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神經疾病 霍金參與腦波實驗

 阿生记图书馆 2012-04-04
 
 因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而癱瘓多年的物理學家霍金最近參與iBrain實驗,戴上這種頭帶式的腦波儀,可以記錄腦波變化。發明人羅伊表示,這種隨身型裝置,可以方便的在各種環境研究睡眠、以及中樞神經相關疾病,不必受限於實驗室。

由於霍金擁有出類拔萃的頭腦,但失去語言能力、也無法打字,必須靠臉頰的微小抽動來溝通,而成為非常理想的研究對象,羅伊的研究小組特別前往英國劍橋的霍金的辦公室。

羅伊說:「我們希望測試霍金能否用思想來形成一致、且可重複的模式,讓電腦轉換為文字或指令。」未來並可望能解讀霍金的念頭,目前研究人員已確定,霍金在假想握拳等動作時,腦波訊號的確會出現變化。

iBrain是羅伊在2007年的發明,並在加州創立NeuroVigil公司。他研發出了一種演算法,使用單一頻率,接收腦電波訊號,而能劃分出睡眠周期的不同階段或進行一般活動時的腦波。

過去進行睡眠研究十分困難,因為研究對象必須在實驗室過夜,而且頭部得連接一大堆電極導線。羅伊說:「iBrain 可以讓進行實驗的人在自己床上就記錄腦波變化,不論看電視或進行任何活動都沒有妨礙。」iBrain可把蒐集到的腦波電數據用手機直接傳送到Neuro Vigil公司進行分析研究。

NeuroVigil公司並和製藥公司合作,以iBrain在臨床實驗監視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藥效,羅伊計畫用相關數據找到神經疾病的腦波特徵,而能預防艾茲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疾病。

今年70歲的霍金病情日益嚴重,現在打一封簡訊需要好幾分鐘,他對iBrain研究十分重視,表示希望自己的參與、並提供意見,能給漸凍人帶來一絲希望。羅伊和霍金定今年7月初在劍橋發表初步實驗成果,將進一步用iBrain來解謮霍金的思想,並計畫擴大實驗,讓更多漸凍人或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參與。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17歲進牛津大學。後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著有「時間簡史」。不久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他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後來成了著名的物理科學家。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