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8世纪的消费符号 1300岁的杜甫很困惑

 短裤飘 2012-04-07

   通过对死者张国荣的消费,韩寒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再次引发网络狂欢,而在此前不久,网民刚刚在微博上集体消费了另一个“著名”死者——杜甫。

   几乎是转瞬间,这位来自8世纪的唐代著名诗人,就穿越为中国当代网络“红人”,在一组微博疯传的“杜甫很忙”涂鸦系列图中,杜甫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甚至手扛机枪,几乎无所不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正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包括杜甫故里河南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从今年2月起开始陆续启动关于杜甫的系列纪念活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组针对杜甫的五花八门的恶搞,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批评。

   专家表示,对这起网络事件的解读大体可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以高中生为主体的恶搞群体,究竟是在怎样一种心理动机和背景下进行这组网络创作的,二是随后这组恶搞在微博的迅猛传播,究竟透视出这个时代一个怎样的精神状况。

  对应试教育的报复性反讽

   已故著名画家蒋兆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创作的一幅杜甫行乐图,居然会在当今网上走俏,以至于刊登这幅画的高中语文课本都因此而卖到脱销。

   “杜甫很忙”系列,基本是在校高中生创作于课堂上的涂鸦杰作。“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语文课,实在太无聊。”知名学者张鸣表示。

   很多中学生普遍反映,目前中学的语文课本没有吸引力,老师的讲授,更是倒胃口。不管什么文章,甚至连诗,也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然后是字、词、句等等枯燥无聊的语法剖析。

   “很多课文本来就很无趣,少数一些稍显有趣或优美的文章,也被肢解成一堆碎肉似的语法或文法解读,然后再让我们生吞下去。这样弄得我们对课本涉及的无论古今还是中外的作家,都没有什么好感,当然也就丧失了阅读兴趣。”一位中学生这样对记者诉苦。

   这位学生的表述或许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因枯燥的教学内容而丧失语文兴趣的学生群体非常庞大。张鸣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目前过度强调竞争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引爆的这种对先贤缺乏基本敬意的恶搞,恰恰表征了对这个应试教育体制的一种报复性的反讽。

   “不是没有老师试图改进,但没办法,考试就按这个模式来,老师突破一下,学生兴趣可能提高了,但没准分数就下来了,学校和家长都不同意。”张鸣说。

   一位署名李金磊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文章《致最近很忙的杜甫的一封信》中表示,对杜甫图像的涂鸦和恶搞,就是为了表达对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

   在这封所谓致杜甫的信中,下面这段话是相当发人深省的:“现在我们所有人要想上大学,就必须得参加一个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简称高考,而高考的内容是指定的,您(指杜甫)的诗作也是考试内容之一,高考指定的内容非常多,而我们必须将所有的内容都记住,然后参加考试,换取分数……您不知道,准备高考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难熬的,所有人都像待宰的猪一样被人注水,压力非常大,这时,人们会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

   这段话可谓生动而准确地表达了当今中学生的普遍心态。

  娱乐与精神空间的逼仄

   “杜甫很忙”走红网络后,立刻遭致众多官方或体制内人士的反感与批评。

   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发表声明,称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直言网友拿杜甫画像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娱乐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看对象。

   河南、四川等地目前正在高调筹办并宣传与杜甫有关的纪念活动,借文化名人上位,打造地方品牌乃至文化名片,这些当然都涉及到地方利益的博弈,“杜甫很忙”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固然有助于“杜甫”这张文化名片的营销,但一些看上去的确不雅的恶搞也有可能败坏这张名片的形象,由此引发地方政府及相关利益部门的忧虑也情有可原,但网络对来自官方或体制内的这些批评并不买账。

   一位网友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体制内某些人对于经典的解构由来已久,怎么没有人出来指责其“不尊重传统文化呢”?比如说郭沫若就曾对杜甫近乎全盘否定,于丹对于《论语》等经典则充满“心灵鸡汤”式的解读,这些恐怕要比网民们的几幅画突兀得多,但批评者寥寥。

   事实上很多网民都认为,对杜甫的这些涂鸦堪称可爱,至少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最多也就是娱人娱己,这些涂鸦虽然难逃“娱乐至死”之嫌,但总比那些或出于商业目的或出于政治企图、极度功利化的解读要好。

   李金磊则以相对戏谑的口吻写道:

   “不知道看到这些恶搞自己的图片,您会不会生气。不过,我猜,以您老人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肯定不会像那个博物馆负责人那么小家子气。请允许我说明,这绝对不是在亵渎您,请您一定明白,网友们对您画像的涂鸦,其实完全是出于内心对您深沉的喜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杜甫身上和诗中所彰显的家国民本、悲悯克己、爱人兼爱等价值伦理观,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依旧是构建我们这个时代人文背景的精神资源之一。

   因此恶搞归恶搞,很多人对杜甫所代表的精神价值,对其忧国忧民的本色形象,其实是心知肚明的,这一点无需任何人再高喊任何口号或标语,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在我们这个权力和资源被垄断、道德和良知被丢弃的时代,再到何处寻找像杜甫这样为民间疾苦而疾呼、为社会公正而奔走的勇士。

   很忙的杜甫,突然间以被涂鸦的形象被网络迅猛传播,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正以消费杜甫的方式寻找杜甫。相对而言,杜甫是我们精神消费相对安全的一个文化符号——既然我们没有什么可消费的,那就消费一个久远的死者吧。

   我们深知,在我们这样一个价值茫然乃至颠倒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及娱乐空间接近无限虚无,且逼仄。

  微语

  我们的教育引发的创造力低下的毛病,使得我们的学生即使在恶搞的时候,都缺乏创意。悲夫!——著名历史学家张鸣

  我上网一看,不由得笑起来:孩子们太有才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扩大杜甫在现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味杜甫的生平文章,都有种剑走偏锋的积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