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_道德经_中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诉求
2012-04-06 | 阅:  转:  |  分享 
  
2009/6

93

《道德经》中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诉求

赵文辉

摘要:现代人本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强调管理中人的主

体性的回归。老子所著《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在多方面阐

释了“爱人”、“救物”、尊重人性的理念;提倡领导者依据

人的本性,进行人性化管理;运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

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些思想与现

代人本管理理念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有着鲜明的现代人

本管理诉求。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本管理;现代诉求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9)6-093-03

作者: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湖

南,长沙,410138

管理活动是与人类的社会化活动或社会化存在方式相适

应的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或存在方式。但在人类漫长的

发展历史中,管理活动被先后赋予了“外在于大多数人存在”

的种种使命,使管理日益成为“外在于大多数人存在”的“异化

管理”。自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以来,这种“异

化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管理在科学中的异化、效率中的异化,

即人们在不断地探寻并遵循管理活动中科学性、效率性的同

时,也使那些处在被管理者地位的大多数人成为一种被动的

存在,失去了作为“人”本应具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本管

理理念正是在对“科学为本”或“效率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批

判与反思的基础上,重新确证“人的存在”及其在管理中的本

体地位。

何谓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人本管

理思想产生于西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于二十世纪六七十

年代,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革命。我国企业界最早

接受这一先进理念,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实践。它把员工作为企

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

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

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

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

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

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人本管理理念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其实质就

是以“人性”为核心,点亮人性的光辉,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提

高人的整体素质,以谋求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

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组织目标,保证人与组织协调稳

定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社

会的今天,人本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体现

了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它已经超越了企业界的范围,

广泛地被各级管理部门如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所接受。

老子所著《道德经》①,短短五千言,涉及范围广泛,道理

玄通,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理念有许

多相似相通之处,有着鲜明的现代人本管理诉求。



人是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人在管理领域中定位如何,

人与管理目的的关系紧密与否,一直是管理学探讨和研究的

核心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中的人

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人性理论成为管理理论和实

践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超越把人物化的倾向,真正认识人的

主体性意义,以人本身为目的,从根本上把人作为管理活动中

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强调人在管

理中的本体地位,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就是以人为本的

管理理念的内涵。它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

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和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工作。老

子的《道德经》,重视“人的存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思想,体现了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

首先,老子认为,民为根本。“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

基”(第39章),“鱼不可脱于渊”(第36章),这里“贵”、“高”、

“鱼”等,可理解为管理者,与之相对的可理解为被管理者。被

管理者是构成组织的基础,其所从事的事业是成就组织伟业

的根本。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高层管

理者也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管理者只有密切依靠每

一位被管理者,才能保证“鱼在渊中”。

其次,老子认为管理者必须树立“爱人”、“救物”的理念,

如“爱民治国”(第10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是谓袭明”(第27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51章)等。将这些思想放在人本管

理中来理解,就是爱护组织内所有成员和资源,对被管理者一

视同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49章),使民众各

顺其性、各安其生,组织才能兴旺发达。而且,随着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人”已经成为对组织存亡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

力资本成为组织的首要资本。因此,组织管理从根本上说是

对人的管理,即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当领导者尽可能优化管理环境,不再把被管理者视为管

理的对象,而是战友和同盟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第64章)。这种宽松而

民主的氛围对广大被管理者主体精神的充分发挥,主体人格

94

的丰富与完善以及工作、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都有重要作

用。

第三,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第73

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2章)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办,那

就没有不成功的,并且“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2章)这

种“无为而治”的“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而不妄为之意,这样

才能达到一种生机勃勃、万物有序的结果和状态。②将这种人

性观运用于管理,提示管理者不要采用强制监管的手段,应以

人为本,把握人的心理规律,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的柔性

管理为出发点,激发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因为组织的建设不仅仅是管理层

的事情,它涉及每位被管理者的各个层面。只有尊重客观规

律,尊重人的天性,实行民主管理,在决策时给被管理者留有

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个人价值和

他们的未来发展,努力为被管理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

让其担当主要角色并成长起来,才能使各项制度为群众所理

解并有效地执行,以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在高等

教育中,假如教育决策者和教育者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转变角色,树立服务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

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创造性,让学生根据自

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本然状态的个性心理特征自主地决定

自己的成长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

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就很可能在

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的飞跃。假如组织的运作真

正做到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广大师生为主人翁,让广大教职工

而不是少数管理者达至一种“万物将自化”(第37章)及“功成

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的境界———自我教化和自

我体现的境界,无疑也达到了现代人本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今的人类社会,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发展不同

步、不均衡的现象,但追求人类自由的、创造的、个性的生命本

性无疑是当代人类的最强音。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

使那些在“效率为本”的管理时代,被忽视或被剥离掉的人之

为人的生命本性,在管理活动中重新归还给人本身,使管理中

的人不再是“单向度的人”,使管理也不再是“单向度的管理”。

要达成这个目标,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少私寡欲,

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这不仅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也是现代管

理者的现实选择。对此,《道德经》作了一些有意义的阐述。

首先,就管理者而言,老子根据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评

价、对策和效果,把管理分为四种类型,即“太上,不知有之;其

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并极力推崇“太上,不

知有之”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赢得了现代管理专家的赞

同。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大力

推崇老子的这一管理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老子说,

不好的领导者,会被人瞧不起;好的领导者,会赢得人们的称

颂;伟大的领导者,是让大家在事情完成时说‘是我们自己完

成这件事情的’。”③意即领导者之无为、好静、无事及无欲,将

得到民自化、自正、自富的“无不为”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

管理者行的是不言之教,靠的是身体力行。“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

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第66章)。高明的管理者应该反对强制妄作及虚假私

欲,回复真性,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做

到使下属“不令而行”。当然这要求领导者“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第19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要“含德

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祸莫大

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

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对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是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管理者只有在管

理过程中克己奉公,先人后己,多一些清正廉明,少一些私心

杂念,才能在管理中树立权威,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巩固

自己的地位。

其次,老子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生态

关系,此消彼长。“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58章)。在现代管理中,如果管理者实施察察之政,苛民

扰众,则使民不安、众不服,长此以往必定使组织处于混乱动

荡的境地。而实施“闷闷之政”,虽然暂时没有给管理者带来

很大的效益,但它能使民众安抚,组织安定,有利于组织的持

续运转。就管理而言,“闷闷之政”是建立安定宽松环境的有

效途径。当领导者过强时,被领导者就变弱,反之亦然。领导

者“无为”时,被领导者就可以活跃起来,自化、自正、自富、自

朴。该策略说明,领导者需要将权力下放,由属员参与管理,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权力下放的程度反映民主

管理的程度,为内部被管理者施展才华、挖掘潜力搭建了平

台。例如,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区,为使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都得到充分调动,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树立人本理念,

打破对教师自由创造性的限制,彻底清除“外压内耗”的人为

樊篱,为教职工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实现自

我价值的机会,才能使教学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现代人本管理强调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平等、

交流、民主和合作基础上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

此的心理体验和移情,相互理解和接纳,而非统治与被统治、

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老子也认为“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大”(第63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

章)。它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求管理者在研究被管理者心理与

行为的基础上,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是尊重其客观

规律,“顺势”去“善为”。它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发扬人性优

点,抑制人性弱点,提供能发挥人的潜能、智慧和创造力的环

境,使人在主动、积极地创造社会财富,实现集体效益的同时,

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管理,使被管理者

由他人管理内化为自我管理,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行为规

范以及组织目标内化,使管理在顺应人的天性、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当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领

导对自己的认同、赏识,他们会爆发出巨大的动力和工作热

情,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将组织制定的制度成为一种自觉

需要,而不是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的一种权威、一种手段。



人类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类也不能忍受无意义的

管理。④人本管理就是领导者依据人的本性,“以谋求人的全

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

是要以辩证的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揭示、正视并协调这些矛

95

盾,把管理中的人看成“无矛盾的”或“片面的”存在。这正是

现代管理的意义所在———在人性矛盾的碰撞中,“让大家在组

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⑥。不断地使管理趋向于人、

不断地使管理回归于人。

怎样使管理符合人性需求?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因为人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

性很难靠强制措施来规范,所以,现代管理者不应管得太多,

要求得太多。而应致力于构建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精神,创设

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如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

国家就像烹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否则容易把小鱼弄破弄

烂;治国不能扰民,不要处处设卡立规,而是像烹小鱼一样清

静取道。管理者不要让外力来强行干预被管理者的活动,即

不应管得太多、做得太多、要求得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同

时,应顺其自然,符合人性发展规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

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道之所以受尊重,德之所以被珍

贵,就在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应自然。当管理者重视对被

管理者个体心理真实需求的分析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别化

分析,建立有效的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使组织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大大增强,广大被管理者的主体精神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在管理方式上,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是强调统一性的

“刚”性管理,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管理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

“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

影响力,将有形的管理融入到无形的意识中去,从而把组织意

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最终实现组

织目标。有专家认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的主要模

式。在《道德经》中,老子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将欲

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欲兴之;将

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第36章),“反者

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假如领导者采用柔弱策略,

解决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矛盾,鼓励成员当家作主,努力工作,

很可能达成管理目标。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

(第34章),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

穿行无阻。比如水,没有比水再柔和的了,可它却无往而不

利!过高山而成峡谷,穿平原而为江河,滴水之力可穿石,滔

滔万丈能覆舟。何哉?柔也!所以,管理者应慈悲为怀,宽以

待人,以柔克刚,以柔制胜。长此以往,被管理者的行为将发

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因害怕惩罚而被迫工作,也不再因期

望奖励而向管理者伪装积极性,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价值实现

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产

生更多、更有价值的创造性行为。他们将自觉地与管理者一

道,把工作做得更好,从而给组织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第三,在管理手段上,老子认为管理者只有力行“无为而

治”⑦,才能把“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20章)的理想社会变成现实。

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

章),“无”字的含义是“实有似无”,无为是一种不为人注意却

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处于“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

者,善于以哲学智慧追求“无为”境界,善于“以正治国”,居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无不为

也”,“无为”是“道为”,是无形无像、看不见摸不着的“为”。

当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工

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在有形层面

“无为”,在无形层面必“有为”;高层管理者的“无为”是基于

中层和基层的“有为”。“有为”蕴含在“无为”之中,“无为”驾

驭在“有为”之上。领导者不妄作为,属员或将大有作为以至

无不为。领导较长时间不在组织中,组织的工作正常开展,这

是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使然。因此有些学者认为

“无为”是手段,而“无不为”是目的。⑧这可说是“无为而治”管

理思想的根本。⑨明白这个自然的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凝聚人

心,获得长久发展。最终领导者虽然行无为之事,却能成功达

到管理的目标,完成自身的神圣使命。

结语:

当然,老子思想也有退步消极的地方。《道德经》所描绘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的

“小国寡民”社会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社会,与外界几乎断绝

往来,不利组织发展壮大;老子思想理念上的也具有保守、退

让、不求进取的因素,无法解决现代社会组织面临激烈竞争的

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加以甄别,慎重“拿来”。同

时,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建立合理预期,将复

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危机事件,从

而做到“无为”而“有为”。要在组织里构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

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自觉地围绕组织管理目标运作。特

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网

络的虚拟空间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

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组织

的办公室内将看不到一个被管理者,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

网络进行。现实趋势表明,虚拟的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

为发展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

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成员获

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

求。管理者应学会运用《道德经》中所蕴含的现代管理智慧,

在保证组织正常秩序的前提下,采用民主、宽松的人本管理策

略;处理好“无为”和“有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达到“无为

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注:

①《道德经》,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文内所引老

子之语皆出自此书。下引此书,不标书名,只标章数。

②李小妮:《“无为”思想与当代中国组织教育》,《华北水利

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52页。

③李宏伟:《老子哲学对现代管理的启示》,《领导科学》,2009

年第1期,第57页。

④侯桂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第9页。

⑤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251页。

⑥侯桂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第48页。

⑦邵喜武、王海艳:《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解析》,《管

理观察》,2009年第1期,第48页。

⑧唐端正:《先秦诸子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版。

⑨郑燕祥:《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9月版,第304页。

(责任编辑:章克团)

献花(0)
+1
(本文系休闲阅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