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月薪4134元与木桶理论最短板 幸福从何谈起?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工资做出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均月薪约为4134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第57位。(4月4日《京华时报》) 人均月薪4134元是一个纠结的痛 统计结构上的解剖,其实是收入分配情况的直观反映,亦是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一个依据。如何实现人均月薪4134元,是每一个人的期盼,也是政府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否则,每一次平均收入数据的公布,都会成为公众心中永远的痛。收入水平影响着幸福指数,收入高虽然不一定幸福,收入低并不一定不幸福,但如果大多数人收入连平均线都达不到,谈合理分配或者幸福都是奢谈。 比如,同样都是公务员,中央和省一级与县乡一级的差距很明显。特别是县乡一级的基层公务员,其收入并不高,却由于平均数“被增长”了,且因“幸福指数过高”受到外界的羡慕,最后导致基层公务员被整体性误解,以至掩盖了其弱势的实际情况,加重群体性的焦虑与痛苦。假若,在公布数据时,能够体现结构上的差别,不但让外界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也能在政策制定上更加科学。 人均月薪4134元与木桶理论最短板 事实上,没有纳入工资统计范畴的私营企业特别是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与生活状况最不容乐观。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低工资水平职工或许就是那些“最短木板”。我担心的是,如果处于“最短木板”地位的低收入者的工资收入与生活水平没有真正提高,即使人均月薪愿景再美好,即便高收入者充分享受了发展的好处,也与这些边缘人群无关。如果不理清这些问题,简单地以人均月薪审视发展成果,难免有些偏颇,不仅达不到4134元月薪的人感到伤心,负责任的政府也不会心安。(赵本山,一个艺人,富可买飞机,而众多百姓,月工资区区一千多一点,挣扎在温饱线上,这难道可放在一起按平均值算收入吗?要达到4134元月薪,岂不是要本山兄把个人资产拿岀来资助穷苦百姓吗?本山兄愿意吗?荒唐的平均算法!自欺欺人!!) 尽管国际劳工组织给足了中国人均月薪4134元的面子,但是网友揭了人均月薪“虚高”的丑,政府应该积极回应,拿出实际行动发展经济,让广大民众获得涨工资、增收入的实惠,而不能躺在“虚高”工资上沾沾自喜。 工资太低,幸福感从何谈起? 算工资多寡,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人的幸福指数,看人们的生活是否快乐。如果说,工资低,但是能轻松完成教育、工作压力低、未来有很好的上升渠道,人们可能也会感觉生活挺幸福。就像1980年代初人们的感受一样,虽然很多人还仅是赚几十块钱,但是物价低、税负低、社会环境宽松、整个社会充满着机会,人们的幸福感相对还是较高。 去年,英国政府对英国人幸福感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失业率节节攀升,经济不断萎缩,还要为没完没了的欧元危机劳神的情况下,英国人居然感觉相当幸福。 其实,不管是1980年代人们的幸福感,还是危机重重中英国人的幸福感,都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外部环境与保障体系。倘若,总有人因病致困,孩子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看不到未来在哪里,谁还会感到幸福呢?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做的是,把工人的工资提上去,在加大工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医疗、保险、教育的投入,惟其如此,人们才会感受到幸福;也惟其如此,即使我们赚不到4134元,相信也没人抱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