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修和 2012-04-02
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4-20 14:50:55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
 

  麻春杰1 韩雪梅1* 新 燕2 钱占红1 任存霞1

  1.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010110);2.内蒙古医学院基础医学院(010110)

  关键词:蒿芩清胆汤;脾胃病;胆汁返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

  蒿芩清胆汤出自清代医家俞根初的《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组成,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蒿芩清胆汤的药理作用中发现,该方不仅具有明显的抗病毒[1]、抗炎作用[2],而且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排空,具有保护胃黏膜和止泻等作用[3-4]。因此,我们将此方广泛运用到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就本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1 胆汁返流性胃炎

  患者,张某,男,46岁,干部。主诉:胃脘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3年余,近日加重。该患于3年前因过量饮酒出现胃脘部疼痛,剧烈呕吐,经治疗症状消失,其后每因饮食不慎即感胃脘部饱胀、疼痛。近日因外出就餐过食辛辣而致胃痛加重,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酸苦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胃镜检查结果示: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治予清利肝胆、和胃降逆。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处方:青蒿15g,黄芩10g,竹茹10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柴胡8g,代赭石15g,白芍药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呕吐次数减少,腹胀缓解,仍有嗳气、反酸、大便干、小便黄等症,舌脉如前。继服上方加黄连5g、大黄10g(后下),服7剂。

  三诊:胃痛、腹胀消失,已有二天未出现呕吐,嗳气、反酸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继服初诊方7剂巩固疗效。随访1周后诸症消失,近3个月未复发。胃镜复查炎症消失,未见胆汁反流,Hp(-)。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208020605)

  *指导老师

  按:胆汁返流性胃炎又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所致,主要是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其症状除上腹部胀痛、隐痛、灼痛或者不适,餐后或者抗酸药难以缓解外,常伴有胆汁性呕吐或者恶心,体重下降等。属中医“胃痛”、“呕吐”、“嘈杂”等范畴。《灵枢》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其发病特征似与反流性胃炎相吻合。本案患者过食辛辣,湿热内蕴,结于胆腑,胆气横逆,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见胃痛;肝胆郁热,克犯脾胃,胃气上逆,胆汁返流,引起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酸苦水;胃气郁滞,腹气不通,故见腹胀,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肝胆郁热,痰湿内阻之象。药用青蒿、黄芩、柴胡清利肝胆;竹茹、半夏、代赭石降逆化痰止呕;枳壳、陈皮理气化痰宽中;茯苓健脾利湿和中;白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诸药相伍,疏肝清胆,和胃降逆,使脾胃气机升降恢复正常。

  2 功能性消化不良

  邢某某,女,54岁,上腹部痞闷不适6年余,近3个月加重。患者6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饱胀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服用吗丁啉、奥美拉唑等药可缓解,其后经常反复发作。近3个月症状明显加重,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多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就诊于中医。现症见上腹部饱胀不适,纳呆、恶心、时有烧心和反酸,口苦口臭,尿黄、渴不欲饮、便溏,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痞满,证属湿热阻胃证,立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之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药用青蒿15g,黄芩10g,黄连5g,竹茹10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焦三仙各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主证明显减轻,继服14剂后症状消失。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208020605]

  *指导老师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亦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纳呆”、“反酸”等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治疗失当所致。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该患饮食不节,脾胃受伤,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导致脾胃升降失职出现痞满。病程日久,湿邪郁而化热,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故见上述诸症。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方中青蒿清热利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旋复花燥湿化痰,降气止呕,消痞散结;茯苓渗湿利水;枳壳理气消积、化痰除痞;陈皮理气调中;焦三仙消积化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切合病机,诸证悉除。

  3 溃疡性结肠炎

  杨某,女,36岁。自诉患有腹泻、腹痛1年多,经结肠镜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曾服用柳氮磺胺吡啶、固肠止泻丸等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又明显加重。现症见大便次数每日5~6次,便中夹有粘液脓血,里急后重,泻后不爽,左下腹胀痛明显、肛门灼热,口干苦欲饮、心烦,纳呆、恶心,全身倦怠乏力,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痢疾,证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立清肠化湿、调气和血,兼以健脾益气之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青蒿10g,黄芩10g,黄连8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柴胡8g,白芍药10g,甘草10g,生黄芪30g,党参10g,白茅根10g,苦参10g。水煎服10剂,服药后腹胀、腹痛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每日3~4次,便中已无脓血,但仍有少量粘液,余症基本同前。继续服上药1个月,所有症状均消失,大便成型,每日1~2次。

  按: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血性粘液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泄泻”、“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所致,本案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且贯穿始终,而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其局部病理变化。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治应以清热利湿、调和气血为主,兼以健脾。方中青蒿、黄芩、黄连、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凉血行瘀;配以地榆、当归行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党参、茯苓、半夏健脾胜湿;枳壳、陈皮行肠胃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柴胡舒肝和胃,升阳举陷;生黄芪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白芍药、甘草养血和营、又能缓急止痛,全方具有显著的清热化湿、解毒降浊、理气健脾之效。可使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泻痢自除。

  参考文献

  [1] 莫日根,韩雪梅,新燕,等.蒿芩清胆汤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5,18(5):9-10.

  [2] 卢志刚,韩雪梅.蒿芩清胆汤解热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3):32-33.

  [3] 钱占红,任存霞,莫日根,等.蒿芩清胆汤对大鼠胃液分泌及胃排空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 (5):3-4.

  [4] 钱占红,任存霞,莫日根,等.蒿芩清胆汤的胃肠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