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学媒体的心理学基础
2012-04-05 | 阅:  转:  |  分享 
  
?教学媒体材料的编制要求为了保证教学媒体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教学媒体材料的质量标准,在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上述过程中要明确并贯彻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五性”高度统一的要求。1、科学性媒体教材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科学性是教学媒体材料的基础。科学性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媒体材料的具体内容上。2、教育性媒体教材的教育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它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3、艺术性艺术性主要关注媒体教材能否通过声与像的艺术魅力来增加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富有艺术气息,增加趣味性,引人入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技术性技术性是对媒体教材编制的技术质量的具体要求。各类媒体教材的技术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5.经济性



经济性是要求媒体教材编制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应与其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平衡。

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普遍适用原理?????一旦既无直接可以取用的媒体教材,又无可供修改使用的媒体教材时,就需要自己编制了。所谓媒体教材编制,就是做教学信息的编码工作,即把作为教学内容的信息加工、处理成便于传递的形态,记录在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信息载体上。在这方面已有几条普遍性原理可供编制者参照。(1)最小代价原理??????人类信息传播有一条基本法则叫做最小代价律。有人对世界上许多语言做过相当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找出一条可以统驭人类语言行为的规律,结果发现,人类的种种努力都是力图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收获。例如,人类语言的构造表现为,凡是最常用的字,吐音最短,或者笔画较少。又如,人们说话通常顾及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因素,即说的话要大家能听明白;二是个体因素,即说的话要自己少费力。研究又表明,人们总是根据最小代价律来选择信息的。这就是说,接受者对信息的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好处÷需要付出的努力。为增加信息让人接受的可能性,要么增大分子值,即接受者可能有的收获;要么减少分母值,即接受者可能有的困难。接受者将得到的好处主要属于教学需求方面,如学生在某一特定情境中,通过教学软件获取的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习的需要。接受者将付出的努力主要涉及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否便利,如学生为了满足学习需要,必须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这些信息。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软件不仅应该包含较多的信息量,而且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使学生能够只花较少时间就获得这些信息。(2)共同经验原理??????为了教与学的目的而同时进入传播状态的师生双方有着一种契约关系: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学生则应尊重教师的指导。但是光有这种关系是不够的,仍可能会出现传递不通畅的情况:教师以为自己已经讲解得很清楚,但学生仍然可能一知半解。出现这种情况得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理解教学课题的必要经验。学生不管年龄大小或资历深浅,总有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环境经验,对同一组信息符号的解释就会与教师不尽相同。教师要与学生相互沟通,必须把教学信息的传播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之内。对于一些从来没有见过海浪或江潮的学生,用“汹涌澎湃”来形容一个人的心情,学生很难确切理解。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某事某物,必须列举他们经验范围能够识别的材料。通过教育媒体传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开发媒体教材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内容是否有助于建立或扩展师生双方的共同经验。(3)抽象层次原理??????语义学中“抽绎的阶梯”概念为媒体教材的编制提出了又一条原理。抽绎即把事物的共同点抽取出来,然后推广应用到具有同样性质的其他事物上。例如,马路边那辆红色出租车→轿车(从各种品牌、颜色、用途的小轿车中抽出共同特征)→汽车(从轿车、面包车、卡车等中抽取的共同特征)→交通工具(从汽车、轮船、飞机中抽取的共同特征)→生活水平(从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中抽取的共同特征)→经济制度(从生活水平、生产力状况、财产分配关系等中抽取的共同特征)。语言具有能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活动的长处。同一个课题可以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对小学生讲授,也可以在比较深奥的程度上对大学生讲授,所不同的主要是抽象的层次。我们可以用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表示一大堆实物或一大套道理,因为在这个抽绎的阶梯上爬得越高,次一级事物或道理的特征就消失在高一级的总体意义之中。不过事物或道理越抽象,解释或理解就越困难。抽象层次高虽然容易迅速传递信息,但引起误解的机会也大;若在比较具体的层次上授课,接受固然容易,效率却不会高。语义学的分析给教学软件编制者的启示是:说的话、写的文、绘的画、摄的像,都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内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移动,以便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4)重复作用原理??????必要的重复对于有效传播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里所说的重复不是把同一句话说了又说,把同一画面一再显示,而是将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重复显示出来。例如,可以用多幅画面来表现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一幅是远景,在月亮已经高挂的夜色中,一个男子在驱牛犁田;一幅是近景,随着该男子不很稳健的迈步,掀起的泥土逐渐向后方伸展;一幅是特写,这个人脸上不乏疲倦的神色,但仍在强打精神坚持着。在视觉艺术中,设计者一般都有意识使用重复的技巧来提高观众对信息的理解力。通过教学媒体的重复作用,则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事物的性质,实质上是增加媒体中符号的表现形态和在每种形态中符号出现的概率,从而增加媒体所携带的信息量,以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或感受从不确定过渡到确定,这是编制媒体教材的又一条基本原理。(5)知觉组织原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始于知觉,而知觉是大脑将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的整体的过程。因此,作为知觉信息重要来源的媒体教材,其编制应该符合“组织性”原理,以使教材在知觉上更为显著,同时也易于领会和记忆。由于知觉过程中最基本的组织方法是从背景中辨识学习对象,如学生从一幅画面中选出关键图形,并给予较多注意,教材编制就应扩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使主要内容占据显著位置。具体措施有:采用韵律、加强语气、画线打框、颜色衬托、关键部分使用活动模型、动态闪光、通过控制景深使背景虚化等手法。

又由于复合刺激物的各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对知觉的影响很大,同样一些刺激因素处于不同的关系中便成为不同的知觉媒体,教材编制就应主要按照内容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如按层级关系、因果关系、先后关系等,都能帮助学生简化知觉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顺序,如大多数人观看静态画面时的注意力最初往往集中在左上部区域;当画面是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时,视觉运用习惯于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所以媒体教材的画面构成因素最好按照类似方式组织,并且采用箭头、数学或其他办法把这种安排略加表示。

献花(0)
+1
(本文系教技1001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