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线是一种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是联系宇观、微观世界和日地环境变化的天然的宝贵科学资源。 自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Hess)乘坐热气球发现宇宙线以来,宇宙线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我国创建的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已成为世界一流宇宙线观测窗口。 时值第32次国际宇宙线学术大会之际,一场纪念宇宙线发现者HESS举办的公众报告,为国内的科学爱好者讲述宇宙线和高山观测,解开宇宙线的神秘面纱。 所谓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于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流,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的空间环境等科学信息,是一种宝贵的科学资源。1912年,德国科学家韦克多·汉斯带着电离室在乘气球升空测定空气电离度的实验中,发现电离室内的电流随海拔升高而变大,从而认定这是来自地球以外的一种穿透性极强的射线所产生的,于是有人为之取名为“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的发现 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Victor Franz Hess,1883-1964)(右图)是一位气球飞行的业余爱好者。他设计了一套装置,将密闭的电离室吊在气球下。他乘坐气球,将高压电离室带到高空,静电计的指示经过温度补偿直接进行记录。他一共制作了十只侦察气球,每只都装载有2~3台能同时工作的电离室。 1911年,第一只气球升至1070米高,辐射与海平面差不多。1912年,他乘坐的气球升空达5350米。他发现离开地面700米时,电离度有些下降(地面放射性造成的背景减少所致),800米以上似乎略有增加,而后随着气球的上升,电离持续增加。在1400米~2500米之间显然超过海平面的值。在海拔5000米的高空,辐射强度竟为地面的9倍。由于白天和夜间测量结果相同,因此赫斯断定这种射线不是来源于太阳的照射,而是宇宙空间。 赫斯认为应该提出一种新的假说:“这种迄今为止尚不为人知的东西主要在高空发现……它可能是来自太空的穿透辐射。”1912年赫斯在《物理学杂志》发表题为“在7个自由气球飞行中的贯穿辐射”的论文。 赫斯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从那时开始,科学界对宇宙射线的各种效应和起源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最初,这种辐射被称为“赫斯辐射”,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宇宙射线”。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怀疑赫斯的测量,并认为这种大气电离作用不是来自太空,而是起因于地球物理现象,例如组成地壳的某种物质发出的放射性。现在认为,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的总称。 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柯尔霍斯特(Werner Kolhorster,1887-1946)将气球升至9300米,游离电流竟比海平面大50倍,确证了赫斯的判断。 纪念赫斯宇宙线发现百年的意义 1912年奥地利科学家赫斯的一次完美气球飞行实验,结束了人们关于空气电离之地面(天然放射性)起源和非地面起源之争论,使人类得知了(业已充斥宇宙百亿年)宇宙射线的存在,人类从此获得了一个新奇的科学宝藏,和一种远强于卢瑟福用以发现原子核的天然放射性粒子炮弹,可以去轰开原子核这个坚固的堡垒去观察基本粒子的大千世界。 此后,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的20多年间,人们使用威尔逊云雾室、电子灵敏核乳胶和GM计数管,连续发现了正电子、μ子、π介子、K介子及Λ、Σ超子等基本粒子,开创了粒子物理学,促进了能产生π和核子的高能加速器的应用(1955)和发展,从而打下了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基础(粒子物理成了大爆炸后宇宙及天体演化、元素合成、以恒星内核子锅炉精确推演恒星进化生死的全过程)。所以,宇宙线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把人们的视界扩到了粒子层次的微观世界,并把无限小的微观世界与无限大的宇观世界自然地连结了起来。 接着陆续发现的宇宙线的东西效应、纬度效应、太阳调制、太阳高能粒子事件(SEP)等又把宇宙线与地磁场、大气层、太阳活动、日地空间环境联系了起来,使人们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具体感受到了宇宙线的存在。宇宙线是个直接联系于最大的宇宙、最小的粒子、最远的过去、最近的此刻、‘咳咳嗽地球就会感冒的’太阳,为地球生命防卫太阳风暴和宇宙线袭击的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多面神’。他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时刻与我们身体亲密接触的‘朋友’,宇宙派遣来的‘天使’,取之不尽的科学‘宝藏’。面对这样的角色,纪念人类与它的百年相识,自然是意义非凡的了。 宇宙线探测方式 直接探测法——1014eV以下的宇宙射线,通量足够大,可用面积约在平方公尺左右的粒子探测器,直接探测原始宇宙射线。由于宇宙线与地球大气相互作用, 直接地测量宇宙线便需在大气层外或大气层顶部进行,卫星、空间站和高空气球是常用的工具。直接探测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宇宙线信息, 包括成分、能谱等;然而送上天的设备不能太大,这便局限了人类的直接探测能力。
宇宙线与高山观测 早期的的高山站为避免大气层对宇宙线的过度衰减,人们纷纷上山。高山站成为发现基本粒子研究其相互作用的摇篮。 人类对宇宙射线作微观世界的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观测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空间观测、地面观测、地下(或水下)观测。 为了有效和长期对宇宙射线进行观测,各国相继建立了观测站。1943年,前苏联在亚美尼亚建立了海拔3200米的阿拉嘎兹高山站;日本在战后建立了海拔2770米的乘鞍山观测所;1954年我国建立了海拔3200米的云南东川站。1990年,中日双方共同合作建立了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 法国南部Pic du Midi 山 意大利 Testa Grigia Research Station 美国Evans 山和回声湖观测站 前苏联帕米尔高山站 前苏联现亚美尼亚Aragats站 此站在二战进行期间由两兄弟苏联院士Abram 和 Artem Alikhanyans(前者后改称Alihanov)建议,经斯大林批准筹建,1943开始运行。翌年,苏联原子能委员会埃里温物理所(YPI)建立。 玻利维亚的世界上最高高山站—Chacaltaya站 Chacaltaya站,5230m,这里曾发现过 π ,承担过日美玻合作的BASJE EAS实验和各种高山乳胶室实验。现有日本的中子监测器和意大利INFN的寻找磁单极子实验。已显衰落景象。 USSR/俄国科学院天山站 日本乘鞍山宇宙线观测站 我国的原子能所云南站 我国早期宇宙线观测高山站的创建者为肖健先生,战后他在美国做Anderson的研究生。研究奇异粒子。他用磁云室记录了30个奇异粒子事例,初步测量了它们的质量和寿命,证实了奇异粒子的存在。新中国一成立,未等论文答辩就急急回国来了。 1951以来,协助王昌、张文裕先生主持宇宙线组、室工作。创建了云南‘落雪实验室’,1958年后主持建成了云南宇宙线观测站。 我国云南站的一个可能的重粒子事例 1972年,我国云南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一个事例,寿命长而且质量很大,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其它地方发现过的任何粒子。可能是人们正在寻找的超对称粒子。
是保护神,还是魔鬼? 寂静空旷的宇宙深处,时时刻刻都有人们看不见的宇宙线亦即高能粒子飞行,它们充斥整个宇宙,也时时刻刻飞临地球,幸而有大气层和地磁场的保护,使大量能量偏低的宇宙粒子被磁层阻挡、被大气吸收,从而使沐浴在宇宙线“枪林弹雨”中的人类及地球生物,免遭辐射损伤,得以生存繁衍,成就地球绿洲。那么,宇宙线的强能量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它是人类的保护神还是有害的魔鬼?
宇宙线它联系着宏观宇宙历史与微观粒子结构,是天体的信使;它们还与日地空间及大气环境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亦是显示空间与大气环境变化的晴雨表。由此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一直高度关注宇宙线研究的新进展并期望在地球上捕获它们,进而了解其携带的与宇宙形成、天体演化相联系的宇宙线起源的奥秘,了解遥远星系的构成,了解更加微观的粒子结构,并藉其消长预报可能的空间天气灾害。 高能宇宙线粒子和太阳粒子事件可能会危及进行太空飞行的宇航员的生命,还可能影响宇宙飞船,卫星等的正常工作及寿命。 宇宙线,对人类环境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随着人类通讯、航空航天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宇宙线环境性的研究。这也是羊八井EAS探测器的新方向,它可以跟踪太阳活动,甚至可以最先感知突然的太阳磁爆,为空中的卫星提供十几分钟的预警。有效的空间和地面灾害预警还需要与航天、大气、地物、地震等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并实现国际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用。 有些科学家认为,长期以来普遍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很有可能也与宇宙射线有直接关系。此外,几位美国科学家还认为,宇宙射线很有可能与生物物种的灭绝与出现有关。对此,中国科学院的谭有恒研究员说,宇宙线是地球和人类无法摆脱的客观环境,要了解它以趋其利避其害,把它当作太阳活动和地球环境变化的晴雨表,了解宇观和微观世界的探针而善加利用。而人类——幸运地球上发育了40亿年生命圈中的幸运儿,应当感恩养育他的地球母亲,没有理由唯我独尊、索取无度。一旦因此造成大气破坏、江河污染、温度失控,离地球绿洲的大限就不远了。人类无节制的索取、不计后果的对经过40亿年的漫长进化才得以形成完美的地球大气和生物群体破坏的后果,是多么的愚蠢,无异于是自我毁灭。所以我们要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靠什么指引去寻找宇宙线源? 通过不受偏转的高能γ射线寻找宇宙线产生源,成为20年来高山实验的主流手段——通过EAS阵列和大型IACT 望远镜。由于星际磁场和星际介质的影响,宇宙线粒子在星际空间中经历着复杂的传播过程。带电粒子在传播过程中受磁场影响而偏离其原本方向.星际磁场就像一个搅拌机,将低能宇宙线粒子搅拌得各向同性,使高能宇宙线忘却老家在何方。
为弄清宇宙线起源之谜,最根本的一步是要找到几个具体的宇宙线源天体,以便对其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观测,了解那里的物理条件和产生加速机理。由于宇宙线多是荷电的裸核(主要是氢核即质子),他们在充满微弱磁场的星系际空间的长途旅行中早已被偏转得失去了原来的方向,只有其中的中性长寿命粒子(高能γ和中微子)不受磁场影响保持着其对老家的指向性。又由于中微子极难探测,所以人们偏爱以探测某候选天体方向上的高能γ的超出来寻找γ源。于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以空间的γ望远镜、地面的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IACT)和EAS阵列(前者如在轨的Fermi空间望远镜,在纳米比亚的HESS、在欧洲的MAGIC 等; 后者如羊八井的ASγ多点取样阵列和ARGO全覆盖地毯式阵列)为工具,以寻找γ源为主要目标的'γ天文'在全球兴起至今未艾。 迄今,空间实验已找到千多个GeV级γ源天体,地面试验也找到了约百个之多的TeVγ源。但究其来源,它们都属于高能电子源,而非真正的宇宙线源。现在,包括我国羊八井在内的一些著名EAS实验基地正在实施在阵列中添加大量大型μ子探测器的计划,以便能高效地挑选出γ引起的EAS, 从而降低本底、提高灵敏度,在100TeV能区避开超高能电子(在其源区光子场中的的逆康普顿散射)产生γ的机制,而确保找到的γ源就是宇宙线源(源于超高能质子在源区核作用产生的π0衰变),从而开展对具体宇宙线源的长期持续的跟踪研究。 初级宇宙线粒子进入地球大气,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多次相互作用,会产生广延空气簇射,一个原初质子会产生上百万个电子和其他次级粒子,用高山和地面的探测器探测和研究这些次级粒子,形成了研究相互作用规律的宇宙线高能物理研究、以及研究初级宇宙线能量和方向分布从而推断其起源的宇宙线天体物理研究。
科学家寄语 在本次讲座结束后,记者请谭有恒研究员给青少年朋友和有志于从事宇宙线研究的大学生们提些建议时,他说到,网络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虚拟现实,容易使人沉溺于其中,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使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所以,对青少年来说,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之余,青少年可以看看那些科普网站,学习科普知识。 人生的道路、科研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会发生。对于一个有成就的人来说,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要选对路子,找准方向,不能退缩和放弃。二还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谭有恒说,郭沫若先生是学医的,后来之所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所成就,也是得益于从小打好的稳固基础。 对有志从事宇宙线研究的大学生而言,学科背景要求是核物理、粒子物理、天文学等;还有一部分是技术人才的需求,如数据处理,信息这方面。其次要做到的是对宇宙线的研究领域要有兴趣和比较充分的认识,知道这个领域的基础工作和重要进展是什么。知道宇宙线是什么回事?人们如何利用它?目前国际国内上有哪些研究?研究中遇到什么困难?最后还是要打好基础,坚持下去,才能成为一名专注于科学研究的人。 8月15日上午,第32次国际宇宙线学术大会系列报告——赫斯报告会在高能所举行。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焕玉主持,高能所谭有恒研究员作了题为《宇宙线与高山观测》的报告。 宇宙线是一种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既是可以轰开原子核坚固堡垒的微观“炮弹”又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空间环境和太阳活动等宇观信息,是一种不请自来、普天同降的宝贵科学资源。自1912年赫斯乘热气球发现宇宙射线以来,研究宇宙线本身和萃取其携带信息的努力就从未中断过,中国科学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报告会和实验室参观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精彩的科普报告让公众认识了“宇宙线”这个神秘的粒子,同时亲临研究高能粒子的大科学装置现场,非常震撼。报告会后不少公众主动留下来与和谭有恒研究员一直讨论到中午,展示了对科学浓厚的兴趣。 本次报告会的圆满成功是高能所科研计划处、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大装置中心、所办等几个部门积极配合、团结协作的结果。高能所科技人员在进行国际交流的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高端科普的平台,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学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