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骆行 2012-04-05
类风湿性关节炎

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在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多于男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本病多为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致残率较高,预后不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


临床表现

1.受累关节晨僵、疼痛、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初呈游走性,以后固定。由单个至多个关节受累。且呈对称性。手足小关节先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受累多见。最多见的畸形有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大、爪形手、手指“天鹅颈”畸形、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固定等。
2.关节周围可发生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缩等。
3.皮下结节,多见于关节突起部及经常受压处,质韧如橡皮,无明显压痛,存在时间较长。
4.血管炎。
5.慢性纤维性肺炎。
6.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7.结节性肺病。
8.类风湿性尘肺。
9.胸膜炎。
10.心脏类风湿性肉芽肿。
11.局源性心肌炎。
12.冠状动脉炎。
13.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
14.类风湿性心包炎。
15.其他:肌炎、周围神经炎、巩膜炎等。


诊断依据

1.晨僵至少一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数阳性(滴定度>1:32)。
具备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原则

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手术。


用药原则

1.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等为主。
2.中期及晚期病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氯奎、雷公藤多甙片等。
3.重症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严重关节外病变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C”项药物,但用量应少、时间宜短。


辅助检查

1.对临床表现较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需与痛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疾病鉴别时,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
2.好转:关节疼痛减轻,功能基本恢复,血沉正常或略偏高,类风湿因子转阴。
3.不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化验结果不正常。


专家提示

本病多数呈缓解与复发交替经过,迁延多年,致残率较高,目前对其治疗仍无特效根治方法,故应积极防治,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抗寒能力,防止潮湿。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消除口腔、咽喉、鼻旁窦、扁桃体等感染病源,将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发展。对广告宣传的诸多有效方法不要轻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