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祖望医案醫案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4-04
干祖望醫案
三十甲散加味治癒聲帶息肉一例
周××,男,57歲。
初診:1983年6月2日。
主訴:聲音嘶啞,已曆匝月,自知多言所致。喉間脹滯不舒,頻頻清嗓,但無痰咯。曾在某醫院診斷為"右側聲帶息肉",但手術摘除兩次均未成功。
診查:咽粘膜輕度充血,會厭較肥厚,聲帶暗紅,右側聲帶邊緣前、中1/3交界處有一息肉,半爛米大,色微紅,基底廣泛,聲門閉合不嚴,舌苔如常,脈有澀意。
辨證:喉鏡燃火犀,聲帶見有息贅,早已越乎"金實"、"金破範疇",良以多言損氣,氣病則血滯,瘀乃積矣。
治法:法依"抵當",方宗"三甲"
處方:酒制地鼈10甲 醋炒鼈甲10克 炮山甲10克 僵蠶10克 柴胡6克 桃仁10克 三棱5克 莪朮5克 落得打10克 蟬蛻3克
上方藥服十劑,患者聲漸亮朗,復查聲帶息肉明顯縮小。原方加毛茨菇10克,繼進十劑。複檢聲帶已如常人,咽喉諸症逐一告退,發音清亮。
[點評]聲帶為喉部韌帶,乃發聲之關鍵。古人缺乏喉部檢查,僅認識到聲出於喉而賴於肺氣,故葉天士提出"金破不鳴"、"金實不鳴"之理論,近三百年沿用,未越雷池一步。干老從"肝生筋"理論出發,提出"聲帶為筋,當肝所主"的論點,為理氣化瘀治療聲帶疾患的方法正名。此案採用的三甲散,原裁于吳又可《溫疫論》下卷"主客交"條下,方由鼈甲、龜甲、穿山甲、蟬蛻、僵蠶、牡蠣、 蟲、白芍、當歸、甘草組成,主治外感病"客邪膠固血脈"。後薛生白改變此方成六味;醉地蟞蟲、醋炒蟞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蠶、柴胡、桃仁,治療"暑濕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而致"口不渴,聲不出"等症。海昌許益齋釋此方義配伍甚妙:"用異類靈動之物,鼈甲入厥陰,用柴胡於下;山甲入絡,用僵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干老用三甲,專取其直入肝經,散血祛瘀之能,另加三棱、莪朮,加強化瘀散結之功;落得打清熱活血,以制諸藥溫燥之性,且以蟬蛻開音,諸藥合力,竟將有形之息贅化為烏有。
四妙湯治癒耳膿一例
姚××,男,79歲。
主訴:左耳廓腫痛流膿二十餘日,開始由左耳凍瘡結痂自以手揭之所致。刻下左耳廓腫脹疼痛,流膿量少,大便秘結。西醫診?化膿性耳軟骨膜炎。
診查:左耳廓肥厚韌硬,充血不明顯,部分已被腐蝕,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附著,耳下區可捫及數個腫大的淋巴結,舌苔黃膩,脈大而軟。
辨證;杖朝之年,氣血已衰,膿腐之恙,熱毒內蒸。疼痛不甚,腫勢不焮者,乃系正虛難以托毒耳。
治法:此非歸耆不能扶正祛邪,舍銀甘無以解毒清熱,四妙湯主之。
處方:生黃耆15克 當歸15克 銀花30克 甘中黃4克(包煎)五劑
九一丹加青敷藥,換藥每日一次。
二診:左耳廓腫痛減輕,膿出量多而稠。左耳闕腫脹漸消,膿液較前略稠。舌苔薄白。脈平。藥進五劑,正氣漸充,得以托毒外泄,主尚中的,毋事更章。原方藥五劑。換藥同前。
三診:左耳疼痛消失殆盡。左耳廓上部腫退,創口排膿通暢,創口下部有膿腔,周圍略紅腫。舌苔
1
薄白,脈平。炎炎之勢擬已得挫,但膿液瀦積有阻痊途,邇來又作紅腫,可知伏熱仍盛,重用清熱。
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紫地丁10克 蒲公英10克 蚤休10克 甘草3克 太子參10克 當歸10克 五劑
九一丹釘加青敷,每日換藥一次。
四診:腫痛消失,左耳廓上有三個創口,有膿性分泌物外溢。恙已衰其大半,斷耳之虞可免。原方增損。
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蚤休10在 半枝蓮10克 生黃耆10克 當歸10克 甘草3克 五劑
九一丹加黃連油?條,加金黃膏外敷。
五診:患者感左耳搔癢。左耳上部皮膚已紅潤如常,下部不腫脹,有一個創口流膿量少而稠,舌脈正常。毒以脈出而泄,虛以歸耆而充,愈其指日可待。
處方:黃耆10克 當歸10克 銀花10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白術6克 山藥10克 蚤休10克
五劑,換藥同前。藥後痊愈。
[點評]斷耳之恙,來熱頗急,熱毒壅盛不言而喻,然觀其患者年過古稀,老態龍鍾,氣血已衰可想而知。熱毒內蒸,灼損氣血,而正氣益虛;氣血盛衰,難以托毒,而熱毒曰盛。本虛標實,助桀?虐;清之過甚,正何以堪;補之益之,又恐亦邪。事不兩顧,方取四妙湯。其中黃耆補益氣血而托毒生肌,乃瘡家之要藥;當歸"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本草綱目》);銀花、甘中黃味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四藥合用,雖扶正而無礙泄邪,雖清熱而興務氣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用藥雖簡,但力專效宏,故療效甚捷。
治癒口瘡一例
楊××,男,30歲。
初診:1985年4月8日。
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
診查:左側舌背部有2×2.5釐米卵圓形斑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1.5×1.5釐米,舌苔薄,脈細弦。
辨證、治法:斑在淺表,而韌硬于中,應以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
處方:炮山甲10克 鼈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地鼈蟲10克 乳香3克 沒藥3克 桃仁10克 落得打10克 白芥子10克 五劑
二診:6月10日。兩個月中,僅吃藥十劑,病無變化。左側舌背部白斑2×3釐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畫餅不能棄饑,弗藥焉可去疾,裁方得失責任在於醫生,求痊與否之擇在己。繼進原方藥五劑。
三診:7月4日。藥進三十多劑,磨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神疲。右側舌背的損傷面縮小?2×2釐米,右頰處損傷面亦明顯縮小。舌薄苔,脈平。藥不對"病"而方也對"證",再欲何求?唯新添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司令,上蒸而燒灼,因脾則神疲乏力。在短期內原方稍事增減。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白芥子6克 九香蟲10克 土?蟲10克 蒼朮5克 川柏3克 六一散12克(包煎) 五劑
四診:7月16日。局部已舒服,唯還有些辣痛。精神已振作。口中有腥味。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謂摸索,已見端倪。
2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土鼈蟲10克 當歸10克 赤芍6克 晚蠶砂10克(包煎) 佩蘭10克 元參10克 五劑
藥進五劑後,又隨症加減進服二十余劑,諸症消退。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消失。
[點評]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的口瘡,傳統治療多從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所能奏效。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病多屬於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破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縮消失,最後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療效。
治癒口瘡一例
楊××,男,30歲。
初診:1985年4月8日。
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
診查:左側舌背部有2×2.5釐米卵圓形斑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1.5×1.5釐米,舌苔薄,脈細弦。
辨證、治法:斑在淺表,而韌硬于中,應以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
處方:炮山甲10克 ?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地鼈蟲10克 乳香3克 沒藥3克 桃仁10克 落得打10克 白芥子10克 五劑
二診:6月10日。兩個月中,僅吃藥十劑,病無變化。左側舌背部白斑2×3釐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畫餅不能棄饑,弗藥焉可去疾,裁方得失責任在於醫生,求痊與否之擇在己。繼進原方藥五劑。
三診:7月4日。藥進三十多劑,磨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神疲。右側舌背的損傷面縮小?2×2釐米,右頰處損傷面亦明顯縮小。舌薄苔,脈平。藥不對"病"而方也對"證",再欲何求?唯新添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司令,上蒸而燒灼,因脾則神疲乏力。在短期內原方稍事增減。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白芥子6克 九香蟲10克 土鼈蟲10克 蒼朮5克 川柏3克 六一散12克(包煎) 五劑
四診:7月16日。局部已舒服,唯還有些辣痛。精神已振作。口中有腥味。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謂摸索,已見端倪。
處方:炮山甲10克 三棱6克 莪朮6克 九香蟲10克 土鼈蟲10克 當歸10克 赤芍6克 晚蠶砂10克(包煎) 佩蘭10克 元參10克 五劑
藥進五劑後,又隨症加減進服二十余劑,諸症消退。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消失。
[點評]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的口瘡,傳統治療多從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所能奏效。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病多屬於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破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縮消失,最後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療效。
治癒多涕症一例
丁×,男,8歲。
初診:1985年2月5日。
3
主訴:(母訴)患"鼻炎"已四年,主症涕出奇多,初期清稀,邇來偶有稠濁,通氣尚可,四時更而症狀不減,且善泄汗,汗多時涕更多,尿炕頻繁,幾無虛夕。
診查:鼻前庭紅赤粗糙、潮潤,鼻腔有分泌物,舌薄苔,脈平。
辨證、治法:肺怯則肺液滂沱,四年來無法控制,腎虛則攝納失權,遺尿成已習慣,好在金水同治,古有先例。
處方:黃耆10克 白朮6克 防風6克 烏藥5克 山藥10克 百合10克 訶子肉10克 益智仁10克 七劑
二診:4月1日。母訴:進藥二十劑,涕多清稀及尿炕明顯改善。鼻前庭充血已輕淡,粗糙區已完整。鼻腔內多粘液性涕。舌薄苔,脈細。肺怯未見充壯,腎虛逐漸改善。仍取玉屏風散合縮泉丸大意,再參斂藥。
處方:黃耆10克 防風6克 白朮6克 烏藥5克 山藥10克 益智仁10克 訶子肉10克 五味子10克 烏梅10克 五劑
三診:6月17日。母訴:藥累進四十劑,涕量已減少至正常。小便次數減少四分之三,基本無遺尿。鼻前庭及鼻腔未見異常。舌薄苔,脈細。肺竅多涕者已斂,腎竅多尿者已少。藥求掃尾,量取維持。
處方:黃耆10克 白朮9克 防風6克 山藥10克 桑螵蛸10克 訶子肉10克 益智仁10克 五味子10克
五劑,隔日一劑,即維持量服法。
[點評]"多涕症"一詞,古今中西醫無此病名。以往以單純鼻流清涕就診者,多歸為鼻淵、腦漏一類。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老年人清涕滂沱、自淋而不能控制,與兒童入冬鼻涕懸挂,和鼻淵、腦漏毫無關係,而是由於"肺腎陽虛,七竅缺溫煦之照,垂髫皓首,五液乏攝納之權"所致。所以這類病症創名"多涕症",臨床用縮泉丸、金匱腎氣丸、玉屏風散之類治療,效果顯著。本例患者伴有尿炕,是因為肺腎同虛,選用縮泉丸加味,金水同治,更是一箭雙雕,所以取效甚捷。
治癒弄舌一例
韓××,男,60歲。
初診:1985年5月13日。
主訴:舌頭跳躍搖動不息,終日無片刻安寧,夜間更嚴重,但在熟寐時則不動,已有一年之久,言語困難,1飲食不能。經中西醫治療均無效。
診查:舌體跳躍搖動不止,擺動幅度極大。舌體柔軟舌薄苔,脈弦。
辨證:赤龍狂舞,終日無休,唯在熟睡之際苟安片刻。以歸經言,心開竅於舌,熟睡則神安舍守,故暫得一寧。以活動言,則血虛生風,風動則搖。
法治:病例不多,難言把握,姑從安神養血,是否有效?殊難預計。
處方:柏子仁10克 朱茯神10克 朱燈芯3紮 磁石30克(先煎) 珍珠母30克(先煎) 蓮子10克 當歸10克 白芍6克 熟地10克 菖蒲3克 五劑
二診:5月20日。舌頭扔動已減輕一半,飲食言語較前順利。舌薄苔,脈細弦。赤龍狂搗坤宮,藥後稍稍抑制。雖未能潛蟄乎東海,卻得以雌服于南潮。效方不更。原方藥五劑。
七月份通函追訪加信稱服藥二十多劑,病已告痊。後因胃病服他藥又引動而發,但程度較輕,再服原方藥又愈。
[點評] 弄舌一證,病例雖然不多,但臨床上常可見到,而如此瘋狂翻騰的跳躍,實屬少見。本例發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輾轉救醫無效。後慕名遠道前來就診。診時語言不清,需家人代訴病史,飲食更受限制,經常嚼破舌頭,痛苦異常。對此奇證,用藥平平,何能獲得捷效?以歸經言,心主神志,開竅
4
於舌,心神不定則苗竅不寧。《靈樞·口問篇》云:"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況苗竅乎?故從鎮心安神著手。以活動論,乃由心血不足,血虛生風,風動而搖,故配伍當歸、熟地、白芍等以養血滅風。奇病處常法,以常取勝,獲得療效,說明中醫學整體觀點、辨證施治的優越性和可靠性。
治癒喉痹一例
蔣××,女,成人。
初診:1985年7月17日。
主訴:患咽病已久,咽喉奇乾、疼痛、燒灼、發熱且有辣感,頻頻清嗓救舒,伴有胸膺發悶失暢,甚至泛泛然欲嘔吐,經行兩乳必痛,經淨亦寧,陰道作癢而多帶,夜寐多夢。
診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粘膜充血(紅豔型)。舌薄黃苔,脈細弦。
辨證:木火刑金,金被爍,生水功能消失,咽喉焉能不乾;水不濟火,當然燒灼內焚,肝失條達,拔扈橫逆,故乳房瘰塊而經來必痛;肝經濕熱下注,帶下陰癢。
治法:病有多種,是不可能遍就各科,只能惟肝經是問,有擒王射馬之功,擬柔肝伐木入手。
處方:柴胡3克 白芍6克 龍膽草3克 夏枯草10克 川楝子10克 橘葉10克 元胡10克 白鮮皮10克 菊花10克 墓頭回10克 五劑
二診:7月16日。藥進五劑,除泛惡有所改善外,其他無甚變化。舌薄苔黃,脈細弦。藥僅五劑,性量未達;只過六天,天癸未臨,所以療效如何一時難以判斷,原方再進,毋問秋收。五劑。
三診:7月25日。咽喉乾燥疼痛、燒灼、辣感完全消失,但吃胡椒後,乾痛又作。帶下不多,腰有痠感。咽後壁淋巴濾泡稍有增生,充血接近消失,舌薄苔,脈細弦。口禁一開,前功盡棄,從頭做起,續取柔肝養陰。
處方:柴胡3克 白芍6克 川楝子10克 橘葉10克 延胡索10克 墓頭回10克 白鮮皮10克 元參10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五劑
[點評]慢性咽炎,中醫習慣上稱為"陰虛喉痹",發病因素一向認為是肺陰虧損和胃陰不足,但在臨床上其他因素所致者並不少見。本例患者平時性情抑鬱,暴躁易怒,稍有不遂即大動肝火,此次發病除咽喉乾燥、疼痛外,尚有胸悶不暢、經行乳痛、陰癢帶下等症,診為肝經鬱火,木火型金。所以治療取柔肝伐木同用。藥用柴胡、白芍、橘葉、川楝子、延胡索以柔肝理氣,龍膽草、夏枯草、菊花以伐肝利濕,稍以白鮮皮、墓頭回燥濕止帶。方中未用一味滋潤肺腎之品,而至三診時咽乾咽痛若失,帶下亦少,未禁口,卷土又來,仍取原法加減追蹤得愈。說明中醫治病貴在審證求因,不可拘泥于常法套藥。
益水制火法治癒舌痛一例
鍾××,女,61歲。
初診:1985年6月24日。
主訴:前半端舌頭疼痛已兩個月,口乾求飲,多言更痛。左耳晝夜共鳴,飲食無異常,伴有脹感。
診查:舌無破潰,質紅柔軟,苔薄白膩,脈細。
辨證、治法:脾濕蒸蒸,心火炎炎,一宜淡滲,一宜清離。
處方:生地10克 茅根10克 川連3克 竹葉10克 燈芯3紮 車前子10克(包煎) 苡仁10克陳皮6克 益元散15克(包煎) 五劑
[點評]舌痛瀉心,尚屬在理,但口乾求飲,多言更痛,右耳哄鳴,乃一派水虧不濟之象,當以益水才能制火,而因脘脹、苔膩取滲濕,使已衰之水而更虧,似有緣木求魚之慨。
5
二診:7月1日。疼痛上午已輕許多,下午仍痛,但比過去輕些,口乾稍潤,近來右耳哄鳴更加嚴重,而且睡眠也差,舌薄苔,脈平。舌為心苗,心火一旺,舌焉得平安,疼痛木脹,理所必然。心寄竅於耳,離火一熾,坎水被蒸。陳士鐸在《百病辨證錄》中曾謂:水經火煮,沸騰有聲。安眠基礎在乎水火交泰,火上炎則不可下交,安能求得酣睡,縱然病出三處,源出一宗,仍取瀉心,稍參化痰,蓋火為痰本,痰為火標。
處方:川連1.5克 生地10克 天竺黃6克 法半夏6克 茅根10克 燈芯3紮 竹葉10克 益元散12克(包裝) 菖蒲3克 五劑
[點評]水愈虧,右耳哄鳴愈加嚴重,睡眠亦差。舌痛仍減,口稍潤,乃火減之後暫時斂?,填坎制離,才是治病之本。所以此診瀉火化痰之法又是一誤再誤。
三診:9月2日。時臨盛暑,不得已停藥至今,而且面對水藥已生嫌惡,舌頭前半端作痛,伴以燒灼感,多言更甚,右耳鳴響如"叭"、"叭"之聲打聲。右耳(-),舌質柔軟正常,苔薄,脈平。心火旺則舌痛,肝火盛則耳鳴,治當清心瀉肝以求其本。提穎裁方,補訴胃脘長期不舒,食後常有痞塞感覺,則法仍原旨,力避苦寒。
處方:生地10克 木通3克 竹葉10克 燈芯3紮 菊花10克 苦丁茶10克 夏枯草10克 山楂10克 六曲10克 穿山蓮10克 五劑
[點評]水虧示濟,燒灼又添,右耳"叭"、"叭"鳴響。清心瀉肝雖仍方向有所旋轉,惜乎還未真正找到癥結。
四診:1985年9月16日。舌尖及前半端舌體燒灼疼痛,一如往昔,口中作乾,喜並非涼求飲,晨起作苦味,近來脘胃部已舒服,痞塞感消失,耳鳴未息。舌苔薄,脈平。舌疼無法稍緩,歷來清心涼劑不可謂不重,情同"反跳","效似蒸梨"。事可重溫《石室秘錄》取法,重用益水之劑,以濟炎炎之火。
處方;熟地10克 山藥10克 澤瀉6克 茯苓10克 丹皮6克 女貞子10克 桑椹子10克 龜板10克 墨旱蓮10克 菟絲子10克五劑
[點評]"效似蒸梨",症狀依然,改瀉火法以重益水,以水濟火,以水制火。此診方找到癥結所在,惜于嫌遲。
五診:9月23日。舌痛已減輕,不舒服感及右耳鳴響俱退,藥後胸腹部有脹感,脹甚則痛,舌苔薄,脈平。屢屢伐離一無成果,乍嘗濟坎療效即來。惜乎難進滋膩,致藥後胸腹脹痞不適,以暴易暴之舉,當然亦理所不允,今也無法當堅,藥則易更。
處方:山藥10克 澤瀉6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山萸肉10克 桑椹子10克 覆盆子10克 女貞子10克 陳皮6克 六同10克五劑
[點評]果然坎水一增,舌痛、耳鳴俱退。惜滋膩礙胃,只能兼顧而進,不過已步入痊途,覆杯指日可待。綜上五診,可知辨證精確之難,喜潛心竭慮以求,方不敢一誤再誤。
涼血止血法控制鼻癌出血一例
黃××,女,85歲。
初診:1979年11月20日。
主訴:患者自30多年前發現鼻翼部有紅斑,一直未加重視,近兩年來,鼻腔常不通氣,並流血水,紅斑漸漸糜爛、發癢,範圍日趨擴大,疼痛由輕轉重,經活檢報告為"鱗狀基底細胞癌"。
診查:目前既出血又疼痛,血水有臭氣。舌苔薄,脈弦。
辨證:癌腫已屬晚期,歎無回天之術。所幸舌為薄苔,胃氣未絕;脈來弦勁,正氣尚存,不過斯人斯疾,已抵暮窮,雖援劃而為之,能否日反三舍?
治法:方取抗癌解毒,涼血止血法。
6
處方: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 白花蛇舌草10克 蚤休10克 山豆根10克 石上拍10克 龍葵10克 茜草10克 太子參10克 五劑
黃連膏40克,局部搽。
二診:12月18日。服用上方藥一月,疼痛減輕,臭氣見少,出血基本已止,仍發癢。舌苔薄,脈小弦。不治之症,事已定局,後顧茫然,擬取扶正抗癌之法,不過揮戈返日,以盡醫責。前方去太子參,加黃耆、黨參各10克,或改服兩儀膏,夏枯草膏。
[點評]八旬老人,身患癌症,且屬晚期,可謂不可救藥也。但醫者並不袖手旁觀,而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抓住病人整體情況和局部症狀,選用多種抗癌解毒和扶正藥物,寓涼血於抗癌之中,容補虛於解毒之內,僅治一月,便血止痛減,出現迴旋之機。
清心瀉肝法治癒狐惑一例
楊××,男,27歲。
初診:1977年3月26日。
主訴:肇於舌爛,繼則陰囊及包皮糜爛,終則兩目紅赤疼痛,如此反復發作已近三月,刻下正處間歇期間。西醫診斷為白塞氏綜合征。
診查:舌體肥胖,未見潰瘍,包皮、陰囊皮膚呈斑狀暗紅色澤改變。舌有黃苔,脈來弦勁有力。
辨證:邪伏厥陰,故病在兩目、前陰;火鬱心脾,用乃口腔糜腐。刻在間歇期間,故而病亦在韜晦階段。診之脈弦有力,顯然邪毒有待機蠢動之象。舌有黃苔,亦證明蘊熱未清。至於舌體肥胖,則絕非脾虛見征。
治法:可按"舍舌從證"之旨而不究,故以清心瀉肝之法。佐以補益,取張潔古扶正自能邪去之意耳。
處方:胡黃連1.2克 夏枯草9克 柴胡3克 銀花9克 茵陳12克 太子參9克 當歸9克 朱茯苓9克 蓮子9克 枸杞子9克 碧玉散15克(包煎)五劑
二診:4月11日。進藥十五劑,曩者至多間隔二十天必發,現二十二天症狀未作。舌苔薄黃,舌質紅潤而胖,脈平有弦意。病在肝脾心三經,固無疑義。證及脈舌,仍以實證為主;苔黃有熱,質紅懷火,舌體之胖,可能由脾熱之蒸。脈弦平者,肝經之火,仍泄而未徹,微功已建,宜從前法步進。
處方:柴胡4.5克 菊花12克 胡黃連1.5克 甘中黃1.5克(包煎) 煆人中白6克 滑石18克 丹皮9克 茵陳12克 太子參9克 元參9克 五劑
三診:5月27日。邇來間日服藥未輟,平穩未發已有近三月。
舌薄白苔,質色正常,脈平。求其鞏固,可從脾經著眼,蓋畢竟主症在口,口為脾竅之故也。古云:"丸緩湯藥",刻下以丸緩圖,歸脾丸口服。
處方:歸脾刃100克,日二次,每次9克。
1977年6月18日來信雲:已離寧返家,"一直很好",因當地無此丸藥,要求處一煎藥方,以資續服。方以歸脾湯化裁。
1977年7月25日,再函告"至今沒有發作"。
[點評]白塞氏綜合征又名口、眼、生殖器綜合征,表現?口腔損害、虹膜睫體狀體炎和生殖器痛性潰瘍,病程呈周期性加劇和緩解。本病相當於中醫的狐惑病,前人有"蝕於喉?惑"、"蝕于陰為狐"的記載。根據"目屬於肝"、"肝脈絡陰器"、"脾開竅於口"、"舌為心之苗"的理論,干老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濕熱蘊毒客於肝脾心三經,與虛火交熾上炎而為患。本案患者肇于舌爛,繼則陰蝕、目赤、脈弦苔黃,乃濕熱蘊結三經所致,治當清泄肝、脾、心,使邪去而正安。方中曾用甘中黃、人中白二味,此藥多年來少薇人用,其實甘中黃、人中白善清血分之熱,其滲透力強,既有苦寒藥之力,又似甘寒藥無流弊,對慢性病患者無克伐之害。另外學具有"骨肉"之情,遠非"草木無情"之品難與人體揉合。
7
清輕宣肺法治癒急咽風一例
鄧××,女,4歲。
初診:1985年7月5日。
主訴:起病三天,聲音嘶啞。在本市兒童醫院直接喉鏡檢查:"聲門水腫,充血"。
診查:舌淡苔很薄,脈未診。
辨證、治法:時邪束伏手太陰經,似乎已逾多天,但仍宜以清輕宣肺為是。
處方:蟬衣3克 射干3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後下) 桔梗6克 五劑
二診;7月11日。藥進五劑,發音已基本正常,舌淡苔薄邪從宣而泄,音由啞轉清,乘勝追擊,以求鞏固。
處方:蟬衣3克 桔梗6克 玉蝴蝶2克 甘草3克 萊菔子10克 五劑
[點評]急性喉炎,屬於中醫的"喉風",因發病急驟,又稱為"急喉風",往往小兒較成人多發且較重。其病因不外風、熱、痰三者作崇。例如《諸病源候論》謂:"喉痛者,風熱毒客於其間故也。"《外科大成》認為:"緊喉,其發暴,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由於稟質強弱及邪毒輕重不同,臨床表現民有風熱、胃熱、肺熱、痰熱之異。凡臟腑嬌嫩之患兒,外邪易襲,首先犯肺,當然治療從宣肺利喉著手,因?抓住了病機,用藥雖性症味少(總共計18克),卻能很快使病情化險為夷,說明中醫在急症處理中亦大有用武之地。
理氣化瘀法治癒耳聾一例
張××,男,38歲。
初診:1985年4月18日。
主訴:右耳因爆竹震聾,時曆兩月。自感鳴響不息,耳邊如有高聲,則耳內倍覺不舒。西醫診斷為"爆炸性耳聾",經治未見好轉。
診查;鼓膜完整,標誌存在。音叉測驗正常。舌薄苔,脈有弦意。
辨證:巨響驚魂駭魄,肝藏魂,肺藏魄,肝膽之經絡環耳外,肺穴之籠蔥在耳中,從此而鳴聾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
治法:肝藏血,肺主氣,責是理氣化瘀,正是對策手法,擬《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諸流氣飲化裁,數味以應。
處方:黃耆10克 枳殼6克 木香6克 烏藥6克 桃仁10克 紅花6克 大腹皮6克 蘇梗10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五劑
二診:4月25日。服上方藥後鳴響大減,耳內已感舒服。患者要求再進上方藥五劑以求鞏固。
[點評]本例是由爆炸聲引起的耳聾,中醫認為,肝經迴圈於耳外,肺經結穴於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氣、主魄。所以本案的發生是因驚魂駭魄,肝肺被傷,氣滯血瘀所致。所選方藥,則古為今用,師古而不泥古,宗"流氣飲"而出"流氣法",靈活靈通,達到活血化瘀,理氣宣通之意。理法方藥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辨證治癒失聰例一
8
錢××,女,44歲。
初診:1985年3月4日。
主訴:感冒後引起左耳失總閉塞,聽力下降,自聲增強,伴以鳴響,西醫診斷?"卡他性中耳炎"。
診查:舌薄苔,脈細。
辨證、治法:邪侵籠蔥,始失一表,暫取宣泄與升清。
處方:麻黃3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10克 菖蒲3克 五劑
二診:1985年3月9日。藥進四劑,聽力即有所提高,已能聽到手錶聲,耳鳴也減輕。左耳鼓膜潮紅。舌薄苔,脈細。久困之殘邪一泄,清升而陰霾必清,故聽力回升,聊啾告息,不過腐津敗液,滯瀦聽宮,亟需清化,蹤進王氏二陳湯。
處方:白芥子6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10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路路通10克 甘草3克 五劑
辨證治癒失聰例二
高××,男,48歲。
初診:1985年1月31日。
主訴:西醫診斷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屢抽屢生,在進中藥後,頭痛緩解,聽力稍回升,聊啾亦逐漸式微。
診查:右鼓膜渾濁,光錐存在、縮短,有鼓膜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脈大。
辨證:卡他瀦液,乃敗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再積,當然炎症使然,但長期迴圈不已,則顯然土不制水所致。
治法:欲制水,先培土,取六君。
處方:黨參10克 白朮6克 茯苓10克 陳皮6克 白芥子6克 蘇子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 甘草3克 葛根6克 辛荑6克 五劑
二診:2月7日。兩周來病耳(右)未抽積液,有些脹感,健耳(左)也有些閉氣及脹,聽力似有下降。右鼓膜下陷不明顯,左側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染灰,脈平。敗津腐液,因不若曩者之無限釀積,但也未明顯吸收,再收原方。
處方:黨參10克 茯苓10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白芥子6克 蘇子10克 天竺黃6克 膽星3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五劑
三診:2月16日。三天前,耳中作癢,很不舒服,之後聽力即逐漸恢復,憋脹皆消,現已經正常。鼓膜正常,舌薄苔,脈平。《內經》無痰病一症,中醫無卡他一詞,以理推揆,黑箱結論,取消痰藥,顯效已來,另鞏固計,用六君子湯合參苓白朮散以掃尾。
處方:黨參10克 白朮6克 茯苓10克 白扁豆10克 陳皮6克 半夏6克 米仁10克 山藥10克 葛根6克 菖蒲3克 五劑
[點評]卡他性中耳炎,是由於耳咽管阻塞所致。中醫認為"肺經之結穴在耳中,名曰籠蔥,專主乎聽"(《溫熱經緯·卷四》),一旦肺經受邪,蒙閉籠蔥,就會了現聽覺失聰 。所以疾病初起,不論屬熱屬寒,均應宗劉河間"耳聾治肺"之法,先從宣肺論治,風熱者用桑風寒者取三拗之劑。若疾病進一步出現中耳積液,《馮氏錦囊秘錄》謂其"濁陰遮閉其竅,外聲不得入內。"屬於中醫痰飲範圍,治療當然從痰著手,常用王氏二陳湯(二陳湯加白芥子)加減。
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籠蔥而聾。治療用三拗湯加味以疏風宣肺,升清回聰。例二患者發病已久,無明顯外邪,而以積液?主,故用六君子湯加味健脾化痰,開竅加聰。兩者同?一病,由於病機不同,
9
治法亦異,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同病異治的特點。
醫藥名家干祖望
干祖望,1912年生,上海金山人,江蘇省中醫院教授,中醫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中國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擅治耳鼻喉科各類疑難雜症。
在江蘇省南京市,許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藏書狀元,這位狀元是1990年經過數百人的角逐,由江蘇省文化界的人士共同評選出來的,他就是江蘇省中醫院的著名中醫干祖望教授。
我從小看書看的多,其中有一本書名字叫《名醫林園》,這本書上舉了一個例子,說一個人怕冷,吃熱的藥反而越吃越壞,於是給他吃冷的藥就治好了,後來我也碰到一個年輕人,他的病史有7年了,冬天要蓋好幾床被子,還是冷的要命,他來看耳聾病,我就對他說,我不但把你的耳聾病看好,你怕冷的病我也可以試一試,他說“好好。"我不象別人一樣用熱藥,人家冷的病都吃溫的藥,冷了,加點厚衣,但我非得不這樣,我加冰,這個病就治好了,那麼這個就是看書得來的,你不看書怎麼知道的。
我準備到劉海栗的那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去讀書,但我家旁邊有個鄰居他年紀比我大一些,他父親叫他去學中醫,他不願去學習,他去學中醫,我去上海讀書之前半個月,兩個人坐在一起聊天,他說我英文也蠻好的,去搞中醫一竅也不通,我說,我也真可惜的,我知道你是國外回來的,去搞那個畫圖也合適,我假設是去搞中醫就好,他說我假設學畫圖就好,那我們兩個人調,所以等於是我們自己調起來的,那我就去搞了中醫。
1951年,干祖望結束了個體行醫的生涯,走進了上海金山縣城廂第四聯合診所,就在這裏,他發現西醫有很多檢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較之中醫更科學,這一切讓這個對新生事物滿懷熱情的鄉間醫生大開眼界,從此他也戴上了西醫用的檢查眼鏡。1953年,干祖望毅然來到了北京中直機關第二醫院,成了專業進修西醫耳鼻喉科的第一位中醫師。
鼻子病、耳朵病基本上我們先人都有,是中醫寶庫裏有的,喉嚨病中醫沒有,中醫是把咽作為喉嚨,從前中醫是沒有喉科的,中醫現在即使有點喉科,這點喉科基本是用不起來的,我現在是這樣子的,用西醫檢查,把所有的病暴露了,基本上可以看到的看成它是一個外科病,那我用中醫的外科的理論,中醫外科的手法,把它引用過來,來延伸到耳鼻喉的外科,我用中醫外科的辦法來治療的,我是這樣子的。
1956年干祖望所著的中國第一部《中醫耳鼻喉科學》問世,1987年中華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會成立,他出任了第一任理事長,實踐中干祖望推崇西醫先進的檢查手段,但在治療上,他則強調應把中醫的辨證論治放在首位。
比如說喉嚨底下的小血管的檢查,我們中醫是查症查出來的,小血管擴張的,它是心火旺,假如粘膜萎縮的,脾虛,假如是整個充血的,風熱,那麼有個痰扒在裏邊的,痰燒,所以說不是真正的中醫,對這個症是辨別不出來的,只有用中醫的東西把它搞出來。
干祖望姓乾,他那瘦小的身體也實在是乾瘦的可以,但他的周身卻洋溢著與他的年齡和身材形成強烈反差的“精、氣、神"。年近90高齡的干祖望思維敏捷,談吐幽默,許多他治好的病人也成了他家裏的常客。
干祖望的一生,讀書、藏書、教書、寫書可以說與書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他也毫不為過,而說起他對中醫學的貢獻,也真稱得上是“學高望重揚天下,耳鼻喉科第一人"。
何世英醫案
治癒半身不遂一例
王××,女,2歲半。
10
初診:1983年6月16日。
主訴:(其父代訴)午後發熱,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左眼外斜視40天。於1983年1月發病,持續高熱一周,體溫39-40℃,納呆,消瘦,經某醫院照胸片診斷?:右側支氣管淋巴結結核。住院接受鏈黴素、雷米封等治療。兩個月後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胸片復查,得出病情好轉。但於1983年5月再次發高燒,體溫40℃以上,伴有嗜睡、噴射性嘔吐、神志不清、陣陣抽搐。經檢查發現: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遲鈍,項強,克尼格征陽性,右側巴彬斯基征陽性。化驗白細胞數11200/立方毫米,中性30%,淋巴69%,嗜酸1%,腰穿腦脊液壓力升高,化驗腦脊液細胞數1150/立方毫米,白細胞32%,蛋白微量,糖五管試驗弱陽性。診斷?結核性腦膜炎。
搶救治療兩天後,神志蘇醒,體溫較前下降,但發現右側肢體癱軟無力,右下肢步履拖拉,行走需人攙扶,右上肢上舉也受限,右手呈握拳狀難伸,左眼向外斜視,精神遲鈍,言語不清,夜睡不安、盜汗,雖然繼續以抗癆藥物及“脈通液"等治療;但每天午後體溫仍持續在37-38℃,現已有40多天了。
診查:體溫37.5℃,神志尚清,答話含糊,面色不榮,精神不振,形體瘦弱,左眼向外斜視,右上肢上舉,不能高過頭,手指不能自如屈伸,呈握拳狀拘攣,右下肢癱軟,舌紅無苔,脈象細數。
辨證:陰虛生熱,傷及經絡。
治則:滋陰清熱,通經活絡。
處方:鼈甲10克 青蒿5克 白薇5克 丹皮l0克 地骨皮l0克 生地l0克 玉竹10克 地龍10克
二診:6月27日。藥用上方藥三劑後,體溫降至37.2℃以下。繼續服用原方藥七劑,潮熱已解,精神好轉,但便秘、腹脹、納呆,舌質淡紅、苔白厚,脈沈細而緩。診脾胃虛弱,食積停滯,治療以健脾和胃,消積導滯?主。
處方:陳皮10克 炒神曲10克 雞內金10克 炒麥芽10克 代代花5克 香櫞5克 丹參10克 荷梗10克
三診:6月30日。服用三劑,納食稍好,大便未通、以原方加生大黃3克(後下)、黃芩6克、佩蘭10克、厚樸花5克,以泄胃火、清腸熱。
四診:7月4日。大使通暢,面色已轉紅潤,食欲增加,目睛有神,但左眼仍向外斜視,右側肢體活動不自如。舌紅、苔薄白、脈細緩。考慮邪留經絡、脈絡瘀阻,治療以祛瘀開竅,通利經絡。
處方:菖 蒲5克 竹 葉5克 蓮子心3克 合歡花5克 紫貝齒l0克 天花粉l0克 夜交藤10克 炒麥芽10克 炒神曲10克 七劑
五診:7月14日。夜睡安靜,智力有所恢復,言語較前清楚,右上肢?舉伸屈及右下肢行走步態好轉。再以原方加益智仁10克、桑寄生15克、懷牛膝10克、沙苑子10克、首烏藤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黃精10克、千年健10克、菖蒲5克。服藥達兩月之久,諸症均有好轉,所以不再改用處方。
患者于1983年10月6日復查:體重增加,精神面色均好,言語清楚,智力恢復,斜視的左眼復原,右側肢體活動恢復正常。患者于一診至完全治癒,未服用任何西藥。
[點評] 患者開始是由於熱邪傷及肺金,母病及子,肺虛不能輸布津液,腎失滋生之源,導致腎陰虧損,肝風內動,邪留經絡。證見骨蒸癆熱,半身癱瘓,神昏抽搐等。 初診治療是在青蒿?甲湯的基礎上加減,以養陰透熱。鼈甲滋陰退虛熱,青蒿清泄肝膽和血分熱,加白薇涼血退熱,生地、玉竹、地骨皮、丹皮滋陰涼血,地龍清熱活絡止痙。在《溫熱條辨》書中指出:夜熱早涼,邪不出表,邪熱留於陰分,所以不能純用滋陰,更不宜用苦寒。因滋陰則戀邪,苦寒則化燥傷陰。初診之方,主要是養陰清熱,複陰以制火,邪去則熱退,使隱伏於陰分之邪透發於陽分而得解。
復診時,陰虛潮熱雖解,但因飲食不節,積滯傷胃,脾失運化,出現虛中挾實之證。所以以治理標實為主。方用陳皮、麥芽、神曲、雞內金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佐佩蘭芳香化濁,醒脾開胃。藥後納食略好,但仍為腑實不通;三診加大黃清腑暢下後,食欲增加,精神好轉,正氣來複,祛瘀開竅、通經活絡、治癒偏癱奠定基礎。方中以菖蒲開心竅而祛邪;蓮子心、竹葉、天花粉清心肺而除煩熱;合歡花、夜空藤養血安神而悅神志;紫貝齒平肝除熱,明目潛陽;麥芽、神曲調理脾胃,消導化食;五診以益智
11
仁、桑寄生、牛膝、沙苑子、首烏藤、山萸肉、枸杞子、黃精、千年健等,補益肝腎,健腦強神,收到良好的療效。
本病證情複雜,臨床治療頗感棘手。然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嚴謹,使虛熱速退、脾胃健、經絡通,治療僅百多天,而獲康復卓效。
治癒智遲一例
高×,女,6歲。
初診:1974年3月7日。
主訴:患兒出生後4天出現高熱,黃疸,發熱及黃疸消退後,遺留不自主點頭、搖頭症,半歲以後又經常抽搐。一歲之後抽搐雖然消失,但仍有不自主點頭、搖頭,流口水,並有兩手內翻而擺動,走路不平衡等症狀。3歲時失語,其他症狀也有所加重,現智力低下,對外界事物無反應。
診查:舌質紅,脈象弦細。經某醫院腦系科診斷?"腦發育不全"。
辨證:腦髓不充,肝風未熄。
治法:平肝熄風,滋益肝腎。
處方:生紫貝齒60克 生紫石英60克 生石決明30克 珍珠母30克 旱蓮草30克 合歡花15克 白蒺藜25克 女貞子25克 益智仁25克 天竺黃12克 膽南星12克 天麻18克 麝香1克 蝸牛殼12克 上藥共研細末,制?密丸,每丸6克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長期服用。
經服上方藥半年後,患兒智力明顯進步,對事物有反應,能說簡單的話,並可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點頭、搖頭、雙手擺動等症狀已基本得到控制,其他症狀均有好轉。
[點評]本例西醫認為屬“大腦發育不全"或“精神幼稚症"。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腦為髓海;心為君主之官而主宰神明;肝為將軍之官而主謀慮。小兒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均可導致心、肝、腎三臟的操作,使髓海不充,神志衰弱,謀慮失常,而為生智力低下的病症。
何世英根據"乙癸同源"之說,用女貞子、旱蓮草、杜仲、首烏等藥滋補肝腎精血,使精血充足腦髓旺盛,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用合歡花、菖蒲、遠志、益智仁增智安神,並佐以麝香開竅醒腦,兼用天竺黃、膽南星豁痰以助開竅,紫貝齒、紫石英、生石決明、珍珠母、白蒺藜平肝熄 風,諸藥配伍,共奏促進智力發育的效果。
治癒膽虛一例
郭××,女,50歲。
初診:1983年6月9日。
主訴:素罹"風濕性心臟病",時時心悸(陣發性心動過速)。由於反復發作,因而精神負擔較重,常致失眠。近半年來經常徹夜不寐,有時最多只能入睡1-2小時,但也常被惡夢驚醒。由於長期失眠,頭暈、頭沈、精神恍惚不振,食欲不佳,目前服用西藥,各種安眠藥,雖然不斷加大劑量,但均無效。
診查:患者面色不華,精神比較緊張,恐懼心理甚濃,近期整夜不成眠,白天也不能入寐。舌質稍淡,舌苔白膩,脈細而弱。
辨證:心氣不足,心陰虧損,膽虛不眠。
治則:養心安神。
處方:茯神12克 丹參10克 生龍齒15克 竹茹10克 陳皮10克 朱寸冬12克 遠志6克 炙甘草5克 酸棗仁15克 三劑
12
二診:6月12日。服上藥一劑後,晚上可入睡,連續三天均如此,並且很少做夢。精神好轉,緊張心情略減,頭暈頭沈減輕,納食稍增。苔膩不顯著,脈細略數,弱象稍差。治已初效,仍按原方加黨參10克,再服用七劑。這樣,患者共服此方藥九劑。
三診:6月23日。湯藥共服十二劑,其間未服任何西藥,但每夜均能熟睡,最少六小時,很少做惡夢。心情轉佳,面色轉華,納量顯增。頭暈、頭沈、心煩、心悸等均消失。療效既彰,不宜更方,照原方再進,仍然是每日一劑。
四診:7月4日。一般情況均好,睡眠始終安謐;為方便改服丸藥,原方不變,加蜜成丸,每丸9克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
五診:7月28日。所配丸藥,已服兩周,效果一如湯藥,睡眠能鞏固,天氣雖然炎暑悶熱,也照樣能睡。患者一般情況均好,心情較愉快。
[點評] 不寐的病因很多,病況也較複雜,精神、氣血、臟腑功能等各方面的失調均可導致不寐。
本例因情志不舒,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導致心陰虧損、氣血虧耗,以致神不守舍,膽虛不眠。故初診處方用丹參、朱寸冬、酸棗仁、遠志、炙甘草等養心,茯神、龍齒安神,伍以溫膽湯加減,除煩入寐,而取得心神安謐的功效。
首戰初捷,藥力尚需加強,所以二診加黨參補益中氣,以助心主。不料從此長驅宜入,療效益彰,戰果得到鞏固。
治癒呆病一例
馮××,女,43歲。
初診:1983年6月30日。
主訴:因其夫喪逐漸發生精神異常,意識反應遲鈍,兩腿活動無力,走路困難。開始生活尚能自理。近兩年來,上述症狀加重,意識有時模糊,缺乏思維能力,經常失眠,精神呆板,行?拙苯,語聲低微不清,走路需要人攙扶,否則常易摔倒,頭部已有數處摔傷,上肢活動尚可,近兩個月下肢有輕度浮腫。
診查:伸舌顫動,僅能伸出舌尖,舌質潤,苔薄白,脈弦緩無力,兩手平伸振顫,納呆,大便秘結。
辨證:肝氣鬱結,肝風內動。
治法:疏肝解鬱,熄風定志。
處方:合歡花10克 夜交藤15克 潼蒺藜10克 青竹茹10克 竹如10克 連子心5克 生龍齒15克 益智仁10克 紫貝齒15克 雲茯神10克 七劑
二診:7月7日。服上藥七劑,精神明顯好轉,有喜笑表情,答話較前稍迅速,且較準確,能安靜睡眠,行走稍見利落;惟伸舌尚遲鈍,舌及兩手平伸振顫均減輕。仍繼前法治療。
處方:合歡花12克 夜交藤20克 潼蔟藜12克 青竹茹10克 竹葉10克 連子心5克 生龍齒15克 益智仁10克 眥貝齒20克 雲茯神10克 菖蒲6克 陳皮10克 六劑
三診:7月14日.精神、飲食、睡眠尚好,手顫益輕,下肢浮腫已消,活動比以前靈活。照上方去竹葉,仍服六劑。
四診:7月21日.一般情況仍好,現有說有笑,且語言較流利,原臥床不能翻身,現已能翻身活動。原方不變,再繼續服藥六劑。
五診:7月28日。對答自如,舌尖伸出較長,兩手平伸已不顫動,惟下肢活動尚感乏力。
處方:桑寄生25克 懷牛膝10克 合歡花10克 夜交藤15克 潼蒺藜10克 蓮子心5克 益智仁10克 紫貝齒15克,茯神10克 六劑。
六診:8月4日。今天患者獨自一人來診。精神好,走路自如,已不感乏力,語言流利,伸舌自如,並已能做些家務活,偶爾尚有失眠,現處下方善後以鞏固療效。
13
處方:桑寄生25克 牛膝10克 合歡花10克 夜交藤20克 潼蒺藜10克 竹葉10克 蓮子心5克 益智仁10克 紫貝齒15克 茯神10克 酸棗仁10克
[點評]肝氣鬱結,克伐脾胃,以致痰濕內生,蒙蔽心竅;氣鬱日久,損及肝腎陰血,以致虛風內動,病因病機予以明辨,針對其起病因於鬱,以疏肝解鬱?主,兼以熄風化痰,安神定志,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治癒高熱一例
張××,女,43歲。
初診:1983年8月1日。
主訴:家屬代訴,反復高熱十多天,體溫38-40℃,多汗口渴,便秘,尿少,繼而出現尿閉,人工導尿已九天。曾用抗生素及清營湯、白虎湯加減治療無效。
辨證:病發於暑,暑溫濕熱下注膀胱。
治法:清利濕熱。
處方:雞蘇散30克,開水沖泡,澄出清汁,送服紫雪散,一日二次。服上方藥二次後,翌日晨九時,體溫降至36.2℃,再服兩次,尿閉也得以解除。
[點評]癃閉一證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於熱,為熱結膀胱、氣化失調所致。本例即因高熱之後熱邪下注,結於膀胱。因濕熱閉結於斯,故用清營湯及白虎湯均未見效。唯用雞蘇散以潔淨府而使濕熱從小便出,又有紫雪散清熱解毒開竅,使焦氣化得複,膀胱通利,尿得以出,濕熱得解。
治癒胃脘痛一例
宋××,女,50歲。
初診:1983年6月20日。
主訴:近四十天來,胸骨及胃脘部脹痛,胸骨後有灼熱感,吞咽時有哽噎感,伴噯氣、噁心、泛酸,時嘔吐出食物,納食差,大便秘結。進寒冷食物時疼痛加劇,周身疲乏無力,經用中西藥治療無明顯效果。
診查:現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弦滑略數,經鋇餐透視檢查診?可複性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
辨證:肝胃不和,痰熱互結。
治法:寬胸理氣,滌痰開結。以小陷胸湯加味。
處方:炒川連5克 清半夏5克 全瓜蔞20克 厚樸花5克 制香附10克 砂仁殼5克 紫丹參10克 台烏藥1克 大刀豆10克
二診:服上方藥一劑,即覺胸骨後燒灼感減輕,進食也較前順利,所發不改方,只是加重劑量。
處方:川連10克 清半夏10克 全瓜蔞30克 厚樸花10克 制香附10克 砂仁殼6克 紫丹參10克 台烏藥10克 大萬豆12克 三劑
三診:胸骨後燒灼感已明顯好轉,進食順利,上腹脹疼及噯氣、泛酸等症均明顯減輕。在原方的基礎上去大刀豆,七劑。
四診:諸症均已消失,一般情況好,再服上方藥三劑。一個月後作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檢查,已正常。
[點評]此例胃脘脹痛,並有胸骨後食管灼熱疼痛,舌苔黃,脈滑略數,顯系內有鬱熱。小陷胸湯為清熱化痰消繩索之方,又加理氣活血等品,使氣降熱清而痰消,故諸症除,鋇餐檢查也證實病變已消失。
14
治癒梅核氣一例
駱××,女,54歲。
初診:1983年9月21日。
主訴:去年10月中風後,咽部堵悶,語聲低微唇舌麻木,口燥而苦,咽乾少津,無食欲,口中和,曾服中藥二百餘劑,無明顯效果。
診查:舌質暗紅,舌面乾光,脈沈弦細數。
辨證:中風之體,肝腎陰虧,津不上承,兼有血瘀。
治法:養陰潤燥,活血化瘀。
處方:茺蔚子15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花粉10克 佩蘭10克 麥冬10克 石斛10克 知母10克 元參10克 金果欖10克 錦燈籠10克 佛手花10克 炒麥芽10克 六劑
二診:口苦有所減輕,食欲略增,唾液亦有所增加,說話時仍覺咽部堵悶,午後感覺疲勞。
處方:佩蘭10克 炒麥芽10克 香櫞10克 枇杷葉10克 麥冬10克 石斛10克 生地10克 元參10克 茺蔚子15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花粉10克 知母10克 川貝10克 七劑
三診:藥後未覺效果,考慮為減去金果欖、錦燈籠治標之劑所致,仍當標本兼顧。
處方:青黛5克 訶子10克 金果欖10克 元參10克 麥冬10克 佩蘭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炒麥芽10克 知母10克 花粉10克 香櫞10克 錦燈籠10克 十四劑。
四診:上方藥服用第五劑後,症狀明顯好轉,說話清晰有力,一改過去低微音調。口燥、咽乾、口舌麻木均大輕,咽部堵悶感消失,食欲增進,飲食已有滋味,精神轉振,舌質由紫暗而乾轉為色紅,僅舌心尚微糙。脈由沈弦細數轉為沈緩。根據脈證,顯系氣機通暢,陰津來複上承,藥既中病,治則不變;但可去活血化瘀藥,增強益陰生津之力。
處方:妙麥芽10克 訶子10克 花粉10克 金果欖10克 元參12克 知母10克 麥冬15克 青黛5克 錦燈籠10克 陳皮10克 十四劑
[點評]陰虛陽亢,曾罹中風之體,津不上承,咽喉失養,虛熱上蒸,故咽乾燥而堵悶不適,以致語聲低微納食不香。治療以虛為本,標本兼顧而獲得好的效果。二診時,因去治標之品,效果稍差,可見辨證施治必須全面分析,衡量標本虛實多少,既要抓住其本,但又不可顧此失彼,才能獲得捷效。
治癒臟躁一例
朱××,女,37歲。
初診:1983年11月3日。
主訴:素有神經衰弱,於今年初因嗔怒而心煩意亂,胸膈憋悶。至5月某日洗澡後回家,感覺心中煩躁不安,周身無力,並出現不自主的大哭大笑,約達半小時之久。兩個月後又復發作,且較前為重,以後則每日均發作。承德××醫院診為神經官能症,給服大量鎮靜劑,但效果不著,反而病情加重。現日發數次,甚至詢問病情即可發作。患者思想壓力很大,有厭世之想,走路需人攙扶,生活不能自理。
診查:診患者神清,表情淡漠,懶言,多太息,納可,二便正常,心肺及各項檢查未見異常,舌潤、尖紅、苔白微膩,脈沈緩。
辨證:證屬肝鬱氣逆,心脾不和。病屬臟躁症。
治則:治擬舒肝降逆,調和心脾。
處方:菖蒲10克 燈心3克 郁金10克 蓮心6克 竹葉10克 紫貝齒25克 珍珠母30克 厚樸花10克 佛手花10克 代代花10克 青皮5克 茯神19克
15
二診:服藥一周,胸脯堵悶減輕,未見哭笑失常,仍時有煩躁太息,精神不安。治法不變。
三診:病情繼續好轉,已能上班工作,惟食後腹脹,大便不暢,苔白微膩。心神雖已安定,肝鬱亦漸緩解;惟濕濁中阻,滯脾乏運,清濁難分,改擬祛痰理氣為主。
處方:瓜蔞20克 薤白6克 青皮5克 厚樸花10克 佛手花l0克 香附米10克 穀麥芽炭各10克 蓮心5克 菖蒲10克 紫貝齒25克 七劑
四診:腹脹大減,一般情況較好,舌苔薄白,脈沈略滑,仍宗上方化裁。
處方:醋柴胡5克 青皮5克 瓜簍20克 紫貝齒26克 竹 葉5克 朱茯神10克 合歡花10克 蓮白10克 厚樸花10克 穀麥芽炭各10克 桑葉10克
五診:腹脹消失,一般情況好,停藥觀察。
[點評] 患者大怒傷肝,肝氣淩盛,橫逆犯脾,肝逆挾痰上沖,擾動神志,心火不降,彌漫於清淨之府,心神浮動,形諸於外,乃為臟躁證。
歷來諸家對臟躁證的治療,多宗仲景甘麥大棗法以調理心脾,而本例則為肝鬱氣逆證,不適於單純用甘麥大棗湯補虛。何世英洞察病機,故以舒肝降逆為主,調和心脾為輔。方用菖蒲、郁金、青皮舒肝解鬱,紫貝齒、珍珠母降逆安神。蓮心、伏神安神定志,燈心、竹葉清心火以寧神志。厚樸花、佛手花、代代花助運健脾,降中有升,使清濁各順其道,以成斡旋之勢。連服匝月,終至痊愈。
治癒偏枯一例
張××,男,32歲。
初診:1983年7月19日。
主訴:患者于去年6月突然頭痛,難以忍受,曾在部隊醫院住院治療,服西藥不見好轉。又經瀋陽××總醫院CT檢查,考慮腦瘤,行開顱探查手術,術中發觀不是腦瘤而是血腫(因先天性腦血管畸型出血後所致)。術後一般情況尚好,可進行體力活動,智力無異常。
今年6月初,勞累後出現右側肢體無力。7月初,突然失語,右側肢體不能活動,嘴向右歪、流口涎。經中西醫藥及針灸等治療不見好轉,反而加重,故來我院腦病科就診。
病前有高血壓史4-5年,最高達150-160/90-110毫米汞柱。
診查-:神清,表情淡漠,失語,鼻唇溝右側變淺, 口角向右側歪斜,右上肢軟癱,不能?動,也無握力。右下肢可以活動,但無力行走,需人攙扶。舌質暗淡,舌苔微黃膩,脈沈弦。
辨證:肝陽上亢,風痰痹阻脈絡,發為偏枯。
治則:祛風通絡,化瘀平肝。
處方:丹 參12克 桃 仁10克 茺蔚子15克 ? 藤15克 地龍12克 生石決明30克 僵蟲10克 豨薟草12克 桑寄生25克 六劑
二診:7月25日。服前藥後,病情明顯好轉,已能說話,但不利落。下肢活動增強,可以自行走路,不用人攙扶。肌肉尚緊,伸舌仍向右歪。
處方:菖蒲10克 郁金6克 桑寄生30克 竹葉10克 桃仁10克 生石決明30克 丹參12克 僵蟲10克 茺蔚子15克 地龍12克 鉤藤15克 六劑。
三診:7月28日。前藥只服三劑。近兩天多睡不醒,日夜如是。很少說話,納差,不願活動。舌苔轉白膩,脈至遲數不勻。
處方:苦丁茶5克 菖蒲6克 竹葉10克 鉤藤15克 建曲10克 陳皮10克僵蟲10克 桃仁10克 茺蔚子15克 桑寄生30克 合歡花10克 郁金5克 四劑。
四診:8月1日。已不嗜睡,能說話但仍不利落,納可,精神較好。
處方:荷 梗10克 苦丁茶9克 菖蒲6克 竹葉10克 ?藤15克 建曲10克 僵蟲10克 桃仁10克 茺
16
蔚子15克 桑寄生30克 合歡花10克 郁金5克 六劑
五診:8月8日.症狀顯著好轉,走路較前有力,行動方便,語言清楚,談笑自若。右上肢能高舉過頭頂,惟笑時仍見嘴向右歪。仍服原方藥六劑,後又繼服六劑。
六診:8月22日。說話清楚,笑時嘴歪不明顯,右上肢活動恢復正常,已有握力,能持重物。舌苔薄白,脈弦轉緩。按原方加味,改配丸藥常服,以期鞏固。
[點評]本例偏枯,病起於手術之後,血絡被傷,導致瘀血,久則累及“元神之府",以致半身不遂,突然失語,口角歪斜而流涎,此即所謂“內風"。近代名醫冉雪峰說:“雖然是風病,卻是腦病,卻仍療風"。
初診以鉤藤、豨薟草、僵蠶、地龍平肝熄風,疏通脈絡;生石決明、丹參、桃仁、茺蔚子重鎮潛陽,活血化瘀,因方藥對症,故效果顯著。
二診時,因多睡不醒舌苔見白膩,脈見遲數不勻之象,顯系痰濁為患,故增入除痰濁醒脾神之品,如苦丁茶、菖蒲、合歡花、建曲等。藥後嗜睡乃除,精神尚佳。四、五診後,宗前方加荷梗以升清降濁,清涼平肝。末診時,舌苔由白膩轉為薄白,說明痰濁已去,脈由弦轉緩,確是肝風平熄、胃氣來複佳象。
何老善治腦病,用藥輕靈,證與藥合,絲絲入扣,藥後靈驗,故使痼疾立見卓效,僅服藥二十八劑,基本痊愈。
[評注]何老原是著名兒科專家,近年來又創立了中醫腦科。本例患者為先天性腦血管畸型出血,術後勞累而致偏枯。何者辨證為痰痹阻絡,肝陽上亢,治以祛風通絡,化瘀平肝,佐以化痰而愈。如此疑難重症完全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治癒的,可見中醫治腦病有非常光明的遠景,值得我們努力去探討。中醫治療疑難重症必須完全按中醫的理論去辨證論治,否則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頭風一例
王××,女,49歲。
初診:1983年9月22日。
主訴:左側偏頭痛已20年,平均每周發作1-2次,伴有噁心嘔吐,尤以行經前為甚。現經斷已七八個月,頭痛發作仍重,但未嘔吐。經中西醫長期治療,每周仍會發作。
診查:現診患者左下眼瞼肌肉痙攣,眼裂變小,左手有時小顫動,睡眠尚可,飲食二便正常,無高血壓史,舌質略乾,舌苔不著,脈弦細而數。
辨證:屬陰血不足,肝陽上亢,發為頭風,遷延不已。
治法:擬先以輕劑平肝熄風治之。
處方:珍珠母30克 白僵蟲10克 蘇地龍12克 薟草15克 酒杭芍12克 雙鉤藤12克 白菊花12克 炒桑枝20克 龍膽草5克 六劑
二診:8月29日。自服中藥後,已一周未頭痛,一般情況較好,效不易法,原方藥再服一周。
三診:9月5日。頭痛兩周未發作,手不顫,一般情況仍好。繼續服原方藥不變,再觀察兩周。
四診:9月23日。已有一個月頭痛未發作,暫時停藥觀察。
[點評]本例偏頭痛屬陰血不足、肝陽上亢頭風證,長達二十年之久,可謂痼疾。一般說來,這樣頑固的頭風證,非全蟲、蜈蚣很難熄風止痛,但全蟲、蜈蚣貨源緊張,何世英僅用僵蠶、地龍輕取,同時配伍珍珠母、鉤藤、桑枝等,也同樣取得速效。可見只要辨證準確,配伍得當,弱兵也亦能成勁旅。
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