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重视参与意识,落实三维目标
2012-04-04 | 阅:  转:  |  分享 
  
重视参与意识,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而这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就必须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活动,使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积极参与侧重情感、态度维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和态度对该科的学习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学科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该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常常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新课程强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可以说,积极参与在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因为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学生从情感上愿不愿参与教学,可以说是衡量自主学习的标准。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交互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械,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相关知识,而且情感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逐步向“人”的方向迈进,这正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绝大多数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知识,又培养能力。

有效参与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交往,使学生有效参与获得知识和能力。因为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人才。在信息时代,知识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是无穷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离开学生的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给学生一个表现的空间,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有目的地训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中,由于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强弱的表现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千差万别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思想去规范、束缚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的认识和结论。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维度,二者相辅相成。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学的问题,有效参与是侧重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它能使有效参与很快进入状态是有效参与的良好开端。有参与是最终目的,有效参与必须和能学会、会学知识,培养能力和谐统一。

重视学生参与意识,步入三维融合的理想境界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积极有效参与,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为主线,让师生两种生命体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交流互动,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献花(0)
+1
(本文系曹绪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