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才女之二——蔡文姬:塞外曾闻十八拍

 爵士坊 2012-04-02

中国古代才女之二——蔡文姬:塞外曾闻十八拍

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沙。

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

抛儿别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

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

                 ——《重睹芳华》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故改名为文姬。

她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才女,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文姬的出现,为战乱频频、血雨腥风的三国,增添了几分暖色。可惜红颜总是薄命,乱世里的佳人往往更加悲惨。这位不幸的女子就是如此,她一生三嫁,波折跌宕,身世颇为传奇。

生本名门秀,幸福昙花谢

蔡文姬的童年是幸福的。父亲蔡邕是当时社会上颇有名气的人物,文学、书法、音律、天文数理无所不通。董卓专政时曾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名满京城的蔡邕一日三升,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还封他为高阳侯,由此可见其分量与地位。

当时社会上的名流都以与蔡邕结交为荣,其中也包括后来文武兼备、一代枭雄的曹操。有一些秘史外传中说曹操对蔡文姬颇有好感,大概属于暗恋的阶段,曹操经常出入蔡府,并和蔡邕成为了挚友,想来也恐怕不只是聆听教益那么简单,不过当时的曹操身微言轻,怎好提结亲一事,也就只能暗恋了。

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暗恋的那道伤痕永远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时过境迁,伤口或许好了,但是疤痕长留,而且不知何时就会暗暗的流出血来。曹操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可能永远没人知道了。但如果这段暗恋是真的,那也就不难解释日后曹操将蔡文姬从匈奴处赎回等事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蔡文姬有这样一位这样出色的父亲,自然从小就与普通孩子不同,耳濡目染,精音律善文赋当然不在话下,那时的生活可能是蔡文姬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无忧无虑的一段日子。

16岁的时候,蔡文姬嫁给了出身河东世族的卫仲道。卫家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这段婚姻是一段门当户对的美好姻缘,夫妇二人恩爱异常,又有共同的爱好,想来当初一定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但不幸的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因血而死。这一死,几乎成了蔡文姬一生从幸福快乐的天堂跌入无底深渊的转折点。

此时的蔡文姬并未生下一儿半女,而自家儿子又这样英年早逝,于是卫家的人都认为是她克死了丈夫,风言风语每天不绝于耳。蔡文姬从小被奉为掌上明珠,本来感情甚好的丈夫撒手人寰就很让她悲痛伤心了,现在又要平白无故的受这等委屈,但凡有点才情的人总是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无端指责的,何况是才高气傲的蔡文姬呢。她觉得在卫家再也待不下去了,也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了娘家。

可是此时的蔡文姬,纵然回到家中,也再也回不去当时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了。董卓在朝中独断专行,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后因争夺貂婵被吕布所杀。董卓之死,世人皆拍手称快,毕竟他曾做过太多坏事,大家都盼他早死,就连他的尸体也不放过,被暴于闹市。可就在这时,蔡邕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关于这一段历史,《三国演义》上面记述得很清楚,大意是这样的:

董卓被诛后,朝廷上举杯庆贺,在宴会中,忽有人报:“董卓暴尸于闹市,竟然有一人伏尸大哭。”王允大怒:“董贼被诛,世人莫不称贺,何人竟敢为其哭?速将此人擒来!”不一会儿,这人就被带了上来。众官见后,无不大惊失色,原来竟是蔡邕。

王允怒喝道:“董贼之死,乃国中大幸。你是汉朝的臣子,现在不为汉朝庆贺,反而为此逆贼而哭,这是为何?”

蔡邕跪着说:“吾虽不才,但仍知道热爱国家的大义,怎么会有背叛国家的想法呢?我今天之所以为了董卓而哭,乃是因为他对我有知遇之恩,今日他有难,我不能救他,想到此所以忍不住大哭。我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所以请求对我治罪,但求苟活,以续成汉史。”众官皆知蔡邕之才,都请求饶其死罪,但王允不停,下令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蔡邕就这么死了,失去了父亲的庇佑,蔡文姬想在娘家过几天安稳日子的打算也就随之破灭了。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形成了各方混战的局面。不久,羌胡番兵乘机进犯中原,蔡文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起,被带到了南匈奴,从此开始了在匈奴漂浮不定的生活。

朔漠多风沙,娇颜惨被辱

在蔡文姬所写的《悲愤诗》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象: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不难想象,这是何等凄惨的景象!蔡文姬一个从小出身名门,娇生惯养长大的弱女子,就算是曾在婆家受过些委屈,可这些跟残酷的战争比起来算得了什么。王昭君远嫁匈奴,纵然千般不甘万般不愿,但总算是作为和平的使者,以公主的身份,风风光光的出嫁,可远离国土,来到黄沙遍地的塞外,也有无尽的凄凉。

而这时的蔡文姬却是被掳掠而来,等待她的完全是令人心悸的未知,面对蛮荒的人和物,心里的那份不安与惶恐是可想而知的。那年的蔡文姬,刚刚23岁,正是一个女子所能珍惜的最好的年华,而她却在这里一待就是12年。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蔡文姬在诗中如是说。一个娇美的女子,被一群野蛮胡人掳去一个蛮荒之地,一路上不知受尽多少屈辱,求死不能,只得苟延残喘。不幸中的万幸是,蔡文姬被匈奴的左贤王看中,还生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过上了相对平稳的日子。

不过,究竟蔡文姬是不是被纳为姬妾甚至正妃,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浪漫的,大概要数郭沫若所编的历史剧《蔡文姬》中的描述:

蔡文姬在被掳带往南匈奴的途中,遇上了年轻多情的左贤王。左贤王赏识蔡文姬的才情和容貌,得知汉朝如今的混乱局势,礼貌地邀请她一起去匈奴国居住,劝蔡文姬道:“现在汉朝的局面也实在太混乱了,外戚宦官当权,四处杀人放火,鱼肉百姓,这哪里是你一个弱女子应该在的地方?不如到我们匈奴国去吧,那里牛羊遍地,草原无边。到了那里,我就可以保护你了,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当得知蔡文姬走投无路想要跳黄河自杀时,左贤王百般阻拦,好一幅心疼的样子。最后,蔡文姬感于左贤王的多情重义,遂答应了他的请求,同他一同到了匈奴国,两人的生活十分和谐恩爱。

这样看来,蔡文姬好像暂时过上了一段好日子。可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后汉书》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只是说蔡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就连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没有枉自揣测蔡文姬在匈奴国是过上了如王妃般的好日子。

让我们看看蔡文姬在自己所写的诗文中对这段日子的描述吧:“戎羯比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分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多么凄惨的景象啊!漫天黄沙,没有人可以诉说心中的凄苦,一个娇弱女子如蔡文姬者,在这样的情形下遇到了握有权力的左贤王,即使是万般不愿,又能怎样?

当时的社会,女子是没什么地位的,想蔡文姬如此才女,只因丈夫早逝,便被人在身后指指点点,她又怎能心甘情愿地嫁给胡人,更不可能像后世所臆断地那样过上了荣华富贵享受不尽的好日子。这其中的苦与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了。

所以有人说,婚姻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外人看着外表华丽富贵,但内里已然处处血泡,疼痛难忍,可如果强装笑颜,谁人知道你受着什么样的折磨?不明就里的人凭空揣测,往往喜欢增加些浪漫的色彩,殊不知,现实毕竟是残酷的。

漫漫归乡路,悲情十八拍

蔡文姬能在蛮荒之地,写出催人泪下的词曲《胡笳十八拍》,绝非偶然。她从小就聪明过人,并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宋代朱文长的《琴史》中就记载了一件趣事:

蔡邕不仅文学书法的造诣很深,对音律也颇为通晓。大概蔡文姬6岁的时候,有次蔡邕看到厨师用桐木烧火做饭,添木加火的时候,蔡邕听到木头轰然爆裂的声音便知道这是块做琴的好木料,于是赶快从火中抢出这块已烧得半焦的木材,并制成琴。

琴成后,果然声音悦耳,琴尾还有烧焦的痕迹,所以蔡邕为其起名为“焦尾琴”。有一天,蔡邕在室外弹奏这把焦尾琴,室内的小文姬听到父亲的弦断之音,立刻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闻之非常吃惊,以为她只是一时凑巧说对了,于是又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想考验一下蔡文姬,没想到她立刻就又分辨了出来。蔡邕惊叹于女儿在音律方面的天分,便开始教女儿学琴,并将这把焦尾琴送给了女儿。

在胡地度过的12年中,天性聪敏的蔡文姬学会了吹奏当地的“胡笳”和一些异族语言。日日夜夜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去。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写下了千古闻名的《胡笳十八拍》。唐代诗人李颀这样评价这部史诗性质的作品:“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就连没什么文化的胡人听了都如此悲痛落泪,其用情真切悲凉可见一斑。

这边蔡文姬孤独度日,那边曾经父亲的好友曹操已经大权在握,北方诸雄基本已经扫平,汉献帝被从长安迎到许昌,后又迁都洛阳。曹操此时的地位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且这“一人”还通常都要听命于他。

一个人在志得意满之时,就难免会想起过去的种种。当曹操得知蔡邕的女儿流落荒蛮之地,他立即派使者,携“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将蔡文姬赎了回来。能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蔡文姬怎能不高兴?但是这边还有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毕竟母子情深,就这么扔下孩子,实在难以割舍。

生活总是这样折磨着蔡文姬,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怎样也不能两全,但她毕竟是受正统思想教育多年,长事匈奴,不仅自身留下骂名,还会将父亲的清誉毁于一旦。权衡再三,蔡文姬撇下小家之情,毅然返回中原。

车轮辚辚,悲声切切,此时的蔡文姬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12年的大漠生活,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一曲《胡笳十八拍》呜咽响起,闻者无不落泪。

就这样,饱经磨难的蔡文姬,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故土。只是,十二年的风霜雨雪,早已将一些人和事打磨得面目全非。

归国在即,此时的她,又将面对怎么样的生活?


一生虽三嫁,最终桃源隐

据史料记载,蔡文姬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嫁。真可谓婚姻不幸,生活坎坷。

一嫁卫仲道,这是一场封建官宦家族间的联姻,少不了封建礼教和父母包办,虽说婚后夫妻二人还算恩爱,但如昙花一谢,婚后两年,夫亡妻寡。年方十八岁的文姬无子归宁,在娘家过活,可想幸福美满是谈不上的。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初婚。

二嫁匈奴左贤王,此乃蔡文姬在战乱逃亡中的一次再婚。后父亲死于狱中,年仅二十三岁的文姬被匈奴掠去。孰知,在成千上万的逃亡人群中,左贤王一眼看穿蔡文姬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一个堂堂正正的异军汉子被蔡文姬的端庄、娴静、才貌所折服,左贤王实实在在地爱上了这个汉家流浪女子。此时的蔡文姬是失去人身自由,连生命也难保的一个弱女子,独身居处异邦12年,又面对一个英俊威武、深深爱着她的异族汉子,而且是握有重权的匈奴贵族,纵使有丁点不满意,也没有一丝反抗之力。可见,这是一次他(指左贤王)爱她(指蔡文姬)的婚姻。虽不够完美,但婚后生两子,夫妻生活还是令人羡慕的。

三嫁陈留董祀,堪称蔡文姬心灵的知音。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夫妻生活并不很和谐。年已三十五岁的蔡文姬,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由于饱受离乱忧伤,思念儿女情切,蔡文姬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清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不足之感,然而又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

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法当死,蔡文姬顾不得嫌隙,于大庭广众之下、众目暌暌之中,公然抛头露面,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当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曹操颇感为难,但又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董祀被处死,文姬实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时正数九天寒,曹操害怕文姬冻着,又赶忙叫手下取出一副崭新的头巾和鞋袜送给她穿回去。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爱情是彼此相互的奉献,文姬与董祀的感情实在是心灵兼生命的勾通,已达至极的地步。

从《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上看,它们显然是文姬归汉途中或归汉后的作品。无须讳言,蔡文姬能写出这样上乘的催人泪下的动人诗篇,首先当得力于她所经历的人生波折,和已被曹魏统一了北方中国为她所提供的相对安定的写作环境,以及建安文学星云聚会的氛围。可是,董祀作为的这些作品的第一个倾听者、阅读者,或是修订者,其知己、知音的作用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蔡文姬在这之前的两次婚姻,均不及这次与董祀的婚姻。在经历了坎坷曲折、艰难困苦以后,文姬终于找到了自已最为满意、最能予以终身寄托的人。有了这样一位了解他、懂得她、也识读她的内心世界的知音,热情地鼓励她的倾吐,仔细地玩味她的心曲,因而她的才情亦如洞开的扬子江大潮,一发不可收,且激荡起伏。这是一次你爱我也爱的成功合。

后来,蔡文姬和董祀夫妻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点评:

沉沉暮霭夕阳如血,悠悠千里黄沙路上,瑟瑟塞外朔风如刀割,那憔悴而端庄的面容,那萎顿而高贵的气质,那凝滞而坚毅的目光,似乎灵魂已经出窍,步履蹒跚,身穿素服,怀抱焦尾琴的青年妇女,如雕塑般在后人心中屹立了千年。

蔡文姬,这样博学多才的旷世奇女,命运如此坎坷,经历如此凄凉,她的一生仿佛是痛苦的象征,忧愤的化身,忍不住为出生乱世抱屈。她那与众不同的姿仪和神情,

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不公平的,命运对每个人也是公平的。蔡文姬尽心栽培子女,并让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实为伟人父母之大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