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姚锋)

 廖shengquan 2012-04-07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姚锋)

(2012-04-07 08:43:06)
    三十多年前(1978年),吕叔湘先生提出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对此,有人算了一笔账:按每天学习7小时满算,2700课时等于2025小时,合289天,远不足一年。并且,还做了比较:古人闭门苦读,一门语文却要“十年寒窗”,即使不考虑今天知识总量之大,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学生学习的课程之多,仅与古人的“十年寒窗”相比,今天的学生要在289天内学好语文,也是不可能的。2然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3因此,语文又是必须学好的。学生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有限,又必须把语文学好,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解决呢?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从广义上说,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学习语文了。人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读书看报,可以学习语文;与亲友书信往来,与别人谈天说地,可以学习语文;看电影电视,欣赏文艺演出,可以学习语文;上网聊天,可以学习语文;甚至,自己闲得无聊时随意哼上几句歌曲,也包含着语文学习的成分。语文教学不应该人为地割断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而应该在抓住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的同时,重视用好生活这片更加广阔的课外语文学习的天地,鼓励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用课内所学之法指导课外语文实践,用课外语文实践来丰富充实课内语文学习。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下,语文教学被牢牢地局限在课堂之内、书本(课本、教辅资料)之中,而且只注重课文讲解、知识传授和解题、作文的技巧训练,轻视甚至忽视学法的指导和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这种封闭性的语文教学,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是造成“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还远远不够。语文教学必须尽快冲破这种封闭性的格局,走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道路,而课堂教学则尤其要尽快转变到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首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4这“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觉的读写活动中练习出来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少讲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习多思考,让学生在读、写、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还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和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5“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6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凭教材这个例子”教学生去学,指导学生去读书、作文,使学生在读书、作文的练习中习得读书、作文的方法和本领,再用习得的方法和本领去读更多的书,作更好的文章。这样反复历练,最终形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养成自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举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边读边划边思考批注的方法,速读精读的方法,朗读背诵的方法,写摘录、提要、心得体会的方法,鉴赏评价的方法,以及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剪裁和作文修改的方法等,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结合具体的课文和写作练习进行指导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课内习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有了向课外拓展的条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把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指导他们把课内所学之法应用于课外,以课外来丰富充实课内,也就是让他们“得益于课外”。在我们看来,让学生“得益于课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体验生活,一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从来就是水乳交融的。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单靠课内和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具体做起来要因人而异。体验生活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而且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思考、感受领悟,并要养成每有所得随时记录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随着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逐步加深,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不断的增强。

体验生活重在感悟积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则重在实践,要在语文课堂之外进行实实在在的读、写、听、说的练习。一般说来,正常教学中不宜安排大规模的语文课外活动,但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在校生活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课内学习的课外阅读、练笔,或其他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读的方面,可以结合课本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既能帮助理解课文,又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的文学作品或评论文章;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中的时文,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注现实。写的方面,可以组织指导学生编写生活小镜头集锦,写时事短评、影视评介等系列文章,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对现实的看法随时记录下来。听和说的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讨论会、辩论会、采访和答问,以及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实践证明,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营造出和谐愉快的校园和班级语文学习氛围,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增强。

相对于正常教学来说,寒暑假是指导学生集中阅读、练笔和体验生活的好机会。假期中,学生没有了在校学习的时间限制和作业压力,可以静下心来多读书,多练笔,多体验,作好积累的工作。但是,假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有适当的量,既不能让学生把时间白白的浪费掉,又不能加重他们的负担。假期中,可以指导学生每天坚持用正楷字抄录一首古诗词或现代诗,自己喜欢的歌曲的歌词也行;可以开列出供学生阅读的文学或史学名著,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定数量的篇目去阅读(一般寒假一部,暑假两到三部较为适宜),读后写出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一般每部名著4000-5000字为宜);可以指导学生收集一定数量的创意新颖的广告语,或名言警句,寒假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一些书法精湛、对仗工整、富有时代气息的春联,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假期长短而定;可以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选材组稿,自己设计版面,办一份手抄报;还可以指导学生深入街道、厂矿或农村进行专题采访,根据采访的情况写出通讯报道或调查报告,等等。以上各类假期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仅能弥补学生校内语文学习的不足,而且能使他们充分认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促进语文学习成绩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要走出“少、慢、差、费”的困境,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尤其不能只满足于上好每周仅有的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仅有的二三十篇课文,必须指导学生把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1)《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第153页,开明出版社。(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第12页。(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第4页。(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