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是按需分配的

 水面脚印 2012-04-03
 
“福”是按需分配的
 
 
那晚破天荒的早睡。半夜一点就进入了梦乡,却在三点多醒来,再也无法入眠,于是爬起来回到书房继续工作。窗是关着的,一只蝙蝠不知从哪进来,在书房内盘旋良久,不时还险些撞到我的脸。落到书桌上,不忍伤害它,赶紧打开窗口,等它休息够了再起飞,不大工夫终于飞了出去。然后在QQ空间上签到:“半夜三更蝙蝠进家。”白天便有朋友回复,说这是好征兆,我是“五福临门,有福气了。”
与友闲聊时谈到此事,友很不屑:“切,你就一天生劳碌命,福自何来?”此君经常为我打抱不平,认为我工作如此卖命,生活却过得如此艰难辛苦,他常怨叹世间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小三有小三,要车子有车子,要楼房有楼房,要事业有事业,要官位有官位,那才叫“有福之人”,而你老张却什么都要不到,徒得一个“书记”的虚名,由此引申结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非真理。
对友的不屑,我不以为然。
何为“福”?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简言之,“福”就是福气、幸福。相信每个人对“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都有所不同。有金钱有小三有私车有豪宅有事业有官位的那些人,未必人人都是“有福之人”,因为置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的气息淹没了整个世界,随时有人赶超自己的“竞争”显得异常的激烈,无数的“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被压的喘不过气来。有一个故事说,一名道士给一个穷人挖了一口井,井里冒出来的是酒,这穷人靠卖这口井的酒发了大财,按理说应该是有“福”了,却埋怨没有酒糟来喂猪,于是就有了“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酒无糟”的典故,“他们”总是给予幸福很高的要求,以至于其要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就处于“低迷”的状态、常常感觉自己很辛苦、不幸福。意欲的不满足是人生的痛苦,意欲的满足亦是人生的痛苦,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生怪圈。是否能够走出这个怪圈,关键还在于心之感受。
我们平时所说的“福”,在佛经里叫“福报”,佛经里说,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哪里来,只看自己怎么做,“福报”就会从那里来。在佛理上,福报是“按需分配”的,也就是实际需要什么自然就有什么,需要多少就有多少,全由“真如佛性自然变现,没有半点人为造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个人理解,你把自己所拥有的看作是“福”,你就是有“福”,人的行为有背天理,就会招致灾祸。正所谓福祸只在顷刻之际,一念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不见,药家鑫乃家境还算厚实的子弟,正当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之年华,有福吧?却一念之差杀了人,便送了卿卿性命;君不见,那位谢志强局长原本春风得意仕途正酣,有福吧?却得意忘形而微薄偷情,便招致身败名裂……自然,也有人腐而不败,腐而不朽,腐而不烂,自以为“洪福齐天”,殊不知,灾祸已经在他头上了——因为“福之祸所依”,他们大多将在痛苦与惶恐中度过,又何来的“幸福”?
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早晨的一缕阳光,亲人的一句关切,朋友之间的一通电话问候,在我看来都是“福”。我认为,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博爱的情怀,有超然物欲的满足和释怀,就是最大的“福”,这“福”与贫富无关,与地位无关,它是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愉悦,是一种超越言语的快感,是一种活出本我的率真,是一种对生活的敬意和激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动和珍视。
感谢那只蝙蝠,给我带来了对“福”的感悟,我知道,这“福”就在我的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