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西尼(G.Rossini)
罗西尼,英文名:G.Rossini,生于1792年,于1868年逝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其中《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共四乐章)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序曲由四段构成,如同组曲。全曲描绘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进军。曲中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第一段(00:00)、黎明,行板,E小调,3/4拍子。由大提琴宁静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为主题,描写了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管弦乐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击乐器都沉默不动。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段(02:50)、暴风雨,快板,2/2拍子。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一般。不久,雨过大晴只留下远处的雷声与闪电。这段猛烈的音乐象征着革命志士的自由呼声。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段(05:20)、幽静,行板,G大调,3/8拍子。狂风暴雨平静后,唱出和平的牧歌。牧人传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国管吹出的,长笛也悠闲地应和着,吹出装饰性的助奏。这是风暴过后,一片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第四段(07:50)、终曲,快板,E大调,2/4拍子。此处描写争取自由的瑞士革命军英勇快速的进攻,以及民众因革命军的胜利而高声欢呼的情景。这段终曲是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在刻画华丽节奏上,开始了大家熟悉的进行曲。中段主要由木管歌唱出来,再回到进行曲后跃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在兴奋与快乐之情的尾奏上结束。这是革命成功后,庆祝胜利的欢呼。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罗西尼:“威廉·泰尔”序曲,
![]()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Toscanini),1867年生于帕尔马,1957年卒于纽约。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家。 托斯卡尼尼是本世纪最有才华和要求最严格的音乐指挥之一,他永远是完全凭记忆来指挥。虽然这位本世纪最受称赞的指挥身材瘦小,但他的坚强不屈的高尚纯洁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在20世纪现代指挥艺术当中,如果说一定要推举出一位首领式的人物的话,那么这位首领恐怕是非托斯卡尼尼而莫属了,在现代指挥艺术蓬勃发展的近一百多年里,这个非凡人物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是任何其他人都取代不了的,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托斯卡尼尼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之一,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誉为“20世纪现代指挥艺术的鼻祖”。这样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也是毫不过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