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北京续颐和园

 chao fan zi 2012-04-06

2011 北京 续 颐和园

2011年07月21日

  出了西顶庙,导游说我们坐船去颐和园.享受一下老佛爷的待遇.这个还是蛮期待的.到紫竹院的时候,有几个老爷爷在练书法.那字,简直了,印刷的字体都没那好看.关键是人家那字感觉就像是活的.小小的膜拜了一番.见着了所谓的龙船,也就明白了,当年的老佛爷待遇是何.太失望了,又深刻了一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当是电视剧里那种古色古香的画舫呢.现代版的龙船,仅此而已.所以,对于导游的话,大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了.

  导游说此河被称为慈禧水路,当年老佛爷就是乘着龙船从这里去的颐和园.上了船我就昏昏欲睡,就听导游说,清朝某个皇帝喜欢微服私访,特别喜欢去江南,江南的美女多.咱们的皇帝又是个英俊潇洒,满腹经纶的人物,碎了多少江南美女的心.就说有个美女从小在尼姑庵长大.与皇帝邂逅,就把皇帝给迷住了.但是皇帝始终是要回京的,不能长期住在江南.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带回去.别的美女不带就不带了,最美的时候也已经见过了.可这位就不一样了,没长头发就这么漂亮,这要是长了头发那是个什么样儿.回来之后,这皇帝就犯了相思病,动了真情.有个大臣就想了个办法.把这美女接到这条河附近的尼姑庵住下.皇帝什么时候想了,随时都能看到.打着微服私访,外出散心的幌子,在这里私会美女.又可以对外称求神拜佛,体察民情.一举多得.说完这个导游适时的加了一句,这都是野史,尼姑庵里也没有美女了,现在也确实没什么值得参观的了.就此打消了众人的好奇心.等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也醒了,船也靠岸了.颐和园就在眼前了.颐和园什么最多啊.那还用说,水最多.隔水望着对面的房舍,雾蒙蒙的,像个人间仙境.这时候导游又发话了,我们呀,只走主线,因为要逛完颐和园至少要两天,逛完故宫要三天.所以只看主要的风景,节省时间.前面那座桥叫十七孔桥,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具有卢沟桥的特点.十七孔桥体现的是”九重”之数,从中间最大的孔向两端数去都是九.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她说这个知道一下就可以了,就不带我们上去看了.十七孔桥东桥头便是廊如亭,也称八方亭.一些没事儿的老头儿老太太喜欢聚在这里搞搞文艺.

  过了八方亭,我们又上了船.导游说一会儿靠岸,我们就可以自由活动,沿着长廊一直走回来.从新建宫门(好像是这个门)出去右拐就找到吃饭的地方了.12点准时开饭.如果不记得这门在哪,就看这座桥,离桥最近的门就是出口.导游问了个很搞的问题”大家走回来的时候,这座桥还在不在这里啊?如果不在这里,就说明走错地方了.”结果就成了我们三个人的笑话,因为我们是从东宫门出来的,后知后觉的发现桥真的没了,我们才明白走错了.

  从船上远观,十七孔桥连接南湖岛和八方亭就似一只大乌龟趴在岸边.八方亭就是乌龟的脑袋,十七孔桥就是乌龟的脖子,南湖岛就是乌龟壳.大体介绍了一下我们沿途要参观的风景,下了船,就不管我们了.只是一再强调12点开饭的事情.我们沿着长廊一路往前走.长廊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绘有一万四千多幅彩画,彩画内容多为山水,花鸟以及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情节.PP指着其中一幅问我:”知道这是什么吗?真笨,牧童遥指杏花村.””真厉害,白痴”.我想这728米长的长廊,费了不少工匠的心力吧.这长廊可是慈禧的奇思妙想.可以上网搜搜有关长廊的传说.

  这一路走出来,除了长廊可看,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值得一提的是放在乐寿堂前的那块青芝岫,又称败家石.这败家石的名字如何来的呢,这里有个小小的故事, 相传这块山石原来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捜集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以后,非常喜欢它,他决心运回勺园。可是这块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这时候,有人给他献策说:古代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采取修冰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米万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道,又在道旁毎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数九寒冬,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道。当时还有人给这条冰道编了一段歌谣,说:"彰义门,修得高,大井.小井.芦沟桥;芦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直到如今,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家的财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丢弃在路旁。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要把败家石运到淸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颐和园,惊鸿一瞥就过去了.结论,慈禧这个女人太幸福了,偌大一个颐和园就是她家一后花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