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收藏:清代宫廷画真伪辨析

 johntong 2012-04-06

书画收藏:清代宫廷画真伪辨析

 
  在清代宫廷画200多年的过程中,创作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精湛的作品。而为谋取私利而伪造假画亦屡见不鲜。本文就宫廷画如何辩伪问题,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宫廷画作伪情况
  
  清代宫廷画的作伪现象,与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王时敏、郑板桥作品相比,其数量要少得多。其原因主要是,其一,封建王朝法律严酷,如发现谁伪造皇帝的假画或假玺印,均要受到严厉制裁,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其二,宫廷画主要为皇室服务,作品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其三,宫廷画家的作品艺术水准高,作伪难度大,费力不讨好,故传世的作伪较少。但确有赝品存世,有的现在还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以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为例,收藏的郎世宁、王翚、王原祁、蒋廷锡、张宗苍、钱维城、唐岱、张照等人的伪作就有40余件。至于全国的宫廷画伪作有多少,还难以统计。
  
  宫廷画的作伪时间,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是,清末至民国初年。清室腐败,民不聊生,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最后清王朝灭亡。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及嫔妃、太监、宫女等仍居住紫禁城内。他们过惯了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国民政府提供钱远不够他们的挥霍。于是溥仪以赏赐为名,把价值千金的名家书画等盗出宫外,以低价出售。一些贪财爱宝之人则利用这一可乘之机,大量收购名人字画、古玩等,形成求大于供的新的艺术市场形势。在这种形势的刺激下,一些伪造宫廷字画的假手、作坊应运而生。造假的地点,主要在北京故宫北面的景山后面,地安门大街烟袋斜街一带。烟袋斜街是位于鼓楼前西北角向西南角斜出的一条小巷,长约500余米,为当时地安门内繁华的闹市区之一。此处所造的假字画(俗称后门造),以清代“臣字款”的宫廷画为多,如郎世宁、徐扬、邹一桂、钱维城、金廷标、董浩等人之作。伪画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鞍马、走兽、仕女画等。伪造皇帝的各种“收藏印”和“鉴赏印”,如乾隆五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乾隆八玺(加上“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精鉴玺”)、十三玺以及嘉庆帝的印章。假手还伪作乾隆皇帝及各大臣的题跋。在装潢上,“后门造”用特制的材料装裱,与一般书画装潢不同,其质地多为锦缎,外观富丽堂皇,是其他文人画无法相比的。而“后门造”流传最多的是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的大手卷,笔者就曾见有多卷这样的伪作。
  
  同一时期,在北京琉璃厂一带,一些假手也伪造这类“臣字款”画。与“后门造”不同的是,琉璃厂所造伪作均为小幅纸本画,题材内容多为花卉、人物、走兽、虫鱼等。装璜形式有挂轴、镜心、册页等。画幅的四周有黄色粉纸金花圈,外边再用绫子装裱,有的还钤有“乾隆五玺”等伪印,有的则打一方假“乾隆御览之宝”或“乾清宫宝”等印玺。
  
  宫廷画如何辨伪

  清代宫廷画与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作品相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辨伪方法也有些不同。

  从署款的形式看,清代宫廷画都用工整的楷书竖行书写“臣××恭画”、“臣××恭绘”、“臣×××奉敕恭画”等字样,画家姓名之前必须冠有一个“臣”字,表示此画是为皇帝而作。这些宫廷画,除在画幅上署款、钤印外,几乎不再书写其他文字,与文人画家可以在画上任意题诗或题记不同。这为鉴定宫廷画的真伪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有一部分为皇帝或后妃画的肖像画,画家则根本不能署名。这给后人判断此画作者带来困难,却为鉴定宫廷肖像画真伪提供佐证。清代宫廷画的款题书法多为“馆阁体”,书风端庄严谨,运笔横平竖直,一丝不苟,代表书家有王际华、汪由敦、成亲王(永瑆)等。这种“馆阁体”与明代的“馆阁体”相比,却又有区别:前者运笔横平竖直,规规矩矩;后者运笔平正圆润,另有一番风味。宫廷书画家款题书法习惯,还有各自的特点。比如郎世宁,署款大都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个别为仿宋字体,这种款书均不是他的真迹,而是别人的代笔,故不能作为鉴定其作品真伪的依据。从传世之作看,#e#,而署“朗世宁”或“郎士宁”者均为伪作。因为“郎世宁”是他来到中国后所起的汉名,不能用同音字替代。又如宫廷画家王原祁,早年款题书法比较方正拘谨,颇接近董其昌,中晚年以后,书风发生了变化,书法结体方长,行书字写得拖拖拉拉,有拖泥带水之嫌,其横笔略为上挑,由左下向右上倾斜,中锋圆笔居多,结构严谨。从传世作品看,凡是王原祁的真迹画,其“王原祁”三字中“原”字倒数第二笔竖“亅”位置偏右,一笔直下,如“原”,而伪作中“原”字笔法与真迹不符,多写成“原”,即倒数第二笔不偏右。

  从题材内容看,清代宫廷画与前代宫廷画相比,无显著的区别,主要有五方面内容:装饰宫殿及作玩赏用的的花卉、翎毛、走兽画;历史人物故事;记录当时重大事件等纪实性画;皇帝和妃嫔的肖像画;宗教题材画,特别以喇嘛教为题材的道释画。但清代宫廷画仍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故事画极少,而纪实性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画特别盛行,中西合璧画(特别康、雍、乾三朝)占了画坛的主要位置。这是清代宫廷画的两大特点。

  在装潢形制上,清代宫廷画新出现了黑地瓷青纸折扇、玻璃画、大挂屏、贴落等形制,这些是以前没有的。还出现了长达20多米甚至80多米的长卷画,如《康熙南巡图》(十二卷)《康熙六旬万寿图》(二卷)、《乾隆南巡图》(十二卷)、《塞宴四事图》、《万树园赐宴图》等高头巨幅的大画,都是史无前例的巨构。只凭这一点,就能断定该画的大致年代。但凭装潢鉴定书画,只能断前,而不能断后,因为前代无法利用后代出现的形制裱画,而后代可以利用前代形制作伪。清宫廷画的包装,用料也十分考究,装潢精致、华美而富丽,具有皇家气魄,这是其他画无法比拟的。

  从清代宫廷画的特点看,无论是花鸟、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画风都工整细致,法度严谨,色彩富丽堂皇,皇家气派十足。按画法分,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中西合璧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最盛行;二是是地道的传统中国画。二者风格完全不同,故鉴别方法也不一样:

  先谈中西合璧画。这类绘画由外籍画家郎世宁、艾启蒙等人所作,画中留有明显的西画的痕迹,如焦点透视法、艺用人体和动物解剖学原理等。他们所绘的物象,造型极为准确,明暗变化极为鲜明,质感、立体感极为强烈。而作伪之画,由于假手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西画训练,没有学过素描画法,没有学过人体、动物解剖学原理,故伪画不是造型把握不准,就是明暗变化不明显,或立体感不强等。

  传统的清代宫廷画,其辨伪之法,仍应从笔法、构图、墨色、师承等入手,用对比分析法找出其中的破绽来。以宫廷画家王翚、冷枚、唐岱、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翰、徐扬、汪承霈、张宗苍、董邦达、永瑢、弘旿为例,他们的绘画,用笔大都工整细致,一笔不苟,有的画富有装饰性;构图正中平和,格守传统;设色鲜艳、富丽,富有皇家气息。与此相反,一些伪作(多为“后门造”)虽在装潢上十分讲究,力求至美,但笔法粗俗刻板,缺少变化和生气,构图老套,墨守成规,设色艳俗,无皇家气魄可言。有的则师承不对路,或作品的早、中、晚创作风格错位,或纸墨气息不符等。

  印章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清代宫廷画家的印章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宫廷画家的印章,其印质都较好,印泥鲜亮洁净,印文的篆法自然流畅,其艺术水平也高于一般文人画家。而伪作的宫廷画家印章多为后人翻刻,其印文光滑板滞,印泥污浊,印框稍大,或故作残以充真,有一定鉴定能力之人均能识别。此外,假手为掩人耳目,还翻刻了一些皇家印章,如乾隆五玺、七玺、八玺等。这些伪印,只要认真琢磨,还是可以识别的,如比较明显的瑕疵,印文光滑板滞,所钤位置紊乱,无规矩可言。

  清宫廷画代笔人和作伪者
  
  书画作伪是一股暗流,很难查清其人其事。目前可以查到的清宫廷画代笔、作伪的人有:

  王翚的代笔人有杨晋、王畴、唐俊等,作伪人有王荦、姜筠、蔡远、王誉昌等。

  王原祁的代笔人有王敬铭、温仪、赵晓、李为宪、释履于等,作伪者有王昱。

  蒋廷锡代笔人有马元驭、马逸父子等。
  
  又根据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清宫廷画作伪还有马晋、祁景西、苏楚白三人。马晋(1900-1970),字伯逸,号湛如。1922年从金北楼氏学画,擅画马,宗法郎世宁。兼擅花鸟。解放前一直以卖画为生。祁景西(1894-1944),名祁崑,字景西,号西山逸士,北京人。精篆刻,善画山水,细笔山水学明人。所作山水,理法精严,笔墨精致,枯润合度。20至40年代在北京有一定影响。苏楚白,近代,生卒年不祥,名珩,字楚白,北京人。善画 山水、花鸟、走兽,画风工细。从传世之作看,所绘老虎,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所绘山石劲峭雄奇,独具一格(《历代画史汇传补编》)

  此外,还有一些画宫灯的高手和画影像为业者,人数众多,也作伪清宫廷画。
 

清代宫廷画拍出天价 书画收藏鉴定遭质疑

 

前不久,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以1.34亿元的天价成交。这是中国书画拍卖史上首次拍出亿元高价。此后,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
  而对于这件清代皇家收藏,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它的真伪上,也不在它是如何流传下来的,而是看似普通的皇家书画,亿元高价是否太过于离奇?

《石渠宝笈》提身价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难得的宫廷绘画佳作在《石渠宝笈》中有明确记载。其实除了这部创下奇迹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这几年被《石渠宝笈》(清代宫廷皇家书画目录)提名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随时可见,并屡创高价。

  比如,像今年春拍所出现的宋人旧题萧照的《瑞应图》和清代著名宫廷画家董邦达的《雪后悦心殿诗意图》两件拍品,分别以5824万元和795.23万元的高价成交。所以可以这么说,凡经《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书画,身价都不同凡响。

  记者了解到,在不少拍卖公司看来,每年春秋两大拍卖,要是没有几件经《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实在称不上是一场高质量的拍卖。拍卖公司几乎把它们作为代表作品,全力推广。

  “乾隆品位”惹非议

  如此重视带来的往往是翻倍的价格,在一片热闹的《石渠宝笈》追逐声中,非议也存在。
  最近,大连王月宝斋负责人、著名近现代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发表了一篇名为“庸俗的清宫皇家收藏”的文章,矛头直指《石渠宝笈》和它的作者乾隆皇帝,认为大家对它“言过其实”了。

  在他看来,目前《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卖得好,只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皇家宫廷收藏”是近年来艺术市场运作的一个商业概念,“它本身并不代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和真假”。

  他在该文中同时提到,乾隆皇帝的文化专制和品位不够高级,使收入《石渠宝笈》的作品格调不高。“很多人其实是冲着乾隆皇帝的名声和《石渠宝笈》带来的经济效应才出手如此大方的。”

  艺术品市场评论人冯兆先却有不同的感受,“《石渠宝笈》成为拍卖市场的成交保证,足以表明其较高的价值。况且,买《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也是一种投资,这些年拍出高价的作品一次次'复出’,事实证明,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缺乏标准是根源

  古代书画从艺术品拍卖业刚起步时备受冷落,发展到今天红红火火,其间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石渠宝笈》能有今天的成就,自然也是一种进步,不过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作品的艺术价值似乎还没有定论的标准来体现。

  问题在于,我国收藏市场的鉴定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甚至连有些的鉴定家也都是冒牌的,在这种情况下,藏家应该相信谁呢?人们自然宁可相信乾隆,相信清代时期的鉴赏水平和地位权势。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玉器、钱币等大众收藏,都存在只顾名气身份、投资回报,忽略真正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的现象。
 
清代的宫廷绘画虽然距今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已有不少伪作存世。这部分伪作按照出现的时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至民国初年;第二阶段是近些年。下面分

第一阶段
其伪作出现的时间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即本世纪初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部分书画伪作大都将其称之为“后门造”或“后门”。所谓“后门”,指的是北京皇城处于中轴线上的北门地安门,它相对于天安门而言。在以上的这段时间里,地安门附近开设了很多古玩店,除去买卖从宫中流散出来的书画、器物外,还制作仿宫廷藏品的伪画,其中主要仿制清代“臣字款”的书画作品。“后门造”的伪作以仿郎世宁的画幅最多,一般均是高头大卷,装裱极为富丽堂皇,轴画多用黄绫,轴头多用象牙、陶瓷、牛角、红木等。总而言之力求豪华,让购者深信它是宫中收藏之物。但是关键的图画部分,就显示出临仿者西画功力差的致命弱点。这些作伪者大都没有学过欧洲的素描画法,对于光影明暗并无理解,所以反映到画上,显得十分生硬。无论是描绘人物、动物、器物和树石等都是如此。另外从装裱形式上看,也显得有点过分,太火气。
参与“后门造”制作的除去很多无名的画家外,也有一些在画坛上颇具知名度,如祁昆(公元1894—1940年)、马晋(公元1900—1970年)等。
第二阶段
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面上出现了若干一米左右见方的绢本绘画,所画的内容都为人物和骏马,画上亦钤宫廷收藏印章,装裱并不过火或豪华,颇能乱真。下面分析若干具体实例。
此图现在国外,画的是乾隆皇帝的骑马戎装像,题材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幅应为郎世宁所画的《大阅图》轴(又称《乾隆皇帝戎装像》轴)颇为类同,但两幅画中的人物与马匹的方向正好相反;二图的尺寸也相差较大。为叙述方便起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的那幅称为旧图,另一件流散国外的那幅作品称为新图。
猛一看图片,新图有似曾相识之感。但经仔细捉摸,就觉得与常见到的清代宫廷绘画,还是有些差距。总的印象是:人物和马匹稍有不协调之感,诗堂上的满文潦草,书写不够正规,装裱式样太花哨,有点过分。当然这些仅仅是观看后的直觉而已,要鉴别它的真伪,还必须有更加过硬的理由和证据。
  我于是将所编著之《清代宫廷绘画》(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取出,先翻至王致诚所画的《十骏马图》册那页,对照旧图、新图中乾隆的坐骑,可以认定旧图中画的是名为“赤花鹰”的那匹马,而新图画的是《十骏马图》册中名为“雪点雕”的那匹马。新图的马与《十骏马图》册中的“赤花鹰”两匹马身上的毛色花纹相同,完全对得上,事情到此似乎可以下此图是真画的论断了,但是画面中的另类气息仍然令我不安。我又翻到郎世宁所画的巨幅《哨鹿图》轴局部那页,问题就看出来了:乾隆皇帝等行进队伍第二人的坐骑,与新图中的那匹马完全一样,仍然是那匹“雪点雕”。再仔细检视,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新图中乾隆皇帝的箭囊,是从《哨鹿图》轴搬过来的,新图中乾隆皇帝手持的长矛,是从《哨鹿图》轴第一人手中搬过来的,而新图马匹上的佩饰则是根据旧图摹绘的。新图中骑在马上的乾隆皇帝,是将旧图中的乾隆形象左右反了个个儿画上的。如此对照比较后,可以说是真相大白了。
现在便可以把这幅《乾隆皇帝戎装像》轴的作伪经过大致描述出来了。作伪者先将刊登于《清代宫廷绘画》中的相关图片拍成幻灯片,然后投射放大在绢上,再根据投影用笔勾画出轮廓及某些细节部分,并对照画册着色,画完后加盖清宫藏印若干方,最后用了一些 云龙纹样的织物将其装裱起来,完成了全部的作伪过程。
作伪尺寸似乎也颇可怀疑。清代宫廷绘画,不是小巧的册页或手卷,就是真人真马大小的巨幅。像如此一米多见方的画幅几乎没有见到过。按照这个事实可以作如下的推测:作伪者将幻灯片放大时,一米多见方是其最佳的距离。
从所达到的效果来说,作伪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包括收集资料、拍摄幻灯片、放大勾稿、落墨设色、细部刻划、仿旧装裱等等一系列步骤,都是经过细心策划安排的,可谓煞费苦心、机关算尽。不过最终还是被识破。
由这件作品使我联想到1998年及1999年分别由北京某拍卖公司曾经拍卖的两幅清代宫廷画:其一是署名张为邦的《《乾隆御骑图》横幅,尺寸也这样不大不小的,两匹骏马似乎有一定的来源根据,画面上也钤有乾隆藏印若干方。我是先从拍卖图录上看到了那幅画,后来又去拍卖预展会上看到了原作。当时就心存疑惑,但是又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否定它。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说,那幅署名“张为邦”的作品也是近人的伪作,甚至作伪者就可能与《乾隆皇帝戎装像》轴的作伪者是同一伙人;其二是佚名的《乾隆像》轴,但是画上人物的面容分明是雍正皇帝的相貌,身穿的朝服也是从出版的图册里拼凑而成的,也应当是一幅近年作伪的清代宫廷画。以上这几幅画的作伪者,与二、三十年代“后门造”的作伪者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他或他们应当都受到过系统的绘画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素描功夫及人体与动物解剖的技能和知识,而且有机会在博物馆、图册中看到更多清代宫廷绘画的原作和印刷品,所以伪作的水平要超过以往,因而具有较大的欺骗性。

清代宫廷绘画鉴定部分参考资料:

王彦朝:民国时期的书画赝品“后门■”,载《收藏家》创刊号(1993年10月)。

陈重远:仿朗世宁的《百骏图》假赛真,载《古玩谈旧闻》,北京出版社,1996年。
 
 
 
明代书画鉴定
书画鉴定中明代书法艺术在宋元书法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有。
书画鉴定中明初的三宋(宋克、宋广、宋?)和二沈(沈度、沈粲)代表了明初的一部分书法的风格。如宋克是以章草和晋唐小楷为基础形成自己风格的。又如明初永乐时的中书舍人沈度,用平正圆润的楷书为皇帝书写公文诏书,当时被称为“台阁体”他的这种写法,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风格面貌。
明代早期,还有一种被称为“狂草”的书法,它是一种不按传统的草书法,而由个人随便挥写出来的草书,许多字不易辨认,如果你比较熟悉他所写的文章或诗词,还可以大略的念得下来,张骏、张弼等人的草书就属于这一类型。直到明代中后期,还仍然有许多人书写这种书体,说明了明代有书写狂划的习惯。宋元时期虽然有很多写草书的人,但却很少有人写狂草,所以说,这种狂草书体也体现出了时代书法的时代气息。
时代早期程南云的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大多数写在引首纸上,单独地写成字条、字卷的我们还未见过。
时代中、后期的吴宽是专家苏轼书法的,不论是大字还是小字,一律都是苏体。当然,他的苏体字仅是形似而已,认真地细看起来,与苏轼的字有很大区别。沈周的大字小字都仿黄庭坚的书体,细看起来,也是只有形似,毕竟黄庭坚是黄庭坚,沈周还是沈周。文徽明的小楷和行书都很精工,写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老年时写的大字,不论是字卷还是字条,都以写黄庭坚字体居多,体现出他写字的特点。王宠以写晋唐小楷为基础,但又有变化,董其昌书画成名以后,在清代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他的字体和风格。邢侗的书法在当时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邢”,他的书法大多是临王羲之帖的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但较少。书画鉴定中王时敏的方正高装字形的隶书体,代表了明代隶书的风格体式。
时代永乐年间,国家又设立了画院,广征天下画士。明代早、中期的绘画,就形成了两个大的系统,即宫廷画家和自由发展的吴门画家。永乐到弘治时期,画院非常兴盛,画家人材辈出,画科题材广泛,画的风格面貌,大部分南宋画院,山水画追求马远、夏圭的面貌,花鸟画设色艳丽,颇为生动活泼。
时代画院体系的花岛画家,大多仿效古法而又有变化。林良的花鸟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吕纪的花鸟画,大多富丽精工,色彩鲜艳。时代一院花鸟画家多是绢本作画,落款仅仅写几个字等等,用笔轻简略。
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裁去,冒弃宋画骗人,这种情况曾屡见不鲜。
时代还有些所谓“文人学士”,自由选择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如王绂的山水和枯木竹石,夏昶的竹石,孙录、王廉的墨梅,杜琼、刘珏折山水。
所谓的“吴门四家”,以沈周为首。沈周的绘 画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是在元四家的基础上以董源、巨然为宗发展起来的。他发展了粗笔写意的新风格,对明代画坛起了推动作用。文徽明的山水人物画,趋向于工整细润,用笔流畅,虽细润而不板滞;此外,他也有少数粗笔山水和花卉兰石等题材。
唐寅的山水人物画,是由法南宋刘松年而加以融会贯通,仇英擅长临古,无论山水、人物、树石、楼阁,都力追古人,用笔工整有力,独具一格,但他不擅长书法,作品上大多数只落名款而很少题诗。
沈周、文徽明的绘画,大都喜欢采用纸本来作画。唐寅的作品,纸本、绢本均有。仇英的作品多为临古设色画,所以用绢本的居多。
陈道复的花卉,生动活泼,用笔流利。徐渭的写意花卉,构图更为放纵,水墨更为淋漓,对以后的官意花卉,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清代影响较大。
到了明代后期,院体方面的画家逐渐减少,不象前、中期那么兴盛。文人学士玩弄笔墨技巧作为遣兴,自由发展的风气较盛。明代后期的画中九友(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杨文聪、王时敏、王?、张学曾、邵弥)以及其他一些画家,均以标榜临摹古人为能事,他们所作的画,大都写上临或仿某人画法。如果画一本山水册,每一页必须写上仿某人画法,八开就是仿八家,十二开就是仿十二家。这对于古代书画的断代及书画鉴定,也起到辅证作用。
陈洪绶的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他都能画,尤其人物更为突出,形象奇特,采用了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对清代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崔子忠的山水人物,画法别开生面,线条弯弯曲曲,变化较多,与完全摹古的作品大不相同,创造了新的表现技法。
学者高居翰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这样谈到明末:“若把明末与现代西方的状况相比,两者除流派纷呈这一点相似外,都是无休止地讨论原则,系统地阐述理论并将理论用于过去的绘画,试图对过去的绘画进行分类和评价。”
明末书画鉴赏
  明末,董其昌成了当时的中心人物,“由于他是大官,是当时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在绘画上又最有权威,因而极其自信,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在画学方面著作很多,重述和加工文人画理论,除此之外,他写过无数画跋。甚至到今天,他作的鉴赏仍是极为重要的。”
  而董其昌在中国画历史上真正留下的印记,是他将中国绘画理论进行了新的归纳,影响了后世。在《容台别集·画旨》中,他把古代画家进行了分类,引入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说法,从唐代王维开始,荆浩、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到元四家,都是“南宗”。而从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开始,到赵伯驹、马远、夏圭,称为“北宗”,将复杂的中国山水画史,勾勒出文人与非文人两大流派,而他自己非常推崇“文人画”的意境,批评“着色山水”和“刚性线条”的北宗画。
  董其昌自己擅长画山水,他很喜欢五代的董源、巨然,元代的黄公望、倪瓒等人。他常见的山水画都是用纯用水墨,或者是在画面上加一些淡淡的颜色,表现幽静淡雅的意境。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
清代书画鉴藏
绘画
清代绘画继承元明的趋势,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山水及水墨写意画盛行。诸画派分支繁衍,派系林立。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受皇室扶植,成为正统画派,称为“四王”。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与元四家,讲求笔墨趣味,然内容缺乏生气。然而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反正统的画家,其多为明末遗民,政治上不与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陈相因,作品往往感情真挚强烈,风格新颖独特,代表画家有弘仁、髡残、石涛、朱耷等所谓“四僧”,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以弘仁、查士标、梅清为代表的“新安派”等,其中“四僧”成就最为突出。康熙、乾隆年间,随着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宫廷绘画在皇室扶植下活跃一时,内容形式都丰富多样,人物画成就尤其突出。同时在商业发达的扬州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接过石涛、八大“反正统”的旗帜,藉画抒发自己郁懑的心胸,比拟清高的人品,表达鲜明的个性,形式上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多用“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泼墨大写意手法,对近现代的花鸟画都产生了强烈影响。清代后期,中国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成为新兴的商业城市,许多画家聚集在此谋生。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题材内容技巧方面都有新的变化,著名的有上海地区的“海派”与广东地区的“岭南派”,前者继承陈淳、徐渭以来的水墨写意花卉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用笔融入绘画,以苍劲酣畅的笔法,淋漓的墨色,鲜艳强烈的敷彩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景象。任熊、任颐卖画为生,与任薰、任预合称“四任”,善人物、花鸟、山水各科,宗陈洪绶画法,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笔墨灵活,以清新活泼的画风,博得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岭南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活跃于近代,但均受晚清广东画家居巢、居廉兄弟影响。“二居”擅画花鸟,注重写生,造型准确精微,吸收东西方水彩画法,敷色清丽融合,影响了之后的岭南画派。
书法
清代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早期仍是帖学的天下,中期碑学兴起,晚期则盛行碑学。明清之交,许多明末遗民隐迹山林,寄情翰墨,傅山追求“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趣味,草书纵横跌宕,真率拙朴;朱耷的行草融会篆书之法,运笔细匀圆劲,斜正错落有致;石涛在行楷书参以隶法,字体凝重倚侧;王铎的行草书纵而能敛,苍郁雄畅。这些都是宗法晋唐法帖而有独特风貌者。康熙年间由于康熙帝酷爱董其昌,董学遂风靡一时。乾隆颇爱赵孟頫书法,朝野风气由崇尚疏淡的董字转为圆腴的赵字。“扬州八怪”在书法上也力图变革,有意识地从汉隶中吸取营养,将绘画用笔融入书法,使靡弱的帖书得以宽其气,强其骨,如黄慎的草书,汪士慎的隶书,高凤翰的左手书,郑燮的行楷参以隶法形成的“六分半书”,金农的隶书横粗竖细,凝重拙朴,称为“漆书”,他们变革帖学的尝试无疑是碑学的起源。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勃兴,大量金石碑版被发掘出土,不少人由考据进而学书,书法转向碑学,至嘉道时期,形成了碑学蓬勃发展的书道中兴局面,其中邓石如将四体书法互参并融,碑、帖兼采,被誉为“国朝第一”;伊秉绶书法上追秦汉,隶书成就突出,两人书名并重。清晚期,书坛已是碑学天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竭力推崇北碑,尊魏卑唐,使中期南帖尚存的地盘完全让位于北碑。何绍基与赵之谦,早年师法颜真卿,后深研北碑,终成一代大家。
鉴藏与著述
明末清初,收藏在明皇室的许多古代书画遭到厄运,损失不少,流散的书画部分为清官收集,部分为收藏家购进。清朝的收藏与前朝一样,还是以皇室为主,康熙、乾隆尤喜书画,搜集不遗余力。乾嘉年间,由词臣将宫中所有书画藏品,经鉴定、分类、品定等级,先后编纂成六部著录书,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然而时局动荡,1880年英法联军入侵,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11年溥仪盗运出宫使不少书画流佚。清代书画史方面的著述较前代进一步发展,不仅数量剧增,品类也更加繁多,画论、画谱尤其发达,同时还出现了鸿篇巨制的书画丛辑。书法方面的史论著述,虽远不及绘画丰富,但出现了几部论述精辟的书论。整体来说,清代在书画资料的综合编纂方面极富成果。
清朝人怎样对书画作伪
古书画的作伪,至清代时层出不穷。
这与古代名家书画作品日益珍贵,及其商品化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一)完全作假
主要有摹、临、仿、造四种手法。
摹是完全按照原本勾摹,多见于工笔人物、花鸟画和早期的山水画。临是对着原本临写,可用于写意画和行、草书。
仿是无固定稿本而仿其笔法或大意,在用笔、布置方面比较自然,不生硬,但较多露出自己面目。
造是指凭空伪造,不管原本面貌如何,专门伪造历代名人书画家之作,使之无从对证,难辨真伪。
(二)地区性作假
清代作假伪品,还形成了地区性特色,即广为流传的所谓“苏州片”、“后门造”等。
苏州片: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苏州地区即有一批掌握一般绘画能力的人,专以制假画为生,直至清代。“苏州片”大多有底稿,以绢本工笔设色画居多,名款都是古代擅长于青绿山水的著名画家,总的看笔力都比较软弱。
北京后门造:清代北京地安门一带所造的假画,多造“臣”字款画,尤以郎世宁的大手卷出名。题材多样,但以设色画居多。画面工整富丽,多有伪造的乾隆题字、清宫玉玺藏印和诸大臣题跋。装裱仿内廷格式,用料讲究,但技术水平低下,画法很少变化,拘板俗气,所钤印鉴往往违反规范。
(三)利用古代书画真迹作假
即将一些书画真迹,采用改、添、减、折配、割裂等手法,改头换面。
改是最常见的作伪手法,即挖去后代或小名家书画上的原款、印,改添古代或大名家的款、印。
添是将无款书画添上大名家款印,或在冷名画家前加添朝代或名家题跋。
减是将一些书画上的冷名家署款减去,将大名家的题跋改成署款,用小名家冒充大名家出售。
拆配、割裂手法多样,或将真的题跋配上伪的书画,或将真的书画配上伪的题跋,或将冷名真迹与名家伪作拼凑成套,或将一本画册或条屏拆成独立几幅,或将一件割裂成几件等等。
(四)代笔书画
代笔书画是经本人同意或授意而作,有别于一般伪作,但托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睦款、印章,弄得真假难分,原作、代笔混淆,也是应当辨清的一种作假现象。  
明代书画作伪的几种手法
在清代宫廷画200多年的过程中,创作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精湛的作品。而为谋取私利而伪造假画亦屡见不鲜。本文就宫廷画如何辩伪问题,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宫廷画作伪情况
  
  清代宫廷画的作伪现象,与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王时敏、郑板桥作品相比,其数量要少得多。其原因主要是,其一,封建王朝法律严酷,如发现谁伪造皇帝的假画或假玺印,均要受到严厉制裁,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其二,宫廷画主要为皇室服务,作品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其三,宫廷画家的作品艺术水准高,作伪难度大,费力不讨好,故传世的作伪较少。但确有赝品存世,有的现在还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以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为例,收藏的郎世宁、王翚、王原祁、蒋廷锡、张宗苍、钱维城、唐岱、张照等人的伪作就有40余件。至于全国的宫廷画伪作有多少,还难以统计。
  
  宫廷画的作伪时间,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是,清末至民国初年。清室腐败,民不聊生,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最后清王朝灭亡。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及嫔妃、太监、宫女等仍居住紫禁城内。他们过惯了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国民政府提供钱远不够他们的挥霍。于是溥仪以赏赐为名,把价值千金的名家书画等盗出宫外,以低价出售。一些贪财爱宝之人则利用这一可乘之机,大量收购名人字画、古玩等,形成求大于供的新的艺术市场形势。在这种形势的刺激下,一些伪造宫廷字画的假手、作坊应运而生。造假的地点,主要在北京故宫北面的景山后面,地安门大街烟袋斜街一带。烟袋斜街是位于鼓楼前西北角向西南角斜出的一条小巷,长约500余米,为当时地安门内繁华的闹市区之一。此处所造的假字画(俗称后门造),以清代“臣字款”的宫廷画为多,如郎世宁、徐扬、邹一桂、钱维城、金廷标、董浩等人之作。伪画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鞍马、走兽、仕女画等。伪造皇帝的各种“收藏印”和“鉴赏印”,如乾隆五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乾隆八玺(加上“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精鉴玺”)、十三玺以及嘉庆帝的印章。假手还伪作乾隆皇帝及各大臣的题跋。在装潢上,“后门造”用特制的材料装裱,与一般书画装潢不同,其质地多为锦缎,外观富丽堂皇,是其他文人画无法相比的。而“后门造”流传最多的是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的大手卷,笔者就曾见有多卷这样的伪作。
  
  同一时期,在北京琉璃厂一带,一些假手也伪造这类“臣字款”画。与“后门造”不同的是,琉璃厂所造伪作均为小幅纸本画,题材内容多为花卉、人物、走兽、虫鱼等。装璜形式有挂轴、镜心、册页等。画幅的四周有黄色粉纸金花圈,外边再用绫子装裱,有的还钤有“乾隆五玺”等伪印,有的则打一方假“乾隆御览之宝”或“乾清宫宝”等印玺。
  
  宫廷画如何辨伪

  清代宫廷画与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作品相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辨伪方法也有些不同。

  从署款的形式看,清代宫廷画都用工整的楷书竖行书写“臣××恭画”、“臣××恭绘”、“臣×××奉敕恭画”等字样,画家姓名之前必须冠有一个“臣”字,表示此画是为皇帝而作。这些宫廷画,除在画幅上署款、钤印外,几乎不再书写其他文字,与文人画家可以在画上任意题诗或题记不同。这为鉴定宫廷画的真伪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有一部分为皇帝或后妃画的肖像画,画家则根本不能署名。这给后人判断此画作者带来困难,却为鉴定宫廷肖像画真伪提供佐证。清代宫廷画的款题书法多为“馆阁体”,书风端庄严谨,运笔横平竖直,一丝不苟,代表书家有王际华、汪由敦、成亲王(永瑆)等。这种“馆阁体”与明代的“馆阁体”相比,却又有区别:前者运笔横平竖直,规规矩矩;后者运笔平正圆润,另有一番风味。宫廷书画家款题书法习惯,还有各自的特点。比如郎世宁,署款大都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个别为仿宋字体,这种款书均不是他的真迹,而是别人的代笔,故不能作为鉴定其作品真伪的依据。从传世之作看,#e#,而署“朗世宁”或“郎士宁”者均为伪作。因为“郎世宁”是他来到中国后所起的汉名,不能用同音字替代。又如宫廷画家王原祁,早年款题书法比较方正拘谨,颇接近董其昌,中晚年以后,书风发生了变化,书法结体方长,行书字写得拖拖拉拉,有拖泥带水之嫌,其横笔略为上挑,由左下向右上倾斜,中锋圆笔居多,结构严谨。从传世作品看,凡是王原祁的真迹画,其“王原祁”三字中“原”字倒数第二笔竖“亅”位置偏右,一笔直下,如“原”,而伪作中“原”字笔法与真迹不符,多写成“原”,即倒数第二笔不偏右。

  从题材内容看,清代宫廷画与前代宫廷画相比,无显著的区别,主要有五方面内容:装饰宫殿及作玩赏用的的花卉、翎毛、走兽画;历史人物故事;记录当时重大事件等纪实性画;皇帝和妃嫔的肖像画;宗教题材画,特别以喇嘛教为题材的道释画。但清代宫廷画仍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故事画极少,而纪实性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画特别盛行,中西合璧画(特别康、雍、乾三朝)占了画坛的主要位置。这是清代宫廷画的两大特点。

  在装潢形制上,清代宫廷画新出现了黑地瓷青纸折扇、玻璃画、大挂屏、贴落等形制,这些是以前没有的。还出现了长达20多米甚至80多米的长卷画,如《康熙南巡图》(十二卷)《康熙六旬万寿图》(二卷)、《乾隆南巡图》(十二卷)、《塞宴四事图》、《万树园赐宴图》等高头巨幅的大画,都是史无前例的巨构。只凭这一点,就能断定该画的大致年代。但凭装潢鉴定书画,只能断前,而不能断后,因为前代无法利用后代出现的形制裱画,而后代可以利用前代形制作伪。清宫廷画的包装,用料也十分考究,装潢精致、华美而富丽,具有皇家气魄,这是其他画无法比拟的。

  从清代宫廷画的特点看,无论是花鸟、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画风都工整细致,法度严谨,色彩富丽堂皇,皇家气派十足。按画法分,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中西合璧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最盛行;二是是地道的传统中国画。二者风格完全不同,故鉴别方法也不一样:

  先谈中西合璧画。这类绘画由外籍画家郎世宁、艾启蒙等人所作,画中留有明显的西画的痕迹,如焦点透视法、艺用人体和动物解剖学原理等。他们所绘的物象,造型极为准确,明暗变化极为鲜明,质感、立体感极为强烈。而作伪之画,由于假手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西画训练,没有学过素描画法,没有学过人体、动物解剖学原理,故伪画不是造型把握不准,就是明暗变化不明显,或立体感不强等。

  传统的清代宫廷画,其辨伪之法,仍应从笔法、构图、墨色、师承等入手,用对比分析法找出其中的破绽来。以宫廷画家王翚、冷枚、唐岱、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翰、徐扬、汪承霈、张宗苍、董邦达、永瑢、弘旿为例,他们的绘画,用笔大都工整细致,一笔不苟,有的画富有装饰性;构图正中平和,格守传统;设色鲜艳、富丽,富有皇家气息。与此相反,一些伪作(多为“后门造”)虽在装潢上十分讲究,力求至美,但笔法粗俗刻板,缺少变化和生气,构图老套,墨守成规,设色艳俗,无皇家气魄可言。有的则师承不对路,或作品的早、中、晚创作风格错位,或纸墨气息不符等。

  印章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清代宫廷画家的印章也是如此。一般而言,宫廷画家的印章,其印质都较好,印泥鲜亮洁净,印文的篆法自然流畅,其艺术水平也高于一般文人画家。而伪作的宫廷画家印章多为后人翻刻,其印文光滑板滞,印泥污浊,印框稍大,或故作残以充真,有一定鉴定能力之人均能识别。此外,假手为掩人耳目,还翻刻了一些皇家印章,如乾隆五玺、七玺、八玺等。这些伪印,只要认真琢磨,还是可以识别的,如比较明显的瑕疵,印文光滑板滞,所钤位置紊乱,无规矩可言。

  
清宫廷画代笔人和作伪者
  
  书画作伪是一股暗流,很难查清其人其事。目前可以查到的清宫廷画代笔、作伪的人有:

  王翚的代笔人有杨晋、王畴、唐俊等,作伪人有王荦、姜筠、蔡远、王誉昌等。

  王原祁的代笔人有王敬铭、温仪、赵晓、李为宪、释履于等,作伪者有王昱。

  蒋廷锡代笔人有马元驭、马逸父子等。
  
  又根据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清宫廷画作伪还有马晋、祁景西、苏楚白三人。马晋(1900-1970),字伯逸,号湛如。1922年从金北楼氏学画,擅画马,宗法郎世宁。兼擅花鸟。解放前一直以卖画为生。祁景西(1894-1944),名祁崑,字景西,号西山逸士,北京人。精篆刻,善画山水,细笔山水学明人。所作山水,理法精严,笔墨精致,枯润合度。20至40年代在北京有一定影响。苏楚白,近代,生卒年不祥,名珩,字楚白,北京人。善画 山水、花鸟、走兽,画风工细。从传世之作看,所绘老虎,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所绘山石劲峭雄奇,独具一格(《历代画史汇传补编》)

  此外,还有一些画宫灯的高手和画影像为业者,人数众多,也作伪清宫廷画。
造假高手仿制明清古画揭秘
 编者按: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良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人们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为了提高大家的书画鉴赏、辨别能力,我们请有关专业人士撰写了这篇文章,帮助书画爱好者了解历史上书画造假的一些内幕,尽量避免上当受骗。

  有人认为,中国的书画史就是一部书画的作伪史。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揭示出了其中一部分事实真相。有文献记载, 东晋时期摹仿王羲之字的人就已经很多了,唐代已有人专门从事鉴定流传于世的王羲之字的真假。到了近现代,中国书画的作伪更是全面超过了古人。目前的书画市场上,那些所谓下真迹一等的赝品,依旧频繁出现,不但让很多专家大跌眼镜,也让一些书画收藏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高仿的东西能够堂而皇之地在书画市场上泛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是怎样进入市场销售的?这里面隐藏着多少秘密?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其冰山之一角。
  民国时期的高仿书画,其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都很高,不像明清时期的苏州片子、扬州的皮匠刀、北京的后门造那样,艺术水平很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高仿的书画多采用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方式,由多人联合完成。与历代的赝品相比,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东西,不论是画面构图、笔墨工夫还是装裱水平都下真迹一等,与原作十分近似。贩卖这些高仿书画的人,有的是有社会地位的人,有的甚至是当时书画鉴定的权威。这些大人物参与到高仿书画的经营之中,这在明清时期是不多见的。不但书画如此,青铜器也一样。著名的学者容庚是研究青铜器的专家,编有《金文编》等名著。就是这样的专家,也参与到高仿青铜器的仿造和买卖中。“文化大革命”中有个笑话:一次在批斗容庚的大会上,有人揭发他在解放前的那年那月,向外国人卖了一件青铜器绝品,是里通外国;没想到容庚很大方地承认有此事,不过又加了一句,那是我弄的一件假东西蒙外国人的,搞得众人大笑。
  “云起楼”三剑客的往事和近事
  “云起楼”是上海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严惠宇,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开设的一家古玩店,主要以收藏、经营书画为主,在店里工作的三位书画高手:刘伯年、潘君诺、尤无曲被尊为“云起楼”的三剑客。这三位画家的传统功力深厚,特别是刘伯年,在古代书画的复制、临摹上本领高超,不让他的同乡张大千。他早年拜画家王个为师,学习吴昌硕派的大写意花卉,后又广泛地学习宋元绘画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路很宽,从宋人的工笔花鸟到清代华新罗的山水无一不能。解放后,著名的鉴定家张珩想请他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的修复工作,可惜因历史原因,他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刘伯年被放到监狱的美术厂改造,在这里居然发挥了他的特长——三年半时间里仿制了大量的古画,其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革”结束后,他才真正地获得了艺术上的自由。
  刘伯年的作伪古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他虽然拜在王个的门下,但他的画路更近于他的同乡张大千,对宋人作品揣摩得很透,无论是在线条还是在设色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对应性,惟妙惟肖;二是他的做旧功夫非常高明,不论是纸上的包浆,还是纸绢的“旧气”都做得非常好,可称是天衣无缝;三是他所临仿的对象多是选择工笔或为小写意的花鸟、人物,没有大写意风格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工笔或是小写意的画绘制时间较长,工序较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如果摹仿者的水平高、心态稳,可较容易仿到与原作相近的程度。这是他的仿古作品能够让很多大鉴赏家“走眼”,并被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主要原因。如建国前,他臆造了一张《梨花鳜鱼图》,托名是宋代画家李延之的作品,这件作品生动、自然,没有亦步亦趋摹仿古人所产生的生硬、局促之感。它先被人悄悄地弄到了北京,后由画商陆鲤庭卖给了上海博物馆,上博把它作为精品收入《画苑缀英》。刘伯年看到画册后感觉事态严重,就主动给有关部门写信,说明他造这张假画的情况,真相这才大白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