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天津出现了“代理扫墓”业务,业务包含代理痛哭、磕头喊爹妈等。经有关人员透露,该代理扫墓服务报价最高达到两万元,哭10分钟要300块钱,最多可以哭30分钟,需要900块钱。业务老板称目前很繁忙,需要提前预约。(3月29日北方网)
对于清明节“代理扫墓”现象,网上的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支持者是基于当下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潮带来的现实困境,许多为了生计而远离家乡的人们无法在清明节这一天亲临先人墓地祭拜,因此找人代替扫墓无可厚非。而反对者基本上是从伦理、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他们认为这种商业化、演戏式、大搞排场的扫墓已经使这个传统节日变了味,也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其实两者的观点都很有道理,首先,“代理扫墓”的出现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原因,如果要反对或是抵制它,那就必须要思考如何去解决一些更为关键的实际问题,如怎样在当下人口迁徙频繁,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背景下寻找更为恰当的过清明的方式,否则反对“代理扫墓”本身只能是隔靴搔痒。
其次,“代理扫墓”这么有市场,说明了其确实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存在也尤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就其内容的某些部分还是值得商量的。归根到底,“代理扫墓”的最本质的内容应该是“代理人”传达“被代理人”对逝去先人寄托的哀思、缅怀之情,是对内心真诚情感的表达。可在实际中我们看到,“代理扫墓”似乎形式的东西大大超过了内容,在这里金钱成了评价内容的标准,价格高表演者就哭的长,给钱多场面就置办的大气排场。这些给别人看的东西有多少是被代理者真诚的情感寄托呢?
因此,“代理扫墓”无可厚非,但应该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对逝去亲人的感情不能让人代理。不一定非要雇几个陌生人在爹妈坟墓面前“哭”的死去活来的就表达了你的悲痛,不一定非要花个几千几万才能表达你的孝心。找几个人在你无法回家的时候帮你打扫一下亲人墓地的杂草,上几柱香还是可以的。剩下的哀思、怀念还是自己去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