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篆刻学——实践篇
2012-04-04 | 阅:  转:  |  分享 
  
4.边款的章法刻边款如同书写一幅小型的书法作品一样,也有一个章法构图问题。刻单面款,章法的式样较多,一般不宜刻的太满,
整体距离底线远一些,以留有空白透气为好。如果刻在印石顶上,即为“顶款”,刻几行或一条均可,但须注意印顶和印面的文字,方向要一致。
刻长边款,是一行行刻下去,每面注意行数要相等,行距要匀称,字形大小要一致,每行的末一字,不要离底线太近,以免使用时容易沾上印泥
。(四)边款的拓印首先,将刻好的边款的一侧用刷子清除粉屑,成用湿布擦拭干净。近印面处如有印泥或油污,可
用肥皂水洗去。使得印壁洁净,字口清晰。第二,蘸少许清水(用少许粘性的如白芨水之类)将款面潮湿,铺上拓纸(最好是连史纸),要
求着水均匀,拓纸不皱。第三,用吸水性较强的宣纸复在拓纸上,吸去多余的水分,使拓纸与印面贴实。揭去吸水的纸后,用拷贝纸(或其
它坚韧而质薄的纸亦可)蒙在上面,一手连纸执住印章,一手用棕刷在拷贝纸上擦刷。因拷贝纸受潮后容易破损,故在刷的过程中,要先轻后重,周
到均匀,直到拓纸表面透明可见款面,字迹全部嵌入石内,凹凸明显,便可揭去拷贝纸,开始拓墨。第四,用拓包蘸墨(墨要浓),在玻璃
板或硬纸上轻轻扑打几下,使墨干湿均匀,然后在款面的拓纸上由无字处逐渐延至有字处扑打,如果一遍墨不够,可再蘸墨扑打,逐渐加浓,约三、
四遍,直至拓纸字迹清晰均匀,乌黑光亮为止。第五,上墨以后,待款边四周纸上潮湿处全部干透后,才能轻轻揭下。如未全干,急于揭下
,便会在墨拓四周或拓片上出现皱纹而不平整。取下拓款纸,若周围或款纸上有少许皱纹,可在拓款纸上覆以拷贝纸,用棕刷轻轻刷平,拓款之事即
告完成。B二字印均衡排列不均衡排列自由变化式C三字印D四字印E五字印F六字印
G七字印H八字印J多字印九字印十字印二十六字印十四字印十六字印十字印2.长方印A二字印
B三字印C四字以上印3.不规则印4.装饰印3.章法技巧在学习篆刻章法的过程中,既
要了解章法的基本要求和印文格式外,又必须掌握章法处理的技巧。技巧犹如零件,难以单独承担起篆刻构图的全部要求,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法把它
们和谐地组合起来,才能诞生好的印面构图。只有把它们逐个分开介绍,并对各个“零件”的性能、运用方法及和整个章法的关系等方面有所了解,
使我们在组合它们的时候,才能心中有数,求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匀称均衡所谓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布局作较均匀的安排,使之产
生平实稳重的美感。在汉印中,无论官印、私印,风格端庄平正的占大多数。后人追摹两汉,大多追求布白上整齐匀称的技巧,在齐正中求变化。
然而,并非任何印语都可用这种方法布局,必须根据该印印文的字数和笔画繁简的情况而定。按一般常情看,在方形印中,只要各印文的笔画繁
简情况相近或等同,用此法布排二字、四字或六字的偶数印文,就非常适宜和便利;布排三字、五字、七字等奇数多字印语,用此法布局就不易经营
。同样是方形印,即使各印文的笔画繁简不一,经过细心安排后,也可达到匀称的目的。如“和福”、“吉罗盫”二印将各字占地的
阔狭作了调整后,全局仍不失庄重匀称。对比鲜明是将笔画繁简的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此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清人
邓石如概括为“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在二字印中,二印文笔画一简一繁,根据其位置,应顺其自然地布排印文,突出疏与密的对比关系。
如“宋壬”、“长秦”二印,就是用此法安排的。四字印的布排,要结合印文繁简与占地大小来布排印文。以方印为例,汉官印“殿中都尉”
三繁一简,其中“殿”、“都”、“尉”三字和“中”字笔划的繁简悬殊很大,本来可以把“中”字作某种盘旋而增加笔划,以减少彼此的悬殊,但
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故意突出繁简的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虚实分明的艺术效果。“淮阳王玺”(三繁一简)、“弋居丞印”(三繁一简)三印,
都是用对比方法布局的四字方印,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繁简对比形式。在多字印中,布局时要兼顾印文书法的客观性,繁者任其繁,简者任其简
,使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疏密相对的效果。使整个印面疏密有致,就能较好地解决文字笔划多寡和地位空间的矛盾。
呼应相顾即一印中某字笔画有空虚处,就要在另一字也留出空间予以回应,做到此起彼伏,以此加强整体的韵律。呼应一法,有些是出于
客观,字画本来就如此,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些则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来改变调整呼应关系。呼应有对角呼应、左右呼应、上下呼应、交
叉呼应等方法,可以灵活应用。例如“殿中司马”,左上角的“司”字与右下角的“中”字笔画少,左下角的“马”字与右上角的“殿”字较繁,就
形成了对角呼应,使章法虚实分明,相映成趣。呼应不仅是简单的两侧重复,还有笔画、结构间的俯仰、向背、虚实等内在的呼应,使得整个印面气
脉相通,情意相连,富有生机。增减变化增减是调节印文笔画、改善构图的方法。减(或称损),就是将笔画繁多,与其他印文不
能协调平衡的文字,简化或省略一部分笔画;增,则使笔画少的文字增加笔画,以适应构图的需要。减是为了求宽敝,增是为了求茂密,隋僧智果《
心成颂》中所谓:“繁则减除,疏当补续”,便是笔画增减的原则。篆书增减;应以六书为准绳,不能妨碍字义,否则弄巧成拙,使人看不懂
,一般要约定俗成。前人还总结出,这种增减笔画的方法,在一方印中最多不过一、二处。例如下图三方印中的书字,一繁两简,皆因位置不同,风
格不同,故利用增减笔画的技法来处理。增减之法,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大多用在印文布排整齐规矩的印章中。明
清时期,印家的布局,减的方法用得较多,印文结构有的参隶、楷,有的参汉金文。避就挪让挪让即通过伸缩印文的占地范围或移动印文
位置,以完善整体布局的重心或虚实的方法。挪让之法,变化灵活,必须按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横向结构的印文,将其某一部首作竖向移动
,减少其横向的复杂形势。例如下图“半侗”印的侗字将亻旁缩小放在同字的左上部;“广睦男家丞”印的“男”字改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绕屋
梅花三十树”印中的“树”字和“江去疾”印中的“江”字,都用了竖向移位法,布局为之避繁就简,显得平适安稳。竖向的印文,将其某一
部首作横向移动,减少其竖向的复杂形势。例如“武毅将军印”的“印”字,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穿插自如
根据印文布排和虚实经营的需要,有时往往要打破字与字之间的界域,这一字与那一字的笔划上联下穿,或左伸右展,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气势
贯连,顾盼有情。有上下穿插、左右穿插,让笔画在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互相穿插或搭连,使局部与局部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紧凑而有气势的整
体。如下图的几方印,即为穿插布局的典范。粗细有别凡一印中的文字笔画,繁简悬殊,可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来处理。在同一印
中,每一印文的繁简情况不可能相同,如果笔画一样粗细,每字的虚实感就不同了。要调节字与字之间笔画的疏密,可将繁者笔画细些,简者笔画适
当粗些。如“关内侯印”中“关”字繁处细,其余简处粗。这种技法既可解决印面虚实的矛盾,又能使文字线条显得变化跳动。如遇笔画匀满
对称的印章,可以运用笔划或左细右粗、或左粗右细,或左右细、中间粗,或左右粗、中间细等办法,以弥补欠缺。此法适用于横划多于竖划的情况
,竖划多于横划,则取中间粗、左右细的办法。粗细对比不可过分悬殊,要有分寸,以免造成做作感。红白相间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
时使用朱文和白文,笔画少者往往是朱文,繁者往往为白文,用以调节虚实关系和平衡重心。字数多寡与布排印文紧密相关。在布排二字印时
,如果一个字的笔划繁杂,另一字的笔划特别少,又均以朱文或白文布局,重心则不易平稳。这时,用相间之法布局这类印章,能达到平衡左右两部
分重心的目的。在布局繁简相杂的三字或四字印时,哪些字用朱文,哪些字用白文,要看具体情况而安排。大致原则是:朱文笔画的间隙可与
白文笔画的粗细近同,白文笔画的间隙可与朱文笔画的粗细相似。按此原则布局的印章,能使各局部的留朱布白较匀称相适。边界多变
即印章中的印边和界格,与印章布局的艺术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印完成之后,边的四周方棱崭齐,往往与印文相配不上,须借助一些削磨敲
击的特殊方法进行处理,即用刀杆轻击边角,使其适当残破,以求作品整体虚实的平衡。残破要根据具体情况,用得自然,不可有造作和蛇足之感。
当然不是每印必破,有些很秀丽的印作,就不需要残边。五、篆刻的边款(一)边款的起源和作用
(二)边款的内容(三)边款的刻法(四)边款的拓印(一)边款的起源和作用
款,这个词始见于《汉书》。《汉书·郊祀志》中说:“鼎细小又有款识。”韦昭注释曰:“款,刻也。”颜师古说:“识,记也。
”《通典》引《卮言》中说:“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说明“款识”是古代鼎彝上所附刻的文字。在印章上刻款,最早
是隋代“广纳府印”官印,背上凿有“开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楷体阴文;北宋官印“新浦县新铸印”背上凿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字样。由此
可见,边款是指在印章的印壁或顶端,刻上作者的姓名、刻制的年月及为何人所刻等等内容的文字,和书法作品的落款的内容和作用一样。
隋唐以来官印上的背款,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而凿制的。因为官印是政府机关的凭信,印背上所刻凿制机关名称、制造年月,以及释文、编号等,
是为了查核和用印方便而刻的,并没有艺术价值。篆刻在石上刻款是从明代文彭等开始的。到了清代,篆刻家刻款越来越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印章边款,除上下款以外,还可以刻上叙友情、谈感想,记刻印经过,录近作诗词,论篆刻艺术等等文字,简单的仅一、二字至十余字,其中有些较
长的印跋,往往是一篇清隽的散文。加上其字迹既有书法之美,又具刀凿之趣,和印面上的印文,相得益彰,同具欣赏的价值,成为篆刻艺术不可缺
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边款的内容印章上的边款分为单款、双款。内容大致有署名、叙事、论艺及后人加刻的跋语
等。单款仅刻作者姓名字号,有的也加刻时间地点、作者年龄等。双款除作者署名外,再加刻受印
者的名字和客套语。如“指谬”、“雅正”等,措词根据平交、尊长、晚辈等关系而定。如巴慰祖边文:“篆请统翁太公祖雅鉴,巴慰祖。”表示
了对长者的称谓和尊敬。叙事边款多是作者自叙。如文鼎所刻的“八砖精舍”印款,字迹秀雅,极为可爱。断句标点后,全
文内容为:“叔未解元得汉晋砖八品,名其居曰八砖精舍,阮中丞为书匾,邢太守为作记,嘉庆丁卯夏日,秀水弟文鼎为刻印,因并识之。”
论艺边款这类边款较为多见,是作者在边款中刻上对印章上面文字的说明及自己的艺术见解。如黄小松的边跋,言简意赅,是跋文
中的精品。边款跋语属于边款中的别类,是作者刻好印章后,当时未署款,经后人鉴定真伪、品论特点所补刻的边款。如
吴让之所刻“包兴言书画记”一印,未署款,后经吴昌硕鉴定,补刻评语:“让老最为精意之作,惜未署名。苦铁。”(三)边
款的刻法边款的刻法,主要有单刀法和双刀法两种。单刀法是指一刀刻成一笔线条,不复刀,这种刀法—般是用切刀来刻,以刻行楷
书为宜。也有人用刀角像写字那样,在石上刻写,多用于刻小草书款。双刀法是先在笔画的两侧各刻一刀,然后把中间挖去,双刀法是用冲刀
来刻,须先用毛笔书写,宜于刻字型较大的行草书或篆、隶书款。行书单刀款篆书双刀款1.单刀边款法
学习刻边款,主要的是掌握单刀法。早期的单刀法,是“握刀不动,以石就锋,故成一字,其石必旋转数次”。近代篆刻家所刻的单刀法
边款,大都是用切刀完成的,其点画具体刻法如下:点以刀角入石,在石上斜入一按即成。有平头在上、在下两种。
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以右刀角斜按入石,然后刀杆向左稍切即成。长横起刀入石同短横,只是刀杆向左切移的幅度较大,而
成长横。竖竖有短竖、长竖、竖钩三种。短竖,刀杆向外倾斜,用外刀角入石,然后刀杆向内方切下即成。长竖,起刀同短
竖,在切下后,将刀角向下移动便成。如果是竖钩,把刀角移向下端,向左一按便成竖钩。撇刀杆向外倾斜,用外刀角向
左下方切下。如果需要略带弯势,切时略左弯转,向下拖切便成。捺在单刀边款中,捺笔一般都以长点来代替,可以内刀角
入石,然后把刀口向左上方斜切便成。戈刀杆向外倾斜,用外刀角入石钉下后,随即把刀口向右略带弯势切下,再在下端出
锋处,把刀刃向下一按即成。竖弯钩用外刀角按入石内,随切随移动刀角向下,至转弯处把刀口移向右方切去,最后在右
端出锋处,先按后剔补上一刀。以上所介绍的刀法,主要是适用于刻楷书边款。对于一些较大单刀草书款、单刀篆书或隶书款,多先在印
上写好墨稿后再刻。2.双刀边款法双刀法,是先在印石上写好墨稿后,然后以冲刀法刻之,适于正草隶篆各体。双刀法
的特点是,基本保存笔写的意味,较少露出刀凿的痕迹,与单刀法着意于刀刻的意味有所不同。此外,也有阳文边款,图案装饰款,皆用双刀法来刻
。3.边款的位置关于边款的位置,潘天寿先生在《治印淡丛》中说:“具款有—定之面,刻一面者,须刻在印的左侧。刻两面者,
始于印之前面(即印向己之一面),终于左侧。刻三面者起于右侧,终于左侧。刻四面者,起于后仍终左侧。刻五面者,起于印后,终于顶上。亦有
无论—面二面以至五面均起于左面者,亦有刻一面于顶上,或向己一面者。”(《潘天寿美术文集》)这段论述讲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单
面款均终于右侧(指盖印时印面向下时的左右,以下同),五面款则第四面在左侧,第五面刻在顶上。第二种刻法是,不管刻几面款,都从左
侧刻起。两者相较,一般以“始于左侧”合理,从前代名家刻印的拓有边款的印谱来看,很多是按照“始于左侧”的方式来刻的。在有
印钮的印石上刻款,单面边款要注意安排兽头所向的这一面,刻多面边款,仍以这一侧为边款的第一面,便于配上锦盒一开盒就可以看见。
篆刻的技术与艺术实践篇篆刻的技术(实践篇)一、篆刻的工具二、篆刻的材料
三、篆刻的刀法四、篆刻的艺术形式五、篆刻的章法六、篆刻的边款一、篆
刻的工具1.刻刀(刻字)2.砂纸(打磨印石)3.毛笔(写印稿)4.印床(
固定印石)5.镜子(镜向印稿)6.印泥(钤印)7.棕刷和拓包(拓印边款)
8.白芨水和连史纸(拓边款)刻刀1.平口刀2.斜口刀印规
印谱印床棕刷和拓包印泥(朱膘、朱砂)二、篆刻的材料(一)战国秦汉古印材
1.铜2.玉3.象牙4.犀角
5.黄杨木(二)明清以后印石1.寿山石(福州寿山)
2.青田石(浙江青田)3.昌化石(浙江临安昌化)4.巴林石(内蒙古赤峰)
篆刻的材料(一)黄杨木牙金银象牙犀角篆刻的材料(二)清代玉印秦封泥古玉印清代玉印
古铜印古铜印田黄田白寿山石福州红田黑田青田石(浙江)墨花青田萤光冻灯光冻封
门黄白果冻青色青田昌化石鸡血石浙江临安昌化鸡血石桃花红鸡血石大红袍鸡血石刘关张鸡血石金玉冻巴林
石内蒙古巴林玛瑙冻巴林玛瑙冻巴林藕粉冻巴林灰冻巴林白冻巴林黄石倪文东藏印石选①倪文东藏印石选②倪文东藏印石
选③三、篆刻的刀
法(执刀)三、
篆刻的刀法(用刀)冲刀法切刀法冲切结合法单刀法双刀法■文字多变
■布局巧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边款奇特四、篆刻的艺术形式文字多变篆刻的文字布局巧妙篆刻的布局形式多样(一)
篆刻的形式1形式多样(二)篆刻的形式2内容丰富篆刻的内容边款奇特(一)篆刻的边款1边款奇特(二)篆刻的
边款2边款奇特(三)篆刻的边款3五、篆刻的章法1.章法原理
2.印文格式3.章法技巧
篆刻的章法也称布局。即笔画或字在方寸大小范围内的安排方法。安排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艺术效果。
章法在篆刻中是很重要的环节,是一门比较复杂而极为灵活的学问。如创作一方印章,刀法和印文书法均佳,而章法规划和设计不佳,或组合松散,
或拥挤过甚,或重心偏离等等,总体美的表现便因此受到限制,综合效果也就难以拨动欣赏者的心弦。对欣赏者来说,不懂章法常识,就无法真正去
欣赏篆刻作品;对篆刻者来说,不掌握章法技巧,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更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篆刻的章法一般说来并无定格,不同
历史时期的印人,受不同历史条件的影响,对章法的运用也就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印人,创作同一内容的作品,对章法的运用也
不一样。但是我们从传世的大量印章中还是可以发现,它毕竟有一种“法”,即表现布局中各环节至整体方面美感的一些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了这
些表现布局美的一系列共性手法,便掌握了篆刻章法之规律。1.章法原理(1)平整规矩,具有平衡感。首先文字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要“就形”处理,既方便又见效;其次,每方印中字的大小、宽窄、粗细、繁简,要均匀妥贴,各得其位。在实际创作中,有不少印文本身笔画搭配均匀,笔画粗细相近,这样在排列后,一般都整齐和谐,可以获得平衡感。虽然有的印文不同,所用的字体也有区别,但是印文都为就形进行结构布局,布排整齐,都获得了平整规矩的效果。用“非就形”的印文也同样可获得整齐平稳的效果,关键在于避免印文位置的左右错杂和字与字之间笔画交错穿插的现象,可以获得异曲同工的效果。(2)错杂放纵,具有整体感。即印文的排列不受印章形状的局限,往往位置错杂,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布局极其灵活。一般无“就形”的特点,也不论印文多寡,突出书趣笔意,大小宽狭宛如一个拆散不开的“集体”。如“长生午”、“平阴都司徒”等印,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方法的特点。2.印文格式(1)方形印(2)长方印(3)圆形印(1)方形印A一字印B二字印C三字印D四字印E五字印F多字印A一字印
献花(0)
+1
(本文系文鑫堂堂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