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64排螺旋CTA与3D-TOF-MRA技术对比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研究
2012-04-03 | 阅:  转:  |  分享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4)

334Youn“ofHainanMedicalCollege

64排螺旋GTA与3D—TOF—MRA技术对比及对颅内动脉瘤

的评估效果研究

李伟,罗学毛,李锦蓉,陈雄钊,何仪改,龙晚生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广东江门529030)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D—TOF—MRA的技术特点及对颅内动脉瘤评估的

效果。方法:对5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排螺旋CTA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

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估CTA与MRA显示动脉瘤的效果。结果:

58例患者经DSA检查,57例阳性,发现动脉瘤73枚,CTA检查54例阳性,发现动脉瘤67枚,MRA检查

52例阳性,发现动脉瘤63枚,CTA、MRA检查敏感性分别为91.8%、86.3%。结论:CTA、MRA可作为

辅助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关键词]64排螺旋CTA;MRA;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739.41;R81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237(2009)04-0334-04

Thetechnologycomparisonof64slicespiralCTAand3D-TOF—MRA&inspectioneffect

onintracranialaneurysms

LIWei,LUOXue—mao,LIJin—rong,CHENXiong-zhao,HEYi-gai,LONGWan—sheng

(DepartmentofRadiology,JiangmenCentralHospitalJiangmen5290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technicalcharacteristicof64slicespiralCTAand3D.TOF—MRA

andtheirinspectioneffectonintracranialaneurysms.Methods:The58clinicalsuspicionswi山intracranialaneu—

rysmswereexaminedby64slicespiralCTAandtheMRArespectively.andhadDSAinspectionatthesametime.

WithDSAasthestandard.appraisedeffectofCTAandMRAoninspectionofintracranialaneurysms.Results:

TheDSAinspectiondiscovered57positivecaseswith73intracranialaneurysmsin58patients:CTAinspectiondis—

covered54positivecaseswith67intracranialaneurysm:MRAdiscovered52positivecaseswith63intracranialan—

eurysm.Thesensitivitieswere91.8%and86.3%respectively.Conclusion:CTA、MRAareassistanttoolsfor

DSAininspectingintraeranialaneurysms.

[KEYWORDS]64slicespiralCTangiography;MRangiography;Intracranialaneurysms;Digitalsubtrac—

fionangiography

目前I艋床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

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

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瘤n.3】,DSA为颅内动脉瘤筛查

和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和并

发症多等缺点,CTA和MRA为无创伤的血管检查

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一’5】。本文通过相关数据

总结分析CTA和MRA的技术特点及其对颅内动脉

瘤的评估效果。

1临床资料

[收稿日期]2008-12-03

[作者简介]李伟(1975一).湖南永州人,高级工程师.学士。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月9~2008年12月分别进行

过CTA、MRA和DSA检查的5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

脉瘤患者,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8—78岁,

平均54岁,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CTA、

MRA检查的间隔时间在4h内,DSA检查在36h内

完成。

1.2数据采集及图像处理

1.2.1CAT使用TOSHIBAAQUILION64排螺

万方数据

李伟,等.64排螺旋CTA与3D-TOF.MRA技术对比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研究335

旋CT和VITREA工作站。扫描自颅底到颅顶,FOV

为230mm,扫描电压电流为120kV,350mA,采集

矩阵为512X512,旋转时间为0.5S,扫描层厚为0.

5mm,扫描时间5~8s。对比剂为370mgi/mL的欧

乃派克,开始试注入20mL生理盐水,以触发CT值

的SURESTART方式来进行血管成像,延迟时间18

—23s,造影剂的注射速度为4mL/s,用量为80mL,

所得容积数据发送到VITREA工作站进行MIP、VR

处理得到脑血管图像并进行分析。

1.2.2MRA使用SIEMENSIMPACT1.0TMR

扫描仪,正交头线圈,行3D·TOF-MRA成像,序列为

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R37ms,TE10ms,采集矩阵

172X256,采集次数为I,FOV为230mm,单个3D

块,采集层数为128层,有效层厚为1.25mm,用

MIP处理得到脑血管图像并进行分析。

1.2.3DSA使用PHILIloS3000血管造影机,由

神经外科医生对完成CTA、MRA检查后的患者进行

多方位造影和栓塞,得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

态。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瘤径宽度、

长径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ot=0.05。

2结果

CTA、MRA、DSA对58例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

出情况(动脉瘤数目、瘤径)见表1。58例患者中,

以DSA为标准只有1例检查阴性,而CTA检查结果

阴性患者为4例,MRA则为6例,分别漏诊了3例

和5例1枚动脉瘤患者。DSA检查检出3例3枚动

脉瘤患者,而CTA检查中只检出2例,另l例3枚

动脉瘤患者只发现了2枚动脉瘤,漏诊1枚动脉瘤;

而MRA仅检出3枚动脉瘤患者l例,2例3枚动脉

瘤患者只发现了2枚动脉瘤,漏诊了1枚动脉瘤。

其原因可能是CTA检查中,由于颅底骨掩盖而漏诊

了6枚动脉瘤,而在MRA中,由于局部高信号血肿

掩盖而漏诊了lO枚动脉瘤。经统计学处理,CTA、

MRA检查所得到的瘤径宽度、最长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CTA、MRA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

91.8%.86.3%。

表1CTA、MRA、DSA对58例患者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

3讨论

3.1CTA技术原理与特点

3.1.1CTA技术原理CTA技术是经周围静脉高

速注入碘对比剂(如优维显、欧乃派克等),在靶血

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进行快速扫

描数据采集,获得多层面连续CT图像‘1|。扫描检

查结束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

建合成三维(3D)立体血管图像,可显示脑血管的三

维空间立体结构,并可进行任意方位和任意角度的

旋转,使颅内动脉瘤得以最清晰地显示。CTA技术

定位准确,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

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模拟手术入路,

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降低了

手术风险‘3-6l。

3.1.2CTA的操作性、放射性及安全性(1)操作

特点:①可随时进行,价格较低,有利于门诊、急诊

患者检查;②扫描可在30s内完成,后期三维重建在

计算机工作站进行,检查中无需中断治疗,尤其适

用于无法耐受DSA、病情危重、躁动及婴幼儿患

者i71;③常规CT平扫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立

即行CTA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因,缩短诊断时间,

减少由于等待而发生再出血并发症的机率;④由于

血肿与增强后脑血管的CT值反差较大,可清楚显

示病变与血肿的关系,特别适用于怀疑动脉瘤破裂

的颅内巨大血肿者蟑1。(2)放射性:CTA所需要照

射量仅为DSA的1/3,但仍有一定的放射性。

(3)安全性:CTA为微创检查,无需插入导管,但需

经周围静脉注人造影剂,极少数敏感者可引起过敏

反应和。肾功能衰竭一J。

3.1.3CTA的显像能力CTA可分辨出直径大于

0.5mill的血管,可完整显示Willis环、前循环卜3

级分支和后循环1—2级分支,同时显示血管病变特

征、病变与骨结构的关系川。CTA的显像能力可总

结如下5点:

(1)空间分辨率不及DSA,可显示颅内动脉第

三级分支,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小血管分辨率差,

直径小于0.5mm的正常血管显示不佳;因CT阈值

的限制,与颅骨贴近的血管及病变有时难以区分;

(2)仅能显示脑血管病解剖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

循环动态变化过程等血流动力学信息,只能获得某

万方数据

336海南医学院学报VoL15No.4Apr.2009

时相的血管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动脉性病变的诊

断;(3)可显示病变血管与邻近血管、骨质、脑实质

空间关系,能多角度显像,模拟手术入路,对脑外科

手术有指导性;(4)同时显示双侧颈动脉、椎一基底

动脉系统、Willis环,有利于有观察颅内动脉供血全

貌并进行两侧血管对比,而DSA难以完成;(5)显

影不受局部血流状态、钙化、血栓形成的影响,优于

MRA、DSA。

3.1.4CTA评估动脉瘤的效果CTA对颅内动

脉瘤的检出率及特异性高,对直径>2mm的动脉瘤

检出率在95%以上,与DSA相似∞1。CTA在评估

动脉瘤有以下优点:(1)可同时显示多个动脉瘤,并

可确定血肿或蛛网膜出血是由哪个动脉瘤破裂引

起的;(2)对瘤周血管、血管解剖变异评价高于

MRA、DSA;(3)能显示动脉瘤瘤壁钙化;(4)CTA显

示大脑前动脉Al粗细,为判定前交通动脉瘤由哪

侧Al优势供血提供间接依据;(5)可进行CTVE,重

建血管内表面图像,显示瘤颈开口、血管内壁病变、

腔内血栓等特征。

本组58例CTA检查漏诊了6枚动脉瘤,这主

要是由CTA成像的局限性决定的。动脉瘤的最小

长径为2.8mm,低于DSA检查的2.6mm,高于

MRA检查的3.0mm,三者中,它的分辨力居中。

3.2MRA技术原理与特点

3.2.1MRA技术原理MRA主要方法是3D—

TOF.MRA,其原理是基于饱和效应、流人增强效

应¨J。扫描时将一个较厚容积分割成多个薄层激

发,减少激发容积厚度以减少流入饱和效应,且能

保证扫描容积范围,获得数层相邻层面的薄层图

像,使图像清晰,血管的细微结构显示好,空间分辨

率高。3D.TOF—MRA对中等流速血液敏感,颅底动

脉环显示良好。MRA不仅能对血管腔内结构进行

简单描述,更能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

面的信息拉J。

3.2.2MRA的操作性、放射性及安全性(1)操

作性:MRA比DSA操作简便,检查时间一般需要15

min左右,受检者需安静,不适合急症、烦躁患者和

婴幼儿及体内有磁性金属异物的患者。(2)放射

性:MRA利用血液流动效应,不需要放射线和造影

剂即可获得具有良好对比度的血管影像,无放射

性。(3)安全性:MRA属于无创检查,不需注入造

影剂就可成像,它的安全性最高。

3.2.3MRA的显像能力MRA的显像主要有如

下几个特点:(1)空间分辨率、血管显示的精确度较

低。与DSA、CTA对比研究‘叫显示,MRA对一、二

级血管及各主要静脉窦显示清楚,对前、后交通动

脉显示敏感性、特异性低;(2)能同时反映脑血管内

血液动力学情况;(3)对血流速度、流量有限或以湍

流为主的动脉瘤不敏感;(4)不能完全显示动脉瘤

颈部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不能显示瘤壁钙

化、瘤与周围骨结构关系一J。

3.2.4MR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效果MRA评估

动脉瘤有以下优点:(1)3种血管成像方法中最安

全,无需注射造影剂,降低了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

生;(2)无射线辐射损害;(3)与CTA比较,可更好

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4)适合未闭动脉瘤腔患

者。

本组58例MRA检查漏诊了10枚动脉瘤,主要

是由MRA成像的局限性决定的。动脉瘤的最小长

径为3.0rnin。高于CTA检查的2.8mm和DSA检

查的2.6mm,三者中,它的分辨力最低。

3.3DSA技术原理与特点

3.3.1DSA的技术原理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

股动脉途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和一侧椎动脉造影,

依靠计算机成像技术对颅骨和软组织进行“减影”

单独获得血管影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曝

光时造影剂的注射用量和速度为颈内动脉7mL、

5mL/s,椎动脉5mL、3mL/s。取得头颅前后位、侧

位及临床要求的角度斜位图像一J。

3.3.2DSA的操作性、放射性及安全性(1)操作

性:DSA的检查时间一般需要l一2个小时,费用比

较高,需提前向患者解释各种注意事项。(2)放射

性:DSA消耗大量的造影剂,病人及操作者同时接

受长时间较高剂量x线辐射,放射性最强。(3)安

全性:DSA属于有创检查,具有侵袭性,可产生多种

并发症。Ho等¨训报道5%病例发生与插管有关的

并发症,致残率为1%,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

为0.5%--0.7%。

3.3.3DSA的显影能力DSA的显像能力有以下

2点:(1)空间分辨率最高,可显示直径为0.3mm

的脑血管,选择性插管时直径200¨m以下的小血

管及病灶也能很好显示;可清晰显示各级脑血管分

支的大小、位置、形态和变异,使其对颅内脑血管病

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旋转DSA和3D—DSA

具有旋转和三维成像功能,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

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进一

步提高了脑血管病的确诊率。3D—DSA不仅能以高

分辨率清晰地显示脑血管解剖结构,还通过减少曝

光次数来减小放射剂量‘…。(2)显示血管的同时,

DSA还可反映血管内血液动力学情况‘10]。

3.3.4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效果DSA对颅内

动脉瘤的显示效果优于CTA、MRA。本组病例DSA

万方数据

李伟.等.64排螺旋CTA与3D—TOF-MRA技术对比及时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研究337

分辨的最小长径为2.6mm,低于MRA的3.0mrrl

和CTA的2.8trim,分辨率最好。除此之外,DSA能

观察到血流的动态图,还能实时多方位的观察动脉

瘤的形态,是评估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I。

DSA属于有创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并能

引起并发症,不易为患者接受,所以在行DSA检查

前,要将各种注意事项告诉患者,争取患者真正地

理解和配合∞’“。

DSA以其高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成为目前

公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术前评估和评价的金标

准。本研究分析显示CTA的敏感性(91.8%)高于

MRA(86.3%),低于DSA,二者可作为DSA手术的

辅助检查手段。检查手段的选择要视临床要求,从

而充分发挥各成像技术的最佳效用,达到最佳诊断

和治疗的目的。,.引。

参考文献

1JohsonMR,DennyWD.Lessonsfromberryameurysmsun-

detectedbyMRA[J].BMJ,2002,32(2):1342—1347.

2Norrisjw,MorrieUoF,RowedDW,eta1.Yasc:ularima—

gingbeforecarotidendarterectomy[J].Stroke,2003,34

(7):15-16.

3左长京,田建明.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

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2):1226-1227.

4冯凯琳,李学文,赵季红,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

像最优成像相位窗的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8.17(5):368-370.374,封3.

5乔瑛,韩庆元,宋芸,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

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

(3):196—200,203.

6武传华,鞠发军,周建峰.脑血管疾病诊断中MRA与

DSA对照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140.142.

7朱玉森,李松柏,韩敏,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诊断脑动脉瘤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

志,2001,35(10):775.778.

8TeksamM,McKinneyA,CaseyS,eta1.Multi-sectionCT

angiographyfordetectionofcerebralaneurysms[J].AmJ

Veuroradiol,2004,25(9):1485·1487.

9马胜华,李梅.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防治及

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0):84,86.

10HoSS,ChartYL,YeungDK,eta1.Bloodflowvolume

quantificationofcerebralischemia;comparisonofthree

noninvasiveima百ngtechniquesofcarotidandveflibral小

teries[J].AJR,2002,178(3):551.556.

11DuranM,SehoenbergS.Cerebralartefiovenousmalforma-

tions:morphologicevaluationbyultrashort3Dgadolinium—

enhancedMRangiography[J].EuropeanRadiology,

2002。12(2):2957.2964.

(责任编辑李晶)

·+--4---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卜一·—卜一--卜一-.4.--一..4-一-+----#--··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4--一—●一—●一

(上接第333页)

有效抑制了体内的急性炎症反应,达到稳定、缩小

不稳定粥样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的目的,使患者的

病情及预后得到改善。因此,UAP患者应尽早接受

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参考文献

lPasceri·V,Willerson-J-T,Yeh—E—T.Directproinfammatory

effectofC-reactiveproteinonhumanendothelialceUs.Cir-

culation,2000,102(18):2165—2168.

2Biasucci.L.M。Collizzi.C,Rizzello.V,eta1.Roleofinflam-

mationinthepathogenesisofunstablecoronaryaterydis-

ease[J].Stand.J.Ciin-Lab—Invest-Suppl,1999,230:12-

22.

3涂江虹,刘瑞祥。罗国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一

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

志,2008,12(3):91,93.

4吴金花,兰珍,孟皓波.超敏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

合并冠心病时的临床意义[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

17(5):409—411.

5陆宁,卢孔月,刘涛,等.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

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

志,2008,13:36-37.

6CorreiaLC,SpositoAC,LimaJC,eta1.Antiinflammatory

effectofatorvastatin(80mg)inunstableanginapectofis

andnon—Q—wave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AmJ

Cardi01.2003,92(3):298—301.

7OstadalP,舭舳D,HaijekD,eta1.Theeffectofearly

treatmentbycerivastatinintheserumlevelofC.reactive

protein,interleukin-6andinterleukin-8inthepatientswith

unstableanginaandnon.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J].

MolCellBiochen,2003.246(1-2):45-50.

8ChyrchelM,DudekD,BartusS,eta1.Hish—dosestatin

andCOX-2inhibitortherapyrapidlydecreaseC-reactive

proteinlevelinpatientswithunstableangina[J].Kardiol

pol,2004,61(9):213—221.

9LuigiM,GiuvannaL。RitaL,eta1.ElevatedlevelsofC-

reactiveproteinatdischargeinpatientswithunstableansi—

napredictrecurrentinstability[J].ClinInvestRep,1998,

11:855—859.

10FolsonAR,AleksicN,CatellerD,cta1.C·reactivepro-

teinandincidentcoronaryriskincommunities(ARIC)

study[J].AmHeartJ,2002,144(2):233—237.

(责任编辑崔蓉)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乔峰降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