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用人参调治脾胃的配伍规律探析

 Viviky 2012-04-04

                                  仲景用人参调治脾胃的配伍规律探析

 

【关键词】 仲景;,,人参;,,配伍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人参的方剂进行整理、 分析 和归纳, 总结 出仲景方中用人参调整治脾胃的配伍 规律 :重要和常用的配伍有8对,作用点各有不同,药量比例须予重视;并述及仲景方中人参的配伍规律对后世的启示和 影响
  关键词:仲景; 人参; 配伍
  人参是仲景治病的要药,在不少经方中与相应的药物配伍,具有良好的疗效。仲景运用人参调治脾胃的配伍经验,对后世医家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历代医籍中常可见以人参的配伍药对组成的方剂。探研该药的配伍规律,对于深入理解和用好相关的经方颇有现实意义。
  1 人参与附子
  这对配伍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见5方。人参大补元气而固脾胃后天,附子辛而大热,补元阳而温中。二者相须为用,既振中阳,又上助心阳,下补肾阳,是治阳衰阴盛证的上佳配伍。参、附合用,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阳虚而阴液不继、甚或亡阳而液脱者,见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阳衰气亏阴盛之证。仲景多用此法。如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并可治阳虚寒痛者。附子的用法与用量随适应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中附子均一两,生用,与人参一两相配,是典型的回阳益气用法;竹叶汤中参、附用量与前二方相同,适应症为产后气阳两虚而病情较轻者,所以附子炮用;附子汤证属少阴,虽然病势较缓,但气阳两虚,寒湿凝聚,身体疼痛,故熟附子用量较大(二枚)与人参二两配伍;乌梅丸中之参、附不占主要地位,意在温振阳气,有利安蛔止厥[1]。一般而言,附子回阳救逆生用,量偏小(一枚),止痛炮用,量较大(二枚、三两);人参多用一两或二两。后世不乏人参、附子组合之方,如《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附子汤(附子、人参各等分)、温阳健脾,治脾虚之证;《校注妇人良方》用参附汤(人参一两,附子五钱)治阳虚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呕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证;《重订严氏济生方?补虚门》的参附汤(人参半两,炮附子一两,生姜十片),治阳虚气弱,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虚头晕;《医方类聚?卷一五零》引《济生续方》参附汤(人参半两,附子一两),益气回阳固脱,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厥逆,喘促脉微等证;《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一气丹(人参、制附子各等分),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辨证录?卷二》独参汤(人参三两,附子三分),治久痢不愈,阳随阴脱之证。参附成为后世救治亡阳气脱的主要配伍,与其温阳补中益气之功密切相关,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回阳固脱方中几乎无不采用参附,至今仍被广泛 应用 研究
  2 人参与甘草
  《伤寒论》有21方用人参,其中16方与甘草相伍;《金匮要略》用人参也是21方,有甘草配伍者占11方。仲景方有此配伍者合计23方(去除重复者)。可见,这是仲景喜用的配伍,常以此药对调治脾胃。《本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别录》:主治肠胃中冷……调中,且能生津,其补益中气的作用甚佳。《长沙药解》谓人参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已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2。《本草经疏》曰人参主治脾胃俱虚……补助脾胃之元气。……调中者,脾治中焦,脾得补则中自调矣[3。甘草是补脾佳品。二药相合,功能燮理中焦,益气生津。主治气液不足[4,脾胃失调之证。如治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薯蓣丸、治脾弱气滞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脾胃阳虚的理中汤、治胃热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治脾胃寒热相杂的黄连汤等等,都有此二药。人参、甘草一般都用二至三两,随证有所变动。《伤寒论》方中的这对配伍,甘草均炙;但是,《金匮要略》含此配伍的方剂中,甘草皆不炙,即如人参汤、薯蓣丸等补脾方也不例外。这种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若非《金匮要略》在流传过程中的文字缺漏,则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炙用益气补中之说当有可商之处。后世《圣济总录?卷五十八》有人参汤(人参、甘草(半生半炙)各一两),治消渴,初因酒得。甘草炙者偏温,助人参益气生津,生者偏凉,消酒毒火热。此用法颇有新意。
  3 人参与桂枝
  桂枝温中通阳,与人参合用,使补气温阳通阳作用增强。《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15方。二药相配,既可入于脾胃,鼓舞中阳以温中散寒,又能振奋中阳、调和营卫以助解肌祛表邪,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人参汤。《医宗金鉴》说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5。二者用量大多相等。若中虚明显者,人参用量则大于桂枝,如木防己汤证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病得之数十日,又经吐下,中气虚自不待言,故桂枝用二两,人参用至四两;如需解表或通阳者,桂枝用量加大,如桂枝人参汤、炙甘草汤、黄连汤等。后世《圣济总录?卷一七七》载桂参汤(桂一两、人参一分),治小儿中客忤危急欲绝者。殆亦取其补气通阳之功。此对配伍总以补气通阳为主功,且补而不滞。
  4 人参与半夏
  人参配半夏,《伤寒论》《金匮要略》见17方。人参益气健脾,半夏燥湿和中降逆。二药合用,降中有补,主治气逆兼虚者,如大半夏汤所治的胃反呕吐、干姜人参半夏丸所治的妊娠中虚寒饮呕吐、麦门冬汤所治的火逆上气、旋覆代赭汤所治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等等。《本草经解》:人参同半夏、陈皮,治脾湿生痰;同半夏、生姜,治食入即吐[6。参、夏同用,为和中降逆,扶正祛邪兼顾之配伍。人参常用三两,半夏常用半升。但是大半夏汤中半夏重用至二升,意在降逆以平胃反。二药在丸剂中用量较小,如鳖甲煎丸中二药均用一分。柴胡汤类方中,二药用量也较轻,如柴胡加芒硝汤中,人参一两,半夏二十铢;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从方证分析,一般而言,参、夏尤其是半夏用量较小者,治呕往往非该方所治的主项。后世人参与半夏也是常用的配伍,如《圣济总录?卷三十九》半夏人参汤(半夏、人参各三两),治霍乱逆满,心下痞塞;《传信适用方?卷一》载人参化痰丸(半夏、人参各等分),益气化痰,治痰嗽日久;《幼幼新书?卷十九》引《刘氏家传》消乳痰丸(大半夏半两,人参二钱),治小儿脾胃虚弱,呕吐痰涎之证;《脉因证治?卷上》噤口丹(半夏四钱,参八钱),治噤口痢,呕不纳食。后世用此配伍仍以呕逆为主要适应症。
  5 人参与白术
  相比较而言,人参重在补元气,白术重在补中气,二药相须配伍,补气健脾之功更强。《本草新编》:如健脾也,必加茯苓、白术[7。《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5方。这对配伍是健脾补中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理中丸(汤)、桂枝人参汤、薯蓣丸等皆有此二药。补脾方中二药用量大多相近。后世《摄生众妙方?卷二》有白术膏(白术一斤,人参四两),健脾益气,补虚固真。《嵩崖尊生?卷九》参术汤(人参、白术各六分),治呃逆,胃伤阴虚,相火直冲。脾胃健,元气充,阴精自旺,相火不得妄犯胃气自无冲上之呃逆。
  6 人参与干姜
  《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15方。二药均作用于脾胃,人参益气健脾,干姜大温中焦,相互配合,最适宜于脾胃阳气虚弱之证。《药品化义》谓干姜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8,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大建中汤等方均有此配伍以温中培本。统观含此配伍的方剂,适应症多见中焦虚寒,升降失司的痞、呕之症,并常以半夏相随。二药用量多相等,以三两为常,如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桂枝人参汤等。但是,对于中焦寒甚者,干姜用量增加。如大建中汤中人参用二两,干姜用四两;乌梅丸人参为六两,干姜则用至十两。后世《校注妇人良方?卷三》有独参汤(好人参二两或三四两,炮姜五钱),治元气虚弱之证;《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有黄芽丸(人参二两,焦干姜三钱),治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皆取此配伍温中益气之效。
  7 人参与橘皮
  仅《金匮要略》见1方。人参补益脾胃之气,与橘皮相伍,补而不壅,补而不伐,以奏健脾补虚理气之功。配伍之意与人参、厚朴之组合相仿,用于橘皮竹茹汤中, 治疗 脾胃气虚挟热之哕逆。方中橘皮用二升,量甚大。人参一两。后世五味异功散、补中益气汤皆用之,成为既补且行的常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有人参散(人参三分,陈橘皮一两),治小儿哕;《圣济总录?卷四十》橘皮汤(陈橘皮、人参各三两),治脾胃素虚,又伤湿邪的霍乱,烦燥,卧不安;《全生指迷方?卷二》有参橘丸(橘皮四两人参一两),补气,顺气,行气不耗气,补气不壅滞,治气虚而滞,虚痞之属;《产孕集?卷下》有降胃汤(人参、陈皮各一钱),治津亏,或误发汗,阳泄于外,胃气不降便秘不通。 应用 范围有所扩展,但其配伍仍不离仲景之意。
  8 人参与厚朴
  人参健脾益气,然而用之不当,有壅气之弊;厚朴辛散温中,宽中除满,但有耗气之虞;二者合用,消补兼施,兴利除弊,健脾助运,可治脾虚腹胀之证。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便是典型的例子。《本草思辨录》谓:腹胀最不宜参,然以参佐厚朴姜夏,则参可用于除胀矣。[9深谙此对配伍之妙。《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2方。另,《名医别录》有厚朴温中益气之说,可参。所见2方,厚朴用量均大于人参。后世仅用此二药组方者罕见。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在 目前 临床的运用则时见报道。
   参考  文献
  [1 . 现代 中医药应用与 研究 大系(伤寒与金匮),第1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87.
  [2 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长沙药解,2版[M.北京: 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1999986.
  [3 ?缪希雍.本草经疏[M.池阳周氏校刊本,卷六:1891:7.
  [4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153.
  [5 ?吴谦.医宗金鉴.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3.
  [6 叶桂.《本草经解》.1版[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
  [7 柳长华.陈士铎医学全书?本草新编.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9.
  [8 ?贾九如.药品化义[M.北京郁文书局铅印本,卷十三:1904:2.
  [9 ?周严.本草思辨录.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31.

http://club./thread-1683135-1-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