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是一生做不完的功课 ■郭琳 王建 清华大学教授方朝晖在其新作《儒家修身九讲》中指出,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本书中,作者立足于修身,指出儒家的信仰之路,即生活之路。 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是对人生价值的体认,是对人性本源的回归;修身,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成己成人之要,是治国平天下之基。仁德是人本性中的优良品质,人的任务是把它发扬光大,即“尽性”、“事天”,因此,用作者的话说,修身就是一种“内向用力”,以静坐来观心,以自省来明不足,以谨言来养德。 方朝晖在书中多次描述了现代人浮躁、迷茫的心理和疲惫的身体状态:“忽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事之中不能自拔;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难道当初为自己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方朝晖指出了现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但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古主义者”,他所倡导的“修身”也绝不是要现代人回到过去。方朝晖实际上是在用简单的语言、经典的故事和精辟的哲理引导人们“放下”自己的心。 现代社会在极大地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更多地弱化了人自身的能力,使人越来越外强中干。人需要依靠工具,并且人也在与工具的共同生活中被工具化了——人变得离不开工具,并且人也日益成为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然而,工具这个词通常是与“自由”、“平等”、“博爱”、“高贵”、“纯洁”、“尊严”、“个性”等人类大部分美好的理念相背离的。从深层次讲,因为工具是外在于人的,是不能够完全被人所掌控的,虽然现在我们可以随手将机器拆卸,但是机器统治人类的阴影始终深埋在人的心底。工具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方面,确切地说是改善人的物质生活的手段,但是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过多地依赖工具将最终导致人的分裂。人既面临着过度工具化的危险,也面临着心灵空虚的危机。 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修身并不教给人“应该”做什么,而是启发人“必须”做什么,因为修身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的心的过程,这个“必须”不是由外在的条件决定的,而是发自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着心的需要行事,这就是一种“内向用力”。在工具化的现代社会里,人外在的需求越多,离自己的心就越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散得无影无踪。同样,如果没有心灵的体验,物质的极大丰富也是枉然,就像失去了味觉的人品,尝饕餮大餐也味同嚼蜡。 《儒家修身九讲》的第一讲“守静”就告诉我们:静坐不等于气沉丹田,不等于白日做梦,不等于胡思乱想,而是“有意识地钻进自己的心里”。继而,方朝晖又将“存养”、“自省”、“定性”等内容写进书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读完了这本书,读者的心灵就能够得到充分成长,还是如其开篇所言:“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 (《儒家修身九讲》,方朝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