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图”造像初探

 雪千逝 2012-04-07

太极图”造像初探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陈 琳  来源:装饰 2006-2期  发布时间:2012-2-10 15:09:00

  内容摘要: 本文从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我国传统图案“太极图”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将二维平面的太极图推演成为三维的“太极球”,从而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同时也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另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 中庸拜协定理变异三维太极
  
  
  “太极图”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所影响的亚太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可同最为世人熟知的“”与“”形相媲美,韩国的国旗设计采用它为基本图案,可谓又一例佐证。由于不同国度与文化区域背景的差异,人们对它的见解也迥然不同。大致有这样两种:一是把它同道家相联系,认为道家思想的脉络源于老子、庄子,作者是在道家古朴哲学的影响下,创造了意向造型之灵魂——太极图。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玄奥变化,“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无所不在,在非理性的世界中继承着远古宇宙观的真谛。同时也体现了当代设计文化的两个特点:囿于一统和渴求自由,从中可见我国民族精神的折射。
  其二, 把它同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与现代科学有某种暗合。如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Hemrik Darid Bohr)称他著名的“互补原理”即“拜协定理”是受“太极图”的启示所致。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太极图”以它独特的形式、深邃的哲理征服着人们的心灵,它化平庸为神奇,以单纯求丰厚,以抽象去囊括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生机,被推为我国传统图形精粹之首,也不为过之。
  虽尽如此,我认为此图形并非终极而不能拓展。“太极图”虽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近千年,但除色彩上有所不同外,几乎无任何变化。从二维平面到二维平面,似乎一成格式则很难突破。至于利用它造福现代社会的也凤毛麟角。为此,本人对“太极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为传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而尽绵薄之力。
  
  
  一、“太极图”构成美学浅析
  我们先比较一下“”、“”、“”这 三个图形,便会发觉它们的一个共性,即首尾相应、均衡对称。 (见图1)此外,它们又都是由最简单的几何形构成。“”形是由五个正方形构成,其视觉感受“庄重、稳定、理性、严谨”。而“”形则是由四个方形组成,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把一个封闭的“田”形格局变成了一个四面豁亮的敞开空间,给人以变化、包容、丰富之感。虽也具有理性,但人情味却隐藏其中。而太极图“”则取了几何学中三个基本图形中的圆,在中间加上一个“S”形,构成了太极图形的优美格式,给人的感觉是和谐、运动、互为变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在图形上下两个内切圆的中心巧妙地设置了两个小点,使太极图形更趋于完美。更具匠心的是将其一半颜色加深(或黑或红),使其内的小点互为对方的色度,在这一点上,是其它任何图形所不及的。“太极图”虽是一单元图形,其组合构成却非简单,它是由一个大圆加两个内切圆为基本母语,而“鱼”单元形则是一个内切圆加上它的运动轨迹所构成。此外,我们可以把“双鱼”形,各看成是一个单元体。它相对称的则是它剩余的部分,也可以看成一个正形和一个负形,这也许是中国最早运用黑白底图转换的范例。
  
  从它的美学特征来看,同其它两个相比:是静止与运动的对比、是简洁与丰富的对比、是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尤其是“”图形,更是典型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轨迹是四面延伸的,是物理、数学的公式推导,似乎与基督教的拉丁十字架有很大关联。
  拉丁十字架由六个正方体构成,但构成的理念是一致的。严谨无懈可击,理性的冷漠与中国的“太极图”亲和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太极图”中庸互变,围绕一个圆转来转去,难以驾驭,高深莫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对设计者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这种被称为“太极图”形,或又叫做“喜相逢”的优美的格式“S”形,最早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纺轮上出现的。
  一虚一实、一阴一阳,后来就成为一对凤、一对鸟、一对鱼、一对花的格式。(见图2)总之是代表成对成双、相互追逐,在天地间飞翔、运动,旋转不已、生生不息,这正是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再现。
  我们国内有些专家学者把“S”形这种美的格式认为是中国传统特有的形式,这个观点笔者认为欠妥。譬如,埃及第18-20王朝时代,在帝王墓天花板装饰图案中就可以看到这种“S”形的图案。(见图3)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人们追求一种相同形式的美是很自然的。因人类面对着同一个大千世界,不过是审美情趣与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罢了。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发展了这种格式,以至创造出了“太极图”。在埃及却没有继续发展,这只能归结国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许这种图形更适合中华民族的伦理及人文精髓,或国人对这种美的形式更能理解入微,更通晓其深邃的内涵。
  
  
  二、“太极图”的哲学观浅析
  “太极图”相传出自于宋代的陈抟。我们常见的“八卦图”中的圆环表示太极法限。它由阴阳(黑白)两部分组成,阴同阳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补充、互相消长,阴盛则阳消、阳盛则阴衰,两个黑白小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在阳中产生、阳则在阴中萌发。这其中暗含一个朴素的哲理,即任何绝对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两方相依而存、相对而生。此外,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内部,必然包涵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昼、夜不同日,水、火不相容,可它们又无法互相离分,而且还互为转化,其变化的动力便来自自己的内部。从图4中可以看到,两个黑白小点起始是无足轻重的,可当它慢慢壮大,到了一定极限,便可扭转乾坤,使车轮倒转。而后又在内部萌生了两个小点,这样往复运动,无始无终。由此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无不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天地人间,从低级到高级,从远古到现代,竟都包容在这方寸之中。
  
  笔者尝试着将鱼形变为一大一小,这样,对比一旦失去均衡,就会在视觉心理上产生压力,造成一种紧张和失重的感觉。(见图5)当看到它逐渐演变的过程时,也同样能得到一种哲理启示。辩证法所言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了这样两种现象: 一、量的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并改变原来的性质和面貌。二、新事物的出现否定了旧事物,旧事物随之变成腐朽的东西,当到了极限又要被一新的形式所否定。这些抽象的概念,似乎也蕴涵在“太极图”之中。当这个鱼形母体A与B发展到了极限,这时它们相撞又组合成一个新的矛盾对立体。以上两种方式使我们能直观地看到世上万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抽象形式,也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哲学的基本原理。
  
  
  三、“太极图”及变异
  在“太极图”的平面构成中,笔者又进行了一些变异的尝试,如把鱼形图变为三、四、五、六个等,其图形变化之丰富,是我始料所未及的。虽它可同双鱼共享优长,但中心一块却无法相就 ,这就是始于我国商代的“”构图。汉代的瓦当,三鸟纹中间是一个圆形,(见图6)而战国时期的楚漆纹饰中间则加饰物或空白,看来这一图形无法像双鱼图那样天衣无缝。在四鱼图中,中间两条鱼鱼头重叠,两边的双鱼还想追逐,却颇感无力,其原因是中间两条鱼尾构成了一种反向的力,造成了力的均衡。(见图7)太极图也可组成如图六个一组的图形。(见图8)A.把每对鱼形错位组合,出现了三个椭圆形的“太极图”。B.错位单置, 六只小金鱼跃跃欲试蹦跳龙门。C. 定向顺序排列,也能产生一定的动感和韵律。此外,如果我们把一条鱼保留,把另一条鱼只留眼,其余推向无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