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手动镜头的肤浅认识(三)

 面包小屋 2012-04-05

我对手动镜头的肤浅认识(三)


2011-07-31 23:03:40    摄影 |  评论(2) |  浏览(1928)

接上篇

終於到了最後的西德鏡頭了,努力看能不能在今年寫完 …

M42的時代中,西德的光學可是發光發熱。在蔡司被分家而元氣大傷,徠卡又缺陣的情況下,西德各廠幾乎已經等同於「頂級光學」的代名詞,接下來的幾篇,小弟將會一一介紹M42鏡頭中,一些「頂尖的好東西」。

西德鏡頭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然是合稱「西施」的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另外還有兩個知名度比較低的 EnnaIsco 光學廠,出手的鏡頭也絕對不是等閒之物。

當然,還有存在於傳說之中,隨便一支都是天價的兩大名門:Rodenstock 和 Voigtlander。加上擁有天下第一 HFT 鍍膜的 Rollei,西德可以說是眾星雲集。只不過老鏡如果開始收集到西德鏡頭,表示已經毒入骨髓,就算傾家蕩產也難以回天了 …

下回預告:遺世獨立的梟雄 — Rodenstock

首先介紹的是西德2大名門之一的 Rodenstock,一般人稱為「羅敦」。羅敦這個品牌很多新手可能不熟悉,但事實上這間公司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頂級光學廠。他們所出品的眼鏡鏡片,可是比蔡司還要高級的貨色呢!

在攝影方面,羅敦主要是做大片幅市場,算是大片幅中的頂級鏡頭。M42時代,羅敦曾出了幾支135的鏡頭,全都是斑馬金屬外觀,成像非常非常優異,每一支都相當稀有,一出現立刻會有一大堆人廝殺。現在的二手價幾乎跟徠卡的鏡頭有拼,大概都是收藏家在買。

羅敦的鏡頭結構都是自家專利,每一顆都很有特色。總體成像穩重內斂,色彩還原很樸實,但是晶瑩剔透,細節非常豐富,有點 Schneider 的味道,但散景遠比 Schneider 華麗。除了抗耀光不是太好外,其他大概也找不出什麼缺點了。

Rodenstock M42 鏡頭如下:
30/2.8 Eurygon:廣角鏡,從未出現過的夢幻逸品。
35/4.0 Eurygon:出現過一次,貴到驚人。
50/1.9 Heligon:沒見過的標頭。
50/2.0 Heligon:曾出現過幾次,就算是發霉的都一堆人搶。
135/3.5 Yronar:沒見過
180/4.5 Rotelar:也沒見過。

小弟是秉持著無私的心來寫這些資料,因此當然不會藏私,有秘密一定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當年西德 Wirgin Edixa 相機面世時,羅敦曾以代工的方式,幫忙出了一批標頭,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那傲人的 Heligon 結構。如果花不起重金,又想品嚐這間百年老店的光學味道,不妨注意「Edixagon」這個名稱吧 …

下回預告:清麗脫俗的公主 — Enna

Enna 是位於慕尼黑的一間光學廠,專攻 M42 接環。基本上在西德一些頂級光學廠的壓抑之下,Enna 屈居於二線,但本身的光學實力並非是二流貨色。

Enna 鏡頭的成像非常柔和,色彩細緻但不俗艷,調性清雅,是德系鏡頭中最適合拍東方人像的品牌。Enna 絕大部分鏡頭的高光捕捉都很強,用來拍族友熱愛的高光人像,簡直是絕配。

不過因為小弟本身很少拍人像,所以沒去收這品牌的鏡頭,所以比較難介紹每支鏡頭的特性,也不清楚前期白銀頭跟後期斑馬頭的區別,請各位見諒 …

Enna鏡頭如下:
24/4 Lithagon
24/4 Ennalyt
28/3.5 Ultra-Lithagon
28/3.5 Ennalyt
28/3.5 Lithagon
28/2.8 Ennalyt
35/2.8 Lithagon
35/4.5 Lithagon
35/3.5 Lithagon
35/3.5 Ennalyt
35/2.5 Super-Lithagon
50/1.9 Ennalyt
50/1.8 Ennalyt
85/1.5 Ennaston
85/1.5 Ennalyt
90/2.8 Tele-Ennalyt
95/2.8 Ennalyt
100/2.8 Ennalyt
135/3.5 Tele-Ennalyt
135/2.8 Tele-Ennalyt
240/4.5 Tele-Ennalyt
300/5.6 Tele-Ennalyt
400/4.5 Tele-Ennalyt
600/5.6 Tele-Ennylyt

至於Enna鏡頭代號所對應的結構名稱,真的要請其他專家來補完了 …

Isco 其實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這並不是什麼秘密。不過網路上許多賣家都說因為是子公司,所以和 Schneider 成像一樣,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小弟所用過的 Isco 鏡頭,成像非常冷,而且偏硬調,與絕對平衡的 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家如果想嚐 Schneider 味,千萬別被騙去買 Isco …

但這並不是說 Isco 不好,其實 Isco 的銳度驚人,鏡片用料也很好。而且那個鏡頭工藝,保證摸過就會愛上。

不過基本上這間廠商的鏡頭,小弟只擁有一支,試用過少數幾支,所以也沒辦法詳細介紹,還是等人補完吧 …

Isco 鏡頭大略如下:
24/4.0 Westrogon
28/4.0 Westron
35/2.8 Westron
35/3.5 Westron
50/1.9 Westagon
50/1.9 Westromat
50/2.0 Westagon:這顆外觀非常漂亮,成像非常銳利,可惜沒有A/M開關。
50/2.8 Westanar:這顆也是外觀一流,但實際上只是普通天塞。
50/2.8 Iscotar
50/3.5 Westanar
80/2.8 Isconar
85/2.8 Westanar
85/4.0 Isconar
90/1.9 Iscaron
100/4.5 Isconar:超冷調的鏡頭,長相非常怪異,很像電影鏡。
135/2.8 Tele-Iscaron
135/3.5 Tele-Westanar
135/4.0 Isconar
150/4.5 Westanar
180/2.8 Iscaron
180/4.5 Westanar
400/4.5 Westanarr

終於到御三家的 Schacht 了,這家光學廠是由 Albert Schacht 先生所創,但一定要強調,這間公司跟世界最強玻璃廠 Schott,一點關係也沒有,買鏡時千萬別被人誤導。

總的來說,Schacht 鏡頭的特性是色彩爆濃,反差超大,喜愛濃郁發色跟銳利的朋友,一定會很欣賞。Schacht 鏡頭的散景也不差,拍出來的照片有很特殊的風格,算是自成一系。

Schacht 鏡頭中,最有名的算是微距跟人像鏡頭了。不過 Schacht 鏡頭的鏡筒似乎不耐操,一般看到的品相都很殘破,所以只要鏡片完好,就已經算是值得收的。

Schacht 鏡頭如下:
35mm f2.8 Travegon:常見的廣角鏡,不是太貴
35mm f3.5 Travenar:非常銳利的廣角鏡,全開已經爆銳。
35mm f3.5 Travegon:上面那顆的前身,白銀頭,超級銳利。
50mm f1.8 Travelon:異常稀有的標頭,沒玩過
50mm f2.8 Travenar:就是天塞,Schacht最便宜的頭。
50mm f2.8 Macro-Travenar:這玩意就貴了,成像很好的天塞微距。
85mm f2.8 Travenar:天塞結構人像鏡,海灣從沒出現過。
90mm f2.8 Travenar:Schacht最紅的鏡頭之一,色彩控制很好的人像鏡,出現頻率不小,但不便宜。
100mm f3.3 Travegar (長):Schacht發神經把同一顆鏡頭設計成兩支,長的這支最近對焦90cm,但擁有人像鏡的所有特點
100mm f3.3 Travegar (短):短的這顆可以從鏡筒拆出,雖然沒有Macro字樣,但卻是一支百微,算是 M42 裡面最好的微距頭之一
135mm f3.5 Travenar:長焦鏡,銳利,散景好。
135mm f4.5 Travegon:上面那支的前身,沒用過
135mm f4.5 Albinar:早期的長焦鏡,可能是試作型。白銀頭,單層鍍膜,全開已經相當銳利。
200mm f4 Tele-Travelon:長砲,很少出現。

附帶一提,Schacht 是 SDF 裡面的 M42 大長老熊爺,最愛的鏡頭之一喔!想跟隨熊爺腳步,快樂用老鏡拍妹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

Steinheil 是一間 19 世紀初期便存在的光學大廠,對岸喜歡叫他「海爾」。最輝煌的時候,連蔡司和徠卡都要敬他三分。可惜在二次大戰時經過戰火的摧殘,於戰後無法獲得振作的契機,最後於 1970 年代末期結束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M42 的這批鏡頭,可說是 Steinheil 為了翻本,傾全公司之力所打造出的最好鏡頭。早期的白銀鏡頭更是精緻,一出現便會有大批人搶。後期的黑鐵斑馬鏡也很優秀,但是似乎沒有白銀鏡那麼好。

Steinheil 最大的特色,便是每顆鏡頭都不惜血本,用上最好的玻璃材料,因此雖然結構簡單,也沒有多層鍍膜,但出來的色彩非常迷人,特別是藍色。成像通透細膩,弱光暗部有劇毒。一般來說反差偏高,抗耀普遍較差。

Steinheil 自己也知道,使用最頂級玻璃的鏡頭成本非常高,推出來的產品可能賣不好。所以 Steinheil 推出兩個系列,Q 開頭的為最高級材料,C 開頭的則為 cost down 版本。另外,Steinheil 所出的餅乾鏡系列,成像也都非常驚人。

Steinheil C 系列鏡頭如下:
35mm f4.5 Culmigon:類似 Schneider Radiogon 的簡單結構,晴天頭,色彩很好,很銳利。
35mm f3.5 Culmigon:上面那顆的後期版,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40mm f3.5 Cassaron:白銀餅乾鏡,變種 Triplet 結構,M42 40mm 裡面唯一可以跟東蔡那顆最強天塞拼的鏡頭。
50mm f2.8 Cassaron:黑鐵天塞鏡頭,成像略遜其他白銀版。
50mm f2.8 Cassarit:變種天塞,最常見的一顆 Steinheil 鏡頭,成像絕對不差。
50mm f2.8 Cassar S:白銀餅乾變種 Triplet,算是 Steinheil 這一大堆 50/2.8 裡面最好的,不過差異也不大。
50mm f2.8 Culminar:另一個變種天塞結構。
75mm f1.5 Culminon:Biotar 結構的人像鏡,非常稀有,非常貴。其實應該算是 Q 系列,但不知道為什麼用 C 開頭。
85mm f2.8 Culminar:變種天塞版的人像鏡,也是爆貴。
100mm f3.5 Cassarit:變種天塞中焦,滿常見的
105mm f4.5 Cassar:上面那顆的前身,Triplet 結構。
105mm f3.8 Cassar:Triplet 結構,前半截可以拆下來接皮腔。
135mm f4.5 Culminar:變種天塞長焦,前半截也可以拆下來接皮腔。
135mm f4.5 Cassarit:跟上面那顆一樣,只是頭拆下來以後,接的是萊卡接環。

Steinheil Q 系列鏡頭如下:
35mm f2.8 Quinaron:極其稀有,至少能排進 M42 前五的廣角鏡,戰平東蔡 Flektogon 絕無問題。
55mm f1.9 Quinon:M42 最強標頭之一,也是小弟非常肖想的鏡頭。幾乎沒有缺點,白銀的比黑鐵的略好。
100mm f3.5 Quinar:Sonnar 結構人像鏡,絕對好物,價格飛天。
135mm f2.8 Quinar:非常重的長焦,做工很扎實,M42 最強 135 mm之一。小弟沒用過,但是某熊竟然有,令人不悅。
135mm f3.5 Quinar:上面那顆的輕量版,成像差不多,但是最近對焦變的爆遠。
200mm f4.5 Tele-Quinar:更笨重的鏡頭。
300mm f4.5 Tele-Quinar:超笨重的鏡頭。

Q 系列產量不大,加上成像異常的好,所以又貴又難買。小弟一顆 Q 系列的都沒有,想看測試照,請洽熊爺。

小弟最愛的 Schneider-Kreuznach,中文為信乃達,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世界級的光學巨人。雖然台灣很多人沒聽過,但 Schneider 的光學實力,絕對能和蔡司、徠卡平起平坐。而在 M42 的時代,Schneider 更是憑藉其優異的光學研發能力,在全世界大放異彩,成為西德鏡頭的高級鏡代表。

Schneider 最強的是層次感,高光暗部無一不精,每顆鏡頭的細節捕捉都能讓人大開眼界。散景方面,Schneider 鏡頭散景並不奶油,也不是雜亂的二線性散景,而是一種「凝而不化」的剛性表現手法。

Schneider 鏡頭共有 4 個時期,不過光學表現大同小異,只是外觀差異很大,大家看喜好收吧。第一時期是無段式光圈斑馬鏡,因為年代久遠,品相一般不是太好。

第二時期則是開發給西德 Wirgin Edixa 相機的特殊斑馬鏡,這是小弟最愛的版本,產量也豐富。光圈頂針是滾輪式設計,A/M 開關是精緻的鋼珠頭,景深表尺更是特別,總之就像個藝術品。

第三時期則是全黑鏡身,包覆一層皮革,手感更好,看來更為高級洗練,但少了之前的那些高科技特色。第四時期則是把外觀改為圓弧型,體積大為縮小,幾乎成為餅乾鏡,不過同時對焦環變得很窄。

Schneider-Kreuznach 鏡頭大略如下:
28mm f4 Curtagon:全開解析度已經非常嚇人的怪物,高光捕捉極強,最近對焦 0.28m,全能廣角鏡。
35mm f2.8 C-Curtagon:外型像放大機鏡頭的小東西,但是很重。全 M42 鏡頭中最強遠景鏡,立體感跟解析度非常變態,不過最近對焦 1m,近景是廢的。
35mm f2.8 Curtagon:上面那顆的中近景強化版,正常外觀。最近對焦 0.3m,成像風格類似 28mm 那顆,但遠景和 C-Curtagon 沒得比。
35mm f4 PA-Curtagon:M42 Schneider 最貴也最稀有的鏡頭,是顆移軸鏡,沒摸過。
35mm f4 Radiogon:廣角鏡早期版本,看過一次,不貴,但沒用過。
40mm f4.5 Jsogon:稀有白銀餅乾鏡,天塞結構,超銳利。後玉玻璃突出,裝後蓋都有可能刮傷
50mm f2.8 Xenar:M42 最強天塞之一,銳利度和細節都是頂級表現,色彩很驚人。
50mm f2.8 Laudar:稀有白銀餅乾頭,收藏價值比較高。
50mm f1.9 Xenon:超級全能標頭,色彩及層次感都是超水準。除了抗耀並不是最好以外,可以輕鬆應付所有拍攝環境。
90mm f3.5 Xenar:只存在於早期的人像鏡,異常的重,可能使用特殊玻璃。解析度非常高,層次感一流,色彩有一點點偏粉紅。
135mm f3.5 Tele-Xenar:有很強空間還原能力的長焦,除了色彩略淡,其餘不會輸給東蔡那支。
200mm f5.5 Tele-Xenar:太長的小弟不碰。
300mm f5.0 Tele-Xenar:真夠長的 …
360mm f5.5 Tele-Xenar:實在太長了 …

最後補充一下,Schneider 的鏡頭普遍脾氣大,非常不適合初學者使用,沒把握住訣竅很容易腦羞。Schneider 的鏡頭號稱「真水無香」,主要是因為色彩帶有灰調,大部分時候看起來顏色很淡。不過事實上,Schneider 對色溫非常敏感,不同光源環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色彩調性。如果測光精準,色彩絕對是直追蔡司,真水並不總是無香的。

終於到了最終回,很多族友都想知道 M42 最強鏡頭是哪幾顆,就在這邊一次滿足大家吧。(文太長,所以分兩段)

1756年,奧地利維也納出現了一間光學公司,就是世界知名的 Voigtlander(福倫達)。其後的 200 年間,Voigtlander 的名號響遍全世界,完全是君臨天下的姿態。

不過隨著時光推進,帝王也開始殞落,但仍不減其霸氣。1960 年代,Voigtlander 決定孤注一擲,賭上 200 年的驕傲,推出一套最強相機。但那個年代群雄並起,日本光學已經抬頭,Voigtlander 無力再開新戰線。於是找來另一位西德光學界泰鬥 Zeiss Ikon 合作,同時還有 Zeiss Ikon 最大的戰略夥伴 Rollei。

1966 年,Voigtlander 、Zeiss Ikon、Rollei 三位當世最強的光學巨人,合作推出了頂級相機「Icarex」。有些人說 Icarex 是 Zeiss Ikon Contaflex 的後繼,其實不是,因為 Icarex 是 Voigtlander 主導的開發計劃。

Icarex 的鏡頭雖然打上 Carl Zeiss 的名稱,但卻結合了 Voigtlander 長達 200 年屹立不搖的造鏡工藝、Zeiss Ikon 最頂級的玻璃胚和光學設計、還有 Rollei 的機械工程技術,更使用了電腦進行精密計算,可謂是當代最高的光學藝術品。更重要的是,三家光學名門以蔡司 T 鍍膜為基礎,合力開發出更勝 T 鍍膜的鍍膜技術,也就是未來的 Rollei HFT 鍍膜。這批 Icarex 鏡頭,便是搭載了新型的實驗性鍍膜。

Icarex 相機主要是 BM 插刀式卡口,不過隨後被迫與市場妥協,於 1969 年推出另一套主流 M42 的 TM 卡口,不過數量很少。而 BM 卡口要改口有巨大難度,因為內鏡筒及一些機械零件,使用了高硬度的純鋼,因此動手術時非常困難,也因此 BM 卡口與 TM 卡口的鏡頭,存在 2 至 3 倍的價差。

1970 年,Voigtlander 因為經營不善,併入 Zeiss Ikon。而在 1972 年,Zeiss Ikon 也退出舞台,整個 Icarex 系統,便由 Rollei 接手,成為 Rollei 新加坡廠生產的 Voigtlander VSL1 系統。這時鏡頭的結構也產生巨大改變,並實裝正式的 HFT 鍍膜。

Icarex TM 鏡頭只推出了 5 顆(BM 版本多 3 顆),但是顆顆精彩。(某熊竟然又有,令人髮指)
25mm f4 Distagon:可以橫掃各大廣角鏡的魔王,目前二手價格比 Contax Distagon 25mm,還有 Distagon T* 25mm 還要貴至少 50%,海灣一出現一定全世界瘋狂搶奪,實力完全不用多說。
35mm f3.4 Skoparex:Voigtlander 最令人稱道的「眾神的珠戒」結構,配上實驗性 HFT 鍍膜,以及蔡司退火 2 年的頂級玻璃,成像比原本的珠戒還要好。光是全開的邊角畫質,已經不是東蔡最強的 Flektogon 35mm 可比。
50mm f2.8 Tessar:M42 最強天塞,成像品質幾乎是 Planar 水準,擁有剃刀般的銳度。用過 Tessar 結構感到失望的朋友,試試這顆鏡頭,保證能體會到「百年鷹眼」可怕的地方。
50mm f1.8 Ultron:空前絕後的非對稱內凹式高斯結構,正五角光圈,人類光學歷史上僅此一顆。成像品質極為恐怖,散景二線性非常低,全開比別的標頭縮光圈還好,是 M42 中坐二望一的標頭之王
135mm f4 Dynarex:古老的 Voigtlander 變種 Tele-Tessar 結構長焦,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鍍膜,成像可以巴掉絕大多數的 Sonnar 結構 135mm 長焦鏡頭。

隨後進入 Rollei 時代,鏡頭選擇變多,結構也改了,每顆都是當代最強鏡。
25mm f2.8 Color-Skoparex: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25mm f2.8 Distagon,成像絕對比環保玻璃的 ZS 細膩。
35mm f2.8 Color-Skoparex:也變成 Distagon 結構,跟珠戒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可以並列最強 35mm,面對後來的多顆 35mm 銘鏡也毫不遜色。
50mm f1.4 Nokton:看名字也知道是什麼鬼,成像之好,絕非現代那些超大光圈的噱頭鏡可比。
50mm f1.8 Color-Ultron:本體是 50mm f1.8 Planar,這顆有多威不需要多解釋,成像和前身那個傳說中的內凹鏡不相上下。
85mm f2.8 Color-Dynarex:超強 Sonnar 結構人像鏡,實力據說強過 Cosina 代工的那顆 F2.0 …
135mm f4 Color-Dynarex:原本的 Tele-Tessar 結構已經名滿天下,現在升級為 Sonnar 結構,大家可以想像其實力 …
200mm f4 Color-Dynarex:超長焦不在討論範圍。

小弟沒收任何 Rollei 版的鏡頭,只摸過 Icarex 版。我只能說,這些根本是藝術品,那個造工和外型,完全適合放在櫃子裡欣賞,不會想拿出去用。不過這批鏡頭脾氣很大,有 Schneider 那種對色溫及測光要求非常嚴格的壞毛病,要拍好並不容易。

Icarex 鏡頭的成像特色,給小弟的感覺是「珠圓玉潤」,細節和解析度完全是 Schneider 等級,色彩濃郁度直追東德蔡司,但更為純淨高貴。這幾顆絕對可以拿來跟現代鏡拼高下,收了任何一顆鏡,其他品牌的同焦段鏡頭大概也不用買了。

有族友詢問 Vivitar 的 M42 鏡頭,小弟在這裡說明一下。

Vivitar 本身並沒有鏡頭工廠,都是靠別人代工的。1990 年曾換過老闆,整個編號系統換過,比較難查證。1990 年前的鏡頭倒是可以追查。

如果是 1990 年之前的 Vivitar 老鏡,頭兩位數就是代工廠(除非是 6 跟 9 開頭,那只有一位數)。第三位數是年份,但具體怎麼解讀小弟不明。四跟五個位數則是生產月份,之後是流水號

(在这里谢谢台湾摄友给力的好文!!) 

 

谢谢大家耐着性子看完,对您有帮助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