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的神奇

 山爷wzs0718 2012-04-03
                书的神奇

     我经常去的几家书店都有一共同特点:面积小,书籍摆放的井井有条,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温柔,好像又回到了学校的图书馆,人少且安静,店员熟悉书名和摆放位置,想找的书基本都能找到,偶尔还会有惊喜,店内或就近就有寂静的咖啡店。在这样的氛围中四处溜达真是一种放松的享受,还真有在知识的大雨中玩耍的幻觉和畅快。真正有用的知识的选择、获取和存储也应经过细致的选择,有序的整理,并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地道和深刻的思想着实不易,无论使用什么语言,周围随处可见精致表象背后思想的空洞和乏味。语言从原始的简单进化到如今的复杂,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有努力追求的人们求新求变,紧跟时尚,新思想,还有一些人则只在同时代最伟大的人或书中寻找寄托,如同《挪威的森林》中那个自负并自杀的家伙,他只阅读死了好几十年的作家的作品,他认为这样的书至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成为垃圾的可能性小些。自负的人往往是有几分天才的,他们表现的桀骜不逊、特立独行、愤世嫉俗、与周围的普遍价值观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很稀有,他们不应被过度谴责,反而应成为被保护的对象,因为他们在和外部流行的平庸做抗争,在表达不同的声音和彰显鲜明的个性。

挑战或推翻各种形式偶像(有时偶像就是自己)的行为应该得到鼓励,这种行为决定着知识和社会的进步。对年轻人的反叛进行冠冕堂皇的压制和所谓教条式的引导是可耻的。哪个花匠会为了曾经灿烂过、现今已经凋谢的老不死的花朵的存在空间而压抑、控制那些欣欣生长的、还未开放的幼苗的成长呢?人格上的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是年轻人应有的自然特点,无论谁都要坦然面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安排一段浪漫之旅、一夜温馨、一餐饕餮、一本趣书等生活变得可能和容易,可是对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安排的尝试往往不如愿。思考是和兴趣相联系并由之维持的,兴趣的产生由诸多原因,或因之对主体有益,或发自纯客观的感受,后一种兴趣很难得。有时遗憾年少时没有发愤努力读书,成天玩耍;有时反而庆幸没有变成书呆子,没有被太多灌输。两种情结总是交替出现,矛盾的混合体。对书本最先产生怀疑是因为所学的所谓知识竟然根本解决不了当时的个人实际困惑和根本问题,强行在书本中的情境下思考和推理不但不能对现实有所启示,有时反而会使灵光的头脑变得愚钝。当下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前提是把人生看作是一个解决不断出现问题的过程)为产生独立思考提供了素材和可能,书本中的事件缺乏逻辑性和可模仿性,这由写书人和读书人的人性弱点所决定,如自私、不真诚等。读书当然也有好处,在书中可以找到自己一直想表达的语句和思想,这有助于增强自信。年轻时应该玩命的体验生活,多思考,不做太多阅读;等年长后再慢慢读书,寻找同类,得之幸,就如在大千世界一辈子有幸找不到那一知己一样,反之,找不到思想上的同类也不必沮丧,如同在化妆舞会上,在背上安两个翅膀做扮相的人在一些人眼里是天使,在另一些人眼中也许就是鸟人,人与人看法不同。经验代替不了思考,如果只做不想,和机器差不多。对“存在的意义”这一大问题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抽象的诗

    诗人一般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来写诗。如写离别的诗句有:“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哲学家也写诗,但用的是抽象的概念,用什么道、意志、表象、理性等。哲学研究人的思想包括三个部分:1.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即自然科学的知识;2.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即社会科学的知识;3.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识,即心灵科学的知识。对于某一专门话题的研究是各个学科的任务,对这些研究的整体评判和反思则是哲学的任务。近代的很多哲学家本身就是科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占了决大部分。中国的哲学家几乎全是伦理学家,从古希腊开始,中国对西方的哲学有了更深的研究,古希腊的那批自然哲学家走的是主“智”的路,他们更多的关注大自然;中国的哲学家走的的主“德”的径,强调“德行”的修炼。并不是中国没有人研究自然,只是没有成为哲学的主流而已。哲学关心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德”是人生的根本问题,要靠内心的修养;“智”是宇宙的问题,靠的是对思辨的探求。古希腊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就开始运用理性来思考,解释整个世界是由水构成的,为什么是水呢?也许是希腊的周边都是水的缘故,二来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人生活周边的地域特点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维和性格特点。人的视野容易受限,所以人比较踏实,能静心的思考,作家写东西本身是一种发泄,那些无法用笔进行思想来发泄的人只能依靠感官,人由于海平面的视野宽阔,可以四处远望,久了就想去远方看看,所以人不安心,喜欢远行。

    古希腊一派讲数论,一派是原子论。科学只能回答“How”,哲学解释的“Why”。Why通常有两解,一为目的,如,为什么倒水于火上,为了灭火;二为缘故,倒水于火上,水把空气隔绝,火是氧化反应,缺氧,故火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般问Why的第一层解释,从目的的角度出发,如人生的意义是为了完成某种神圣的目的。Why的第二解偏向科学的路,一解偏向伦理。古希腊的原子论派对近代的科学影响深远。这批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非常小的类似粒子组成,只是组成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表现形式不一样,功能也有所区别,但归结到底,世界是原子组成的。中国出现不了原子论也许和中国没有个人主义的传统有关,原子在社会上相对应的就是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形成是因为经过民族大迁徙,血缘关系断了,社会组织是以地区为单位,不是以血缘为单位。而中国的血缘关系始终没有破裂。有各样的血缘关系,人就有了依靠;而个人主义总得有个寄托,有个依靠,这也许是宗教意识出现的原因,因为可以把自己终极的寄托于上帝或宗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