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贡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问道2011 2012-04-05

1
荣县铁炉嘴冶铁遗址是“荣州贡铁”的冶炼遗址,唐代即见诸史籍。该遗址分布较广,长约500米,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炼铁炉一座,基座为长条型耐火石,表面光滑坚硬。炉内及遗址中心地带有大量的炉渣、未经熔炼的铁矿石、红色烧土块及许多未燃尽的木炭。此外,在炉外壁断层上发现有许多深嵌其中的小块铁片。从遗址层位看,文化层没有明显的变化,初步推断为以铸造为主的汉代冶铁场。铁炉嘴冶铁遗址是自贡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代工业遗址,对研究汉代自贡地区冶铁生产的发展状况及冶炼技术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自贡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
后龙山摩崖造像为唐代摩崖石刻造像,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7300平方米。共3龛,分别为弥勒坐佛龛、鬼王龛及舍利塔龛。三龛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其中的弥勒坐佛造像通高6.33米,头饰螺髻,耳坠大环,双手佩环,于胸前结法印,造型独特,为荣县仅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3
龙洞摩崖造像是我市为数不多的摩崖石刻,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县大佛”,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真如崖“啸台游赏”和龙洞“龙湫夜月”均为荣州12景之一,陆游、赵熙、柳倩等古今名人对此多有题咏。“荣县龙洞摩崖造像”和“荣县大佛”,无论是自然山崖、历史文脉,还是保护利用均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4
武官大佛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宋代摩崖造像,衣饰有一定特点,对研究宋代时期佛教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5
玉泉寺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由门房、厢房、正殿组成三合院,正殿五柱四间硬山式屋面,檐柱柱础为象狮石雕、殿内为石柱抬梁式(五架梁)梁上有彩绘。山墙为台阶式风火墙,立面门窗因作村办公室有一定改动。该寺保留较完好,对研究当地文化、历史有一定价值。


6
墓主人身份为墓葬历史与人文价值之所在,黎学贵墓现有资料只能说明该墓主是一贵族子弟,若能考出其家世家族之概况则更为完备。该墓形制完整,墓碑墓表雕刻精美,是川南清代墓葬文化代表之作。


7
荣县钟楼为民国初年的西式建筑,系为勉诫全城人们珍惜时光而建,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


8
青阳洞又名朝阳洞,为一天然洞穴,洞高约12米,宽约25米,深约30米,洞口左侧10米,距地面15米的崖壁上镌刻“青阳洞”三字,楷书,字高2.94米,宽2.6米,为县人郭宏典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题;洞口右侧崖壁刻题记一则,楷书,竖写,每列4字,共11列45字,字高0.5米,宽0.18米,为县人张国熙所题;洞内左侧崖壁阴文篆刻“朝阳洞天”四字。有一定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9
大观桥牌坊仿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四柱三开间,通高6.35米,面阔4.4米,牌坊五架屋檐滴水,牌坊上浮雕有戏剧人物、花卉虫鱼、宝剑书卷、村落住宅等,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对研究荣县人文历史及清代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10
熙和居民居建于清末民初,临街为商铺,两进三院的四合院布置,有门厅、瑞蔼华堂和后面主房,南侧有偏院,部分建筑有阁楼,全部为七房四天井,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整个建筑建造规整,布局合理,保留完整,环境幽雅。木雕雀替裙板,格扇门窗工艺精湛,屋面灰塑脊朴素大方,是川南不可多得的民居建筑,有一定科研、文化价值。


11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先生故居在富顺赵化镇西街,为一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屋顶,竹编墙的临街民居,面阔一间,进深22.1米,临街处为一楼一底。现木梁架完整,屋内保存部分阁楼、窗格、裙板,是典型的川南民居。有部分改建(屋面,墙体)。刘光第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名人,保护好其故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肖家老宅是清道光年间川西南富商肖永州之子所建,原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其中一部分。建筑为三进三天井不对称的木结构穿斗式结构,大多为悬山屋面,风火墙为典型的川式马头墙作法,马头墙及门楼比例良好,壮丽美观。建筑布局严谨,楼上四周有四廊,房屋构架完好,外墙保持原貌,由于战乱部分建筑烧毁,后作为学校又对部分墙体门窗有所改变,但仍然是不可多得的、比较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
 
13
位于富顺富世镇神龟山上的钟鼓楼,建于1930年,是保留完好、比例优美的方形六层砖楼。大门中英文题刻楹联保留完好,其砖砌窗楣作法,有巴洛克风格,是建筑细部构造作法中洋为中用的一个例证。


14
长滩帝主宫建于清代,位于长滩镇东街政府大院内,原为供奉土地菩萨庙宇,现仅存正殿,为五开间木结构穿逗式与抬梁式结合的单层建筑,悬山屋面。保留较完整,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5
长滩刘家祠建于清代,原呈四合院布局,现仅存正厅一间,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逗式,山墙为台阶式马头墙,梁架、云敦保存基本完好,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6
位于富顺赵化西街的培村中学门厅建于清道光26年(1864年),以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先生之名而建,现仅余门厅及两侧厢房,为重檐歇山、下面断开的门楼作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应修复屋面毁朽部分及斗拱,抢险排危,整旧如旧,永续利用。


17
建于清末的狮市袁家大院,平面呈T字形,两进院落,随地形前低后高,正房与厢房布局完整,特别是后院前的砖门楼雕塑精美、保存完整,门楼的石门框及石制雀替比例完好,房屋梁架基本完整,是川南民居中保留较好的门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8
碑山一洞桥为我市现存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它结构完整、造型简洁,实用功能强,保存基本完好,还有一些简单装饰,是了解我市明代社会、经济、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


19
石海螺石坊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结构完整,体量较大,雕刻精美,字迹清晰,保存基本完好,与我市其它牌坊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20
石磐寺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为我市现存不多的明代石坊之一。它结构完整、造型简洁,保存基本完整,是了解我市明代社会、经济、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


21
解放初期,参加征粮剿匪牺牲的137名烈士遗骸葬于此地。富顺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在五府山上修建烈士陵园,集中收葬分散在全县各处的烈士遗骸。整个陵园布局严谨,气势浑雄庄严。


22
赵化顿邱世笫当铺修建于民国初期,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该建筑布局规整、结构紧凑,建筑精美、独具特色,是我市目前唯一发现的当铺民居。


23
怀德白塔似为宋代建筑,为密檐式白色方塔,坐东北向西南,现存方形八层,塔身条石建造,表层抹白灰,通高9.6米,塔基边长3.42米,高0.5米。20世纪60年代在塔顶上装嵌红色铁皮五角星,底层门洞墙石刻有人物、龙、花草等图案,塔身现存有文革时期标语。


24
关刀堤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形似大刀而得名。作为清代水利设施,起到了减缓河水流速、改变流向、减弱对河岸的冲击力、保护富顺县城城基的作用,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水利设施构筑物。

25
狮市古街道颇为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川南古镇的街市风貌、形制、建筑和民居,是研究和再现当时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极为难得的见证物。


26
“保障东南石刻题记”凿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记述咸丰年间富顺地主团练头目肖云笙(肖镛)在赵化镇压李永和、兰朝鼎农民起义军的史实,是我市现存为数不多的摩崖刻字,对研究清代农民起义及书法艺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7
刘本祠是贵州人民为纪念富顺人刘本功绩所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仅存正殿,坐北向南,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小青瓦屋面,墙体原为木结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8
古人有云:“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四川”。富顺西湖一泓碧水,四面青山,西湖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是富顺县城中心宝贵的城市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为全国全川所少见。西湖和四围的钟秀、神龟、五府诸山是一有机整体,“第一山石刻”、“刘光第墓”、“谢持故里”、“罗汉洞”、“读易峒”、“富顺钟楼”以及富顺县委内若干近现代建筑,都是与西湖同生共运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西湖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自然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9
狮市天后宫是福建商人在当地的会馆,由戏楼、南院耳房及正厅、两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戏楼、南院耳房、正殿木结构保留完好,左厢房毁损,屋身部分改造,屋面、屋脊有损缺。对研究狮市昔日商业、文化、经济、历史有一定价值。


30
虎头城遗址筑于南宋咸淳年间,是川渝地区现存不多的著名抗元古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5年已定为富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1
木桥沟水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我市仅有的两座中型水库之一,其大坝气势恢宏,建造牢固,不仅具有现实的社会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32
川主庙建于1860年前后,是四川人的同乡会馆,占地1750平方米,由戏楼、正殿,两侧厢房和大殿(已毁)组成的四合院,其平面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前低后高、构筑合理,特别是穿行戏台两侧的人行道更是利用地形,构思巧妙而实用。是研究清代川南民居特别是盐业历史不可替代的历史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3
卢德铭故居原为一正两偏的三合院,由于年久失修和不当改造,仅留土墙、串架式结构的部分正房和右厢房。卢德铭烈士是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1927年为掩护毛 泽 东等部队同志壮烈牺牲。保护维修好该故居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以免毁垮。


34
炎帝宫建于清道光22年(1842年),是盐业工人的同业会馆,正殿供奉炎帝及关公神位,与汇柴口古盐道毗邻。该建筑群落由大殿(已毁)、戏台,客廨、配楼,两条平行的中轴线、四个天井组成,临河背山,顺地形层层提升,是极富节奏的山地建筑,是川南民居顺应地形、因地制宜的佳作,也是研究自贡盐业历史的重要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


35
彙柴口原名内崖口、内柴口,是自明代嘉靖年间自流井大规模开发盐业以来逐渐形成的运盐通道和盐场所需竹木柴草出入通道,与昔时建于明代的上桥、下桥形成一个体例,是自流井开发和盐都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


36
漆树乐善坊小巧玲珑、雕刻精美,保存基本完好,特别是其碑文中记载了自贡著名盐商捐资修路等事宜,碑文中还出现了“自贡”字样,这是我市目前发现的有关“自贡”地名的最早实物记载,对研究清代自贡的盐业、盐运文化、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37
舒坪刘氏节孝坊建于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结构完整,造型简洁,保存基本完整,是了解清代社会风俗不可多得的实物。


38
舒坪李氏·吴氏节孝坊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系我市建造时间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为完整、雕刻较为精美的牌坊之一,是研究清代社会风俗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39
大安区三多古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重要的井盐历史文化遗产。三多古寨寨墙和寨内若干近现代盐商大宅遗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进一步作好相关调查和界定工作,将“三多古寨及近现代盐商大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40
牛佛万寿宫是清康熙前期江西客商修建的同乡会馆,1911年人为烧毁后,民国初期缩小面积加以修复,由大门、厢房正厅组成,正厅为三间硬山小青瓦屋面,两侧山墙为比例良好的典型川式组合式马头墙,正脊高大,装饰精美,檐口下部撑弓、格肩、吊瓜均雕刻精致,前后门木刻保留完好,整个建筑呈有三个天井的四合院布局。该建筑是研究当地人文、商业、文化、会馆建筑的实例之一。


41
牛佛中和灏建于清光绪六年(1875年),系钟家祠堂,由门房、引道、敞厅、正厅、厢房组成的T字形两进四天井平面布局,其结构为单檐小青瓦硬山,抬梁式木结构,建筑两侧山墙呈台阶式,造型优美,正厅塑灰正脊,高大通透,装饰精致,室内木刻月梁,为山水人物云纹深浮雕,石刻木雕均保留完好,是清代宗祠建筑中较好的实例,是研究当地人文、民俗、商业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历史佐证。


42
牛佛贺乐堂建于清代,1931年,曾作中国农业银行牛佛分行,是我市现存最早的银行旧址,促进了糖业在牛佛的发展。建筑为90×52m的四合院,立面大门为砖砌牌楼公馆式,建筑中有天井,四周高墙围合,有仿福建观音兜的川式马头墙,也有歇山式呈阶梯形的江西式马头墙,木架构小青瓦硬山顶的屋面正脊高达1.2米灰塑实体与透空花饰结合十分壮丽。对研究自贡清代商业特别是糖坊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3
牛佛王爷庙是船民集资修建于清代,原正殿塑天真童子神像60余尊,可惜毁于文革动乱,现存正殿及带厢房的侧院。呈厂形布局。正殿为小青瓦单檐硬山屋面、典型川式马头墙。该建筑及盐道是研究牛佛地区民俗文化、文化的建筑实例之一。


44
李亨祠堂位于凉高山街,建于清道光年间,大盐商李振亨的祖祠。占地3040平方米,由大门、正厅、左右侧厅、过厅、厢房、花房、后院组成的建筑群,面阔达81.5平方米,入口中轴的高大悬山屋面与两侧对称人字形山墙,连接侧门中线的梯形山墙十分壮观。进深为39.5米,共有大小天井共11个。正厅为五间四柱硬山小青瓦顶,山墙为典型的川式马头墙,美观雄壮,为抬梁式木构架,中间四柱为石柱,周长1.4米,十分壮观。檐下挑枋、吊瓜、挂落多数雕刻保留完好。该祠堂规模宏大,大部保存完好,是研究四川盐业史及家族人文历史在建筑方面的重要佐证。应抓紧修复在5.12地震中毁损的部分屋面及梁架,还原因作职工宿舍改建不当部分。在四川,保留规模如此宏大、平立面均有特色的宗祠建筑已经为数不多了。


45
中桥为全石结构平孔桥,桥面用条石铺砌,用马鞍型铁楔钉加固,全长52米,共五礅四孔;中桥堰坐西向东,全长61.5米,十墩六槽,堰闸前有二十级垂带型踏道;桥和堰之间为一大水沱,堰闸中间为一大船槽,西侧为古盐码头。中桥及堰历经二百多年,仍坚固如初,保持原貌,是旭水河贡井段五大桥滩、堰、码头中的杰出代表,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46
天禄堂又名“粟园”和余公馆,占地面积2736.75平方米,系贡井大盐商余述怀私家住宅。余述怀系抗日战争期间全国爱国献金数量最多的第一人,受到冯玉祥高度评价。该建筑为复合型四合院,每层四合院均由上、中、上和左右厢房构成,布局结构严谨,功能分区明确,是贡井区现存最完好的盐商住宅,现为贡井区委办公驻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存价值。


47
贡井贵州庙正殿檐廊前存石碑一座,记载为1786年始建,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大小三个四合院构成层叠式庙宇,保存基本完整。大小戏楼、戏台对称,厢房楼高低错落,相映成趣,戏楼楼台、吊檐、撑枋、柱础、,碑刻精雕细琢,特别是后山门的排水设计及门楣,匾额雕塑可谓美轮美奂,无不体现了古代建筑设计工程的独具匠心,是清代川南地区民间宗庙会馆建筑风格的实物见证,也是当时贡井地区盐业兴旺、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48
贡井南华宫始建于清光绪25年(1899),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大小两个四合院组成层叠式殿宇,其围墙高低不等,错落别致,殿侧各以厢房对称,对面以戏楼形成四合院式的楼台建筑。它是众多宫、观、寺、院、会馆的典范,该建筑形制别致,雕塑精细,尤以正殿山墙、屋脊泥塑、戏楼木雕为甚,是研究川南地区宗庙会馆建筑风格的实物见证,是贡井地区现存唯一的广东信仰道教的盐商会馆,见证了贡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49
大公井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年间,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是贡井地区最早的一口盐井,因该井而设公井镇,进而演变为公井县。由于此井盐卤质纯香,曾作为朝庭的贡品,故将公井镇改名为贡井镇。为纪念大公井的功绩,在该盐井废弃多年之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东岳庙。东岳庙现存正殿4间,左右殿12间,庙前山门、石阶、石栏、月亮坝、围栏、三合院格局完整,是我市“因盐设镇”、“因盐设县”直至“因盐设市”唯一可考的实证遗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50
贡井平康桥为石拱桥,它与平康堰闸、码头、船槽构成一套完整的交通水利枢纽系统。当年艾叶滩桥堰采用人工起盐抬至码头重新装船转盐接运,这是釜溪河、旭水河上最为壮观的石滩堰闸转运场景,是古贡井“八里秦淮”线上一大景观,至今这一套水利交通枢纽工程保存完好并继续发挥着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保护价值。


51
玉川公祠是清代自贡盐场首富王三畏堂发家人王朗云倡首修建的王宝善祠木支宗祠。该宗祠建筑精美凝重,金丝楠木立柱甚为罕见,宗祠族规完备周全,厅堂轩室保存完整。该建筑是研究自贡盐业史、王三畏堂发家史、宗祠文化、盐商文化甚为珍贵的实证文物。该公祠原为宗族私塾,又是自贡地区于1905年开办的第一所新学校---私立树人学堂所在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保护价值。


52—60

源丰井天车  煜涌井天车   云蒸井天车  龙旺井天车   通虹井天车   双成井天车    宝隆井天车         金流井天车  新双盛井天车


天车是“千年盐都”的标志和象征,是“千年盐都”的历史见证,是历代盐工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自贡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盐业开凿史铸就了自贡特有的城市文化特质,天车不仅是自贡特有的一种生产工具,作为古建筑,也是“千年盐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