焦症状,并且根据三焦火旺的不同表现,有着相应的“灭火”方法。

上焦火:  指上焦(心、肺、头面部)有火,常表现为头疼目赤、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心悸失眠等。灭上焦之火,可用莲子心6克,泡水当茶饮用,连服3~5天。也可选服牛黄上清片、黄连上清丸、清心明目上清丸、清火栀麦片等中成药。

中焦火:  指中焦(脾、胃)有火,常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气上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另外可伴有牙痛、牙龈肿痛出血、口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身热烦躁等症状。灭中焦之火,可用淡竹叶10克,泡水当茶饮用,连续饮5天。严重者可选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牛黄清火丸等中成药。

下焦火:  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眼屎多、口干舌燥、目赤耳鸣、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涩痛、尿色黄赤或混浊有味、阴部瘙痒、妇女白带增多色黄、心烦易怒、两胁胀痛等。灭下焦之火,可选用菊花、车前草各9克或者用白茅根10克泡水当茶饮用,每日1剂,连服5天。也可选用当归龙荟丸、夏枯草胶囊、龙胆泻肝丸(软胶囊)等。

由于三焦相连,三焦火盛同时出现的情况也很多见。通泻三焦之火可选用栀子9克,泡水当茶饮用,连服3天。另外,不少清热泻火的中成药也通泻三焦之火,如三黄片、功劳去火片、一清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可任选其一服用。

 

二.栀子金华丸治疗三焦上火的西医学原理!

所谓三焦有火,就是机体外供血增多而四肢躯干温度增高而过度血管增粗散热,当然有辐射散热,渗血散热。血管的增粗致细菌感染。这时肺血管也有增粗散热致感染上火的情况,因为机体有冷处多散热的本能。所以肺作为个开放的内散热器官,在外散热增强时,肺脏的接触冷空气而使机体本能在冷处多散热。所以就有头及四周多感染而肺部也多感染即上焦有火。
这时机体外循环与肺循环散热血管增粗散热,而胃肠及肾排液性散热就肯定减少,胃肠肾及秘尿系统辐射散热和排高浓度尿出现,给人造成中焦与下焦也上火的感觉。这其实是排液内散热在肠道和肾脏减少所致,表现为大便干结与排高浓度尿带来的刺激感(内脏神经对牵拉有感觉。对切割是没感觉的,这与外周神经是有区别!)。

中医在此时三焦上火时,多给栀子金华丸口服就可马上治愈。
为什么呢?
这要从这个药方的组成说起:
该药方有栀子,金银花,大黄,黄琴,黄柏栀子是诱发机体细胞储能本能增强而减热的药,所以可清三焦之热。也有冷性可诱发机体保温本能出现。大黄 黄琴 黄柏是大冷药。冷诱发机体收缩四肢驱干血管而保温本能出现。外周供血减少而温度降低,外冷使感染而攻击自杀的白细胞储能本能出现而休息。而吞噬细胞储能是使吞噬细胞吞噬细菌与病毒的能力增强而上火感染消失!
而外供血的减少而外散热减少后,而必须的内散热就要增加。所以肠排液散热与肾排液散热就可增加!所以大便干结和高浓度尿的刺激因多尿和多稀水便出现而自然的消失!
因大便干刺激的解除,肠循环恢复,温度变正常,热能的正常转化减热也可正常。所以上焦及肺过度散热也可减少而恢复正常!
所以大便干结也可刺激肠循环减少和肾循环减少而外循环增加!
这就是三焦上火的来历!
栀子金花丸的作用就是药物的冷性。诱发机体保温本能出现,外散热结束而内散热出现的结果!
至于冷药的冷性可以这样理解:此类药可造成机体细胞失热失液被神经系统所探知,机体保温本能出现。外散热结束而内散热开始,外循环减少就是外冷。这是植物的一种保种本能!

三.栀子介绍

药材名:栀子 拼音名:Zhi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拉丁名:Fructus Gardeniae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名称考证】
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
【药用部位】山栀的果实。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桅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苦,寒。①《本经》: "味苦,寒。"②《别录》: "大寒,无毒。"③《医林纂要》: "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经。①《汤液本草》: "入手太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未调敷。
【用药忌宜】脾虚便溏者忌服。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炮制方法】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药材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药材鉴定】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2~4.5厘米,粗0.6~1.5~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显微鉴定:粉末:黄棕色。①种皮石细胞多破碎,完整者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莆或类圆形,直径64~152μm,壁厚16~32μm,径向壁及内切向壁呈瘤状伸入胞腔内,孔沟较宽,末端常膨大呈钝圆囊状,胞腔及孔沟充满棕色物;断面观类长方形,外切向壁粘液化。②内果皮石细胞常上下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呈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14~34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方晶,有的并含砂晶。③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8~16μm,壁较厚,胞腔线形,常含细小草酸钙方晶。④草酸钙簇晶直径8~33μm,棱角较尖。⑤果皮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厚,胞腔内含棕色物。⑥束鞘纤维直径13~22μm,壁厚,木华,孔沟较密,有的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⑦内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最外1列细胞含草酸钙砂晶。本品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古籍考证】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Gardenin)、果胶、鞣质、藏红花素(Crocin)、藏红花酸(Crocetin)、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ide,即格尼泊素-1-葡萄糖甙(Genipin-1-glucoside)〕、格尼泊素-1- β-D-龙胆二糖甙(Genipin-1-β-D-gentiobioside)及小、量的山栀甙(Shanzhiside)。果实含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ede)、京尼平龙胆二糖甙 (genipingentiobioside)、栀子新甙(shazhiside)、栀子酮甙(gardoside)、鸡屎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ester);尚含D-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及二种色素,别含水量番红花甙(crocin,gardenin),水解后产生番红花酸(crocetin,gardenidin),还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
【相关选方】
       ①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④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⑦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⑨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原生形态】山栀(《药性论》),又名:林兰(《谢康乐集》)。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梭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1月。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参考出处】《雷公炮炙论》
【功效分类】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相关药材】栀子皮    栀子花根    栀子花    栀子叶    
【关 键 词】清热    泻火    凉血    热病虚烦不眠    黄疸    淋病    消渴    目赤    咽痛    吐血    衄血    血痢    尿血    热毒疮疡    扭伤肿痛                   用药安全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