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银行业年报横向对比分析(上):银行业发展前瞻

 王彦吉 2012-04-06
2011年是宏观经济政策急剧转型的一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年3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人行在年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是在一年之内如此密集的货币紧缩政策在压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给宏微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减速,在微观层面则体现为企业贷款困难以及未来市场需求的降低。
    然在这一年银行业却一枝独秀,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态势,更有某银行行长出来说银行业赚钱赚到不好意思,于是乎舆论哗然,银行业一时之间成为众多媒体与公共人物笔诛口伐之对象。当然,对于银行的股东来说,我们更关心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能否持续,毕竟2011年情况比较特殊。正如前文提到的,2011年是货币急剧宽松后又急剧紧缩的第一年,货币宽松给予微观经济体对未来的一个良好预期,这种预期促使其筹措资金以扩大生产。在短时间内这种由扩大生产而对资金产生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刚性,因为企业上马的工程不可能半途而废,在这种情况下人行急剧紧缩货币带来的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使得银行在贷款价格上的议价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地,银行业的业绩在2011年保持亮丽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回到关于银行业未来盈利能力能否持续这一话题上来。从ROE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企业的盈利能力由资产收益率以及杠杆率决定,因此对银行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分析自然就归结为对这两项因子的分析。
    首先来谈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以往银行业利润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不断地再融资本质上应该归咎于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杠杆率的限制,这种限制是通过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来实现的。以资本充足率为例,其定义为银行业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之比,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是银行业资产按照不同风险权重系数加总而成,而资本总额与净资产也相互关联,因此规定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也就间接的限制了银行业的杠杆率(表外的杠杆这里暂不涉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更加严格的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新规的落地,可以预想银行业的杠杆率将进一步降低,这不可避免的降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对于相对而言更加依靠风险资产增加提升盈利能力的银行来说这种杠杆率的降低所带来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将更加严重。其次,银行业总资产的增加亦依赖于M2供应量的增长,以往银行业能够获得高于ROE的利润增长速度,原因在于加入WTO以后巨额贸易顺差以及08年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导致的M2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直接导致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大,根据银行业利润=资产规模*利差的简单模型可以知道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将带来银行业利润的高速增长。虽然这种由于资产急剧膨胀带来的利润高速增长因为杠杆率的制约需要再融资的配合,但其毕竟是一种可以让利润高速增长的方式,那么由于在未来M2增速的降低以及资本市场对银行业再融资的约束必然导致银行业的利润增速向ROE收敛。总结来说,从杠杆率的角度出发,由于杠杆率的降低以及未来中国M2增速的降低,在净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不变的情况下,银行业的ROE将降低,而利润增速也因为向ROE收敛而同步降低。
    其次考虑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由于利息收入占银行业收入的80%以上,因此银行业资产收益率很大程度由净息差(NIM=净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决定。对于NIM的考虑可以分为非利率市场化时代与利率市场化时代。对于非利率市场化时代的银行业来说,NIM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行对银行业存贷利差的限制,由于人行在加息过程中往往提高固定存款贷款利率,而在减息过程实现方向操作,因此在加息过程中银行业的NIM趋向于扩大而减息过程则反之。从目前宏观经济增长趋于减缓的情况来看,未来人行货币紧缩政策的空间基本被封杀,亦务必要,因此可以预见银行业NIM已经见顶,未来提升空间不大,甚至因为经济增长的放缓NIM有缩小的可能。
    相对于担心降息周期下银行业盈利能力的降低,人们更担心利率市场化缩小息差对银行业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国际经验分析显示,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完成,历时15年,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最初3-4年,银行净息差下降75个基点,降幅达到18.9%。此后,净息差呈上升趋势,并逐步恢复到市场化之前水平,但信用成本率从1970年的0.3%上升到1985年的0.8%,剔除信用成本后的实际净息差仍下降20%左右。日本、台湾的经验也显示,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年,净息差下降 10-20%。有鉴于以上国际经验,可以预想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将会降低。同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银行业盈利能力的降低,由于利率市场化引起的银行间激烈的价格战,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加大,美国的经验数据显示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以后,美国银行破产率由0.05%大幅攀升至4.0%。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断:由于资本约束以及NIM的降低,银行业未来平均盈利能力水平的降低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寻找并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在认清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案,并由此发现并投资于在未来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银行。
    对于M2增速降低以及加强的银行业监管新规导致的银行业盈利能力降低而言,提高资本效率以及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解决是这一问题的有效之道。具体来说,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杠杆率的限制是通过资本充足率来实现,而资本充足率使用加权风险资产而非总资产,那么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低风险资产消耗业务以提升盈利能力,低风险资产消耗业务包括中间业务以及同业业务。兴业银行是同业业务提升盈利能力的一个例子,从兴业银行的报表分析可以发现在相同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下兴业银行的杠杆率最高,原因就在于同业业务的风险权重较低,因此兴业银行同样的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对应更多的资产总额,从而实现通过提高杠杆率提升盈利能力的目标。传统的四大行则是通过发展中间业务以提升盈利能力的代表,由于更严格的资本监管以及较低的净息差,四大行通过自身规模优势发展中间业务收入提升资产收益率以弥补低杠杆率以及低NIM带来的盈利能力不足。对于M2增速降低而言,优秀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提高资产风险定价能力以提升资产收益率解决M2增速降低引起的盈利能力降低问题。
    面对NIM降低,优秀的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间业务以及在利率市场化中通过通过自身优势保持息差以取得高于同业的超额利润。从中间业务收入来说,根据贝塔策略工作室的测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当前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可以完全对冲利率市场化导致的NIM降低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
    最后我们讨论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时代保持高NIM。目前对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时代最主要的担心来自于各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而提高存款利息从而导致NIM缩小,客观证据显示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客观数据也显示即使在低NIM的市场中也同样存在优秀的银行能够保持较高的息差,具体的,也最为有名的自然非富国银行莫属,其在过去十年间NIM保持在4%这一远高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息差水平。其实在我们谈论存款价格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区别,即活期存款相对定期存款而言有相对较大的刚性与粘性,一般而言,活期存款的利息远低于定期存款,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持有它,原因在于我们日常生活需要持有一定量的活期存款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种流动性需求来自于人们的交易动机与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所需货币数量越多。投机动机即人们为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种宁愿损失一定的收益而不得不持有活期存款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活期存款的刚性。当然,如果活期存款仅仅具备刚性并不能成为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还必须配以活期存款的粘性。活期存款的粘性与银行账户的粘性非常类似,美国银行业的经验数据显示,当客户在某一银行购买的服务或者产品超过6种之后,银行对客户的粘性大大增强,比如如果某客户使用A银行的信用卡,购买A银行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等,为了享受A银行的这些服务与产品,客户就必须在A银行持有一定量的活期存款。优秀的银行如果能够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与产品黏住客户,那么其就可以在低成本或者零成本的情况下吸收客户的活期存款。更甚者,极其优秀的银行,比如富国银行不仅不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甚至对活期账户收取管理费,这种负成本的资金极大地降低了富国银行的负债成本。简言之,活期存款这种刚性与粘性的结合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客户觉得“必须在A银行持有活期存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银行对活期存款的议价能力大为提升,使得活期存款成为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来源,换句话说在利率市场化时代活期存款并不会参与价格战,优秀的银行通过吸收大量活期存款从而获得低于同业的负债成本。
    谈论完影响NIM的负债成本,自然要涉及到提高NIM的另一方法,即提高资产收益。目前来说,能够接受高贷款利率的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目前来看银行对这部分群体服务的困难在于如何在成本以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价格覆盖风险以提高贷款收益率。对于这点我就不再特意展开详细讨论,唯一要说的一点是目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大量的人力进行风险分析,跟踪与判断,在货币紧缩周期极高的资金价格可以覆盖消化高人力成本,但是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因此谁能够在中国开发出符合国情的,依靠IT技术的技术密集型小微贷款模式,谁就能在小微贷款领域占据优势。
    作为《2011年银行业年报横向对比分析》的上篇,本人花了大篇幅分析银行业的过去,未来面临的困难以及从本人理解出发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在下篇中,本人将通过对银行业2011年年报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找寻那些能够在未来迎接挑战,并能够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优秀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