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用光及景深技巧
摄影/刘宗峰
许多人拍摄外景时,觉得光线很强,没有必要使用灯光。这是对外景拍摄一个比较错误的认识。通过前面两期的学习,大家应该感觉到灯光在摄影中得到了全方位的立体使用。我们使用的自然光总是来自一个方向,把太阳就当灯光,那么其他几个方位就需要我们补光了。
天气条件和灯光的选择
天气条件的选择
拍摄外景时,最佳的时间是上午10点~11点和下午的3点~5点,这个时候太阳光处于斜射状态,相当于在人物的左上方或者右上方的位置安装了一个灯源。在早上的9点左右太阳刚出来或者下午6点太阳快落山时,太阳的光线处于人物的正前方和正后方的位置,配合闪光灯也能创作出很好的光影效果。
在这个太阳位置变化的示意图中,绿色箭头部分为一天中比较理想的拍摄时间
根据上面的太阳位置变化的示意图,外景拍摄,要根据光线的特点灵活调整拍摄位置,光线的变化将决定画面的影调和最终效果。一般拍摄选择晴天光线比较理想,如果在阴天拍摄,光线的方向性较差,明暗对比小,影调反差小,通常这样的光线不利于塑造立体感但拍出的片子比较柔美。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当时场景的纵深,用景深突出被摄人物。
外拍灯光的选择及使用
在拍摄外景时一般从便携考虑,使用一个插入式闪光灯搭配一个手柄式闪光灯是非常方便的,再借助放光板就能拍摄很理想的效果。
插入式闪光灯
手柄式闪光灯
在上期讲到闪光灯的功率大小用GN来表示。 GN值越大,代表闪光灯指数越大,也就是发射的闪光越强。这里需要配合光圈使用,在计算光圈上有个公式。
GN=光圈×距离。例如:以ISO100为前提,闪光灯指数是40时,拍摄人物离摄影师为5米,那么根据公式计算,我的光圈系数就应该是F8。
闪光灯的操作模式:
M模式:这个模式是全手动模式,根据需要摄影师可以调节输出功率的大小。
TTL模式:闪光灯会自动根据设定好的曝光组合来计算输出功率。
FP模式:这个模式只有在一些高端的闪光灯才有,是高速同步模式,闪光灯不再受到同步速度的限制,可以和任意的快门速度同步拍摄。
外景拍摄实战
下面这组照片是下午4点左右拍摄的,夕阳西下的时候,人物周围都被夕阳照亮,夕阳起到了轮廓光的作用,前面用闪光灯补光,在这种情况下补光,光比不易过大,闪光要控制好指数,只要能照亮人物就可以了。另外不用闪光灯,用银色的反光板补光也是可以的。




这组照片虽然只在人物的前面使用了灯光效果,但背面由于有比较强烈的太阳光线,仍然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轮廓光线效果
下面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在5点左右,太阳仍然处于人物的背后。拍摄这类照片需要注意的是,海面会大面积地反光,另外人物是背对着太阳,脸部使用闪光灯补光,来照射人物。


根据人物面部朝向的位置改变正面光源的高低,灯光距离的远近可以让灯光的强弱来改变画面的效果
下列这组照片拍摄时间大约是2点到3点之间,这个时候阳光比较充足,硬光拍摄,影调比较浓重,这次我使用了大功率的外拍闪光灯,指数比较大,这样才能减少光比。
越是光线强烈的硬光,在使用正面光时更需要强烈的灯光,以让人物的正面光线强于侧面或者背面的光线
改变拍摄角度和距离,闪光灯的光线强弱也需要即使调整,保证人物面部足够的光源照射
景深的应用
在使用闪灯时,光圈的大小和拍摄距离密切相关,这就涉及到画面景深。对大多数相机而言,在拍摄之前,我们都要进行聚焦。从光学常识知道,聚焦后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在摄影上,把可使用在焦平面上得到较清晰影像的最近被摄点与最远被摄点间的距离称为景深。
决定景深的因素
1.光圈。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的大小同f系数成反比,所以对f系数而言,所用的系数大,景深就大,所用系数小,景深就小。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景深大小同镜头焦距成反比关系,镜头焦距短,所获得的景深大,镜头焦距长,所获得的景深小。


3.摄距。摄距。景深大小同摄距成正比关系。在光圈、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摄距越大,景深也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


编后:外景拍摄的最大乐趣在于,任何两次外拍的内容都不会重复,并且可以遇到意想不到的场景。在这种拍摄方式下,摄影师比平时更要机警,为了避免错失拍摄优秀照片的机会,找准时机,果断按下快门,留下精彩的照片。同时摄影师还要学会用相机看周围的环境,学会考虑在这个场景内会突然出现的精彩瞬间,不能给自己失手的机会,因为可能在那个时刻只有一次的拍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