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山周原箭括岭上传说

 美味飘香 2012-04-05

岐山周原箭括岭上传说

 
 

  八百里秦川渭北原上的岐山县城西北20公里处,有一座曾经闻名华夏的名山——箭括岭。据有关史料记载,岐山就是因箭括岭而得名的。站在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西北望去,但见山岭两岐,双峰对峙,西边山腰斜跨一道形似剑砍的长痕,直指双峰之间,形如箭括,那就是代表岐山的箭括岭。

  箭括岭海拔1600多米,岭上树木葱笼,花草丛生,悬崖挂柏,奇石林立,鸟雀啼鸣,狼狐相伴,灰豹逐鹿于山梁,野猪出没在农田。春来桃杏花开、争奇斗艳、香飘满山;夏日林荫苍翠、气候凉爽、环境宜人,盛产山杏,黄、红色李子;秋天特产是核桃大枣,应有尽有;冬季天晴红叶染岭、雪来山舞银蛇,别有一番幽静自然的意境。特别是岭崖 “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 巨幅摩崖石刻,吸引了古今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汇集于此,欣赏书法与石刻艺术,猜解这十个字中隐藏的玄机谜底。箭括岭见证了发生在周原遗址上的辉煌历史,目睹了商周两朝兵刃相交的激烈场面,观赏了禅截二教显道斗法的“黄河大阵”。

  箭括岭脚下的周原是西周王朝至高无上繁华鼎盛的京都所在地,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周文化发祥地,也是久负盛名的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圣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由来已久的箭括岭上,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和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故事。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箭括岭下的岐山、扶风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和西周时期的宗庙区,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计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周原箭括岭上传说一:尉迟恭与点火岭

  箭括岭又名点火岭。相传,唐太宗李世明当年准备御驾北征,下旨一道:钦命大将尉迟恭先行开道。尉迟将军领命率部西出长安,一路来在箭括岭脚下,但见岭上云雾缭绕,山势险要,道路崎岖,大队人马很难通过,唐王的龙辇如何过得去?尉迟将军遂下令安营扎寨,并召来地方官吏,征集民工开山修路。可是,以当时落后的劳动工具,用人力在这座石山上开一条行车的大路确实比登天还难。

  于是,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老百姓全部被赶到山上修路,他们不分昼夜,用铁钎凿石,由于岩石坚硬,工程进度非常缓慢。情急之下,尉迟将军下了一道死命令:“两个月之内,修不通大路,所有民工尽斩无赦!” 听到这个消息,箭括岭工地上一片叹息哭叫之声!就在这时,突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神采飘逸的老者,和蔼的问那些痛哭的民工,“你们为何而哭呀?”老者听完了大家的哭诉,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原来如此。”大家看老者并非一般的俗人,一定要请他指点迷津。老者捋着胡须若有所思地说:“你们都问我,用醋来激火!”说完忽然就不见了。这时大伙才知道是神仙有意点化,于是大家就合计着照老者的话去做,从山坡上砍来树木柴火,放于岩石上点火把石头烧红,再把家酿的食醋泼上去,奇迹出现了,坚硬的石头竟然变得非常酥脆,一个科学的施工方法试验成功了。大家就白天砍柴,晚上放火烧石。夜间从山下远瞧岭上,呈现出一道十分壮观的火岭,这就是点火岭的来历。

  用这种施工方法,一条宽阔的大路很快修通了。工程竣工后,尉迟将军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奠酒仪式,以感谢那位指点迷津的神仙。后来岐山人就在箭括岭后山上修建了一座“酒奠庙”,庙内塑有尉迟将军座像,香火一直延续至今。

 

岐山周原箭括岭上传说二:黑龙大王与黑龙洞 

  话说箭括岭的大路一修通,消息立刻传到长安。唐太宗闻讯大喜,立刻下旨大军出发,他坐着龙辇,随军一路西行,顺利通过箭括岭。大军正在浩浩荡荡的行进之中,突然,探马来报:“一条黑龙挡住去路!”尉迟将军闻言摧马向前,果然有一条巨大的黑龙翘首挡于路中,嘴里喷出的火焰有数丈之高,确实非常可怕。尉迟将军立即把情况禀报唐太宗,太宗闻言大为震惊!问:“有这等怪事?”于是乘龙辇向前一看,果真如此。太宗镇定了片刻,大声向黑龙喊:“我是唐王李世民,你是来讨封的吧?本王封你为黑龙大王!快快去吧!别误了本王的大事。”说来也怪,黑龙好像听懂了唐太宗的话,向他点了三下头,倒退回去让开了大路,大军才得以顺利通过。黑龙退回去的这条山沟,后来人们就叫它“倒回沟”。

  原来这个“黑龙大王”,就是给修路民工指点迷津的神仙。黑龙经过千年修练,幸得唐王加封,一朝得道成了神仙,但它还是隐居深山身无居所,经过严格选择,黑龙大王决定在风水秀丽的西石阶上修建一所府地。可当下没有原材料,又无人帮忙也是枉然。有一天,他看见“倒回沟”山梁上有一放牛的小牧童,便化作一位老者,对小牧童说:“小娃娃,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小牧童说:“可以啊!帮什么忙呀?”“我想在对面石崖上开一个洞。”小牧童纳闷,问:“我能帮你做什么呢?”老者说:“一会儿你听见天空雷声咋响,我问你闪开了没有,你就说:闪开了!我的洞就修好了。”小牧童觉得好玩,点了点头说:“行!”说完老者化风而去。一会儿,忽见天上乌云翻滚,顷刻之间天昏地暗,电闪处一声炸雷,云头上传来老者的喊声:“闪开了没有?”小牧童胆小,经不起惊吓,脱口而出,“没、没闪开!” 雷声响罢,但见对面石崖上闪开了一个十多米深的石窑。这时老者显身云端,对小牧童说:“小娃娃别怕,我再问你,你就说:闪开了!”第二声雷声响起,小牧童闭着眼睛忙喊:“闪开了!闪的大得很!”奇迹出现了,就在刚才那个石窑的对面山崖上,竟然成功的闪开了一个石洞,黑龙大王从此就居住于此,此洞取名黑龙洞。黑龙洞内空间很大,有人们称谓的大王爷大殿、灶房、卧室、阁楼等浑然天成,确实有点鬼斧神工的传奇色彩。

  后来黑龙大王济世为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特别是天旱时,当地老百姓就向他求雨,每次有求必应,都奇迹般的降下甘霖,而且下雨的范围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上坳八头”十几个自然村那么大的范围。当地人为了感谢这位神仙,特制作了一个铸铁神像,放于黑龙洞大殿正中供大家瞻仰朝拜。更为神奇的是不知何时洞中来了数千只银白色蝙蝠,成圆形栖于黑龙大王座像上方两旁的石顶上,更增加了黑龙大王的神韵与威严。大王座像背后有一眼水质清澈甘甜的泉水,可供人们饮用。相传曾有一个讨饭的人路过进洞喝水,由于不小心将碗掉进泉中,此人后来到几十里以北的麟游县城南河滩,奇迹般捡到了掉入泉中的碗。于是,人们才知道黑龙洞的泉水与这里的河水相通。“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了这个神奇的仙人洞,历朝历代善男信女逢节前来朝拜,至今香火旺盛,也流传了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岐山周原箭括岭上传说三:岭崖石刻与宝藏 

  箭括岭岭崖有“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十个石刻大字。相传这个石刻字中藏有箭括岭开山秘诀,若能猜准这个秘诀,箭括岭的宝藏之门就会自动打开。财宝全都是豺狼虎豹、狮兽龙蛇,只要你把它们都赶出来,就会立刻化为金子,让你终身享用不尽。据说蓬莱仙岛有一位才高八斗的秀才,千里迢迢专程赶到箭括岭,以期打开宝藏之门,发了这天下最大的横财。他独自一人登上此岭,选了一个气场很好的地方,焚香叩拜,打坐入静,猜解字中玄机。三更时辰,当测准前面七个字的谜底时,山底突然吼声如雷,瞬间地动山摇,大有天翻地覆之势,秀才一时惊慌,不知所措,赶紧拔腿就跑,连滚带爬到了山下。据说被这吼声吓破了胆,当晚便伴随着发财美梦一命呜呼,离开人世。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来此测字破解天机了。

神奇的是,此岭以北约十五公里处的温泉——玉女潭。据史料记载它属于麟游九成宫遗址系列,此潭两岸山势险峻,姿态万千,风景优美,传说西岳华山神女—玉女来潭边沐浴妆扮,因此得名:玉女潭。潭之四周绿树成荫,花草丛生,潭水清澈见底,潭顶百尺飞瀑声震群谷,十分壮观。隋唐时辟为游览区,潭南开阔地带,修有亭台。相传隋文帝杨坚驻跸仁寿宫,常在这里宴饮观涛。据说一代女王武则天,也曾多次光顾此潭,享受过天然的温泉洗浴,并留下了“山窗游玉女,门户对琼峰”的优美诗句。自唐以来,往来的诗人墨客对玉女潭给予高度赞美。大诗人杜甫有:“绝谷空山玉女泉,深源滚滚出青莲,冲开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惊浪翻空蟾恍若,雄声震地鼓填然,翠华当日时游幸,几度临流奏管弦。”的七律诗赞美此潭。现在当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在原址上立了石碑,修建了石桥等。

在旅游事业十分发达的今天,笔者猜想:“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这十个大字也可能是聪明的西岐人开发旅游景点的广告词。

岐山周原箭括岭上的传说四:唐太宗与烧香台 

  海拔最高的箭括岭东峰叫烧香台(也叫望乡台)。相传唐太宗驾幸麟游九成宫,日子久了,非常想念长安,在随驾大臣们的陪同下,徒步登上了箭括岭东峰。举目远眺,南有秦岭积雪相望,渭水依依东流,当年三国的古战场五丈原尽收眼底;山脚东南是法门寺古刹宝塔,祥云缭绕,钟声长鸣。忽然间长安皇城凸显太宗皇帝眼前,金銮宝殿雄伟壮观、兴庆后宫雕栏玉砌、大雁塔寺香火旺盛、小雁塔顶飞鸟盘旋、长安大街车水马龙,井市繁华景象,一览无余。太宗大叫:“朕看到长安啦!”兴奋之下,他让陪驾的尉迟将军等站在他刚才站的位置也看看长安,可是大臣们个个轮换站在那里,怎么也看不见长安城的影子。太宗皇帝以为得到神仙点化,立刻传旨,焚香告谢!后来,此地因此得名:烧香台,也叫望乡台。

  据说能看到长安的地方就那么“一脚之地”,一旦差了毫厘,就再也不易找到了。若干年后,有一樵夫打柴于此,偶然站在了那“一脚之地”上,长安城繁华景象尽现眼前,樵夫大吃一惊,以为活见鬼了,柴也没打,跑下山来逢人便说。      

  有了这些传说,就有好奇者专程来到烧香台,焚香祈祷,企图寻找那“一脚之地”,也想亲眼目睹京城长安的风貌。但是,那毕竞是一个赋予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

 

箭括岭下值得观赏的十大实物景观

   从箭括岭脚下通往山上的大道上,沿途有值得观赏的十大实物景观:

  1、神秘莫测马铺泉

  箭括岭南麓的土山,顶部平坦,北望是高耸入云的箭括岭,在山岭衔接处的路边有一清泉,上山的行人与马队必须在此饮水休息,并带足登山用水,此地被取名马铺泉。当年唐太宗御驾亲征时,大队人马在此扎过营寨,从那以后泉水更加旺盛。据说宋代金兵南下中原途经箭括岭,曾扎营寨于此。2000年时当地一位农民种地时挖出了一枚金兀术的金印,《宝鸡日报》曾报道过此事,至今还有人企图在那里寻找宝贝发财。昔日,金兀术手下到底有多少兵马在此屯营无人知晓。但是,箭括岭角下不远处有一个洗马庄,据说金兀术在那里洗过马,还留下了金氏后裔,这显然又给马铺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雄伟壮观牛头山

  走过马泉岭,顺着宽阔的山路上行三四里地,转过山腰一个大弯,就到了牛头山。牛头山活像一个从石山中钻出来向南张望着的牛头,通往岭上的路是从牛脖子上通过的。“山高怕面上”,人们上山的速度就像慢牛爬坡一样的艰难,这大概就是此山因而得名牛头山的缘故吧!

 3、祈求灵验打儿窝

  上了牛头山,前行一段山路,左手一丈多高的石崖上有一个小石窑,人们叫它打儿窝。据说路过的人,只要能将小石子投进打儿窝中,来年他的妻子就一定能生个大胖小子。所以,凡上山之人,都要在山脚下准备好石子装在衣兜里,以备到打儿窝跟前投掷。因为,到了那里是很难找到一个石子的。笔者曾经路过此处按照向导说的,也做过这种游戏。但那毕竟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游戏而已,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特别景观。

  4、杀气腾腾杀你窑

  过了打儿窝,再走一段山道,路旁的石崖上,有一个2米多高的石窑,深约七八尺,窑洞里头的顶端,有一个能系住绳索的石头桩。曾经在这里有好多过岭商客,因财物被山匪打劫,无颜回见一家老小,于是就在此上吊自尽。后来,有一个喜欢搞笑的人路过这里休息,故意系上绳子将自己的后脑勺挂了上去。突然,他听到有人说:“不对,不对,要把绳子挂在前面!” 那人大吃一惊,看看周围没人,顿觉毛骨悚然,发现这里真的闹鬼,起身拔腿就跑。在过去“此路是我开!”的封建社会里,箭括岭地处偏僻,官家不便管理,强盗山匪出没滋事。“杀你窑”曾经见证过无数次打劫商客的匪事,记述了多少因财去希望破灭撒手西去的人间悲剧。这就是杀气腾腾、令人不寒而栗、满身起鸡皮疙瘩的“杀你窑”。

 5、夸张有趣小解石

  相传当年唐太宗御驾亲征时,皇后娘娘伴驾。上山到了此地下马休息小解,娘娘的小便奇迹般的在山石上冲出了一道痕迹,从此那里便留下了一个美妙温馨、非常吸引男人的景观。凡上山打柴的樵夫或者路过的客商,人们都要蹲在那里感受一下尊贵的皇后娘娘,当年憋屈后解脱的感觉。小解石就成了此岭上与女人有关的文物古迹,也留下了夸张有趣的一个景点。

 6、三寸金莲上马石

  皇后娘娘小解之后,曾站在一块两米见方的石头上上了马,过后这块石头上就留下了一个十分俊俏的三寸金莲脚印。这大概是上苍为了褒奖皇后娘娘为了国家安危,巾帼伴驾出征有功,而刻意留下的历史见证。后来上山者每到此处都要小憩片刻,比划比划这块石头上 “三寸金莲” 的小巧绝伦,讲说讲说与女人缠脚丫子有关的传奇故事。上马石也因此成了箭括岭上,又一处与女人有关的一个温馨靓丽的景点。

7、情急之下拳头窝

当年尉迟将军奉旨来箭括岭上修路,山石坚硬,工程进度很慢,将军心急如焚,每天气没处出时,两只拳头就在石崖上蹭几下,等路修通时,石崖上便留下了拳头大两个石窝。后来过路人好奇,每走到那里就要在“两个窝”里磨磨拳头。日子长久了,那两个拳头窝,就变得越来越深,而且光滑无比,成为岭上的又一道景观。

 8、神奇休闲按摩处

  箭括岭上修路工程得到了黑龙大王的点化后,进度非常顺利。尉迟将军心下高兴,脊梁痒痒了,就时不时的脱掉衣服在石崖上蹭上几下。据说这个办法真有点神奇邪乎,既止痒又解乏。尉迟将军每天下班就非要在此按摩按摩,后来便留下了一个光油油的脊梁坑。可惜的是尉迟将军个头高大,一般人无福份享受它,只有个头高大的彪形大汉,才能够享受那种天赐的特殊“按摩”,按摩之后的人就会顿觉浑身有力,困乏瞬间消失。这是箭括岭上唯一能够让人享受的一处实实在在的景观。

  9、力透坚石摩崖石刻

  箭括岭口悬崖绝壁上刻有“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十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不知何人何时所书?也不知何人何时所刻?是否颜真卿老先生亲笔所书?也许出自柳公权大师之手?或者是云游的文人墨客即兴所为?是搭了脚手架上去书写的?还是从崖上悬索吊下来刻凿的?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摩崖石刻美仑美奂,无论从书法研究的意义,还是其旅游宣传广告的作用,都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永久保留的文化遗产价值。

  10、苍翠挺拔岭口古柏

  登上箭括岭岭口,悬崖绝壁上竖立着一颗高大的松柏树,树身挺拔,枝叶茂盛,也是此岭绝无仅有的一颗大树。它像一位把守山门的武士,严守着箭括岭的大门。所以,自古这里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颗古柏目睹了千百年来这里经过的战事,记录了强盗山匪掠财杀人的证据,观赏了络绎不绝过往客商的驮队景观,以及岐山经济文化兴衰变革的历史。

 
  岐山名扬海内外,箭括岭神奇神圣。早在16世纪,日本著名武将织田信长就十分倾慕中国周代的文王、武王,据岐山而统一天下的伟业。于是,将所占领的“井口”改名为“岐阜 ”。1987年以来,日本国岐阜市市长及其他官员曾多次专程前往周原地区探寻这段历史渊源。当日本客人看到箭括岭那云雾缭绕、神秘瑰丽的景象时,个个都发出了阵阵赞叹,令客人留连忘返。箭括岭上留下了西周人和三秦人民勤劳的足迹,这里曾经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箭括岭,已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笔者相信再过若干年后,通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箭括岭必将成为中外游人涉足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