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师姓名: 毕光明

 昵称503199 2012-04-05

毕光明,男,湖北浠水人,1982年7月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进修中国现当代文学,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进修班学习。1991年调入琼州大学,1993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洪子诚教授的国内访问学者。1998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9月调入海南师范学院。现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海南省重点(扶持)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责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主编。致力于当代文学的历史批判和诗歌小说杰作的解读,著有《文学复兴十年》、《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与姜岚合作)等,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的著作12部。已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现承担的课题有海南省社科联资助项目“海南当代文学史”、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社科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历史问题研究”、“华夏英才基金”资助项目“当代文学:现象研究与经典重读”等。主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思潮》、《新时期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等课程。 
二、学术职务 
1、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2、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3、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 
4、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 
三、获奖情况 
1、1996年10月,专著《文学复兴十年》获“明达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五届优秀成果奖”; 
2、1997年10月,专著《文学复兴十年》获“海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三等奖;  
3、1999年10月,获海南省作协“海南省文学(1988-1999)探索三十强”称号; 
4、1999年12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三等奖; 
5、2001年1月,论文《偏离与追逐:中国大陆的新时期纯文学》获“海南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 
6、2002年8月,获“海南师院最受欢迎的任课教师”称号; 
7、2003年2月,系列论文《从“伤痕”到“反思”》等获“海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 
8、2003年6月,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9、2006年5月,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称号; 
10、2006年11月,专著《虚构的力量》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0届优秀成果表彰奖”; 
11、2007年2月,专著《虚构的力量》获“海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三等奖; 
12、2007年2月,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四、科研成果 
(一)专著: 
1、《文学复兴十年》,25万字,谢冕作序,海南出版社(海口)1995年12月出版,2004年9月第2版。 
2、《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与姜岚合作),近26万字,洪子诚作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 
(二)编著: 
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115万字,佘树森、牛运清主编。1991年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三届优秀成果奖。本人任编委,负责新时期诗歌部分,计10余万字。 
2、《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任副主编,撰稿4万余字。 
3、《融合与超越:新时期文学与外国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撰稿1万3千字。 
4、《中学语文美育》,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任《纪实文美育》分册主编。撰稿4万余字。 
5、《爱我中华诗歌鉴赏》(近代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撰稿3万余字。 
6、《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当代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撰稿1万余字。 
7、《中国历代名胜诗文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撰文2篇。 
8、《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本人任怀古咏史类主编,撰稿18篇。 
9、《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出版,任副主编,撰稿6000字。 
10、《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参编,撰稿2万5千字。 
11、《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出版,任编委。 
12、《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参编,撰稿3万5千字。 
(三)部分论文代表作: 
1、《北岛和他的诗歌》,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黄石)1985年第4期。 
2、《现代小品文盛衰刍论》,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黄石)1986年第6期,《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海)1987年第1期摘转。 
3、《角度.尺度.透明度:读洪子诚的<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载《文学评论》(北京)1987年第4期。收入《未名湖畔书飘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4、《顾城:一种唯灵的浪漫主义》,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黄石)。收入顾乡著《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出版。 
5、《现代派与民族化——从新时期的“现代派”小说看创作家的民族化意识》,载《理论与创作》(长沙)1989年第1期。又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黄石)1989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1989年第5期全文复印。 
6、《人生实现与文学实现:王蒙审美意识的张力场》,载《当代文坛》(成都)1989年第3期。 
7、《悄寂的灵魂之旅,永恒的生命之歌: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载《名作欣赏》(太原)1989年第4期。 
8、《当代作家对举谈》,载《社会科学动态》(武汉)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1993年第8期全文复印。 
9、《王蒙、张贤亮: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载《文学自由谈》(天津)1993年第3期。《当代作家评论》(沈阳)1993年第6期转摘。 
10、《九死犹未悔:作为人格精神的“归来”作家群》,载《琼州大学学报》(通什)1994年第1期。 
11、《诗运十年:描述的整合》,载《海南师院学报》(海口)1994年第2期。 
12、《优势或局限》,载《南方文坛》(南宁)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1994年第12期全文复印。 
13、《握住感性生命的机杼:< 文学的本体世界 > 管窥》,载《海南大学学报》(海口)1994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价》(北京)1994年4月全文复印。 
14、《文体家:修筑散文的篱墙——刘锡庆的散文研究》,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北京)1994年第5期。又刊《海南师院学报》(海口)1996年第3期。 
15、《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载《文学自由谈》(天津)1995年第1期。 
16、《<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艺术》,载《文科教学》(集宁)1995年第1期。 
17、《<廊桥遗梦>:旷世情爱的双刃剑》,载《艺术广角》(沈阳)1996年第3期。 
18、《<赶车传>的思想史价值》,载《诗探索》(北京)1996年第1辑。 
19、《矜持的芦苇:何其芳与<回答>》,载《诗探索》(北京)1996年第4辑。 
20、《小女人散文大家谈》,与谢冕等合著,载《作品与争鸣》(北京)1996年第10期。 
21、《新时期文学人文精神的正体与变体》,载1997年4月15日《文论报》(石家庄)。 
22、《恪守天职——论杜红的诗歌创作》,载《南方文坛》(南宁)1997年第4期。收入《新加坡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武汉)1997年增刊。 
23、《天使镜像:作为诗论家的程光炜》,载《诗探索》(北京)1997年第2辑。 
24、《回到作品:对小说文本的返观》,与谢冕、洪子诚等合著,载《海南师院学报》(海口)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1997年第12期全文复印。 
25、《偏离与追逐:中国大陆的新时期纯文学》,载《资料与研究》(马来西亚)1997年总第30期。收入论文集《中国文学新走向:文学史闪光的二十年》,陈雪风主编,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1999年8月出版。国内刊《中国文化研究》(北京)1998年冬之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创作研究》(北京)卡片文摘(专题排列号XD4—1998.卡片发行号XD1999—215.)。 
26、《〈放声歌唱〉:抒情主体与历史形象的互训》,载《创作评谭》(南昌1998年第5期。 
27、《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化与写作的简化》,载《文学评论》(北京)2000年第4期。 
28、《女性文学:人性表现的陷阱》,载《花溪》(贵阳)2000年8月号。又载《百花洲》(南昌)2000年第4期。  
29、《从“伤痕”到“反思”——新时期文学回叙之一》,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2年第8期全文复印。 
30、《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新时期文学回叙之二》,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2年第11期全文复印。 
31、《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新论》,载《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3年第5期全文复印。 
32、《当代小说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3年第9期全文复印。 
33、《华南虎与半棵树—“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悲怆写作》,载《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34、《被修改的仁爱精神:杨朔散文中的悯农意识——以〈荔枝蜜〉为例》,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4年第6期全文复印。 
35、《沉沦灵魂的自我救赎—“七月派”三位落难诗人的悲怆写作》,载《南方文坛》(南宁)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4年第5期全文复印。 
36、《隐蔽生活的诗性书写》,载《名作欣赏》(太原)2004年第9期。 
37、《欲望时代的爱情病理分析报告》,载《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又载《名作欣赏》(太原)2005年第3期。 
38、《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教育》,载《文学自由谈》(天津)2004年第5期。收入王富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39、《人面桃花》,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0、《弱者复仇的白日梦——评莫言的〈月光斩〉》,载《名作欣赏》(太原)2005年第9期。 
41、《无药可治的生命之疼——评陈希我的〈我疼〉》,载《名作欣赏》(太原)2005年第11期。 
4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载《中文自学指导》(上海)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2006年第2期全文复印。收入《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2005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43、《纯文学极其研究的价值——对一种文学歧视的岐见》,载《文艺评论》(哈尔滨)2006年第2期。 
44、《让灵魂经历》,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5、《〈生死疲劳〉:对历史的深度把握》,载《小说评论》(西安)2006年第5期。 
46、《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7、《当活着失去理由——评<锦衣玉食的生活>》,在《名作欣赏》(太原)2007年第3期。 
48、《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载《南方文坛》(南宁)2007年第5期。 
49、《多元批评格局中的纯文学批评》,载《文艺评论》(哈尔滨)2007年第5期。 
50、《人世温度的一次测试——评苏童<拾婴记>》,载《名作欣赏》(太原)2007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