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油画一百年》 (上)

 天宇娇子 2012-04-04

边框 - 梦露 - 梦        露

《中国油画一百年》 (上) 

 

 

 

1800年,美国著名画家斯图尔特向美利坚政府提出这样的申请,要求停止从中国进口总统华盛顿的油画肖像。

这就是斯图尔特当年坚决抵制的作品之一。

西方油画和中国画,原本是两个相安无事的体系,各自在东西两个时空里完善着自己。

虽然一些油画圣像在17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脚步,零星地进入中国,但它们,并没有作为独立的画种进行传播,也没有真正影响到中国画和中国的画家。

那么,18世纪末,大量出口到美国,并且使当地画家感到忧虑的中国油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这些外销画背后,存在着一个熟练掌握油画技艺的画家群体,他们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公元1755年,随着清政府的一道圣旨,江、浙、闽三地的通商口岸被撤消,广州成为此后80年里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珠江上随处可以看到造型各异的外国船只,百多位外国商人,生活清政府特许商船停泊交易的地区——十三行。他们带来了在自己国家流行的油画作品,也将颜料和做画工具作为商品带到中国。

会馆

一些具有经营意识的中国画家选择在这里开办画室,他们在玻璃上复制西方油画,为来往的商人绘制肖像,并且创作一些带有中国情调的风情画。

一张张明信片似的“外贸画”虽小,却标志着第一个掌握油画技艺的中国群体的出现。鼎盛时期,十三行的数十间店铺雇佣了几千画工,数量可观的油画制品从这里出口到世界各地

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开始了。

 

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中,十三行商馆化为灰烬,一些精明的广东画家带着技艺和财富北上,试图在上海建起一个新的“外贸画”基地。十几年后,这个面向大海的城市,果真成为中国油画发展传播的中心。但这时的油画,并没有同商业财富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组十九世纪后半叶拍摄于上海的照片。

安静的房间中,一群梳着辫子的中国青年正在用油画颜料作画;

坡顶结构的天花板上画满了圣经故事,墙上同样挂满了圣像油画。

这些手执油画笔的青年来自何方?又是什么机缘使得他们开始了迥然有别于祖先的绘画训练?

土山湾

根据照片中西文字母的提示,拍摄这组照片的地点叫做“土山湾”。

 

这里是上海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徐家汇。

1847年,法国天主教会选择在这里建造一座天主教堂。教堂边这座同样由教会建造的藏书楼中,珍藏着近二十万册16世纪以来的书籍。在这里,一个与中国油画密切相关的“土山湾”面貌逐步清晰起来。

如果时光倒流150年,当年的徐家汇还是一片平静的乡村与农田,它的名字就叫作“土山湾”。1864年,上海的天主教会在这里建起一座孤儿院,来自大洋彼岸的传教士教给这些孩子的不仅仅是《圣经》。

 

 

1/4页|1 2 3 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