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干部为何要写好自己的“三观”篇章

 实用工 2012-04-05
领导干部为何要写好自己的“三观”篇章

      领导干部,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党政事业的重要“轴心骨”,即使不能成为下级干部的“标杆”,也一定是“左右”政治方向的主要力量,尤其对于所谓的党政“一把手”。一旦成为了领导干部,就不难发现身边多了许多“言听计从”的人,无论愿意或者不愿意,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始终“分量太足”。为此,领导干部注重修正、完善、弥补自己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一,科学的政绩观。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否则便是“害人害己”。“当领导、要政绩”已经成为了官场上不可扼杀和磨灭的“定理”,没有政绩似乎就“交不了差”,再继续没有政绩就等于把自己“赶下台”,这或许就是领导千方百计追求政绩的本质所在。其实,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是正确的,但前提是符合规律、符合实际、符合民意、符合科学、符合地方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政绩观,才不至于在要政绩的过程中盲目、急躁和焦虑,才能真正发挥作为领导干部的“领导作用”,把“领导”变成“服务”,而不是变成“赚利”。

      其二,文明的权力观。文明用权就如文明驾驶,“文明”能显示出领导干部对权力的运用能力,体现出领导干部对权力的理解能力,真正能领悟到“权为民所用”的干部才能成就“文明之风”,才不至于乱用权力、滥用权力,更好地避免暴力用权、野蛮用权。文明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好向导”,让领导干部在权力面前不贪杯、不沉醉、不迷失,以全力以赴用于人民的事业上。

      其三,通情的利益观。一些领导干部直到落马也参透“权”和“利”的关系,一直把权力当成夺取利益的“快刀”,最终伤到了自己,更伤到了党和人民。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可能被一些利益“供奉”着,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对利益的“把持”,如果把“利”看得太重,就容易导致思想“走火”、精神“麻醉”,最后搬起利益的石头毁灭自己价值的“双脚”。其实,领导干部完全有能力去说服自己,把那些合理利益用在人民的困难和问题上,用在民生事业的发展上,适当把个人的利益通情在一些极其困难群众身上,多做为善为民之事、惠民之事、利民之事,以更好地修身、积德,牢固自己最大的利益——群众基础。(安家山人)
一方思想带动一方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