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问道2011 2012-04-05
1北涯遗址 古遗址:北涯遗址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北涯庄,北临孝妇河,地面平坦,形状不规则,面积9万平方米,被张周路分为南北两部分.文化层厚1.2米。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盘、红陶罐等残片和宋代碗等瓷片。该遗址对研究孝妇河流域文化聚落分布有一定历史价值
2管家庄遗址:管家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管家庄村南,属平原遗址,东宽西窄,东西长约2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内涵单纯,发现遗物有汉砖、瓦,宋瓷碗残片等。
3大柳行遗址:大柳行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大柳行村南,北临村落居住处,南临姜家庄水渠,南北窄,东西长,呈长方形分布面积约50000平方米。地表暴露标本有罐、鬲、板瓦等器物残片,根据采集器物标本特征分析,该遗址应为商周至汉时期的文化聚落址。
4蝎子沟遗址:蝎子沟遗址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刘家村东北500米处,董永山北坡缓坡处自南向北延伸降低,一条干沟贯穿遗址南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25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现遗址表面为麦田和果园,从干沟断面发现遗物较多,采集标本主要为汉代豆柄、陶罐口沿残片等,据村民介绍,在此处耕作,有时会挖到红烧土及陶罐等,分析为一处含窑址的汉代遗址。
5仁和遗址 古遗址:仁和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仁和庄村北150米。为台地遗址,北高南低,南北长480余米,东西宽140余米,面积约68000平方米。南距范阳河1000米,遗址中部有西南、东北向水渠穿过。遗址地表采集有龙山文化鼎足,鬶足、陶罐残片、商周陶罐残片,汉代陶片及唐宋瓷器残片等器物标本。为该地区遗址分布、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6官三元遗址:遗址位于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东北2.5公里处的官三元村,范阳河与焕然河交汇处南岸。遗址大部分被官三元村及其厂区所覆盖,遗址大约呈三角形,南部宽450米,南北长约800米,分布面积约200000平方米,所暴露文化层深浅不一,厚约0.5--1.5米,采集标本有陶器、瓷器残片,分属龙山、周代、汉代、宋元等历史时期。遗址南部另有明末清初古干道一条和石桥一座,桥呈东西走向,石桥整体已埋于焕然河水面以下。
7环青院:环青院位于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水磨头村南,明代原址为寺庙,后败落,被淄川著名书法家张中发购置并扩建为花园,现存建筑为50年代破坏后原址重建,院落南北长19.4米,东西宽19.4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两栋共6间,北一栋为菩萨庙,南一栋为关帝庙。墙外有明代古槐一株,东南40米有泉水一眼,名淘米泉。
8周村古城墙:周村大街街道和平社区、永安街道朝阳社区 段残留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大街办事处和平社区,呈南北向,长57.5米,高5.6米,厚6.5米,位于淦河流经和平社区之东岸,现有28曾夯土,每层厚约17厘米,为黄土、石夹石块夯打而成,从土质、土色及所夹石块大小看,北段突出部分略晚于南段,北段残墙位于千佛阁涿河东岸,南北长260米,高4米,厚0-50厘米,夯筑而成,现为居民住宅围墙。据《周村区志》载,北墙筑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历三年建成。
9灯塔清真寺:灯塔清真寺位于淄博市周村区永安办事处灯塔社区,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后经多次修建,现保存清真寺大殿一座,大殿门楼一座和附带两个便门,阿訇宿舍一栋,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殿东西长17.3米,南北长13.5米.大殿门楼上悬“清真寺”匾额,大门一明两暗,座西朝东,按照古代状元府的形式建造,门两侧有威武雄状的石狮,原雕有牡丹花图案的上马石已不见。
10顺河街21号鸿华永织布厂旧址:顺河街21号宅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千佛阁社区,是一处清代居民建筑,西距淦河直线50米,周围为居民住宅.坐西朝东,东西长37.5米,南北长17.5米,总建筑占地面积为650多平方米.一进两院,西院为两层楼房,东院单层平房.青砖、石、木质结构,均为硬山顶,灰瓦和红瓦盖顶,红瓦为后修缮所换,现有居民住在里面。
11顺河街清代民居建筑群:顺河街32号宅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千佛阁社区,是一处清代民居建筑,院中建筑有一极为典型的鸳鸯楼,东西为两厢房,南房及侧房组成四合院结构布局,青砖、石、木质结构,均为硬山顶,灰瓦盖顶,部分房顶换为红瓦,东西长24.8米,南北长17.2米,总占地面积425平方米,共10栋房屋。
12瑞蚨祥旧址:瑞蚨祥旧址位于淄博市周村区朝阳社区,是一处清代建筑,青砖、石、木质结构,硬山项,灰瓦盖项,现存一栋房屋,建筑占地面积98平方米。房屋东西长19.5米,进深5米,瑞蚨祥始建于清晚期,由章丘旧军镇孟毓瀚之子孟传山创立,主要经营绸布,所以又称瑞蚨祥绸布庄,1896年,孟传珊之子孟雒川将周村泉祥总号和瑞蚨祥总号迁往济南估衣市街,周村成为分号.
13万家明清古建筑群 古建筑:万家村是明清宦官世家毕氏家族的居址,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毕氏八支家祠、菩提庵、老家庙、白业堂等四处建筑,八支家祠为毕道远奉祀毕肃修建,现经毕氏后人重修辟为毕道远纪念馆,祠中现存高珩撰沈荃书丹李文熙墓志,此祠高约8米.菩提庵始修于明末清初,后经毕道远重修,现庵之西墙嵌有毕道远手书,重修菩提庵碑记.前建文昌阁,白业堂为毕廷伍建,老家庙为毕木建,皆为奉祀毕氏祖先.
14韩家窝天主教堂: 韩家窝天主教堂位于周村区南郊镇韩家窝村内,建于清末民初,南北向大堂2座,小房屋一组,其中西大堂为神甫及信徒学习休息室,东大堂为信徒礼拜大堂,解放前为教会活动场所,解放后作为村大队办公室,文革期间作为村委办公地点,1979年迁出至今,为周村教区所用。现存天主教堂外观上几经翻新重修,但基本结构尚在,为中西结合式建筑,石砌基墙约1.3米,石材原料来源为金山,村民俗称金山石。
15山东第二耐火材料厂工人俱乐部
16复兴庵:复兴庵宗教建筑群落,位于周村北郊镇太平村东北孝妇河西岸,原由复兴庵、七圣堂、文昌阁、菩提庵、武圣祠、桃花庵等宗教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辛亥革命后,这一片宗教建筑被用作学校,但神像依然存在。解放后,经历历次运动破坏,至今尚存复兴庵一处和清乾隆六年复兴庵碑记、清同治十二年石碑等三通,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2004年12月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暂保单位。
17炳灵公庙:炳灵公庙位于王村镇王村村东门里大街路北,庙门向南,占地五亩,二进院落。主殿五门,供奉炳灵公塑像。殿前东西廊各四间,塑有十八罗汉,七十二地煞。东南角为三宫阁楼。西与关帝庙相临。此处古刹百年之前与王村西门另一处寺庙大兴教寺(禅林寺)同为山东名寺,此庙初建于何时现已无考,明清两朝重修过。炳灵公为泰山神的第三个儿子,岱岳之储君。赞襄阴天子(阎罗)专司鬼篆,即专管人们生死薄的阴官。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公正无私、不徇私情的神。所以,人们祈求他赐福祛灾,保佑一方平安。因为王村地处长白山南麓,长白山为副岳,也是泰山神的领地,当地人就在这里为炳灵公修建了行宫,请他护佑王村的百姓。据传说,明崇祯年间王村西铺人户部尚书毕自严,率兵平四川彝民判乱时,炳灵公曾在暗中相助,取得了战争胜利。毕自严为谢神恩,曾捐资大修殿宇,为炳灵重塑金身。这是一处我国地方神信奉的典型标本,在全国独一无二,有重要的文化、文物价值。2004年12月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暂保单位。此处庙宇近50年来逐渐败落,大部分建筑坍塌,现仅存西配殿和三官阁。
18周村基督教堂:位于城区丝市街663号,1998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暂保单位。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提供的方便条件,于1886年派遣牧士提摩太带领一部分传教士先到山东沿海的登州、烟台两地建立基督传教基地。浸礼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到山东省传教的主要是这个派别,他们立足稳定后,深入到内陆青州、周村、邹平等地进行传教活动。清代的周村,是一个有名的商业中心城市,以生产丝绸、布匹等享有盛名。1886年,传教士尉兰光在周村北门里玉皇阁前,赁到一所客栈的房子作为传教活动场所。发展的周村第一个基督教徒叫殷觉,殷觉又介绍了徐良德等入会,基督教会在周村的传教活动正式开始。至1898年,周村的信徒已超百人,1904年,周村辟为商埠,胶济铁路同时竣工开通。为扩大布道范围,商德成于1911年在周村东门买到地基一处,立即开始修建周村基督教会大礼堂。1913年4月竣工。此礼堂可容千人左右,直到今天不但是周村基督教会的中心,也是基督教淄博市区会的中心。为进一步扩大教会影响,商德成请人设计修建了复育医院,后又扩充建设了护士学校,成为胶济铁路上的唯一规模较大的正规医院。1914年,基督教周村青年会成立。
19周村天主教堂:周村天主教堂位于城区马路街 61号,1998年6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暂保单位。周村天主教最早在南郊的韩家窝村,传入时间约在1876年,在此之前,韩家窝原有7户参加“一柱香”道会门。他们因见到了同是一个信仰的临淄人刘秀才放弃了“一柱香”改信天主教,也慕名学习而在一起改信了天主教。周村城内的教徒大都是在修筑胶济铁路前后,由桓台宗王庄、邢家庄、郇召村,以及淄川和邹平等地搬往周村定居的,他们大多以卖估衣和做小生意为生。1883年,韩家窝教徒集资修建教堂。1900年,义和团反帝排洋斗争的风暴席卷全国。一战后,周村教区形成。1925年,周村教区美国传教士杨光被任周村监牧区主教。1930年,天主教会在韩家窝修建了一小修道院。1937年,教区升级为宗座代牧区,杨光任主教。1948年,周村解放。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周村天主教会恢复宗教活动。1966年,宗教生活和爱国活动被迫停止。粉碎“四人帮”后,教堂开放,教会房产落实。
20韩家窝明清石刻:韩家窝明清石刻位于南郊镇韩家窝村北、大埠山南,2003年7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暂保单位。周村韩家窝村韩氏,有记载的先祖可上溯至明初,至明末已成为地方大族。明万历二年韩萃善考中进士,授官常州府推官;其弟韩取善明万历五年又考中进士,任工部主事。此后韩氏子孙连考皆捷,至清初,号称七十二显官,各处建有府第七十二处,现村中仅存两处楼阁。韩氏墓地在村东墨水河畔,枕棘山之阳,风光秀丽,气象不凡。当年,墓林面积达百亩,松柏等到名贵树木数千株。村中有韩氏宗祠,解放以后陆续毁掉。1966年“文革”时,坟墓碑碣及各种古建筑破坏殆尽。所幸为修村东墨水河桥,将明、清四通古碑放倒做了桥面,得以保存至今。2003年清明,韩氏后裔在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将古碑重新树立在韩氏祖莹遗址。四通古碑分别为:明万历圣旨碑、顺治八年圣旨碑、褒奖韩源圣旨碑、王铎撰文褒掖贾氏碑。
21凤凰山船沟遗址:凤凰山船沟遗址位于周村南郊,淦河流经凤凰山西侧,与凤凰山下注之水交错汇集,将山脚下的黄土层冲刷为十几米深的纵横交错的沟壑网带,形成了多个刀削壁立的土台子。北河东村西有一河叉形似木船,乡人唤作船沟,船沟与淦河交汇处形成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的河边高地,前几年村民在这里取土烧砖,挖掘出大量上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下至秦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以龙山文化存积为主。还有几处烧制陶器和窑炉及几处墓葬。根据面积和文化层分析,这里应是一处较大规模的古人聚集部落,这个高台北半部分属于邹平县,南半部分属于淄博市,北部土层已经用尽,文物随出随破坏。
22光被中学办公楼:光被中学办公楼位于周村城区,1988年6月和2002年6月两次公布为高级重点文物暂保单位。光被中学,1905年由英国基督教会创办,是周村较早的现代教育学校。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淄博市第六中学至今。解放前,在山东中部一带,这所学校是颇为有名的。原有教堂两座、教室28个、教师学生宿舍百间、布道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建筑,随着校舍改造,大部分已经破坏。现存西式主楼、教研室和旧教室等遗迹。
23培德中学教学楼:培德中学教学楼位于城区站北路驻军院内,1998年6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暂保单位。培德学校由美国人主持的周村天主教会建于1931年,原位于周村东门外马路街,分南、北两院。1933年新校舍竣工,计楼房120间,平房58间,设男、女两个分部,男子部在北院,女子部在南院,共12个小学班。学生来自周村、长山、桓台、邹平、博山、蒲台等地,多是教友子女。校长由周村本堂神甫兼任,老师大部分是修女或神职人员,课程有国语、算术、英文、自然、音乐、图画、体育及宗教课。学生每周都要参加礼拜活动。
1936年8月,学校增设初中部,改称长山县私立培德初级学校。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初中学制三年,一、二、三年级男女各一班,共讲六班,每班学生30人左右。1947年,解放周村时,培德中学师生去济南。1948年3月,周村解放,该校恢复,设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学生300人左右。当时学校管理体制仍为私立。1952年,张周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私立培德学校,先后改为周村马路街小学、张周市第七中学、东门外小学、淄博师范附属小学,淄博市周村区第一中学(迁往油坊街)。
24萌山寺:萌山寺,萌山古时候最大的寺院是萌山寺。萌山寺原在萌山西麓,座北面南,拥有五个院落,众僧近百人。萌山寺据说最早建于宋代,历代都有重修。主殿为大雄宝殿,立于9级石阶之上,3大间殿堂,前面有6根红色立柱,顶覆金色玻璃瓦,飞檐斗拱,高大雄伟,金碧辉煌,为地方一大名胜。大雄宝殿内正中供释加牟尼木制雕像,两侧是各位菩萨。后面是弥勒佛殿,规模稍小,供大肚弥勒佛像,屋宇整肃,也非常恢宏壮观。东院靠近山崖为药王殿,供药师菩萨,两侧立有历代十大名医塑像。东墙下有一泉池,山石上刻“圣水泉”三个大字。泉旁的山石中有一浮雕石像,人称石佛爷爷,又叫石大夫爷爷。据说,谁家中有病人,只要诚心拜求石大夫爷爷保佑,再取用泉水给病人服用,可以治百病。后来,这里成为香火最多的院落,甚至有的人叫这里为圣水寺。西院是观音菩萨殿,供眉清目秀的观世音菩萨立像。西殿供送子娘娘,有许多小孩子的泥塑小像,又称娃娃殿,是少妇们经常光顾的殿堂。其他院落为僧人居住,或是客房。每逢寺中有法事,或是庙会期间,前来烧香拜佛或是展拜浏览的客人络绎不绝。更多的是从百里之外前来求医的人,客房里往往接待不过来,解放战争中,寺庙逐渐颓废,现已重修。
25马耀南烈士故居:马耀南,又名马方晟,长山县北旺村(今周村区北郊镇北旺村)人,与马天民烈士、马晓云烈士为亲兄弟,被称为“一马三司令”。 马耀南烈士有一子一女,子马立修,71岁,现为北旺村支部副书记兼村会计;其姐在北京工作。三烈士老宅为一院落,现马立修老人居住,宅院位于村南,现有房屋十五间,原都是草坯房,后将房顶换成了瓦。马耀南烈士少年时在周村文昌阁高等小学学习,1924年从济南省立一中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3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3年回乡任长山中学校长。1937年12月,马耀南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率众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将第五军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二师,马耀南任师长,姚促明任政委。同年11月,部队在邹平整编,马耀南被山东省委正式任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22日,部队在移防桓台牛王庄时,误入敌人埋伏,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其英灵长眠在周村城东南大埠山革命烈士陵园。
26石氏庄园:位于于北郊镇大七村,是由石廷绪、石廷升、石廷继弟兄三人在清末民初年间兴建的,距今约120年历史。现存大门2个,院落9套,房屋100余间,占地16亩。西侧有围墙,大门两侧墙上有栓马桩,屋橹下面有吊灯笼用的环子,有三处影壁墙。房屋高约4米,滴水檐探出40—50公分;;屋顶厚约40—50公分,饰有张嘴兽,铺有青瓦;墙体厚约50余公分,内层为坯,外层用石灰和青砖砌成,两层之间用铁橛固定。据大七石氏第四代传人石毓秀介绍,原石氏庄园共14套房子,按自东向西为石廷绪5套、石廷升5套、石廷继4套。一个四合院为一套,每套都相通相连。石廷绪5套房屋现改为棉织厂,只留存有门楼1个。石氏庄园东约20米处,其孙石乐亭修建了家庙,占地约200平方米,现仅存东屋3间。现在,整个庄园绝大部分为区粮食局大姜粮所所有。庄园部分房屋瓦被改造,门窗被堵或改造。
据大七石氏第四代传人石毓秀介绍,大七石氏原级籍北郊镇大姜村,其曾祖父石孔模因家庭生活贫困,被过继给大七尚姓作义子而迁入大七村。石孔模之子石廷绪、石廷升、石廷继由经营镜子、簪子、帮腿带妇女小饰物发家。后在潍县(潍坊市)开办了门号福诚义。石家兴旺发达后,三兄弟在大七村兴建了石氏庄园,并恢复了石姓,编入了大姜村石氏家谱。为感谢尚家的养育之恩,在庄园南侧为尚家修建了房屋,现已拆除殆尽,无从查找。大姜石氏是古代的官僚之家。据大姜石氏家谱记载,始祖中意公曾任明朝南汝宁知府。康熙年间,石曰琮(中意公11世孙)考中辛末科举进士,官居平凉知府、福州知府等职。其孙石予遵也曾担任福州知府。大七石氏后代石绶怍(又名石印清,石廷继之子),解放前曾担任周村商会会长,石乐亭(石迁升之子)曾任灵峰学社社长等职。另据大姜石氏传人介绍,大七石氏在周村有著名的八大鸿(鸿昌泰、鸿昌义、鸿昌福、鸿昌元、鸿昌久、鸿昌恒、鸿来福、鸿源)商号,部分商号位于目前周村大街;大姜石氏有六大瑞(东来瑞、玉来瑞、月来瑞、福来瑞、东升瑞、东增瑞)位于大姜村。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因素,现已无从查找。
27三星庙:位于周村城区南下河鱼子沟河畔,1988年6月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庙规模不太大,院中有一古井,大殿原供有福、禄、寿三星神像。据庙中现存同治三年重修三星庙碑文记载,此庙初建于清康熙末年,经嘉靖、道光年两次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攻占周村,因庙中驻兵,受到严重破坏。周村商民于同治年间重新修复。今天的庙貌是光绪三十一年重修后的规模式样,大门匾额是楷书“三星庙”三个金字,仍清晰可辨。门厅东西墙上砌有清同治、光绪年间重修时的碑文,损坏不大,庙的西北侧,原建有一小殿,名“泰山行宫”,现皆成居民住户,庙中东、西厢房及两厅,仍完整保留了下来,亦为居民住房。
28董永祠:董永祠位于南郊镇马鞍山上,刘家村东,由董永祠、槐荫树、槐荫书院三个组成。董永祠,又称董永庙,孝仙祠,初修年代不可考,仅存有明代重修的记载;槐荫树在董永祠北不远的十字路口旁;槐荫书院在董永祠西侧一院,是当时长山县最高学府之一,更因明末清初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鸿训、刑部尚书李代熙等一批显官在此攻读、京试得第而声誉鹊起。院内原存有刘一相(刘鸿训之父)、曲迁乔(刘鸿训之岳父)、韩取善、韩萃善四进士题诗碑两通,现存于淄博市博物馆;董永墓位于南郊大埠山南侧,2004年底,周村区文化旅游局在原址恢复该墓,并立碑,2005年3月对墓区周围进行了植树绿化。

29董永墓:周村区南郊镇韩家窝 墓葬位于周村区南郊镇韩家窝村东北约500米,坐北朝南,墓葬封土直径8.8米,高约2米,四周为砖砌护栏,墓前有2004年重立“汉孝子董永之墓”石碑一通,墓葬据清康熙《淄川县志》记载:“城北阿里庄东有古冢,相传为孝子董永墓。”据考证“阿里庄”就是现在的韩家窝村。董永西汉时人,出身于千乘县(今淄博市高青县高城镇)贫民家庭。自幼丧母,与父相依为命,父死后,无力安葬,卖身为奴换钱安葬,卖身葬父的事迹越传越远,流传至今。
30毕自严墓:毕自严墓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大黄埠村东北部,原墓按当朝最高规格葬制,石兽、石翁仲俱全,栽植松柏数百株,现墓封土已平,仅留残迹。毕自严(1569--1638)为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工部员外郎中、淮徐道参议、太仆寺卿、右都御史并户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等。卒于崇祯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死后五年,顺治赐谕茔,迁茔于黄埠村西,故不在毕氏墓群中。毕自严著有《石隐园诗文藏稿》等,王村镇西铺存留毕自严部分故居,蒲松龄曾设账毕府三十多年,教毕自严后代读书,《明史》有毕自严传记。
31李家疃明清古建筑群:李家疃明清建筑群位于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主要是明清时期王氏家族的住宅和花园遗址,共有九个院落,数百间砖石结构的房屋,其中有古楼房三座。这些房屋建筑特点各不相同,极有观赏和研究价值。现存有住宅、花园、书房、闺房、门房、楼阁、厅堂等。因大部分都是砖石结构,用料讲究,施工质量上乘,所以保存比较完整。建筑风格在北方传统基础上,吸收了江南的建筑特点。
32武亚元古建筑群:武亚元古建筑群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主要是明清王氏家族的住宅和花园遗址。这些房屋建筑各不相同,极有观赏和研究价值。现存有住宅、花园、书房、闺房、门房、楼阁、厅堂等。因大部分都是砖石结构,用料讲究,施工质量上乘,所以保存比较完整。
33逢陵故城遗址:逢陵故城遗址位于王村镇东南2.5公里处,北临青阳河,东临冲山山脉,南临凤山山脉和011省道,属丘陵冲积平原。遗址东西长13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断崖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和包含物,采集有龙山文化的红陶鼎足,商周陶罐、鬲,汉代陶罐、砖瓦等残片,以及宋代瓷器残片等。
34水磨遗址:水磨头遗址位于周村区萌水镇水磨头村东南200米,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载: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5米,采集有龙山文化白陶鬶、素面黑陶鼎等残片。本次普查本遗址为台地遗址。西临范阳河,南部宽100米,北部宽150米,南北长约200米,面积2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遗址地表采集遗物有龙山文化陶罐、陶豆鼎足、鬶足、商代陶鬲、陶罐等。遗址北部破坏严重,该遗址为龙山、商、汉代文化聚落址。
35石佛遗址:佛遗址位于周村区南郊镇石佛村西,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遗址面积约遗址面积1万平米,堆积厚约1.2米,采集有龙山文化石刀和泥质磨光黑陶杯、白陶鬹等残片。本次调查:遗址呈三角形状,北部宽约100,南北长约15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地面采集遗物稀少,采集标本战国陶瓮残片、汉代陶盆与板瓦残片等,为一处高埠遗址。
36双枣遗址:遗址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双枣村北。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载:“北郊镇双枣树村北,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6米。断崖处暴露有灰坑。采集有龙山文化白陶鬶、泥质灰磨光黑陶杯、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汉代泥质灰陶豆等残片”。本次调查,遗址地势与村庄平,东北部、东部为池塘沟壑。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长约120米,分布面积约为21000平方米.表面遗物丰富,采集的遗物有龙山文化砂岩石镰残片、夹砂红褐陶陶鬶足残片、泥质灰陶内外磨光陶罐口沿残片;商代夹砂灰陶陶甗残片泥质灰陶上素光、下绳纹陶罐残片;西周泥质灰陶平沿粗绳纹陶鬲口沿残片、夹砂灰陶足尖微外撇鬲足;春秋泥质灰陶尖唇直口鼓腹罐口沿、泥质灰陶敛口方唇大罐口沿;战国泥质灰陶直口浅盘豆;汉代泥质灰陶宽凹弦纹绳纹板瓦残片;元代白釉黑花大碗残片.沟壑断面显示文化堆积厚1米。
37汇龙桥:汇龙桥位于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道办事处灯塔社区。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载:汇龙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七孔石拱桥,东西横跨淦河。桥面平直,宽6.50米,长35.70米,高5米。劵面石拱顶部雕龙首,中孔劵顶南北均有题“汇龙桥”的横额。桥面两侧置栏柱和栏板。栏板上浮雕仕女、花卉、寿桃、龙珠、瑞兽等画像80幅。本次普查同二普资料相同。该桥整体保存较好。
38淄博市烈士陵园: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周村区南郊镇尚庄村东南大埠山上.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载:“丝绸路街道工农二路东首,1948年。陵园长25米,宽310米。坐北朝南,水泥牌坊仿古大门。内有塑像、周村解放纪念碑、骨灰堂、烈士纪念堂、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和烈士墓。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八路军渤海军区第六分区副司令员马晓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独立营营长马天民等359名烈士安葬于此。”本次调查,1999年建成,依山而建,坐南朝北,2000年3月更名为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67000平方米,陵园分为三部分,即办公游览区、纪念广场区、烈士墓区。主要建筑物有周村解放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堂、南疆烈士碑、烈士墓碑及各组群雕等。其中烈士墓456座。为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爱国遗址:周村爱国社区南
40皇姑顶遗址:周村皇姑顶遗址位于周村区萌水镇水磨头村南50米。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载:遗址年代为龙山、商周、汉代,面积约3.75万平方米。1988年试掘,文化堆积厚约4米。断崖处暴露有灰坑。出土及采集的龙山文化陶片以素面黑陶为主,可辨器形有鼎、镂孔豆,以及石刀。另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鬲、泥质红陶簋、泥质灰陶豆,汉代灰陶豆等残片。本次调查:遗址为台地遗址,大体呈梯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东南部临范阳河,临河断崖处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地表采集标本有商周时期陶罐等器物。本遗址为龙山、商周、汉代文化聚落址。
41商家遗址:遗址位于周村区南郊镇商家庄东部。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载:“南郊镇商家庄东,商~周、汉。面积约2.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米。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汉代灰陶罐、灰陶鼎、绳纹砖等残片。”本次调查,遗址南临范阳河,呈东南走向。遗址中心为台地,向南逐级递减,中部东西、南北两处断崖将遗址自然分割,东至苏孔庄墓地东部边缘,南到河滩果园,北入商家庄村民用地50米,西至商家庄民居,总分布面积约37415平方米,略呈方形。采集的遗物有龙山文化泥质褐陶鼎足;西周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鬲;东周泥质灰陶盆、器片;汉代泥质灰陶瓦当。从断崖文化层看,文化堆积最厚约2.5米,东部厚约1.5米。遗址应为龙山文化至汉代的文化聚落址。
42燕翼堂:燕翼堂建筑群位于大街街道办事处长安社区十字胡同,共有13个院落,33栋房屋,石砌墙基,砖砌墙体,抬梁式建筑,或硬山顶,或平顶,有一层和二层之别,大部分一门二窗,部分有廊柱和月台,计有105间房子。早在当年十字胡同范围均为燕翼堂所属的连片数通宅院,宅主王氏清初开始开始做药材生意,生意兴隆后其5弟相继有做知州,知其等官职,成为官僚家族。宅院为当地有清一代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宅院建筑,至清末家庭境况败落。私房改造时期,收归国有,之后的20年改建、扩建、新建工程不断,致使宅院存留少了许多,存在公房和私房两种性质,一户一屋。四合院形式的再分割,其中保存较好,档次较高当属市保燕翼堂和东河底8号院。
43魁星阁古建筑群: 魁星阁古建筑群位于周村区大街街道办事处长安社区银子市街南首,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整个院落呈梯形:由碧霞元君殿、魁星阁、观音殿三座反映不同宗教文化的殿宇组成,魁星阁是一座不同于传统建筑模式的坐南朝北的庙宇,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三座建筑均为传统硬山顶,灰瓦盖顶,砖、木、石结构。院墙嵌有“大清咸丰二年创建魁星阁记”石碑。1997年被确定为淄博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