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娜 3月中旬,北方还是春寒料峭,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已是春光旖旎。大片农田绿意浓郁,农民三三两两地在田里浇水、施肥,衬着不远处白墙画壁、灰瓦飞檐的白族特色民居,像一张静谧的风景画。 “城在山中,人在绿中。”在苍山脚下、洱海岸边这片美丽土地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代化建设与古老文明和谐共存,大理走出一条充满田园气息的发展之路。 “洱海东岸”变了模样 大理州大理市被狭长的洱海一分为二,洱海以西是云南省少有的黑土层,近13万亩坝区优质耕地庄稼繁茂,四季花开;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洱海东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土壤贫瘠,植被稀少。 不过,昔日荒凉的海东如今也“绿”了起来,基础设施上山、重大项目上山、工业上山、住宅上山……“城镇上山”建设正在大理全面铺开。 滇西技师学院是首个落户海东的重大建设项目,教学楼、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十几座大楼已经投入使用。洁白的楼群绿树掩映,在周边的荒山群中显得格外醒目。海东开发区建设局局长李利彪告诉记者,学院一期已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780亩,全部利用马尾山荒坡荒山而建。 以前光秃秃的石房子山也变了样。洱海传奇、大理公馆等高档住宅项目随山势迤逦而行,远眺苍山、俯瞰洱海,无人问津的荒山如今房价高过了城区。 而正在建设中的华彬科技生态农业园,前期先埋头种草。根系1~2米的深耕草系,可以有效抓住耕作层,改变喀斯特地貌土壤容易流失、风化、无法保水的特点。不久的将来,蓝莓、大马士革玫瑰等等一些高效作物将在这里生根开花。 一些村庄也陆续开始上山。海东镇石头村有45户村民房子距离水泥厂过近,面临整体搬迁。在选址时,村民放弃山下平地自愿搬到山上去。村主任赵光智说,山下搬迁一方面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条件也跟不上,近几年连续大旱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而山上现在方便得很,路修好了,电线杆架上了,引水管也铺完了,以后搬上来就能喝上自来水了。 大理机场、大理州行政中心、滇西水泥厂……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在海东荒山荒坡上落地生根。已建成的大丽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大丽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全部经过海东山地。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大理州已开发利用山地、缓坡丘陵5万多亩。 在石头村新址旁边,几棵桃树开满了粉色的花。有村民开着农用车“突突突”地经过,见了村主任,大声笑问新村什么时候建好。对现在的大理人来说,山已经不再是荒凉的代名词,“城在山中、人在绿中”的新山景将与“依水而建、城在水中”的传统水景一样,为大理的美丽再添浓艳一笔。 “洱海西岸”创新发展 多云天气里,金色的阳光从云团间笔直地洒落下来,照耀着终年不化的苍山雪顶,照耀着沧桑沉郁的大理古城,照耀着洱海西岸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曾经在农业部门干了14年的大理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沛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农田告诉记者:“不保护的话,这几百亩良田好地早就没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先后落户大理。要发展,就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做保障。从哪儿腾挪出这么多土地?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理城区所在的下关镇与大理古城之间相距十余公里,按照惯常思路,城市往这十公里的空地扩张是最便利的。但是大理州规划局总工程师张崇礼指着地图给记者看:如果下关与古城连接起来,海西几乎一半的优质耕地将被占用。 保护耕地也许是大理强力推进“城镇上山”最直接的理由。优质的耕地资源对大理来说尤为稀缺,据统计大理州坝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6%,其余都是山地。在海西坝区一片绿叶繁茂的蚕豆田里,农业局副局长张德鹏说:“坝区一亩地抵山上旱地的两三亩都不止。特别是今年大旱的情况下,山上‘望天地’几乎颗粒无收,但坝区能浇上水,收成还是不错。” 海西位于苍山洱海之间,是大理千年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的承载区,“城镇上山”保护了大理的秀美风光、民族风物和田园风情,这对13个民族世居于此、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大理来说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城市多建于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沃野平原,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城镇上山”的大理,在建设初期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其中最大的困难首先是资源匮乏、基础工程浩大。荒山之所以荒归根到底是没有水,所以,引水上山是开发荒山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道路、电力、通信、污水处理……在没有任何设施可利用的条件下,在一座座荒山上硬生生地铺设起复杂的管网系统,工程量可想而知。 其次,就是建造成本成倍增加。以修建海东新区2号路为例,大理经济开发区规划局局长王以恒告诉记者:一方面各种材料的运输成本就比平地上多一倍;另一方面山地道路必须依山而建,不能走直线距离,2号线的长度又比平地上足足长了一倍。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实践证明,“城镇上山”是大理破解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虽然我们牺牲了数以百亿的眼前利益,但却保住了坝区优质耕地,拓展了城镇和项目建设用地空间,减少了征地矛盾,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大理州州长何金平说。 还是“上山”更省钱 大理州土地状况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正是云南省的一个缩影,在大理全面进行的“城镇上山”也是云南省正在推行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此,从省里到州里,都在资金、政策、规划上对“城镇上山”给予了很大的倾斜。 “从今年开始,大理在坝区征地每亩要额外缴纳耕地质量补偿费27万元,以前全部征地成本加起来也就七八万,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现在就是要让坝区优质耕地用不起、不敢用。”李沛告诉记者。耕地质量补偿费的经济杠杆作用显著,坝区良田好地用起来不但“心疼”,而且“肉疼”,算算经济账,现在还是“上山”更省钱。 况且山上各种基础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王以恒告诉记者,在海东新区30平方公里的建设面积上,目前政府已经投资了19.2亿元,东环海路,海东新城区1号路、2号路,变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建成。 在用地指标上,大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海东和海西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了重大调整。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海东片区预留建设用地规划指标6.5万亩,占大理市预留指标的比例从上一轮的9.1%上升到67.6%;而海西片区的比例从38.3%减少到8.3%,其中坝区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除了项目以外,其实海西保护最大压力来自于农村宅基地的需求。”张崇礼说。与项目用地比起来,宅基地虽然“蚕食”地缓慢,但是累积起来也不是个小数。 大理镇才村村主任王哲告诉记者,村里1700多户人家,3000多亩地,如果宅基地审批不限制,一年就得占几十亩良田。不过,现在政府一方面鼓励在旧房原址建新房;另一方面,通过“空心村”整治、鼓励农民建楼房等措施充分利用挖掘原有宅基地潜力。记者在银桥镇双鸳村看到,老村房屋逼仄,有些路不到1米宽,很多已经废弃了,而新修的房子都往村庄外围扩展,形成“空心村”。通过整治,仅双鸳村就可以规划出48亩地,满足全村15~20年的新增宅基地需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老妈妈起身看风景,而她和眼前绿意盎然的海西良田、远处现代建筑林立的海东群山一起,何尝不构成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美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