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0957164425695
2012-04-04 | 阅:  转:  |  分享 
  








木制品涂装工艺实验指导书



于晶编写

王逢瑚于伸审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前言



木制品涂装工艺是木制品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木制品涂装工芝实验课是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制造与室内设计)专业“涂装工艺”、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涂装工艺”等课程中的正要实践环节。通过这一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掌握木制品涂装工艺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本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内容是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随着涂装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有些实验内容应当相应增加,这对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热诚希望对实验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同实验指导老师联系,以便另安排时间进行实验,此作法是对现代教学实践环节的一种尝试,也是实验室在今后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开放的一种准备。通过这种尝试也可遂步充实和完善本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

本实验指导书由东北林业大学于晶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东北林业大学王逢瑚教授和于伸副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并承担了本实验指导书的审稿,在此深表谢意。

编者诚请使用本实验指导书的老师和学生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并指出不足之处。便于今后不断的改写和充实,以利于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实验要求



实验课是木制品涂装工艺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练习可以验证和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并掌握涂装工艺的基本技能。

一、通过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

1、认识并掌握各类涂饰材料的性能与应朋;

2、熟悉并掌握各种工具、设备与仪器的使用;

3、熟悉并掌握涂装工艺各阶段的操作与工艺条件;

4、掌握涂料与涂膜性能的各种检测方法;

5、熟悉各种涂饰缺陷并练习分析原因。

二、实验课要求

1、实验前作好预习,复习有关课堂理论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与实验指导书,明确每次实验内容与实验报告的要求;

2、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节约材料,爱护仪器,作好观察记录;

3、实验完毕及时认真写好实验报告,报告要符合要求。

























目录

实验一涂装表面准备…………………………………………………1

实验二涂饰涂料………………………………………………………6

实验三漆膜修饰………………………………………………………11

实验四涂料性能检测…………………………………………………13

1.涂料粘度测定法…………………………………………………13

2.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14

3.清漆、清油及稀释剂颜色测定法………………………………16

4.涂料固体含量测定法……………………………………………17

5.清漆、清油及稀释剂外观和透明度测定法……………………18

6.涂料细度测定法…………………………………………………19

7.漆膜柔韧性测定法………………………………………………20

8.漆膜硬度铅笔测定法……………………………………………22

9.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23

10.涂饰量……………………………………………………………25

11.流平性……………………………………………………………26

实验五漆膜性能检测…………………………………………………28

1.漆膜耐液测定法…………………………………………………28

2.漆膜耐湿热测定法………………………………………………30

3.漆膜耐干热测定法………………………………………………32

4.漆膜附着力交叉切割测定法……………………………………34

5.漆膜厚度测定法…………………………………………………37

6.漆膜光泽测定法…………………………………………………41

7.漆膜耐冷热温差测定法…………………………………………42

8.漆膜耐磨性测定法………………………………………………43





实验一涂饰表面准备



1、实验目的:

通过操作理解涂饰表面准备的作用及内容,认识和熟悉涂饰表面准备所需用材料、工具等及基材表面的特性,掌握涂饰表面准备操作的方法。



2、.实验材料:

2.1去脂剂丙酮、酒精、苯类、煤油、正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等溶剂。

2.2漂白剂过氧化氢(双氧水)、草酸、亚硫酸氢钠、亚氯酸钠、碳酸钠、高锰酸钾、氨水等等。

2.3腻子水性腻子、胶性腻子、油性腻子、硝基腻子等。

2.4砂纸

2.4.1木砂纸:是用玻璃粉作磨料,用水胶等胶合剂粘附在牛皮纸上,一般呈黄色,主要用于研磨白坯木材表面,也用于研磨中间涂层。常用木砂纸见表1—1。



表1-1常用木砂纸

砂纸号 粒度(目) 细度(μm) 规格(mm) 00 164 74—90 页状:

228×280



卷状:

228×5000 0 140 90—105 1/2 120 104—125 1 100 125—150 11/2 80 180—210 2 60 —

2.4.2水砂纸:是用氧化铝粉作磨料,用C01—8醇酸清漆将磨料粘于纸上,由于醇酸漆耐水,故水砂纸可用于蘸水磨。一般呈绿色或灰色,磨料较细,主要用于砂磨漆膜,也可用于白坯表面的精细砂磨。水砂纸号数及规格见表1—2。

表1-2水砂纸规格

砂纸号 粒度(目) 细度(μm) 规格(mm) 240 160 71—99 页状:

228×280



卷状:

228×5000

684×5000 280 180 63—85 320 220 53—75 360 240 42—63 400 260 35—68 500 320 — 600 400 — 2.5填孔剂

2.5.1填料:主要作用是填充管孔管沟与纤维间隙,使表面平整。常用的有碳酸钙、滑石粉、石膏、重晶石粉、石英粉、硅藻土、高岭土、松香等。

2.5.2粘结剂:主要作用是粘结填料,使其牢固地填满填实管孔管沟,不致开裂、脱落。常用的有水、胶、熟油、油性漆与各种合成树脂漆等。

2.5.3着色材料:主要作用是填孔同时对涂层表面着色或着底色,主要用着色颜料、染料、各种着色剂与色漆等。

2.6稀释剂:用于调节填孔剂的粘度,使之达到施工要求。稀释剂应与粘结剂相配合,如熟油与油性漆多用松香水,各种合成树脂用各自的稀料,水溶性胶用水等。

2.7着色剂主要是指透明涂饰为木材与涂层着色使用的材料。

2.8棉纱



3、实验工具:

3.1鬃刷硬毛刷常用猪鬃、马毛制作。

3.2板刷常用白猪鬃、羊毛等制作。

3.3排笔用羊毛制作将多根羊毛笔的细竹管并排穿起来而成。

3.4刮刀弹性较好的薄钢板,镶嵌在木柄内而制成。

3.5草刷

3.6毛笔

3.7毛巾



4、基材检查分析:

表面准备通常包括去污、去脂、砂光等七道工序,但是不一定都进行,确定进行哪些工序常依据基材结构、材种、材质特点以及涂饰质量要求。因此对样板或家具产品在涂饰前应先对其表面进行检查分析,了解基本结构(实木、人造板或胶贴薄木等)、树种或材种(如水曲柳、红松或刨花板等)材质,再根据涂饰质量要求确定表面准备进行哪些工序,选择哪些材料并确定工艺条件等。



5、表面准备内容

5.1去污

白坯木制品或零部件在生产、运输中与贮存过程中,表面会落许多灰尘,用砂纸或砂带研磨时,也会积存大量磨屑,这些灰尘与粉屑将会影响着色与涂饰。表面或管孔内的灰尘磨屑可用压缩空气吹除,也可用笤帚、鬃刷等扫除。不要先用湿布去擦,以免灰尘腻在木纹之间,表面会变的灰暗无光泽,木纹不清晰。另外表面的油脂与胶迹可用温水、热肥皂水、碱水等清洗,也可用酒精、汽油或其它溶剂等擦拭溶掉。

5.2去脂

可采用溶剂溶解、碱液洗涤、漆膜封闭以及加热铲除等方法。但溶剂溶解去脂的缺点是成本较高,溶剂有毒,容易失火。经常采用的是碱液洗涤法去脂,方法是用5~6%的碳酸钠或4~5%苛性钠(火碱)水溶液。如能将氢氧化钠等碱液(占80%)与丙酮水溶液(占20%)混合使用,效果更好。配置丙酮溶液与碱溶液时,应使用60~80℃的热水,并将丙酮与碱液分别到入水中稀释。将配好的溶液用草刷(不要用鬃、板刷等)涂于含松脂部位,待作用2—3h后,以海绵、旧布或刷子用热水或2%碳酸钠溶液,将已皂化的松脂洗掉即可。碱处理去脂法与溶剂溶解去脂法,去脂后的木材表面颜色都会不同程度的变深,因此若作浅色或本色装饰时最好用溶剂处理。

如果是尚未加工制品的板材,可采用化学处理或高温干燥的方法去树脂(可参考相关课程内容,本实验指导不做介绍)。

5.3漂白

木材漂白剂的种类很多,本实验指导只介绍两种方法。

5.3.1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H2O2)俗名双氧水,将35%的过氧化氢与28%的氨水在使用前等量混合,涂与木材表面。混合液的有效时间约30min。也可先涂氨水,然后再涂过氧化氢。注意在漂白处理后要充分水洗。

5.3.2草酸

草酸学名为乙二酸。先配成三种溶液:①在1000mL水中溶解约75g结晶草酸;②在1000mL水中溶解约75g结晶硫代硫酸钠;③在1000mL水中溶解约25g结晶硼砂。配制上述溶液时,用蒸馏水加热至70℃左右,在不断搅拌下将事先称好的药品放入水中,直至完全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再用。

使用时,先把草酸溶液涂在木材表面,稍干后(4—5min),再涂上第二种溶液。如果达不到要求,可反复再涂几遍,直到满意为止。此后再涂第三种溶液,使表面润湿即可,接着用干净的清水冲洗,随后擦干表面并彻底干燥。

5.4腻平与填平

一般是采用金属或非金属刮刀在木制品面上进行手工涂刮的一种涂装方法。腻平使用的腻子和填平使用的填平漆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刮涂的方法见表1-3。刮涂刀的拿法和操作,见图1-1。









图1-1刮涂刀的拿法和操作









表1-3刮涂的方法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⑴刮涂时应用力按动刮刀,使刮刀和物面倾斜50—60度角进行刮涂

⑵腻子一次刮涂厚度一般不能大于0.5mm

⑶刮涂时只能来回刮1—2次,不能往返多次刮涂,否则将会出现“皮干里不干”的现象

⑷遇有圆棱形物面可选用橡皮刮刀进行刮涂

⑸孔眼较大的物面应将腻子填满嵌实并应高出物面,待干透再进行打磨 ⑴第一遍腻子一般不能调得过稀

⑵每刮完一遍腻子要待其干透后才能进行打磨,打磨之后再继续施工

⑶根据表面的光滑程度来确定刮涂的遍数

5.5基材砂磨

用砂纸或砂光机的砂带研磨木材表面,也称白坯砂光。一般采用木砂纸。

手工砂磨时,常把整张的页状砂纸分为四份,用一份砂磨。一般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砂纸左上角,用手紧压木材表面上砂磨。要防止砂纸在手中移动磨破皮肤。可使用垫块,要根据垫块的大小确定砂纸的大小,以能包住垫块为准。砂磨时要顺木纹方向进行,不可横竖乱磨或划圈磨,否则会出现切断木纤维的深砂痕。制品的边、棱角都要磨到。

当装饰质量要求很高时,基材的砂磨砂光应同时去木毛,因此应有专门的去木毛工序。去木毛的原理是依据木毛吸湿变会膨胀竖起则便于研磨除掉,故可用水、胶水与稀薄的漆等液体材料润湿木材表面,干燥后再进行打磨。

5.5.1水磨

用温水(45—50℃)润湿木材表面,干燥后用砂纸砂磨。水温不宜过高,否则影响胶接部件的胶合强度。润湿时可用清洁棉布、毛巾或海绵浸水,拧干后迅速均匀地擦拭木材表面。先顺纤维使木毛润湿,再横过纤维擦拭使木毛竖起,过剩的水分必须用棉团或棉布吸干。含油分较多的树种有嫌水性,可于水中加点氨水(氨水与水比为1∶3)。润湿整个表面不要留有流痕及遗漏。用砂纸在表面砂磨时可用软的垫块(毡或海绵等),轻轻磨除竖起的纤维,用力一定要轻,否则又会产生新的木毛。润湿前如先用砂纸干磨一遍,润湿干燥后再用细砂纸研磨效果更好。

5.5.2胶磨

即用稀薄胶水润湿(3—5%的皮胶或骨胶溶液)木材表面,使木毛竖起,干燥后因木毛含胶而硬脆,则便于打磨。润湿前如先用砂纸干磨一遍效果更好。胶磨时也须轻磨。

5.5.3漆磨

即用稀薄油漆润湿木材表面,干燥后再研磨。方法同上。

5.6填管孔

在涂饰涂料之前,用填孔材料将木材的全部孔隙填塞起来,称为填管孔或填孔。作用是填平表面、防止渗漆、并为木材着色、显现木纹。

填管孔所用的材料组成(2.5)与腻子类似,但其粘度要比腻子稀薄。填孔的方法见表1—4。



表1-4填孔的方法

填孔方法 操作方法 ⑴擦涂法

用适当的材料进行手工擦涂,横纤维方向或转圈擦,设法使填孔剂进入表面孔隙中去。当填孔剂均匀擦入孔隙后,应趁湿换清洁的材料将表面顺纤维方向擦清,不留浮粉,擦清晰木纹。 ⑵刮涂法 刮涂填孔剂时,刮刀刀刃对管孔、管沟方向保持30°,对木材面保持50~60°,刀身向与管孔、管沟成直角方向移动,则可获得最好的填充效果。 ⑶辊涂法 用各种辊涂机进行填充。在此不做介绍

5.6.1水性填孔剂

生产中也称作水粉子、水老粉等,主要用水调合大量填料、少量着色颜料或水溶性染料构成。根据管孔的大小来调整粘稠度。

5.6.2胶性填孔剂

其构成是在水性填孔剂中加入各种胶(动物胶、明胶、乳白胶等)

5.6.3油性填孔剂

又称油粉子、油老粉,所用填料与水性填孔剂相同,也可常用石膏。粘结剂主要使用熟油与各种油性漆(酯胶漆、调和漆)。稀释剂可用松香水、松节油等。

5.6.4树脂填孔剂

其组成中填料与上述相同,粘结剂用合成树脂漆(酚醛树脂、醇酸树脂、硝基树脂等),使用树脂相应的稀释剂,着色材料用染料、着色颜料与合成树脂磁漆。

6、实验报告

6.1写出基材结构、材种与材质特点、表面准备工序名称,所用材料。

6.2简述操作过程。

6.3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二涂饰涂料



1、实验目的

通过涂饰底漆、面漆与涂层干燥操作,了解并掌握涂层干燥的方法、工具的使用、涂饰工艺条件、涂饰质量要求、涂饰与涂层干燥可能发生的缺陷,分析其原因并需要采取的补救措施。



2、实验材料

2.1涂料

2.1.1醇酸漆是以醇酸树脂(由多元醇、多元酸和脂肪酸经酯化缩聚反应制得的一种树脂)为成膜物质的一类漆。

2.1.2硝基漆是以硝化棉为主要成膜物质的一类涂料。又称硝酸纤维素漆、喷漆、蜡克。

2.1.3聚氨酯是以聚氨酯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的涂料总称。

2.1.4聚脂是以聚脂为主要成膜物质的涂料总称。

2.2颜料是一些微细的粉末状有色物质。它一般不溶于水、油或溶剂等介质中(个别颜料具有溶解性),当将着色颜料与成膜物质(如干性油)混合涂于物体表面时,能形成色层,呈现一定的色彩,并遮盖了物体表面。

2.3染料外观形态是粉状的,少数有粒状、晶状、块状、浆状和液状等。它一般可溶解或分散于水中,或者溶于某些溶剂(醇类、苯类或松节油等)。染料外观的颜色有的与染成的色泽相仿,有的与它们染色后的色泽是完全不同的,命名中的色名则表示染色后的色泽名称。常用的有: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分散染料、油溶性染料、醇溶性染料等。

2.4砂纸见实验一(2.4)。



3、实验工具

手工用排笔、鬃刷、板刷、棉纱、刮刀、无气喷涂机、干燥箱等。



4、实验方法

4.1刷涂刷涂是一种最古老的涂饰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普及的涂饰方法。

4.1.1刷涂是用手握紧蘸漆的漆刷,靠手腕和手臂的转动,在物体的表面涂成一均匀涂层的一种涂饰方法。

4.1.2刷涂用工具和涂料的选择

漆刷按形状一般可分为扁形、圆形和歪脖形刷三种。按其制作材料又可分为硬毛刷和软毛刷(见实验一3.1~3.5)。涂料的种类和漆刷的选择见表2—1。

4.1.3刷涂的方法

手工刷涂中,一般应遵循先难后易,先里后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边后面。施工中一般分开油(开始刷涂)、横油(横向刷涂)、竖油(竖直刷涂)和理油(均匀刷涂)四个步骤,见表2-2。



表2-1涂料的种类和漆刷的选择

涂料的种类 漆刷的选择 各种底漆、调和漆、磁漆、醇酸漆等 板刷、扁刷等 硝基漆、聚氨脂漆、聚脂漆等 羊毛刷、羊毛排笔、扁刷等

表2-2刷涂的方法

步骤名称 操作方法 开油

(开始刷涂) 将漆刷蘸上漆(漆不应该多手刷毛全长的三分之二)先直刷到被涂物面上,在大面积的刷涂施工中,每条漆间隔大约在5㎜左右。 横油

(横向刷涂) 开油后,漆刷可不再蘸漆(或少蘸漆),将直条的漆向横向和斜向用刷刷匀。 竖油

(竖直刷涂) 顺着木纹方向竖刷,以刷涂接痕。 理油

(均匀刷涂) 待大面积刷匀、刷齐后,将漆刷上的余漆在漆桶上刮净,用漆刷毛尖轻轻地在漆面上顺木纹进行理纹,并应刷均匀制品边缘和棱角上流漆。 注:此方法一般用于干燥比较慢、粘度较高的漆,如醇酸清漆、醇酸磁漆、调和漆等。



4.1.4刷涂施工注意事项

4.1.4.1刷涂垂直表面时,最后一遍漆应由上向下刷涂;

4.1.4.2刷涂水平表面时,最后一遍漆应按光线的照射方向刷涂;

4.1.4.3刷涂木器表面时,最后一遍漆应按木纹方向刷涂;

4.1.4.4刷涂中,刷涂次数要多,蘸漆量要少,要多刷、多理,禁止横刷乱涂。

4.2喷涂

(略)



5、实验内容

5.1着色涂饰与干燥;

着色目的在于使木制品外观呈现某种色彩、色调。木制品常因造型与色彩而富于变化,多姿多彩。

木制品外观色彩名称常以色相类似的自然界物体来称呼,例如不透明的木制品常涂成奶油色、乳白色、蛋青色、墨绿色、天蓝色、银灰色等。透明涂饰的木制品可能涂成栗壳色、红木色、咖啡色、茶色、橘黄色、荔枝色、蟹青色、柚木色、水曲柳色等等。

由于学时数的限制,本实验指导只介绍水性颜料、水性染料、透明本色着色方法及调配的方法。

5.1.1水性颜料

水性颜料是由体质颜料(用于填空,常用碳酸钙、滑石粉等)、着色颜料(铁红、铁黄、哈巴粉等)与水调配而成。调配水性颜料时,按表2—3比例先将老粉(大白粉)放入水中调成粥状,搅拌均匀,随后再陆续加入铁红、铁黄等着色颜料,注意顺序上应先浅后深。用于擦管孔较粗大的环孔材(如水曲柳),调得稠厚些填孔效果好,但是太稠不便涂擦;用于管孔较细,较小的散孔材针叶材(如椴木、松木)可调得稀些。



表2-3水性颜料填孔着色剂配方











色 淡



色 橘



色 浅柚



木色 深柚



木色 荔



色 栗



色 蟹



色 红



色 碳酸钙(老粉) 70 71.3 69 67.8 69.8 68 64.2 6.5 63 立德粉 1 铬黄 2 铁红 0.2 0.5 1.5 2.1 0.5 1.8 铁黄 0.1 0.6 0.5 1 0.5 哈巴粉 0.4 2.6 2.4 6.2 红丹 0.5 铁黑 1.5 墨汁 1.5 3.2 水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注:以上比例仅供参考。因不同的厂家生产出品的颜料有所差异,要适当的调整配方的比例。



水性颜料一般采用涂擦的方法,将搅拌均匀的水性颜料,用棉纱粘适量的着色剂将整个需要着色的木制品部位涂擦一遍,已涂擦上的着色剂趁其未干快速擦涂,可先横后直,既先横纤维或转圈,适当用力将着色剂擦入管孔管沟,填满填实所有孔隙,并使表面均匀着色。木制品表面凡需着色部位不应遗漏,均应擦到擦匀,不留横丝。当已基本擦均匀而着色剂尚未干燥之前,换用干净的棉纱(浅色着色剂绝对要用干净的棉纱或软布)顺木纹方向将表面上多余的着色剂擦掉,即除管孔管沟外,整个木制品表面不留有浮色。如前述,此方法对透明涂饰木纹的清晰十分重要。涂擦时还需要注意木材对着色剂的吸收(吃色)情况以及材质本身的情况,为使颜色均匀,整个表面应区别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力度擦涂,材质疏松与木材本身颜色较深处要擦的重些;反之宜擦轻些。擦涂时如用力过重和反复擦的过多就有可能把已擦入管孔内的着色剂又带出来。在着色剂全部干透之前,将不易擦掉的边角积存的浮色,用细软的布包着小刀修剔干净。

5.1.2水性染料

水性染料是将能容于水的染料(主要是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与直接染料等)按百分比,用热水(一般60~80℃左右)冲泡溶解配成的染料水溶液,生产中称为水溶色。见表2-4。

水性染料着色应用较多的是手工刷涂。一般可用刷子(选用毛质柔软、毛尖端整齐)、海绵、软布、棉球等手工擦涂,也可以用喷枪喷涂,用机械进料的辊涂机械或刷涂机擦涂,小的零部件可在染料水溶液中浸染。本实验指导只介绍手工方法。手工刷涂时,可先使用毛刷充分吸含水色后,在容器边缘轻靠几下挤出多余的水色,使其不致到处滴洒,然后以毛刷中央部分充分刷涂材面使其充分渗透于木材组织内。刷涂往返次数不宜多,否则可能起泡。刷涂水色宜于一次涂完,否则涂次多会造成色花(不均匀)。操作应迅速进行,以不使毛刷干燥为宜。

表2-4水性染料着色剂配方







色 深





色 浅





色 深





色 浅





色 深





色 蟹青色 荔



色 栗



色 深





色 红木色 古



色 黄纳粉 3.5 2.3 2 4 7 6.6 12 4 黑纳粉 4 8 13 17 墨汁 1.7 4.7 1 2 9 3.4 25 20 16 热水 94.8 93 98 96 95 90 89 90 63 67 83 80 注:以上比例仅供参考。因不同的厂家生产出品的染料有所差异,要适当的调整配方的比例。



5.1.3透明本色着色

本实验指导只介绍透明本色手工方法。

透明本色一般采用市售的透明腻子,用手工擦涂或手工刮刀刮平的方法,进行操作手工刮平时,将透明腻子置于被刮涂的木制品表面上,随即快速用钢刮刀顺木纹方向一次刮净,显露清晰木纹。在室温下充分干燥,隔一段时间,用同样方法再刮一次。

5.2底漆涂饰与干燥

底漆是对经过准备的木材表面尤其填孔着色层给以封闭保护、固色以及隔离木材不利面漆固化的物质,可进一步防止面漆沉陷。对有一定厚度要求的漆膜,先涂几遍底漆可减少面漆消耗量。木材基底在水分和热的作用下将会反复涨缩,底漆封闭则能改善木材吸水吸湿的状况,从而减少木材的体积变化对面漆的影响。涂底漆的方法(见实验二4)每一遍底漆都要放在室温下或在干燥箱内充分干燥。每一遍底漆干燥后都要进行中间涂层的研磨。

5.3面漆涂饰与干燥;

面漆是在整个涂饰过程中最后涂饰的几遍漆,面漆将主要决定木制品的装饰质量、装饰保护性能与外观。面漆应具有很好的耐外界条件性能,必须具有必要的色相和美观。木材涂饰所选用的面漆应达到具体使用要求的性能,例如室内用品的面漆应有较高的装饰性,地板的面漆应坚硬耐磨,户外门窗车船用漆应有很好的耐侯性。面漆是木制品的外衣,起保护作用,因而它的优劣直接影响木制品的商品价值、装饰性和涂层的寿命。涂面漆的方法(见实验二4),每一遍面漆都要放在室温下或在干燥箱内充分干燥。

有的面漆涂饰可采用“湿碰湿”工艺,即涂第一道面漆后晾干数分钟在漆膜尚湿的情况下就涂第二遍面漆,然后一起干燥。此方法可以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工时消耗,节约生产占地面积。



6.实验报告

6.1写出涂饰涂料与涂层干燥的过程、各工序所用材料(名称、型号、厂家等)工具、方法与工艺条件等。

6.2对涂饰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进行分析,并阐述解决方法。

6.3记录实验室温湿度条件。

























































实验三涂膜修饰



1、实验目的

通过涂膜砂光、抛光与上光等操作方法,熟悉掌握1.涂膜修饰的目的、方法;2.所用材料、工具、设备;3.修饰应达到的质量要求;4.涂膜不平及其易出现的毛病、分析其原因、应采取的补救措施。



2、实验材料

2.1木砂纸见实验一(2.4)

2.2水砂纸见实验一(2.4)

2.3抛光膏抛光膏(砂蜡)是由细磨料粉与液态(在摩擦发热时会被熔化

的)粘合材料混合而成。其中的磨料颗粒细小,硬度较低,多用硅藻土、锻制白云

石、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铁等,粘合材料则用凡士林、蓖麻油或矿物油、蜡、溶

剂和水等。抛光膏多制成固体条块状,国内产品有棕红色、白色与绿色等。

2.4上光蜡是有蜂蜡、石蜡硬脂酸铝等加热熔化加入200号溶剂汽油,冷却制

成胶冻状,形似白色油脂。是一种无磨料的抛光膏。

2.5肥皂水将肥皂切成薄片,用沸水溶解。

2.6煤油

2.7棉纱



3、实验工具设备

3.1抛光机

3.2砂光机



4、实验内容

4.1中间涂层研磨

在整个涂饰过程中,原则上每个中间涂层实干后(表干连涂除外)都应及时研磨,其目的是为了消除漆膜粗糙不平的凸起部分,如凸起的颗粒、竖起的木毛与鼓起的气泡等。中间涂层研磨以手工干磨居多,也可以用水砂纸蘸水湿磨。研磨要始终顺木纹方向,不宜横磨或斜磨,手感要灵敏,动作轻快,不同于打磨木材而是轻轻用力,用力过重很容易磨破漆膜,尤其木制品家具等产品的边角线条易磨白,这些部位需格外注意。所以研磨漆膜表面的砂纸应细些,最好是用过的废旧砂纸,它的砂粒棱角已不那么尖锐。如用新砂纸,使用前要把砂纸对折起来,砂面相对搓一搓,使砂纸棱角磨钝些再用。

4.2表面涂膜的干磨与湿磨

表面涂膜研磨的目的与中间涂层不同,是要把漆膜表面的粗糙不平全部彻底除掉,为抛光打下基础。表面涂膜研磨可以干磨也可以蘸水湿磨,干磨是指砂纸直接在木制品表面上研磨,但干磨时很快便产生热,所产生的磨屑将会弥住砂纸,降低研磨效率。湿磨(也称磨水砂)是指用水、松香水、煤油等液体润湿砂纸或漆膜表面,这些液体对研磨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使研磨轻快省力,并能减少磨痕,提高研磨质量。湿磨一般先用较粗的水砂纸(280—360号)研磨,后用较细的水砂纸(400—700号)研磨。湿磨可以先转圈磨或斜磨,然后顺木纹磨,整个漆膜要磨到,磨至手感平滑,全部光泽消失类似乌玻璃的表面状态。

4.3表面涂膜的手工与机械抛光

表面涂膜抛光是指用抛光膏(砂蜡)手工或机械擦磨经水砂研磨过的漆膜表面,提高其表面光洁度,并磨出柔和、文雅、稳定的光泽。抛光之后即使光泽比原光有所降低,但表面平滑,没有缺陷,仍具很高的光泽(有时可达到镜样光泽),因此其装饰效果远远超过同类的原光漆膜。抛光处理只适用于漆膜较坚硬的漆类(如硝基漆、聚氨脂漆、聚酯漆等)反之不宜抛光。

手工抛光时用煤油溶解抛光膏,但不宜过稠,否则摩擦起来感到滞涩,不便使用。用棉纱蘸抛光膏要适量,用力磨擦漆膜表面(可转圈磨最后顺木纹直擦)使表面产生热量,热量可使表面突起部分受热软化。这时在手工棉纱(如机械抛光即在抛光机的工作头或抛光轮的)压力下,不但磨平还有烫平的作用,但摩擦产生的热量不宜过多,否则漆膜受热过高会出现起泡、脱落等,尤其干燥不充分时进行抛光很容易擦破。擦磨后期所蘸抛光膏应逐渐减少,这时已抛出光泽,需特别仔细,注意偶然出现的圈迹条痕等毛病。

4.4表面涂膜上光

用砂蜡抛光过的漆膜仍有微小的摩擦痕迹,缺少漆膜原有的光泽,因此光亮装饰的制品表面,还要采用光蜡进行上光处理。

光蜡(可用自行车或汽车的光蜡)是一种无磨料的抛光膏。上光蜡时,用棉花或细软的干净布,直接蘸光蜡在漆膜表面顺木纹来回擦。



5、实验报告

5.1写出涂膜修饰过程、所用材料、工具、方法。

5.2对修饰缺陷与整个油漆装饰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实验四涂料性能检测



实验目的:了解液态涂料的各项性能与检测方法,便于确定合理的涂饰工艺条件,从而保证达到涂饰质量要求。

本实验均按国家标准进行。

1、涂料粘度测定法(GB/T1723—93)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使用涂—1、涂—4粘度计及落球粘度计测定粘度的方法。

本标准使用的涂—1粘度计适用于测定流出时间不低于20s的涂料产品;涂—4粘度计适用于测定流出时间在150s以下的涂料;落球粘度计适用于测定粘度较高的透明的涂料产品。

1.2引用标准(略)

1.3原理

1.3.1涂—1、涂—4粘度计测定的粘度是条件粘度。即为一定量的的试样,在一定温度下从规定直径的孔所流出的时间,以秒(s)表示。用下列公式可将试样的流出时间秒(s)换算成运动粘度值厘斯(㎜2/s)

涂—1粘度计:=0.053υ+1.0

涂—4粘度计:=<23s时=0.154υ+11

=23s≤<150s时,=0.223υ+6.0

式中:—流出时间,s

υ—运动粘度,(㎜2/s)

1.3.2落球粘度计适用于测定粘度是条件粘度。即为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规格的钢球垂直下落通过盛有试样的玻璃管上、下两刻度线所需的时间,以秒(s)表示。

1.4仪器和设备

1.4.1温度计:温度范围0~50℃,分度为0.1℃、0.5℃。

1.4.2秒表:分度为0.2s。

1.4.3水平仪。

1.4.4永久磁铁。

1.4.5承受杯:50ml量杯、150ml搪瓷杯。

1.4.6粘度计:

1.4.6.1规格和尺寸:涂—1粘度计(略)、涂—4粘度计见图4—1。

1.4.6.1.1涂—1粘度计(略)

1.4.6.1.2涂—4粘度计的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圆锥形的容器。内壁粗糙度为Ra0.4。锥形底部有漏嘴。在容器上部有一圈凹槽,作为多余试样溢出用。粘度计置于带有两个调节水平螺钉的台架上。其材质有塑料与金属两种能够,但以金属材质的粘度计为准。其基本尺寸是粘度计容量为100ml,漏嘴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其漏嘴长4±0.02mm,嘴孔内径4mm。粘度总高度72.5mm,锥体内部的角度为80o±15′,圆柱体内径49.5mm。



图4-1涂-4粘度计

1.4.6.2校正(略)

1.5操作步骤

1.5.1除另有规定外,按GB3186规定取代表性试样。

1.5.2甲法:涂—1粘度计(略)

1.5.3乙法:涂—4粘度计法

1.5.3.1测定前后均需用纱布蘸溶剂将粘度计擦拭干净,并干燥或用冷风吹干对光检查,粘度计漏嘴等应保持洁净。

1.5.3.2将试样(5.1)搅拌均匀。必要时可用孔径246um金属筛过滤。除另有规定外,应将试样温度调整至23±1℃或25±1℃。

1.5.3.3使用水平仪,调节水平螺钉,使粘度计处于水平位置。在粘度计漏嘴下放置150ml搪瓷杯。

1.5.3.4用手指堵住漏嘴,将23±1℃或25±1℃试样到满粘度计中,用玻璃棒或玻璃板将气泡和多余试样刮入凹槽。迅速移开手指,同时启动秒表,待试样束刚中断时立即停止秒表。秒表读数即为试样的流出时间(s)。

1.5.3.5按5.3.4的步骤重复测试。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大于平均值的3%。取两次测定值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

1.5.4丙法:落球粘度计法。(略)

2、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GB1728-79)

本标准适用于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的测定。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表层成膜的时间为表干时间;全部形成固体涂膜的时间为实干时间。以小时或分表示。

2.1、材料和仪器设备

2.1.1马口铁板:50×120×0.2~0.3mm;

65×150×0.2~0.3mm;

2.1.2紫铜片:T2,硬态,50×100×0.1~0.3mm;

2.1.3铝板:LY12,50×120×1mm;

2.1.4铝片盒:45×45×20mm(铝片厚度0.05~0.1mm);

2.1.5脱脂棉球:1㎝3疏松棉球;

2.1.6定性滤纸:标重75g/㎡,15×15㎝;

2.1.7保险刀片;

2.1.8秒表:分度为0.2s;

2.1.9天平:感量为0.01g;

2.1.10电热鼓风箱;

2.1.11干燥试验器:见图4-2所示,重200g,底面积1㎝2。



图4-2干燥试验器

2.2测定方法

按《漆膜一般制备法》(GB1727—79)在马口铁板、紫铜铜片(或产品标准规定的底材)上制备漆膜。然后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干燥条进行干燥。

每隔若干时间或达到产品标准规定时间,在距膜面边缘不小于1mm的范围,选用下列方法检验漆膜是否表面干燥或实际干燥(烘干漆膜和腻子膜从电热鼓风箱中取出,应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放置30分钟测试)。

2.2.1表面干燥时间测定法

2.2.1.1甲法:吹绵球法

在漆膜表面上轻轻放上一个脱脂棉球,用嘴距棉球10~15mm,沿水平方向轻吹棉球,如能吹走,膜面不留有棉丝,即认为表面干燥。

2.2.1.2乙法:指触法

以手指轻触漆膜表面,如感到有些发粘,但无漆粘在手上,即认为表面干燥。

2.2.2实际干燥时间测定法

2.2.2.1甲法:压滤纸法

在漆膜上放一片定性滤纸(光滑面接触漆膜),滤纸上在轻轻放置干燥试验器,同时开动秒表,经30s,移去干燥试验器,将样板翻转(漆膜向下),滤纸能自由落下,或在背面用握板之手的食指轻敲几下,滤纸能自由落下而滤纸纤维不被粘在漆膜上,即认为漆膜干燥时间。

对产品标准中规定漆膜允许稍有粘性的漆,如样板翻转经食指轻敲后,滤纸仍不能自由落下时,将样板放在玻璃板上,用镊子夹住预先折起的滤纸的一角,沿水平方向轻拉滤纸,当样板不动,滤纸已被拉下,即使漆膜上粘有滤纸纤维亦认为漆膜实际干燥,但应标明漆膜稍有粘性。

2.2.2.2乙法:压棉球法

在漆膜表面上放一个脱脂棉球,于棉球上轻轻放置干燥试验器,同时开动秒表,经30s,将干燥试验器和棉球拿掉,放置5min,观察漆膜无棉球的痕迹及失光现象,漆膜上若留有1~2根棉丝,用棉球能轻轻掸掉,匀认为漆膜实际干燥。

2.2.2.3刀片法

用保险刀片在样板上切割漆膜或腻子膜,并观察其底层及膜内均无粘着现象(如腻子膜,还需用水淋湿样板,用产品标准的水砂纸打磨,若能形成均匀平滑表面,不粘砂纸)。即认为漆膜或腻子膜实际干燥。

2.2.2.4丁法:厚层干燥法(适用绝缘漆)



3、清漆、清油及稀释剂颜色测定法(GB/T1722-92)

3.1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铁钴比色计或罗维朋比色计目视比色测定透明液体颜色的方法。以铁钴比色计的色阶号或罗维朋比色度值表示液体的颜色。

本标准适用于清漆、清油及稀释剂颜色测定。

3.2引用标准(略)

3.3甲法铁钴比色法

3.3.1方法提要

将试样置于玻璃试管中,以目视法将试样与一系列标有色阶标号的铁钴标准色阶溶液进行比较来评定结果。

3.3.2材料和仪器

3.3.2.1无色玻璃试管:内径10.75±0.05mm,高114±1mm。

3.3.2.2铁钴比色计。

3.3.2.3人造日光比色箱或木制暗箱。

3.3.2.3.1人造日光比色箱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9761中的规定。(图略)

3.3.2.3.2木制暗箱600mm×500mm×400mm,见图4-3所示。暗箱内用3mm厚的磨砂玻璃将箱分成上下两部分,磨砂玻璃的磨面向下,使光线均匀。暗箱上部平行等距装置15W日光灯2支,前面按一挡光板,下部正面敞开,用于检验内壁涂无光黑漆。

3.3.3测定方法

将试样装入洁净干燥的玻璃试管(3.3.2.1)中,在23±2℃,置于人造日光比色箱3.3.2.3.1)或木制暗箱(3.3.2.3.2)内,以30~50㎝之间的视距的透射光下与铁钴比色计的标准色阶溶液进行比较.选出二个与与试样颜色深浅最接近的,或一个与试样颜色深浅相同的标准色阶溶液。以标准色阶号数表示试样颜色的等级。

在测试时,试样若由于低温而引起浑浊,可在水浴上加热至50~55℃,保持5min,然后冷却至23±2℃,在保持5min后进行测定。



1—磨砂玻璃2—挡光板3—电源开关4—15瓦日光灯

图4-3木制暗箱

3.4乙法罗维朋比色法(略)

4、涂料固体含量测定法(GB/T1725-79)

本标准适用于涂料固体含量的测定,即涂料在一定温度下加热焙烘后剩余物重量与试样重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4.1仪器设备

4.1.1玻璃培养皿:直径75~80mm,边高8~10mm。

4.1.2玻璃表面皿:直径80~100mm。

4.1.3磨口滴瓶:50ml。

4.1.4玻璃干燥器:内放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4.1.5坩埚钳。

4.1.6温度计:0~200℃,0~300℃。

4.1.7天平:感量为0.01g。

4.1.8鼓风恒温烘箱。

4.2测定方法

4.2.1甲法:培养皿法。

先将干燥洁净的培养皿在105±2℃烘箱内焙烘30min。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用磨口滴瓶取样,以减量法取1.5~2g试样(过氯乙烯漆取样2~2.5g,丙烯酸漆及固含量低于15%的漆类取样4~5g),置于已称重的培养皿中,使试样均匀地流布于容器的底部,然后放于已调节到按表4—1所规定温度的鼓风恒温烘箱内焙烘一定时间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在放入烘箱内焙烘30min,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至前后两次称重的重量差不大于0.01g为止(全部称量精确至0.01g)。试验平行测定两个试样。

4.2.2乙法:表面皿法。

本方法适用于不能用甲法测定的高粘度涂料如腻子、乳液和硝基电缆漆等。

先将二块干燥洁净可以互相吻合的表面皿在105±2℃烘箱内焙烘30min。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将试样放在一块表面皿上,另一块盖在上面(凸面向上)在天平上准确称取1.5~2g,然后将盖的表面皿反过来,使二块皿互相吻合,轻轻压下,再将皿分开,使试样面朝上,放入已调节到按表4-1所规定温度的温度的鼓风恒温烘箱内焙烘一定时间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在放入烘箱内焙烘30min,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至前后两次称重的重量差不大于0.01g为止(全部称量精确至0.01g)。试验平行测定两个试样。

4.3计算方法

固体含量X(%)按下式计算:



式中:W—容器重量,g

W1—焙烘后试样和容器重量,g

G—试样重量,g

试验结果取两次平行实验的平均值,两次平行实验的相对误差不大于3%。

表4-1各种漆类焙烘温度规定表

涂料名称 焙烘温度(℃) 硝基漆类、过氯乙烯漆类、丙烯酸漆类、虫胶漆 80±2 缩醛胶 100±2 油基漆类、酯胶漆、沥青漆、酚醛漆类、氨基漆类、醇酸漆类、环氧漆类、乳胶漆(乳液)、聚氨酯漆类 120±2 聚酯漆类、大漆 150±2 水性漆 160±2 聚酰亚胺漆 180±2 有机硅漆类 在1~2小时内,由120升温到180,在180±2下保温. 聚酯漆包线漆 200±2

5、清漆、清油及稀释剂外观和透明度测定法(GB/T1721-79)

本标准适用于清漆、清油及稀释剂外观和透明度测定,即是否含有机械杂质和呈现的浑浊程度。

5.1仪器设备

5.1.1具塞比色管:容量25ml。

5.1.2比色架。

5.1.3吸管:10ml。

5.1.4量筒:20ml、100ml。

5.1.5天平:感量为0.01g。

5.1.6光电分光光度计:72型。

5.1.7木制暗箱(见3.3.2.3.2)

5.1.8试剂。

5.2测定方法

5.2.1外观的测定

将试样装入干燥洁净的比色管中,调整到温度251℃于暗箱的透射光下观察是否含有机械杂质。

5.2.2透明度的测定

将试样装入干燥洁净的比色管中,调整到温度251℃于暗箱的透射光与一系列不同浑浊度的标准液(无色的则用无色部分,有色的用有色部分)比较,选出与试样最接近的一级标准液。试样的透明度等级直接以标准液的等级来表示。见表4-2、4-3。

在测试过程中如发现标准液有棉絮状悬浮物或沉淀时,可摇匀后再与试样进行对比。

注:测定外观和透明度时,如试样由于温度低而引起浑浊,可在水浴上加热到50~55℃,保持5min,然后冷却至25±1℃,再保持5min后进行测定。



表4-2各级透明度的配合量



级 透明度 配比量(容量计) 以VS溶液蒸馏水在光电分光光度计上效正成透光率(%) 柔软剂VS

溶液(ml) 蒸馏水

(ml) 1 透明 0 200 100 2 微浊 6 200 85±2 3 浑浊 11 200 72±2

表4-3各级透明度的配合量



级 透明度 配比量(容量计) 以VS溶液蒸馏水在光电分光光度计上效正成透光率(%) 柔软剂VS

溶液(ml) 蒸馏水

(ml) 1 透明 0 200 100 2 微浊 14 200 60±2 3 浑浊 20 200 35±2

6、涂料细度测定法(GB/T1724-79)

本标准适用于涂料细度的测定。采用刮板细度计,以um读数表示。

6.1仪器设备

6.1.1小调漆刀。

6.1.2刮板细度计。

6.1.2.1刮板细度计的磨光平板是由工具合金钢(牌号Cr12)制成板上有一长沟槽(长155±0.5mm,宽12±0.2mm),在150mm长度内刻有0~150um(最小分度5um,沟槽倾斜度1:1000)、0~100um(最小分度5um,沟槽倾斜度1:1500)、0~50um(最小分度2.5um,沟槽倾斜度1:3000)的表示槽深的等分刻度线。刮板细度计的正面槽底及反面平直度允许误差0.003mm/全长,正面光洁度应为▽10,分度值误差为±0.001mm。

6.1.2.2刮刀是由优质工具碳素钢(牌号T10A)制成,两刃均磨光。长为60±0.5mm、宽42±0.5mm,刀刃平直度允许差0.002mm/全长,表面光洁度为▽8,刀刃研磨光洁度为▽10。

6.2测定方法

细度在30um及30um以下时应用量程为50um的刮板细度计、31~70um时应用量程为100um的刮板细度计,70um以上时应用量程为150um的刮板细度计。

刮板细度计在使用前必须用溶剂仔细洗净擦干,在擦洗时应用细软揩布。

将符合产品标准粘度指标的试样,用小调漆刀充分搅匀,然后在刮板细度计的沟槽最深部分,滴入试样数滴,以能充满沟槽而略有多余为宜。

以双手持刮板细度计的刮刀见图4-4,横置在磨光平板上端(在试样边缘处),使刮刀与磨光平板表面垂直接触,在3s内,将刮刀由沟槽深的部位向浅的部位拉过,使漆样充满沟槽而平板上不留有余漆。刮刀拉过后,立即(不超过5s)使视线与沟槽平面成15~30o角,对光观察沟槽中颗粒均匀显露处,记下读数(精确到最小分度值)。如有个别颗粒显露于其它分度线时,则读数与相邻分度线范围内,不得超过三个颗粒见图4-5。

6.3结果及精确度

平行试验三次,试验结果取两次相近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两次读数的误差不应大于仪器的的最小分度值。



1-刮板细度计2-刮刀

图4-4刮板细度计及使用方法



图4-5刮板细度计检测显示



7、漆膜柔韧性测定法(GB/T1731-93)

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柔韧性测定器测定漆膜柔韧性的方法,并以不引起漆膜破坏的最小轴棒直径表示的柔韧性。

7.2引用标准

GB1727漆膜一般制备法

GB1764漆膜厚度测定法

GB3186涂料产品的取样

7.3材料和仪器

7.3.1底板:

底板应是平整、无扭曲,板面应无任何可见裂纹和皱纹。除另有规定外,底板应是

120mm×25mm×0.2~0.3mm马口铁板。

7.3.24倍放大镜。

7.3.3柔韧性测定器:

见图(4-6)柔韧性测定器由直径不同的7个钢制轴棒固定在底座上组成的。各轴棒的尺寸如下:

轴棒1长35mm,直径mm;

轴棒2长35mm,直径mm;

轴棒3长35mm,直径mm;

轴棒4长35mm,直径mm;

轴棒535mm×10mm×3±0.1mm,曲率半径1.5±0.1mm;

轴棒635mm×10mm×2±0.1mm,曲率半径1±0.1mm;

轴棒735mm×10mm×1±0.1mm,曲率半径0.5±0.1mm;



图4-6柔韧性测定器

7.4取样

除另有规定外,按GB3186规定进行。

7.5底板的处理和涂装

按GB1727的规定在马口铁板(7.3.1)上制备漆膜。

7.6试板的干燥

除另有规定外,样板应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干燥时间干燥,然后按GB1727规定的恒温、恒湿度条件和时间进行状态调节。

7.7漆膜厚度的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干漆膜厚度按GB1764规定的方法进行。

7.8操作步骤

7.8.1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按GB1727规定恒温恒湿条件进行。

7.8.2用双手将试板漆膜朝上,紧压与规定直径的轴棒上,利用两大拇指的力量在2~3s内,绕轴棒弯曲试板,弯曲后两大拇指应对称于轴棒中心线。

7.8.3弯曲后,用4杯放大镜(7.3.2)观察漆膜。检查漆膜是否产生网纹、裂纹及剥落等破坏现象。



8、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GB6739-86)

本标准采用已知硬度铅笔测定有机涂膜硬度,适用于涂料的发展研究和工业生产控制。

为了使此法达到最大精确度,要采用一套同一批号的中华牌高级绘图铅笔。

操作可用手工方法或仪器试验方法,但作为仲裁试验要用仪器试验方法。

8.1材料和仪器

8.1.1一组中华牌高级绘图铅笔6H、5H、4H、3H、2H、H、HB、B、2B、3B、4B、5B、6B,其中6H最硬,6B最软,由6H~6B硬度递减。

8.1.2削笔刀。

8.1.3漆膜铅笔划痕硬度仪。

8.1.4400号砂纸。

8.2测定步骤和条件

8.2.1试件制备

按照GB1727—79《漆膜一般制备法》制备试件三块,或从涂漆件上切取具有代表性的试件三块。

8.2.2工具准备

用削笔刀将铅笔削到露出柱形笔芯5~6mm(切不可松动或削伤铅芯),握住铅笔使其与400号砂纸面成90o,在砂纸上不停划圈,以摩擦铅芯端面,直至获得端面平整、边缘锐利的笔端为止(边缘不得有破碎或缺口)。铅笔每使用一次后要旋转180o再用,或重磨后再用。

8.2.3手工操作

把涂漆试件固定于水平面上,握住已削好的铅笔,使其与涂膜成45o角,用力(此力大小或使铅笔端缘破碎,或犁伤涂膜)以每秒约1mm的速度向前推进见图4-7。从最硬的铅笔开始每级铅笔犁五道3mm的痕,直至找出五道痕都不犁伤涂膜的铅笔为止,此铅笔的硬度即代表所测涂膜的铅笔硬度。

8.2.4仪器试验

把涂漆件置于试验仪的试件台上,涂漆面朝上,把通过试验仪砝码重心的垂线调节到通过铅笔端与涂面的交点,把已削好的铅笔装入铅笔夹,使其与涂面成45o角,用平衡砝码把铅笔上的负荷调到使铅笔刚好接触试件,拧紧止动螺钉,使铅笔端离开涂面。在砝码台上加1±0.05kg的砝码,松开止动螺钉,以便使铅笔端与涂面接触。摇动试台的移动摇臂,使试件与铅笔端反向移动3mm,移动速度约0.5mm/s,然后拧紧拧紧止动螺钉,转动铅笔180o(保证笔端面无损伤)并变换试件位置,依次犁出五道痕。用此方法见图4-8,以其下一级铅笔代表所测涂膜的铅笔硬度。如未犁伤涂膜,则以此级的铅笔代表所测涂膜的铅笔硬度。

8.2.5试验条件

按产品标准规定或施工要求的条件进行,仲裁试验要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50±5%的标准条件下进行。

8.3精密度

8.3.1重复性

如果两个操作者在同一实验室采用同样的铅笔和试板,用同样的方法,而得到的结果之差大于(8.1.1)所述的一个铅笔单位,则应予怀疑。

8.3.2再现性

如果一些操作者在不同的实验室里,采用同样的铅笔和试板或铅笔不同而试板相同,每种方法至少两次,所得的结果之差大于(8.1.1)所述的一个铅笔单位时,应予怀疑。







图4-7手工试验示意图







1-平衡锤2-止动螺钉3-工作杆4-砝码5-铅笔架6-螺钉

7-实验台8-夹紧螺母9-闸瓦提扭10-旋扭11-手轮12-调整手轮

图4-8仪器试验示意图



9、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GB/T1730-93)

9.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色漆、清漆及有关产品的单层或多层涂层上进行摆杆阻尼试验,测定其阻尼时间的标准方法。

本标准规定A和B两种方法,A法采用科尼格(Konig)和珀萨兹(Persoz)两种摆杆式阻尼试验仪,B法采用双摆杆式阻尼试验仪。

9.2引用标准(略)

9.3A法——科尼格和珀萨兹摆杆式阻尼试验

(略)

9.4B——双摆杆式阻尼试验

9.4.1定义

涂膜的硬度是以一定重量的双摆,置于被试涂膜上,在规定摆动角范围内摆幅衰减的阻尼时间与在玻璃板上于同样摆动角范围内摆幅衰减的阻尼时间的比值来表示。

9.4.2仪器

9.4.2.1双摆

其形状见图4—9。摆的总质量为120±1g。摆杆上端至下端的长度是500±1mm。摆杆横杆下的二个钢珠符合308标准中8CⅢ的规格要求。按(9.4.4.4~9.4.4.7)的操作步骤,在未涂漆玻璃板上摆杆摆动角从5°位移到2°的阻尼时间应为440±6s。如此值不在此范围内,应同时调节竖杆上两个重锤的位置,使其符合规定。

9.4.2.2仪器座

用于支撑试板和摆杆。座上设有一个很重的垂直支承杆,并与一具有工作平面的水平台相连接。

当摆杆离开水平工作台,有一框架支承摆杆,座内并安有机械装置可使摆杆无振动地落在试板上。



图4-9双摆示意图

9.4.2.3标尺

底座(9.4.2.4)前装有一块能表示摆杆偏离静止中心角度的标尺,上面标有5°到2°。标尺零位与摆静止时的摆尖处于同一垂直位置。可将标尺制作在镜子上或在标尺后装上一面镜子,以消除视觉误差。亦可使用光电控制装置,监视摆杆偏移角度,自动记录摆动次数。

9.4.2.4底座

底座设有可调垫角螺丝,以支承仪器和调整工作台的水平。

9.4.2.5秒表

分度值为0.1s。

9.4.3试板

9.4.3.1材料和尺寸

玻璃板(JG40—62):90mm×120mm×1.2~2.0mm。

9.4.3.2试板的处理和涂装

应按GB9721中6.2和6.3处理玻璃,除另有规定外,可按GB6741或GB1727规定制备涂膜。

9.4.3.3试板的干燥和状态调节

试板应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条件和时间进行干燥。除另有规定外,应将干燥试板在23±2℃、相对湿度(50±5)%条件下至少放置16 h。

9.4.3.4涂层的厚度

干涂层(单层或多层系统)厚度应按GB1764中甲法(杠杆千分尺法)测定,以微米计。除另有规定外,厚度应符合GB1727中表1规定。

9.4.4试验程序

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23±2℃、相对湿度(50±5)%下进行。使用仪器时,应避免气流和振动,并且建议使用一个保护外罩。

9.4.4.1将玻璃板放于仪器水平工作台上,用一个酒精水平仪置于玻璃板上,调节仪器底座(9.4.2.4)的垫脚螺丝,使板呈水平。

9.4.4.2用乙醚湿润了的软绸布(或绵纸),擦净支承钢珠,将摆杆处于试板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见9.4.3.3)放置10min。

9.4.4.3将被测试板涂膜朝上,放置在水平工作台上,然后使摆杆慢慢降落到试板上。摆杆的支点距涂膜边缘应不少于20mm。

9.4.4.4核对标尺零点与静止位置时的摆尖是否处于同一垂直位置,如不一至则应予以调节。

9.4.4.5在支轴没横向位移的情况下,将摆杆偏转,停在5.5°处。

9.4.4.6松开摆杆,当摆至5°时,开动秒表。记录摆幅由5°到2°的时间,以秒计。

9.4.4.7可在同一块试验板的三个不同位置上进行测量,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及测量的平均值。

9.4.4.8涂膜硬度的结果与计算

涂膜硬度(x)按下式计算:



式中:——摆杆在涂膜上从5°~2°的摆动时间,s

——摆杆在玻璃板上从5°~2°的摆动时间,s

涂膜硬度应以同一块试板上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表示。两次测量值之差不应大于平均值的5%。



10、涂饰量

10.1材料和仪器设备

10.1.1各种常用的涂料。

10.1.2样板(按标准制备)。

10.1.3漆刷。

10.1.4天平(感量0.1g)。

10.2测定方法

先在感量为0.1g的天平上称出漆刷及盛有涂料容器的重量(W1),然后将涂料涂在样板上,在称出漆刷及剩余涂料容器的重量(W2),涂饰量应每涂一遍测定一次。

10.3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涂饰量,g/m2

——涂漆面积,cm2



11、流平性

11.1材料和仪器设备

各种常用的涂料、漆刷、秒表。

11.2测定方法

在温湿度一定的条件下,用漆刷在木板上制备漆膜。刷涂时,应迅速地先纵向后横向地刷涂,刷涂时间不多于2~3分钟,然后在样板中部纵向地由一边到另一边涂刷一道(有刷痕而不露底)。自刷子离开样板的同时,开动秒表,测定刷子划过的刷痕消失和形成完全平滑涂层表面所需时间。



实验报告

1.实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试样型号、名称、产地及简单的涂饰工艺;

b.注名采用标准及何种方法(如甲法、乙法或丙法);

c.实验与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的任何不同之处;

d.试样涂饰完工后的存放时间。

e.各测定值和试验结果及任何异常现象;

f.试验温度、相对湿度;

g.试验日期、人员;

h.特殊条件的情况;

2.涂料性能检测报告单(见下页)

3.涂料性能检测问题分析。























涂料性能检测报告单





测定时间: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

检测项目 涂料种类 粘度(S) 干燥时间

表干(min)

实干(h) 颜色(号) 固体含量(%) 透明度(级,≤) 细度(μm,≤) 柔韧性(mm,≤) 铅笔硬度(H或B) 摆杆硬度 涂饰量(g/m2) 流平性(min)

刷痕消失

完全平滑



实验五漆膜性能检测



实验目的:了解漆膜性能,掌握漆膜性能检测方法,通过对漆膜一系列性能的检测分析,了解某种涂料所形成漆膜的特性以及涂饰工艺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选择适合使用要求的涂料品种,确定合理的工艺条件。漆膜性能检测均采用国家标准GB4893.1~4893.8—85



1、漆膜耐液测定法(GB4893.1-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它家具木制件表面漆膜的耐液性能。用浸透试液的滤纸放在试样表面,经规定时间后移去,根据漆膜损伤的程度评级。

1.1设备和材料

1.1.1试液(见附录A)

1.1.2定性滤纸(GB1915—80《定性滤纸》)。

1.1.3玻璃罩直径约50mm,高约25mm。

1.1.4不锈钢尖头镊子。

1.1.5观察箱(见附录B)

1.1.6清洗液15ml洗涤液+1000ml蒸馏水。

1.2试样

1.2.1规格为250mm×200mm。

1.2.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1.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1.2.4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1.3试验条件

1.3.1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1.3.2试验时间根据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协议。

建议时间:10s、10min、1h、4h、8h、24h、80h。

1.4实验步骤

1.4.1用软布擦净试样表面。

1.4.2在试样上任取三个试验区域和一个对比区域。试验区域中心距离试样边缘不小于40mm,两试验区域中心相距不小于65mm。

1.4.3将25mm圆形滤纸放入试液中浸透,用镊子取出,在每个试验区域上分别放上五层纸,用玻璃罩罩住。试验过程中需保持湿润。

1.4.4达到规定时间后,取下玻璃罩,揭去圆形纸,用滤纸吸干残液,静置16~24h。

1.4.5用清洗液和清水洗净试样表面,软布擦干,静置30min。

1.4.6检查试验区域与对比区域的差异。

1.4.6.1将试样上的试验区域置于观察箱内距后背550mm正中处,目视距为0.5~1m,检查印痕和变泽情况。

1.4.6.2在将试样置于室内自然光下,检查变色、鼓泡、皱纹情况。

1.5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

1.5.1分级标准见下表。

等级 说明 1 无印痕 2 轻微的变泽印痕 3 轻微的变色或明显的变泽印痕 4 明显的变色、鼓泡、皱纹等 1.5.2必须有三名检测人员分别对每一试验区域进行评定,取多数相同值作为评定结果。

1.5.3用一试样上的三个试验区域需分别评定,以两个试验区域一致的评定值为最终试验值。不一致时,可复试一次。

附录A

试液



本附录中列举的试液是仿效家具表面漆膜日常可能接触的液体,根据需要也可选试液。

A.1试液

A.1.1化学品采用化学纯以上试剂,用蒸馏水配制溶液。

A.1.2试液(见下表)必须储存在磨口瓶内,使用时液温为实验室温度。

序号 试液名称 规格及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氯化钠

碳酸钠

乙酸

乙醇

洗涤剂

酱油

蓝黑墨水

红墨水

碘酒

花露水

茶水



咖啡

甜炼乳

大豆油

蒸馏水 15%(重量百分浓度)

10%(重量百分浓度)

30%(重量百分浓度)

70%医用乙醇

白猫洗洁净(25%脂肪醇环氧乙烷、75%水)

SB70—78《酱油质量标准》

QB551—81《蓝黑墨水》

市售

按中国药典规定

70—75乙醇、2~3%香精

10g云南滇红1级碎茶加入1000g沸水,不要搅动,浸泡5min后到出茶叶

40g速溶咖啡加入10000g沸水

QB34—60《甜炼乳》

QB1335—79《大豆油》





附录B

观察箱





2、漆膜耐湿热测定法(GB4893.2-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它家具木制件表面漆膜的耐湿热的性能。采用盛介质的容器,隔一片湿布,按规定的温度置于试样表面,经规定时间后,取走容器和湿布,根据漆膜损伤的程度评级。

2.1设备和材料

2.1.1铜试杯(见附录C)。

2.1.2电炉。

2.1.3天平分度值为0.1g。

2.1.4坩埚钳。

2.1.5温度计0~100℃水银温度计,精确度1℃。

2.1.6隔热垫规格不小于100mm×100mm×10mm的木板。

2.1.7尼龙纺白色,品号21156,品名112/62,53g/m。规格为70mm×70mm。

2.1.8不锈钢尖头镊子。

2.1.9蒸馏水

2.1.10定性滤纸(GB1915—80《定性滤纸》)

2.1.11加热介质燃点不底于250℃的矿物油。

2.1.12观察箱(见附录B)

2.2试样

2.2.1规格为250mm×200mm。

2.2.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2.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2.2.4送样时应附送试样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2.3试验条件

2.3.1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2.3.2试验时间根据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协议。

建议试验温度:55℃、70℃、85℃。

2.4实验步骤

2.4.1在试样上任取三个试验区域,每个区域直径为50mm。试验区域中心距离试样边缘不小于40mm,三个试验区域中心相距不小于65mm。

2.4.2试验区域确定后,做上标记。在试验前必须对颜色、光泽、漆膜表状按下列要求做好试验数据记录。

a颜色选择的对比区域与试验区域的色彩相一致。

b光泽用光电光泽仪测量被试验区域的光泽。

C表状目视被试验区域应无明显缺陷。

2.4.3检查铜试杯底部,不得有表面损伤和粘附物,然后注入100±1g矿物油。

2.4.4将铜试杯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油温超过规定温度10℃(加热过程中须确保安全),用坩埚钳将试杯置于隔热垫上,让油温稍降,不断搅动矿物油,使油温分布均匀。

2.4.5将70mm×70mm的单层尼龙纺放入蒸馏水中浸透,然后用镊子将置于试验区域,但试验区域旁不得有水珠。

2.4.6当铜试杯中的油温达到规定温度时,将试杯移至试验区域,静置15min。

2.4.7达到规定时间后,将铜试杯和尼龙纺取走,用滤纸吸干表面,标明试验温度,静置16~24h。

注:如用电加热杯应符合2.1.1规定,其加热效果与盛油的铜试杯相同。

2.4.8用滤纸轻试试验区域,按2.4.9要求进行检验。

2.4.9将试样上的试验区域置于观察箱内距后背550mm正中处,目视距为0.5~1m,观察试杯和尼龙纺的布纹在样板上造成的印痕。

2.4.10在将试样置于室内自然光下,检查试验区域是否有变色、鼓泡等情况,与2.4.2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

a颜色目视试验区域与对比区域的色彩不一为变色。

b光泽实测数值底于原测数值5~10%为轻微变色泽。

C表状目视可见的细小气泡为漆膜鼓泡。

2..5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

2.5.1分级标准见下表。



等级 说明 1 无试杯印痕 2 间断轻微印痕及轻微变泽 3 近乎完整的环痕或圈痕及变色 4 明显的环痕或圈痕、变色 5 严重环痕或圈痕、变色或鼓泡

2.5.2必须有三名检测人员分别对每一试验区域进行评定,取多数相同值作为评定结果。

2.5.3用一试样上的三个试验区域需分别评定,以两个试验区域一致的评定值为最终试验值。不一致时,可复试一次。

附录C

铜试杯





3、漆膜耐干热测定法(GB4893.3-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它家具木制件表面漆膜的耐干热的性能。采用盛介质的容器,按规定的温度置于试样表面,经规定时间后,取走容器,根据漆膜损伤的程度评级。

3.1设备和材料

3.1.1铜试杯(见附录C)。

3.1.2电炉。

3.1.3天平分度值为0.1g。

3.1.4坩埚钳。

3.1.5温度计0~200℃水银温度计,精确度1℃。

3.1.6隔热垫规格不小于100mm×100mm×10mm的木板。

3.1.7加热介质燃点不底于250℃的矿物油。

3.1.8观察箱(见附录B)

3.2试样

3.2.1规格为250mm×200mm。

3.2.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3.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3.2.4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3.3试验条件

3.3.1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3.3.2试验时间根据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协议。

建议试验温度:70℃、80℃、90℃、100℃、120℃。

3.4实验步骤

3.4.1在试样上任取三个试验区域,每个区域直径为50mm。试验区域中心距离试样边缘不小于40mm,三个试验区域中心相距不小于65mm。

3.4.2试验区域确定后,做上标记。在试验前必须对颜色、光泽、漆膜表状按下列要求做好试验数据记录。

a颜色选择的对比区域与试验区域的色彩相一致。

b光泽用光电光泽仪测量被试验区域的光泽。

C表状目视被试验区域应无明显缺陷。

3.4.3检查铜试杯底部,不得有表面损伤和粘附物,然后注入100±1g矿物油。

3.4.4将铜试杯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油温超过规定温度10℃(加热过程中须确保安全),用坩埚钳将试杯置于隔热垫上,让油温稍降,不断搅动矿物油,使油温分布均匀。

3.4.5当铜试杯中的油温达到规定温度时,将试杯移至试验区域,静置15min。

3.4.6达到规定时间后,将铜试杯取走,用滤纸轻拭试试验区域,标明试验温度,静置16~24h。

注:如用电加热杯应符合3.1.1规定,其加热效果与盛油的铜试杯相同。

3.4.7在次用滤纸轻拭试验区域,按3.4.8要求进行检验。

3.4.8将试样上的试验区域置于观察箱内距后背550mm正中处,目视距为0.5~1m,检查印痕和变泽情况。

3.4.9再将试样置于室内自然光下,检查试验区域是否有变色、鼓泡等情况,与4.2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

a颜色目视试验区域与对比区域的色彩不一为变色。

b光泽实测数值底于原测数值5~10%为轻微变色泽。

C表状目视可见的细小气泡为漆膜鼓泡。

3.5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

3.5.1分级标准见下表。



等级 说明 1 无试杯印痕发现 2 间断轻微印痕及轻微变泽 3 近乎完整的环痕或圈痕及变色 4 明显的环痕或圈痕、变色 5 严重环痕或圈痕、变色或鼓泡

3.5.2必须有三名检测人员分别对每一试验区域进行评定,取多数相同值作为评定结果。

3.5.3用一试样上的三个试验区域需分别评定,以两个试验区域一致的评定值为最终试验值。不一致时,可复试一次。



4、漆膜附着力交叉切割测定法(GB4893.4-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它家具木制件表面厚度在250μm以下的漆膜对基材的粘附牢度,或底漆面漆互相结合的牢度。用锋利刀片在漆膜表面切割成直角的二组格状割痕,根据割痕内漆膜损伤的程度评级。

4.1设备和材料

4.1.1FE—漆膜附着力测定仪。也可采用具有等同试验结果的其他型号附着力测定仪。

4.1.2氧化锌橡皮膏(GB2771—81《医用橡皮膏》)。

1.3猪鬃漆刷

4.1.4观察灯60W白色磨砂灯泡。

4.1.54倍放大镜

4.2试样

4.2.1规格为250mm×200mm。

4.2.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4.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4.2.4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等。

4.3试验条件

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4.4实验步骤

4.4.1在试样上任取三个试验区域(尽量选择不同纹理部位),试验区域中心距离试样边缘不小于40mm,两试验区域中心相距不小于65mm。

4.4.2按GB4893.5—85《家具表面漆膜厚度测定法》,在每个试验区域的相邻部位分别测定三点漆膜厚度。结果取三点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4.4.3将刀片装入刀片夹紧器,使刀刃露出模板的距离为0.3±0.02mm。

4.4.4将刀片夹紧器中的刀刃沿着模板割槽在试验区域的漆膜表面切割出两组互成直角的格状割痕,每组割痕都包括十一条长为35mm,间距为2mm平行割痕。所有切口应穿透基材表面。割痕方向与木纹方向近似为45o

4.4.5用漆刷轻轻掸去漆膜浮屑,将氧化锌橡皮膏用手指按压粘贴在试验区域上,顺对角线方向猛揭一次。

4.4.6在观察灯下,用4倍放大镜从各个方向仔细检查试验区域漆膜损伤情况。

4.4.7试验期间应经常检查刀片的刀刃,发现磨损和碎缺应立即更换刀片。

4.5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

4.5.1分级标准见下表。

等级 说明 图号 1 割痕光滑、无漆膜剥落 图1 2 割痕交叉处有漆膜剥落,漆膜沿割痕有少量断续剥落 图2 3 漆膜沿割痕有少量断续剥落 图3 4 50%以下的切割方格中,漆膜沿割痕有大碎片剥落或全部剥落 图4 5 50%以上的切割方格中,漆膜沿割痕有大碎片剥落或全部剥落 图5









4.5.2必须有三名检测人员分别对每一试验区域进行评定,取多数相同值作为评定结果。

4.5.3用一试样上的三个试验区域需分别评定,以两个试验区域一致的评定值为最终试验值。不一致时,可复试一次。



附录D

FE—漆膜附着力测定仪



本仪器是仿制英国标准BS3962:第6部分:1980《木家具表面涂饰试验方法表面抗机械损伤》中的切割器械提出的。

D.1部件

D.1.1刀片(尺寸见图D1)以Cr03合金工具钢或GB1299—77《合金工具钢技术条件》中规定的Cr06材料制成。刀片经热处理后,硬度应不低于HV10750。

D.1.2金属模板(尺寸见图D2)由45号钢制成,中间有十一条间距为2±0.01mm的平行割槽。

D.1.3刀片夹紧器(尺寸见图D3)



图D1刀片尺寸示意图

注:刀片厚度为0.43±0.03



图D2金属模板示意图



图D3刀片夹紧器示意图



5、漆膜厚度测定法(GB4893.5-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它家具木制件表面漆膜的厚度。

5.1原理

被测漆膜上钻一顶角为120o锥孔,孔壁在40×测量显微镜中成像,在显微镜中读出其垂直于显微镜主光轴的母线长度(漆膜部分),再根据函数关系求得漆膜厚度。

5.2仪器设备

5.2.1钻孔装置(见附录E)

5.2.2测量显微镜(见附录F)

5.2.3记号笔。

5.3试样

5.3.1规格为250mm×200mm。

5.3.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5.3.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5.3.4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5.4试验条件

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5.5实验步骤

5.5.1每试样取三个试验点,其中一点在试样中心,其余二点在对角线上距边缘不小于50mm位置。

5.5.2用记号笔(5.2.3)涂于试验点。

5.5.3将钻孔装置(5.2.1)的钻头对准试验点,轻快平稳地转动指轮钻孔,注意不能加过大的压力。漆膜钻透后立即停止,移开钻孔装置,清除钻屑。

5.5.4打开显微镜(5.2.2)光源,并将锥孔置于显微镜视场中。

5.5.5将显微镜聚焦于锥孔与主光轴垂直的母线上用显微镜的测微装置测出这条母线漆膜部分的长度(见下图),代如下式算得漆膜厚度:



δ=b/2

式中:δ—漆膜厚度

b—锥孔母线漆膜部分的长度。





5.6试验结果评定和试验报告

5.6.1试验结果评定

试验结果取三点的算术平均值。



附录E

钻孔装置



本装置用于漆膜厚度测定时,在试样上钻锥孔。

E.1钻头

钻头用普通高速钢(如W18Cr4V等)制成,顶角为120o,直径6㎜,长约48㎜,淬火硬度不低于HRC63,锥面及杆面光洁度不低于▽9。

钻头尺寸见图E1。

建议采用上海东海刃具厂生产的120o漆膜测厚钻头。



图E1钻头尺寸示意图



E.2模板

模板用ZL103铸铝制成,前端有一个带ZQSn10—5锡青铜衬套的直径为6㎜的孔,孔壁光洁度不低于▽8。

模板尺寸见图E2。





图E2模板尺寸示意图



E.3指轮

指轮用ZL103铸铝制成,重约350±15g。

指轮尺寸见图E3。



图E3指轮尺寸示意图



附录F

测量显微镜





显微镜光路原理



F.1显微镜放大倍率为40×,视场直径不小于4.0㎜,最小读数值不大于2.5μm,

工作距离不小于40.0㎜,主光轴与支架底平面精确地成60o夹角,并能在主光轴或接近主光轴方向上向物端发出一束均匀平行光。

F.2显微镜光路原理见下图。

建议采用上海大庆光学仪器厂生产的60o漆膜测量显微镜。

本显微镜用于测量锥孔母线长度。



6、漆膜光泽测定法(GB4893.6—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他家具木制品件表面漆膜的光泽。采用光电光泽仪。光泽值是以漆膜表面的正反射光量与同一条件下标准板表面正反射光量之比的百分数表示。

6.1设备和材料

6.1.1光电光泽仪要求仪器重现性不低于2%。建议采用GZ—Ⅱ型光电光泽仪。

6.1.2绒布或擦镜纸。

6.2试样

6.2.1规格为250mm×200mm。

6.2.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6.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6.2.4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6.3试验条件

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6.4试验步骤

6.4.1按仪器的使用说明,选择量程和校正仪器指针至标准板的标定值。

6.4.2擦净试件表面,每一试样取三个试验区域,一个在试样中心,另二个在任意位置。

6.4.3将测头放在试验区域上,并使木纹方向顺着测头内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方向。

6.4.4读出光泽值(读数准确至1%),结果取三点读数算术平均值。

6.4.5每测定一块试样,用标准板效对一次。





附录G

家具表面漆膜光泽值分级标准



G.1光泽值按光线投射到试样上的角度为60o测定值,见下表。

光等

涂泽

饰值级

工%

艺 1 2 3 4 高光泽 原光 ≥90 80~89 70~79 ≤69 抛光 ≥85 75~84 65~74 ≤64 亚光 填孔亚光 25~35 15~24 ≤14 显孔亚光 ≤14 15~24 25~35

7、漆膜耐冷热温差测定法(GB483.7-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他家具木制品件表面漆膜耐冷热温差的性能。

7.1设备和材料

7.1.1恒温恒湿箱温度高于60℃,相对湿度98%~99%。

7.1.2低温冰箱温度底于-40℃。

7.1.3天平分度值为0.1g。

7.1.4电炉

7.1.5四倍放大镜。

7.1.6扁鬃刷。

7.1.7石蜡。

7.1.8松香。

7.2试样

7.2.1规格为250mm×200mm。

7.2.2试样数为四块,三块作试验,另一块作比较。

7.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试样应在涂饰前锯割,避免影响漆膜的牢度。

7.2.4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7.2.5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7.3试验条件

7.3.1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试样在试验室最少稳定24h。

7.3.2试验温湿度和周期根据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协议。

建议试验:温湿度为40±2℃,相对湿度98~99%和-20±2℃;采用以3倍数的周期数,如3、6、9、12、15、18周等。

7.4试验步骤

7.4.1用比列为1:1的石蜡-松香混合液将试件周边和背面封闭.

7.4.2试验时各个周期由二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将试样放入规定温湿度的恒温恒湿箱1h;第二阶段将试样从恒温恒湿箱移放到规定温度的低温冰箱1h,并要求试样由一个箱转移到另一箱的时间不超过2min。

7.4.3每经三个周期将试样放于温度为20±2℃,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静置18h,然后进行检查。

7.5试验结果评定及试验报告

7.5.1检查时排除离试样边缘20mm的范围,然后用四倍放大镜观察中间部分的漆膜表面,若有裂纹、鼓泡、明显失光和变色等缺陷时,此样板即为不合格(不考虑缺陷的形状、尺寸和数量)。

7.5.2必须有三名检测人员分别对每一试验区域进行评定,取多数相同值作为评定结果。

7.5.3三块试样应分别评定,以两块一致的评定值为最终试验结果。



8、漆膜耐磨性测定法(GB4893.8-85)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木家具及其他家具木制品件表面漆膜的耐磨性。采用漆膜磨耗仪,以经过一定的磨转次数后漆膜的磨损程度评级。

8.1设备和材料

8.1.1漆膜磨耗仪工作盘转速70~75r/min。建议采用JM—1型漆膜磨耗仪,也可以采用具有等同试验结果的其他型号磨耗仪。

8.1.2砂轮修整器。

8.1.3橡胶砂轮JM—120,厚10mm,直径50mm。

8.1.4吸尘器。

8.1.5天平分度值0.001g。

8.2试样

8.2.1规格直径100mm,厚3~5㎜的圆板,中心开一个直径为8.5mm的小孔。

8.2.2试样涂饰完工后至少存放10d,并达到完全干燥,方可试验。

8.2.3试样表面应平整,漆膜无划痕、鼓泡等缺陷。

8.2.4送样时,应附送试报告,内容包括涂料名称、简要涂饰工艺、制作时间等。

8.3试验条件

8.3.1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60%~70%。

8.3.2磨转次数根据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协议。

建议次数:400、1000、2000、3000、4000、5000。

8.4试验步骤

8.4.1按GB4893.5—85《家具表面漆膜厚度测量法》,在试样中部直径不大于65mm范围内取均布三点测定漆膜厚度,然后取三点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8.4.2将试样固定于磨耗仪工作盘上,加压臂上加1000g砝码和经整新的橡胶砂轮。臂的末端加上与砂轮重量相等的平衡砝码。

注:按仪器使用说明整新橡胶砂轮。

8.4.3放下加压臂和吸尘嘴,依次开启电源开关、吸尘开关和转盘开关。

8.4.4试样先磨50转,使漆膜表面呈现平整均匀的磨耗圆环(发现磨耗不均匀,应及时更换试样)。取出试样,刷去浮屑,称重(准确至0.001g)。

8.4.5继续砂磨100转后,取下试样,刷去浮屑,称重(准确至0.001g),前后重量之差即为漆膜失重。

8.4.6调整计数器到规定的磨转次数(应减去100),继续砂磨。试验终止后,观察漆膜表面磨损情况。

8.4.7平行试验三件。

8.4.8每件试样都必须用整新的橡胶砂轮进行试验,砂磨中途不得更换砂轮。

8.5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

8.5.1分级标准见下表。

等级 说明 1 漆膜未露白 2 漆膜局部轻微露白 3 漆膜局部明显露白 4 漆膜严重露白 注:当漆膜局部轻微露白,痕迹略可见,难以判断时,可用洁净软布蘸少许彩色墨水涂在该部位,然后迅速擦去,结果在露白部位会留下痕迹,而漆膜上墨水能擦去。

8.5.2必须有三名检测人员分别对每一试样的磨损情况进行评定,取多数相同值作为评定结果。

8.5.3三件试样应分别评定,以两件试样一致的评定值为最终试验结果。





























44



























%































%































献花(0)
+1
(本文系lazytabl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