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水稻栽培技術
有機水稻是指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原理,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長過程的種植出來的水稻。有機水稻的種植與栽培不僅是現在追求綠色、無污染、環保健康的飲食理念下的產物,更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迫為需要的一種水稻栽培方式。對於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主要可以概述為:以健全土壤培肥體系為基礎,以推進水稻健身栽培為抓手,以實施農業綜合防治為保障,最終達到作物穩定高產的目的。
具體來說,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種
種子的選擇非常重要,優秀的水稻種子直接關系著水稻後期的生長、管理、病蟲害等問題的預防和抵抗甚至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因此,選種是水稻種植的關鍵步驟。而對於有機水稻的種子,要選擇抗逆性好(主要是抗病蟲危害)、分蘗力強、偏大穗、富營養、商品性好、優質米並且適宜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的優良品種,發芽率在95%以上,純、凈度99%以上,不能 越區種植,保証霜前5~7天充分成熟,做到早中晚水稻的合理搭配,充分發揮種子的“種盡其用,地盡其利”的作用。
二、播種與插秧
播種前先把選好的水稻種子進行晾曬1-2天,之後用1%的石灰水浸泡2─3天,之後再對種子進行催芽播種。這樣做能夠預防水稻惡苗病、幹尖線蟲病等水稻常見病,有利於病蟲害的防治。
水稻種子出現白白的小芽以後就可以進行播種了。播種時,氣溫對播種的質量和育苗非常重要。一般是當氣溫穩定在5℃時進行播種最為適宜。育苗採用中大苗育秧方式,秧齡掌握在30天左右,水稻秧苗在5─7葉並且氣溫穩定在13℃時為插秧的最佳時機。
開始插秧時,應採取超稀植的插秧方式,盡量做到邊起秧、邊插秧,淺插,插直、插勻、插稀,合理密植,發現缺苗斷空地方,進行移苗補栽,以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在進行插秧時,應合理密植。株距過寬會浪費土地,株距過窄會影響秧苗的發秧,後期容易倒伏而影響產量、浪費秧苗。最為合適的株距應保持為0.11×0.25米,大概每畝密度2.0~2.2萬穴,其中雜交稻每穴栽插3~4株,每畝基本苗6~7萬;常規稻每穴栽插6~7株,每畝基本苗12萬左右。
三、施肥
施肥可以說貫穿水稻的成長的全過程。而對於有機水稻的栽培來說,肥料的選擇和施肥的時間等保証水稻有機質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有機水稻的種植隻能施用有機肥,而不能施用一般的化肥。最好的有機肥主要有餅肥、雞糞(必須腐熟、發酵)等。
施肥應該在插秧之前進行,叫做基肥。在插秧之前、土地耕翻時進行,每畝可施2000公斤發酵好的雞糞,施入均勻,不能積堆,以免燒苗;而對於苗床地可結合整地及時施好有機肥1~2噸/畝和腐熟餅肥50公斤/畝作基肥。播後在秧板上覆蓋商品有機肥2噸/畝,以保濕、保溫、防露籽、防雀害,提高成秧率;水稻秧苗期使用腐熟餅肥50公斤/畝,促分蘗早生;在水稻生長期施用腐熟餅肥100~200公斤/畝,其中雜交稻以蘗分肥為主,常規稻前後期各佔50%。注意,在水稻的整個種植過程中絕對不能施化肥,並且施底肥要質優量足,追肥要少吃多餐,同時根據地力、長勢和底肥多少,合理追肥,主要追好分蘗肥、調節肥、穗、粒肥,保証供應水稻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要。
四、灌溉
水稻是喜水性糧食作物,合理灌溉對水稻的成長具有非比尋常的作用。種有機水稻一定選擇水源條件好的地塊,絕不能渴水,而對於有機水稻的灌溉必須採取潔水灌溉,絕不能用生活污水,工業用水灌田,也不能用井水灌溉,實在沒辦法用井水灌溉的,要設曬水池,提高水溫,同時應做到單排單灌,在水層管理上,以淺為主,以水增溫,以水促控,以氣養根,以根保葉,活稈成熟。
具體的灌水方法是: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蘗初期深水灌溉,水層5厘米左右,嚴防脫水,返青後2~3公分水層,有效分蘗前以淺為主,提高地、水溫,促進分蘗,有效分蘗結束時,對生長繁茂地塊,立即排水曬田,7~10天,控制無效分蘗,曬田程度達到田面發白,地面有裂紋,池面見白根,葉色退淡挺直,促進根系發育。排水曬田後,採取幹、濕、幹的間歇灌溉,以根保葉,養根保蘗。後期如遇到夜間氣溫低於17℃以下,採取深水護胎,水層15公分左右,這是防御障礙型低溫冷害的有效措施。孕穗期淺水勤灌;抽穗後淺水灌溉;到了黃熟期應停止澆水。通過科學有效的水漿管理,促進水稻早分、早封行,達到以水控草、以水促苗、以苗壓草和以水調肥的目的。
五、除草
有機水稻的除草,因為不能噴洒農藥,需要運用其他的除草方法。具體來說,有機水稻種植的除草除了常見的人工拔草外,還有以下幾種較為可行的方法。
(一)插秧前的誘草滅草。具體做法是:在進行插秧前的40~50天就開始對地塊進行持續的灌水,使田間土壤保持濕潤,以誘發雜草的生長,並通過數次耕翻來減少雜草基數,以達到滅草的目的;此外,在插秧前的10~15天,再採用人工拔除的方法來拔除耕翻遺留下來的雜草,特別是針對雙穗雀等惡性雜草以及水稻生長期間的高齡雜草,必須進行多次人工拔除。
(二)插秧後、生長期的以苗壓草、以水壓草。這種除草方法主要是通過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的數量和對秧苗進行科學的水漿管理等措施,以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目的。
(三)立體種植、養鴨除草。採用立體種植的方法,利用稻鴨共生的措施來控制田間雜草的發生。具體做法是選擇體型適中、活動能力較強的鴨子品種,與水稻栽植同步進行培育,通過鴨子的活動來抑制稻田中雜草的生長。一般來說,每畝養殖10~15隻鴨子較為合適。
六、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也是水稻種植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程序與技術,普通水稻可以用農藥等化學物質進行病蟲害的防治,而由於有機水稻作為純天然、無污染、健康的水稻在生產中對於雜草的處理不能向普通水稻一樣噴洒農藥,這就給有機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帶來了困難。而對於有機水稻種植期間的病蟲害防治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一)病害防治
水稻病害主要有惡苗病、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等。在方法上主要以農業防治為主。具體來說是:通過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科學調控肥水、適時擱田控制高峰苗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來增強植株的抗性,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病害的發生。
(二)蟲害防治
水稻害蟲主要有稻象甲、稻薊馬、稻飛蝨、稻縱卷葉螟、螟蟲等。在防治上需採用多種措施,減少害蟲的為害,使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基本確保田間無大面積白葉、白穗和枯死面積。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農業防治:通過健身栽培,增強植株的抗蟲性。
2、物理防治:安裝頻振式殺蟲燈(30畝左右/隻)誘殺田間趨光性害蟲。點燈時間約從6月中旬以後每晚18:30開始最為合適。
3、生物防治:一是加強監測。健全害蟲測報系統,準確掌握蟲情,實行達標防治;二是藥劑防治。選用經有機認証機構認可的生物農藥和植物性農藥如“BT粉劑”和0.5%“苦參鹼”水溶劑等進行防治,重點抓好1、2代螟蟲、2代縱卷葉螟和2代飛蝨的防治,以控制害蟲基數;三是生物防治。利用現有自然天敵(蜘蛛、寄生蜂、蛙類等)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四是稻田養鴨。通過稻鴨共育來控制田間害蟲特別是飛蝨等中下部害蟲的發生數量。
最後,在水稻收割後需要種足種好綠肥,以培肥土壤,減少年有機肥的投入量,以降低生產成本。
有機食品生產的基本要求
●生產基地在最近3年內未使用過農藥、化肥等違禁物質;
●種子或種苗來自於自然界,未經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過;
●生產單位需建立長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護、作物輪作和畜禽養殖計劃;
●生產基地無水土流失及其他環境問題;
●作物在收獲、清潔、幹燥、貯存和運輸過程中未受化學物質的污染;
●從常規種植向有機種植轉換需要兩年以上的轉換期,新開墾荒地例外;
●有機生產的全過程必須有完整的記錄檔案。
有機食品的定義 :
有機食品是一種國際通稱,是從英文Organic Food直譯過來的,其他語言中也有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等。這裡所說的“有機”不是化學上的概念,而是指採取一種有機的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機食品是指按照這種方式生產和加工的;產品符合國際或國家有機食品要求和標準;並通過國家認証機構認証的一切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
有機食品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通常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除有機食品外,目前國際上還把一些派生的產品如有機化妝品、紡織品、林產品或有機食品生產而提供的生產資料,包括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等,經認証後統稱有機產品。
中國有機產品標志釋義“中國有機產品標志”的主要圖案由三部分組成,既外圍的圓形、中間的種子圖形及其周圍的環形線條。
標志外圍的圓形形似地球,象征和諧、安全,圓形中的“中國有機產品”字樣為中英文結合方式。既表示中國有機產品與世界同行,也有利於國內外消費者識別。
標志中間類似於種子的圖形代表生命萌發之際的勃勃生機,象征了有機產品是從種子開始的全過程認証,同時昭示出有機產品就如同剛剛萌發的種子,正在中國大地上茁壯成長。
種子圖形周圍圓潤自如的線條象征環形道路,與種子圖形合並構成漢字“中”,體現出有機產品植根中國,有機之路越走越寬廣。同時,處於平面的環形又是英文字母“C”的變體,種子形狀也是“O”的變形,意為“China Organic”。
綠色代表環保、健康,表示有機產品給人類的生態環境帶來完美與協調。橘紅色代表旺盛的生命力,表示有機產品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中國政府主推的一個認証農產品,他有綠色AA級,和A級之分,而其AA級的生產標準基本上等同於有機農業標準。
有機食品主要品種
目前經認証的有機食品主要包括一般的有機農作物產品(例如糧食、水果、蔬菜等)、有機茶產品、有機食用菌產品、有機畜禽產品、有機水產品、有機蜂產品、採集的野生產品以及用上述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國內市場銷售的有機食品主要是蔬菜、大米、茶葉、蜂蜜等。
有機食品判斷標準
1、原料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野生天然產品;
2、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採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
3、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生產過程控制體系和追蹤體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轉換期;
4、有機食品必須通過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証機構的認証。
申請有機食品的認証
1、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 2、填寫調查表並提供有關材料;3、認証機構審查材料並派遣檢查員實地審查(包括產品抽樣); 4、檢查員將實地檢查報告報送頒証委員會; 5、頒証委員會根據綜合材料進行評審,評審結果為: (1)同意頒証 (2)轉換期頒証或有條件頒証
(3)不能頒証 6、簽定標志使用合同並頒証。
有機食品認証的相關組織機構
國家認監委http://www.cnca.gov.cn;國家認可委http://www.;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http://www./;中國認可的認証機構http://www.;歐盟認可的認証機構QC&I ;美國認可的認証機構IBD
有機食品標志的使用權是終身制嗎?
不是。按照國際慣例,有機食品標志認証一次有效許可期限為一年。一年期滿後可申請“保持認証”,通過檢查、審核合格後方可繼續使用有機食品標志。
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價格比較
根據對北京和上海有機食品市場的調查,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的價格一般高出30%─80%,有些品種,例如有機蔬菜的價格為普通蔬菜的2─3倍。
有機食品“不是”絕對無污染的食品
食品是否有污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不存在絕對不含有任何污染物質的食品。由於有機食品的生產過程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因此,有機食品中污染物質的含量一般要比普通食品低,但是過分強調其無污染的特性,會導致人們隻重視對終端產品污染狀況的分析與檢測,而忽視有機食品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的宗旨。
有機農業和常規農業的比較
在許多情況下,在開始轉換之初可能會出現減產,特別是原來嚴重依賴化肥與農藥的地區。但是,在那些原來對農藥、化肥使用較少的地區,有機種植就可能不會減產,相反,還可能增產。原因是:
1、通過輪作、間作和各樣種植,農業生產系統的多樣性得到改善;
2、通過利用作物秸稈還田(或制作堆肥以後還田),促進了農田養分循環;
3、較好地利用了周圍生態系統的有機物質;
4、將養殖業和種植業結合起來,改善了養分的管理水平。
有機食品與其他食品的區別
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在推行的其他標志食品還有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是按照無公害食品生產和技術標準和要求生產的、符合通用衛生標準並經有關部門認定的安全食品。嚴格來講,無公害食品應當是普通食品都應當達到的一種基本要求。
綠色食品是我國農業部門在九十年代初發展的一種食品,分為A級綠色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其中,A級綠色食品生產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它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從本質上來講,綠色食品是從普通食品向有機食品發展的一種過渡產品。有機食品與其他食品的區別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 是有機食品在其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並且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而其他食品則允許有限使用這些技術,且不禁止基因工程技術的使用。如綠色食品對基因工程和輻射技術的使用就未作規定;2) 是生產轉型方面,從生產其他食品到有機食品需要2-3年的轉換期,而生產其他食品(包括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沒有轉換期的要求;3) 是數量控制方面,有機食品的認証要求定地塊、定產量,而其他食品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因此,生產有機食品要比生產其他食品難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產體系和監控體系,採用相應的病蟲害防治、地力保護、種子培育、產品加工和儲存等替代技術。
有機產品的確更有益健康
《周日泰晤士報》稱,為期四年、耗資1200萬英鎊的有機研究項目將結束數年來對有機的爭議,並有可能顛覆政府有關人員的說法:食用有機食品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研究發現有機蔬菜和水果中抗氧化劑的含量比常規產品高出40%,而科學家稱抗氧化劑可以降低患癌癥和心臟病的風險。同時有機蔬菜和水果還含有更高的有益礦物質,如鐵和鋅。
Carlo Leifert教授是歐盟投資項目的合作者,他說有機產品將有助於提高人們的營養吸收。研究人員在英格蘭的諾森伯蘭郡的佔地725英畝的農場上種植水果和蔬菜,並在其有機和非有機地塊上分別飼養奶牛,在歐洲其它地方也有奶牛基地。他們發現有機奶牛所產牛奶中的抗氧化劑含量比常規牛奶高出50%-80%。而有機小麥、蕃茄、土豆、卷心菜、洋蔥和生菜與非有機品種相比較,其所含營養物質均高出20%-40%。
選擇有機食品八大理由
1.較為健康:研究顯示有機產品含有較多鐵質、鎂質、鈣質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C,而重金屬及致癌的硝酸鹽含量則較低 。
2.味道較好:有機農業提倡保持產品的天然成份,因此可保持食物的原來味道。
3.避免爆發類似禽流感一類的疾病:密集式的動物飼養方式令疾病很容易散播,而有機農業要求開放的動物飼養方式則可以令動物有空間伸展活動,增強動物的抵抗力,減低疾病散播機會。
4.含有較少化學物質:在有機生產的理念下,所有生產及加工處理過程均隻允許在有限制的情況下施用化學物質。
5.生產過程不含基因改造成分:在有機生產的理念下,所有生產及加工處理過程中均不可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及其衍生物。
6.對環境及生態有利:機生產鼓勵使用天然物料,適量施肥及灌溉,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農場內及其周邊的生物多樣性。
7.保護土壤:土壤退化及污染日趨嚴重,而土壤作為生產糧食的基本要素,人類必須對之加以保護。有機農業要求的土壤保護措施是希望恢復和維持土壤的生命力,令土壤能繼續為人類提供足夠而優質的食物。
8.其實一點都不貴:有機生產規模較小,人力投資大,風險成本及運輸成本也相對高昂,因此有機產品售價自然比較貴。但是,常規農業並沒有將環境成本如污染、泥土肥力下降等損害計算在內,如果將環境成本反映在價格上,常規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會相若。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長期食用健康綠色食品,可以明顯感覺免疫力增加,體質也會提升,這是體內毒素逐漸排除的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