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才女之十二——李清照:卷帘人比黄花瘦

 爵士坊 2012-04-02

中国古代才女之十二——李清照:卷帘人比黄花瘦

南渡飘零事可怜,相思写尽旧诗笺。

吟来世上愁千种,酿得人间梦一坛。
思项羽,愧偏安,春来花好懒凭栏。

无端读到新绝句,任是英雄也汗颜!

                                                    ——佚名

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新人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新娘名叫李清照。

婉约宗主少盛名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能文。

李清照文学名门之后,自幼聪慧,久习诗词。她虽为官宦人家小姐,但却无任性、娇惰的缺点,从小勤奋好学,虽小小年纪却是文采出众。当李清照还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

到了妙龄少女时期,清照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绣口锦心,吐属风流。清照一天天日渐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淳朴文静的书卷气,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她工于书画,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习书法,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并且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很是酷爱,也常常研墨挥毫,作几幅从鸟鱼兽,花卉翎毛。她精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弹琴吹瑟;她长于文藻、词、散文,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父亲和母亲常常相对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浓郁的文学空气的影响,对吟诗作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在家庭的背景下,李清照对屈原和陶渊明敬佩有加,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这首诗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那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似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独居闺房,透过重重竹帘,只见屋外洁白的梨花飘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摇曳多姿,她突然生发出一种寂寞情绪,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词,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轻拨瑶琴,开口吟唱起来。

此时,客厅内正高朋满座,宾客们一听到这美妙的乐曲,立时停住谈笑,侧耳细听: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在座的宾客听后,都频频赞叹,其词精美,其音妙绝,可谓是珠润声圆,惊心动魄。其中有个叫晁补之的客人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这首《浣溪沙》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小女信口胡诌,何足道哉。晁补之惊喜恭维道:信口一唱,即成此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才女呀。
  李格非但到这些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便拿出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歌词赋,故意说这些是女儿不知从何处找来学习的,请朋友们指评优劣。客人们看罢,又无不啧啧称赞,尤其是其中一首《如梦令》,更是让人惊叹,那上面写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好一个“绿肥红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补之反复吟咏着这首小词,最后回头对李格非说:这首词,问得极有情,答得似无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问这词是哪位老前辈所作?
  李清照一家三口听到他这一么说,都被逗乐了。宾客们也在这一家人的笑声中突然顿悟:李家出了个才女,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的人。


 

夫如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少女的时候,词名就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少时,一天做了个梦,在梦中还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便向父亲讨教。

他的父亲是当朝宰相,听后哈哈大笑道: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赵明诚疑惑不解,便追问。父亲说:“‘言与司合,是字,安上已脱,是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的名气之大,赵家父子对这位才女的倾慕之情。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终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十八岁的李清照

洞房花烛中,头戴凤冠身披霞披的李清照想到,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地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转瞬即逝了,她不由感慨系之。此时正值隆冬,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天地拜过,交杯酒喝过后,她和赵明诚便入了洞房。开始了两人志趣相投、恩爱和睦的治学经历和婚姻生活。婚后的日子,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似胶如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赵明诚,可谓中国历史文坛上的同志爱人,人称赵、李“夫妇擅朋友胜场”

一晃眼,一年的结婚时间飞逝而过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当时,赵明诚还在大学读书做太学生,每月只有朔、望才能回家。虽说,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正好是上元佳节,恰恰也是赵明诚由学堂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在书房中刚刚坐定,丫环来报,说有一位大学来的年轻公子来求见。当那公子款款走进书房,只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青色棉袍,足登嫩粉底缎靴,眉目清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请问尊姓大名。只见那书生举止潇洒,拱手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乃有同窗之谊。仅半月不见而已,怎得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这才回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将女扮男装的妻子一把扯了过来。午饭过后,女扮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丈夫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出——大相国寺。在大相国寺游玩过后,夫妻二人折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挑拣那市井之人惯吃,然而李清照却见也没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之后,又买了些流浪艺人的担子上挑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还是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觉得样样分外新奇,格外快活。

赵李夫妻俩十分恩爱,但赵明诚始终对李清照诗词的才能不是很服气。有一次,赵明诚将自己关在家中十余天,潜心作诗,终于做得数十首,便将自己的诗词与李清照诗词混在一起,请朋友定夺春秋。朋友最终选出几首好诗好词。待到谜底亮开,那些全是李清照的作品。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1107年3月,原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的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突然病逝,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这时,奸恶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上不忠诚。昏庸至极的徽宗听信谗言,立即收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的所有的赠官和所加称号。而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被免职。

在蔡京的迫害之下,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故第而居。他们将书房命名为 “归来堂”,把内室称作“易安室”。

由于官场的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的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的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

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早在当太学生时,就对碑帖字画、金石古玩特别感兴趣,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他常常节衣缩食,用那不多的生活费用和典当衣物换得来的钱去购置有收藏价值的文物古董。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每一有新收获,他都会兴高采烈地回家,与妻子相对展玩,仔细品味。二人每获得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装订。每得到一幅书画、一件彝鼎等文物,也一起把玩赏析。即便是在任官以后,夫妇俩也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的生活,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着古玩、书画、金石的收集工作。渐渐地,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赵明诚屏居乡里以后,性情淡泊,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之间以共同的爱好为基础,相扶互助,钻研学问的动人故事,多少年一直始终为世人称道。

除治金石之学外,夫妻二人都爱好文史、诗书,他们经常在归来堂上诗词唱和,相互切磋。这让俩人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笑声与意趣。在治学著文过程中,他们经常做一些增强记忆能力的游戏,拓宽自己的学识。其中,尤以茶令游戏最为著名。

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一日突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夫妻二人每次吃过饭后,便坐于“归来堂”中,饮茶逗趣,相从赋诗。烹好清茶小憩,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充满了文人雅兴。两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获胜。有一次赢后她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乐极“翻杯”,将满满一杯茶倾覆在怀里,非但头口水没喝上,还连累了一身衣裙。 饮茶行令,启智助学,使人兴奋,对著书立说大有裨益。

回到故居青州后,赵明诚常感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深深地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安慰他道:“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的饭菜,可减去肉类;穿的衣服,可减去贵重的绸绢。我头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

赵明诚听后,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李清照千方百计地缩衣节食,她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翠羽明珠,家中原来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被夫妇用于搜求书画古器。据说,为了购买书籍,宁愿几日饿着肚子。

赵明诚依旧致力于搜集研究金石书画,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李清照协助他整理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他们孜孜不倦,夜以继日辛劳地工作,常以“尽一烛为率”。夫妇二人便共同终于完成了鸿篇巨著《金石录》两千卷。这是我国第一部考古学专著《金石录》,成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这部书中凝结着夫妇俩二十年的心血,是奉献给我国文献宝库的珍贵遗产。

赵明诚夫妇在青州故居,过了十年乡居生活。这十年之间,所收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竞达十余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书法家蔡襄所写的《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所写的《小篆千字文》真迹。

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丰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


 

飘摇风烛守夫誓

时光时光任茬,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已年满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

已是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乘船决定到洪州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船队已进入和州境内,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对赵明诚说:“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你刚才说得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呜,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鹃,也变作了他的满腔碧血!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这比起那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气节的多!”言罢,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叱咤风云一生的赞叹。在李清照看来,项羽不肯过江苟活自安,对江东父老能以死相谢,他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仍不失为英雄。王导是有志于“戳力王室,克复神州”。

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即位,史称“靖康之耻”。 靖康之变,汴梁失守,滚滚而来的金戈铁马惊破了他们的学术梦,也使俩人平静的生活永逝不返。

为了不让夫妇俩多年的收藏的化为泡影,李清照和赵明诚决定将这些文物分批运往相对安全的江南。不久,赵明诚借着去江宁奔母丧的机会,将珍贵文物装了十五车运走;青州老家还剩下十余屋书册什物,由李清照留下照看,准备来年运到江南。

离别之际,赵明诚对他一生收集的金石器物,规定得层次分明:先扔掉辎重,然后是衣被,然后是书册卷轴,然后是古器,最贵重的宗器(宗庙祭器)要李清照和它们共存亡。在也许是生离死别的最后关头,在李清照忐忑不安地向丈夫询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办的时候,赵明诚居然把妻子的命运置于宗器的命运之下,吩咐她一定要与宗器共存亡,宗器不在,李清照也不能独存。这是多么残酷的安排啊!千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无法揣想李清照听到这一安排时的心情了,她也没有在这篇长长的后序中表露那一时那一刻的所想。

谁知,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先是一场兵火将老屋付之一炬,书册等几乎全毁。李清照万分痛心,却也毫无办法。她只得收拾仅存的衣物,忍受着无数的艰难曲折,南下与丈夫团聚。

国难当头,又恰逢家难。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任了湖州太守。1129年,在赴任途中,赵明诚不幸中暑生病,七月末李清照得到丈夫病危的通知,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赵明诚已病入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李清照的怨恨油然而生了:在妻子一夜三百里赶来的辛苦中,在赵明诚的弥留时刻,赵明诚居然有闲心作绝命诗,却不对家产和藏品作任何安排。这是一个令人不能容忍的暗示,即江边分别时的安排就是最终的安排,就是赵明诚关于家产和藏品的遗嘱,无论如何,分香卖屦之类的举动都不可行。李清照在,藏品在;李清照亡,藏品亡。对赵明诚来说,藏品和他撰写的《金石录》是使他流传后世、永垂不朽的唯一希望,至于妻子的命运则无足道,只能牢牢地被绑缚在足以使他不朽的物件之上。葬毕,余无所之,埋葬完赵明诚李清照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这是非常沉痛的一句话,李清照被绑在了一副沉重的轭上,此生只能颠沛流离了。

这年,李清照46岁。经过这一番折腾,从未受过流离之苦的李清照,丈夫的去世,使她悲痛欲绝,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了。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的大叶子土,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液落的分明;巨一串串伤苦的泪珠。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声声慢》用寻常的语言和曲折委婉的语调,自然、动人地将女词人孤独无助的处境和凄凉的心情抒发出来。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女词人心中怅然若失,到处寻觅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风中的孤雁,雨帘笼罩的梧桐,满地憔悴的黄花,这一切构成了触目生愁的凄冷画面,更加深了这位伟大词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人间况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顾往昔,面对今朝,遥想明天,一个愁字怎说得出她心头之情?

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随之死去,她是多么渴望追到在九泉之下的赵明诚而去,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下一步怎么办?既然重担已经担上了肩头,那就只能硬挺了。“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李清照这边刚刚办完丈夫的丧事,而金兵那里加紧进逼,此时“仅存喘息”的她,手头尚有从青州故居运出的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及其他文物家产不可胜数。数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她思量前后,决定先遣人把这些东西送往洪州(今南昌)赵明诚的妹婿处。冬十二月,金兵攻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这是她夫妻二人藏品的第二次流散。

李清照手中的珍贵文物,引来无数人的觊觎。

身体羸弱的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这时,她听到了一个可怕的谣言。在赵明诚病情危重的时候,他的朋友张飞卿来看他,随身带着一把玉壶,而其实那只是似玉的美石做成的,走时又带走了。这时便有人造谣说赵明诚通过张飞卿向金国献金,还传说有人向朝廷检举。通敌之嫌让李清照惊恐万分,她也顾不上赵明诚的遗嘱了,心一狠,决定马上将所有的宗器等物尽数拿出来,欲通过外庭献给朝廷。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通敌之罪,灾难接踵而来。于是,李清照又开始了追踪朝廷的奔波:越州,四明。再也不敢把宗器留在身边,李清照写了封书信一并寄放在剡县。后来听说官军收叛卒时取去,尽数归了李将军。这是藏品的第三次流散。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流散,发生在会稽。李清照住在钟氏家里,这时身边只剩下五六箱书画砚墨了,再也不舍得放在别处,随身带着。忽然有一天晚上,有人掘开墙壁偷走了五箱。李清照悲痛不已,便出重金悬赏。两天之后,邻人拿出十八轴书画求赏。她这才知道偷盗者就在身边。至此,还剩下一两种残余,李清照感叹道:“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没有任何价值的书帖,我还像爱护头目一样爱惜它们,真是太愚蠢了!

她因此而一病不起。

两年后,李清照已经是身心憔悴,病入膏肓。右承务郎张汝舟趁虚而入,巧言说动李迒,骗娶李清照。他以古鼎为谢,请王御医用宫中秘方救治李清照。婚礼上,李清照渐渐苏醒,先是不允,但看到张汝舟用如簧之舌说了许多花言巧语骗取了李清照的信任,应允了婚事。

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改换门庭爬官阶。李清照发现张汝舟心术不正,后悔莫及,想好言相劝,却一次次如同对牛弹琴。

张汝舟求官心切,决意以古鼎换取官位。

王御医发现张汝舟悔约,就不想把古鼎给他,恼羞成怒后,揭出张汝舟靠虚报举数走上仕途的老底!李清照大所望,张汝舟却调虎离山,让她去祭奠赵明诚,自己悄悄取走古鼎。老管家赵福誓死护鼎,张汝舟失手杀死了他,抢走古鼎去换官袍。

李清照看清了张汝舟的本质,又抓到了他企图贪污军饷的证据,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然而,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论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因告发亲人而落下牢狱之灾。后由友人的帮助才出狱,最终离开了张汝舟。

李清照49岁那年和张汝舟结婚。这个张汝舟实际上是掮客奸商一流的人物,为人势利贪婪,见利忘义,为了把李清照身边尚存的一些古玩搞到手,他可是一旦娶过李清照,见目的已达到,便虐待起她来,甚至拳打脚踢,肆意凌辱。李清照不堪折磨、忍无可忍,告发他骗官职的恶行,使他受到惩罚。

有官军李将军的强行霸占,有御医王继先的强行购买,有邻居钟复皓掘壁偷盗,更有不择手段的张汝舟强行骗婚。使李清照和赵明诚终生收集的文物损失殆尽。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惨凄苦的。自从和张汝舟脱离夫妻关系后,一直独自默默无闻地过着清贫苦闷的生活,在67岁那年,在江南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点评:

李清照,在宋代,可谓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论起相女配夫,也是一对令后世众才子佳人羡慕的鸳鸯。纵有隔河相望的相思之苦,家破人亡的家愁, 江山沦陷的国仇,竟也是这份纷繁的愁绪成就了她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真可谓万古愁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