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件事,从工作奴到乐活族

 yagi1 2012-04-02

件事,从工作奴到乐活族

理想生活:只有12%的创办人为了赚钱而创业,三分之一的创办人正在寻找人生新方向,其中40%的人创业是为了「为自己工作」。

.基普(Ron Kipp)的同事以为他疯了。当时他收入颇丰,又是IBM的红人,竟辞去年薪十万美元的工作,搬到开曼群岛创业,而且还不是普通的事业——专办潜水之旅的公司。

基普说:「这是迈向疯狂的一大步!我离开IBM,进入潜水这一行时,大家都这么说我。」当年(一九八一年)的十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二十万美元,无怪基普的同事怀疑他脑袋「秀逗」,也不看好他的前景。

创业头几年,基普的年薪是一万两千美元,仅约他在IBM一个半月的薪水。基普搬离克里夫兰近郊、价值十八万美元的安乐窝,睡在港边改建的仓库内,既没炉火,也没有卫浴设备,并且不再监督白领劳工,因为他自己就是劳工,成天除了忙着填充气槽、充当导游外,还得亲自打扫。

尽管如此,基普却几乎不曾想过没有走回头路,他说:「我喜欢这样,你瞧,外面的船是我的,连我拖的地板也是。」正当皑皑白雪覆盖俄亥俄州之际,基普却沐浴在热带阳光的抚慰下;当老同事陷在开不完的会议时,潜水超过五千五百次的基普,此刻正悠闲地浮在清可见底的加勒比海上。

二十年后,基普还是过着这种生活。某个周日早晨,基普在位于开曼首都乔治城的寓所,边喝咖啡边宣示:「我绝不退休!怎么能退休呢?全世界九九%的可怜虫,都希望跟我一样呢!」他说得没错。如今已不能用「疯狂」形容基普了,正确的说法是「生活企业家」。生活企业家不为钱经营事业,而是为了实现生活理念,他们可能依山傍水而居,工作时数可能较少或较有弹性,甚至可在家照顾幼儿或年迈的父母,避开企业的监控做自己爱做的事。生活企业家并不想成为第二个比尔.盖兹,只想以基普这种人为效法的对象,而且还不在少数。

为独立而创业

约翰.瓦律洛(John Warrillow)在一家位于多伦多、专门针对小型企业进行市调的公司担任总裁,他表示,美国近两千万名小型企业主中,高达九成创业是受到生活理念的驱使而非金钱。瓦律洛公司(Warrillow & Co.)研究小型企业主的创业动机,归纳出以下三类:「登山型」企业家会为提升业绩与成就而努力,这虽然是传统企业家的典型,不过这群精明干练的人,却只占小型企业主的一成。另外有三成企业主属于「自由斗士」,寻求独立自主,随意选择工作时间、地点和服务对象。其余六成则是「工匠」,只想做某种特定的工作,并矢志做好,甚至不把自己视为企业家,而自认是水管工、摄影师等。

其他相关研究也发现,追随生活理念为小型企业主创业的动机之一,与瓦律洛的结论不谋而合。路.哈里斯(Lou Harris)于一九九九年调查发现,极少小型企业主与自由业者,是以金钱为创业的主要动力,十人中有九位表示,独立是促使他们成为企业家的原因。

为落实生活理念而创业者日益增多。在中阿肯色大学「小型企业升级国家中心」(Small Business Advancement National Center)担任执行董事的唐.布莱德利(Don Bradley)表示:「这是种趋势,我看到愈来愈多案例。」想自立门户而前来求助的人,往往是些心力交瘁的中年上班族,其中许多是在企业担任高阶主管,有的则是网络泡沫化前的新贵。他们不再每周工作一百小时、汲汲寻找下个上市标的,而是创办较轻松的事业,象是修复小木屋、制造仅此一件的家具,或是到穷乡僻壤开设民宿。

生活企业的精神逐渐形成风潮,部分原因是由于跨入千禧的最初几年,全球经济一直处于蛰伏期,工作机会也比九年代的多头时期减少许多。瓦律洛解释:「经济滑落时,工匠也多了起来,两者关连性极高。」

在积弱不振的年代,生活企业可成为舒适的避风港。二十年前,基普接下奄奄一息的鲍伯.索托潜水公司(Bob Soto掇 Diving Ltd.),如今成为大开曼岛上规模最大的企业,拥有七艘船、五个营业据点及四十五名员工,现在基普是如假包换的百万企业家,过着其他百万富翁梦寐以求的生活。

为落实生活理念而创业

每位企业主其实都是生活企业家,但由于经营事业比受雇于人更费神,以致无法将事业与生活画清界线,当老板和当伙计最大的不同是,对钱、业绩成长及为扩充而扩充的重视程度。

生活事业与一般事业最大的不同点,则是前者通常不为他人的财务利益而经营,不像某些投资者为了获取丰厚收益提供企业奥援。据我所知,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威廉.威索(William Wetzel)教授,最早使用「生活企业家」这个名词。威索教授专精创业投资,于一九八七年在杂志中特别使用这名词撰文提到,以金钱利益挂帅的企业,融资管道自然不同,他说:「对外部投资人而言,这种新创事业无利可图,出售股份时,也绝不可能产生资本利得。套句财务术语,这种企业不具备创造财富的潜力,或许能为小型企业主赚取优渥所得,却无法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其实,我从没见过不关心谋生问题的生活企业家,而且他们关心谋生的程度,可能比一般企业家有过之无不及。生活企业家不是玩票者,他们也是生意人,然而本书并不把以致富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家,纳入生活企业家之列,因为前者创业的目的在建立商业王国,而非落实生活理念。

以「为自己工作」为荣

追求独立是生活企业家共同的动力。英国一份针对新兴事业创办人的调查发现:只有一二%的创办人,将金钱视为创业主因,大约三分之一的创办人表示,正在寻找人生新方向,其中四%的人,创业最大的动机是「为自己工作」。这显示企业家似乎扬弃短期致富的高风险生涯规画,偏好老实经营事业,此种作风恰与他们的生活理念及年龄相符。

提到「独立」,我总会回想起一句无意间听到的话,当时我正在一家水管用品店找零件,有位体格壮硕、满脸大胡子的水管包工,回答柜台收银员的问题。

「我为我自己工作。」坚定的语气带着些许得意和果断,他刻意强调「我自己」这三个字。我不由得回头望着他,他的回答铿锵有力,等于是在宣告他是谁、他的价值,以及他从事那一行的理由。我认为这位以自主为傲的先生,代表了全天下为了做自己主人而创业的企业家。

假如有人问我为谁工作,我多半先回答不为谁工作,或是正在兼差,最后才将自己归类为自由业者。但这不过是种谦虚的说法,其实我对自己不为任何人工作感到相当自豪与庆幸,而且我厌恶受人监督的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家工作

直到一九九二年,美国统计调查处(U.S. Census Bureau)的民调专家,才开始针对在家工作进行调查。在家工作是自由业最诱人之处。「企业主特性调查」发现,在一千七百万个小型企业中,将近一半属于家庭式企业。统调处没有问到在家工作的原因,不过其他几项调查,则揭露出一般人爱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原因:第一个理由是照顾幼儿。

.西多利(Jon Sidoli)卖掉他参与创办的网络顾问公司股份后,想找份工作。

西多利在带领公司从一无所有,到年营业额六十万美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擅于管理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因而想再尝做伙计的滋味。可是,当妻子接下一份需要通勤两小时的工作后,西多利又决定另创能在家办公的新事业,才能兼顾读小学的女儿。

西多利的一人企业,主要是建议邻近地区的雇主,要求新进员工该具备的技能。四年后,西多利的收入,还不及过去十二万五千美元的一半。他靠着老婆从事高阶工作的薪水过活,有急用时,便以出售股票的六位数所得支应。虽然经济不如以往宽裕,但生活上的满足,却令他从不曾后悔当初。西多利说:「能像这样与家人共享天伦、和女儿朝夕相处又能赚几个钱,就很好了。」

做爱做的事

有人问佛洛依德,什么东西使生命快乐,他回答:「爱与工作。」如果能结合爱与工作,生命将何等美好!佛洛依德此言也在警告世人,别期待从单方面获得完整的幸福,这不表示爱与工作难两全,也不代表不该试着从事让自己快乐的工作。生活事业最大的优势之一,可能将嗜好变消遣、副业变本业。

罗宾.奈普(Robin Knepp)在海军陆战队待了九年,最后升上指挥官等级,负责许多设备管理、控制运输资产和支援海军所有后勤任务的工作。奈普解释:「这是相当抢手的技能。」

从小爱狗成痴的奈普,上过六周犬只训练课程,此后便开始兼做宠物训练工作,事业愈做愈大,当他奉派到新的海军陆战队时,便选择退役,到维吉尼亚州木桥市开一家「狗狗专卖店」,最初只是家庭式的训练服务所,八年间渐次扩充,除了训练外并设有犬只托育,员工也增加到十二人。

奈普终于如愿,几乎全天候从事自己最爱的工作,他和狗及其主人共事,同时继续在海军陆战队担任后备少校,可以一面服役,却无须担心离开工作岗位。

心之所向

许多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地方,我的专属之地在纽约市,我在那儿认识妻子,女儿们也在那儿出生,除此之外,纽约是最先让我接触到真实新闻世界的地方,当年我趁着大学暑假,到位在时代生活大楼(Time-Life Building)的《时人》(People)杂志担任实习生。尽管每个人专属的地方几乎都与荷包过不去,问题往往不是消费昂贵,而是找工作不易,很难找到足以为生的工作,因此创业对许多人来说,解决之道便是创造一项事业,让自己能随心所欲到处工作。

大四下学期,我应征《时人》的撰稿工作,虽然在那之前从没去过纽约市,也没想过要住在那里,却深深被那城市吸引,但毕业于西部大型州立学校的我,并未被录取,便到某个小城市的日报社,报导警察巡逻区的消息。虽然我从未放弃到纽约居住的欲望,但往后几年却因为工作而先到休斯敦,接着是达拉斯。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远眺媒体之都纽约市,自己显得如此遥不可及,极少德州来的记者,能飞上一流媒体做凤凰,我也自认实力不足以获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当地知名媒体的青睐。

既然身为自由记者,我爱住哪儿就住哪,况且我的工作性质与地点无关,委托撰稿的人,更不会在乎我人在哪里。纽约是个适合自由记者的地方,既然我无须为工作搬迁,表示我可以迁就自己的喜好,而纽约正是我的目标。离职三年后,终于挥别亲朋好友,只身前往曼哈顿,我在那没认识半个人、没地方可住,除了寥寥几篇等着交稿的文章外,没有其他工作,我那票德州朋友,多半认为这计划蠢毙了,尽管如此,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搬到纽约恐怕是我做过最明智的事了。

几个月以来,我每天早晨醒来便因为住在纽约而兴奋不已。不到一年,我就在选购结婚戒指了,三年后,目睹大女儿诞生。

即使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儿,或是不晓得到达当地后想做什么,仍旧可以藉由开创生活事业,带你到想去的地方。汤姆.普莱斯(Tom Price)甫从大学毕业,便决定申请研究奖学金,到国外独立进修一年,当时他没有任何特定地点或研究主题,直到突然兴起建造平底船(gondola)的念头,而意大利威尼斯是他向往之处,也是世上仍旧沿用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打造平底船的地方,普莱斯用奖学金支付在一位老师傅门下当学徒的费用,之后便在威尼斯开办自己的事业。制做一艘手工船需时五百小时,他以每艘三万五千至六万美元的价钱售出,买方多为美国人。普莱斯不仅藉此谋生,维持九百年传统于不坠,而且是在全世界最美丽的观光景点之一完成工作。

作者:马克.汉瑞克斯(本文摘录自第1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