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靖江市市区标准地名命名(更名)情况 一、小区命名: 1.盛世花园: 东至市糖烟酒公司仓库,西至农资新村,南至市交通局宿舍,北至横港南路。 2.宝达农贸市场: 东至红房子宾馆,南至市机械工业教育中心、市气象局,西至苏源物资公司仓库,北至江平路、祁家埭。 3.华圣公寓: 东至靖江市新华实业有限公司和欣乐食品厂,南至玉带路,西、北侧为玉带社区居民住宅区。 4.华庭花苑: 东至靖江市水暖器材厂,南至北环西路,西至工农河,北至靖城镇城北村陈家场住宅。 5.华晨花苑: 东至中美合资泰州市光华空调设备厂,南至北环西路,西至靖江市泰福赓精密部件厂,北至靖城镇城北村钱家场住宅。 6.齐心公寓: 东至靖城镇城北村齐心组综合楼,南至靖城镇城北村齐心组七一河,西至齐心新村,北至北环西路。 7.唯高公寓: 东至靖江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南至真武河北路,西至靖江市合力汽修厂,北至原钢窗厂宿舍。 8.江丰公寓: 东至原靖南三队居民区,南至煤石公司宿舍,西至车站路,北至江丰路。 9.新天地花园: 东临十圩港,南至中洲路,西至康兴路,北至合兴村一组民宅。 10.汇金新寓: 东至原市工商局办公楼,南至骥江路,西至建设大厦,北至市人武部宿舍楼。 二、道路命名: 1.巧丽路:东至姜八公路,西至兴业路。 2.苏源热电路:东至康兴路,西至七圩港。 3.中圩东路:东至康兴路,西至姜八公路。 4.中圩西路:东至姜八公路,西至七圩港。 5.环胜路:南至江平路,北至东环北路。 6.江丰路:东至人民中路,西至车站路。
2006年靖江市标准地名命名(更名)情况 一、小区命名: 1.园丁公寓:东至康兴路,南至省靖中运动场,西至省靖中游泳馆、网球场,北至江阳路。 2.越建公寓:东至虹兴南路、南路紫兴圩、西至十圩港、北至南环东路。 3.群贤公寓:东至备兴圩农田、南至备兴圩、西至虹兴中路、北至虹兴居委农贸市场。 4.靖宾公寓:东至市计生指导站、南至备兴圩、西至群贤公寓、北至工农路。 5.扬阳公寓:东至拥兴小区、南至工农路、西至十圩港、北至拥兴圩。 6.拥兴公寓:东至拥兴圩农田、南至齐心圩、西至十圩港、北至拥兴圩埭前路。 7.农机公寓:东至东环南路、南至垃圾中转站、西至拥兴圩农田、北至越检公寓。 8.越检公寓:东至检察室、南至农机小区、西至拥兴圩农田、北至拥兴圩埭前路。 9.闸南公寓:东至闸管所、南至虹兴村11组水泥路、西至虹兴村11组交界处、北至横港。 10.刃具公寓:东至崇明圩农田、南至虹兴村11组埭后河、西至崇明圩交界处、北至崇明圩水泥路。 11.测绘公寓:东至虹兴北路、南至崇明圩、西至十圩港、北至测绘厂门路。 12.水圩公寓:东至水圩农田、南至崇明圩交界处、西至崇明圩住户、北至水圩埭前路。 13.培育公寓:东至永固涂装轿配厂、南至水圩埭后路、西至水圩交界处、北至老横港。 14.东苑公寓:东至越江村开发住宅户、南至不干胶厂、西至东环南路、北至虹桥社区。 15.齐兴公寓:东至拥兴小区、南至煤石公司、西至十圩港边、北至拥兴圩。 16.紫兴公寓:东至公园苗圃、南至紫兴圩、西至紫兴圩交界处、北至工程车辆厂。 17.华侨新村:东至人民南路,南至江阳路,西至姜八路,北至南环西路。 18.顶和庄小区:东至人民南路,南至新洲路,西至姜八路,北至马洲路。 19.家裕苑:东至十圩港,南至暨阳路,西至康兴路,北至中洲路。 20.德裕苑一区:东至十圩港,南至马洲路,西至康兴路,北至江洲路。 21.德裕苑二区:东至康兴路,南至马洲路,西至人民南路,北至朝阳路。 22.前德裕庄:东至康兴路,南至新洲路,西至九圩港,北至马洲路。 23.建新小区:东至八圩港西路,南至火炬村交界处,西至七圩港,北至横港。 24.科技小区:东至八圩港西路,南至南环西路中心线,西至南环西路,北至横港。 25.供销新村:东至十圩港,南至马家圩东西路,西至九圩港,北至横港。 26.银厦新村:东至十圩港,南至中洲路,西至人民中路,北至马家圩东西路。 27.同兴新村:东至人民中路,南至横港,西至车站路,北至江丰路。 28.三江新村:东至人民中路,南至南环西路,西至车站路,北至横港。 29.工人新村:东至车站路,南至建安交界,西至建安交界,北至横港。 30.江城公寓:东至邮政转运处,南至江平路,西至展泗港,北至靖南新村居民区。 31.盛世广场:东至人民中路,南至规划工农路,西至合兴十队小河,北至电大职工宿舍楼、第四中学。 32.新佳新村:东至十圩港,南至沙泥河,西至孤山南路,北至新一村徐家场。 33.新城东环花苑:东至越江村五组,南至越江村三组,西至东环南路,北至虹兴路。 34.巧丽公寓:东至玉皇殿社区居民区,南至原工商管理局宿舍,西至原巧丽公司宿舍,北至江平路。 35.金泰大厦:东至车站路,南至原靖南三队居民区,西至玉皇殿社区居民区,北至江平路。 36.大华苑:东至九圩港路西,南至原八圩镇通江路北,西至八圩卫生院,北至江防村十五组农田。 37.滨江新寓:东至十圩港,南至中木建材有限公司办公区域,西至自来水公司,北至供销新村社区居民。 38.鑫盛新寓:东至十圩港,南至中木建材有限公司办公区域,西至自来水公司,北至供销新村社区居民区。 39.中虹花苑:东至人民南路,南至阳光大道,西至姜八路,北至朝阳路。 40.锦城好旺角:东至科技新村社区居民住宅,南至渔婆南路04号地块,西至在建的渔婆南路,北至规划的工农路。 41.紫薇园公寓:东至灯头二厂宿舍区,南至靖江市灯厂,西至灯头厂宿舍,北至江安路。 42.翡翠湾新寓:东至市电力公司,南至葡萄糖厂修理车间,西至靖北五队拆迁安置小区,北至真武河南路。 43.新天地?滨江花园:东至通江路,南至中洲路,西至十圩港,北至江阳路。 44.锦江花园:东至十圩港,南至东兴街社区居民区,西至永兴街,北至东兴街社区居民区。 45.碧水华庭:东至渔婆路,南至科技小区5区居民区,西至科技小区5区居民区,北至横港。 二、道路命名 1.虹兴南路:南至南环东路,北至工农路。 2.虹兴中路:南至工农路,北至城江套闸。 3.虹兴北路:南至城东套闸,北至老横港。 4.齐兴路:东至东环南路,西至虹兴中路。 5.拥兴路:东至东环南路,西至十圩港。 6.崇明路:东至虹兴北路,西至十圩港。 7.华翔路:东至兴业路,西至七圩港。 8.新一路:东至十圩港,西至渔婆北路。 9.新二路:东至十圩港,西至孤山南路。 10.新三路:东至十圩港,西至孤山南路。 11.新四路:东至十圩港,西至孤山南路。 12.山南路:东至十圩港,西至孤山南路。 13.东兴北路:南至北环东路,北至山南路。 14.孤山南路:南至沙泥河桥,北至奥威阀门厂。 15.孤山中路:南至奥威阀门厂,北至北煤矿路。 16.孤山北路:南至北煤矿路,北至季市镇交界处。 17.镇南路:东至十圩港,西至孤山中路。 18.蹑云路:东至民兵训练基地,西至孤山中路。 19.望江路:东至孤山中路,西至新民路。 20.勇进路:东至孤山北路,西至勇进村村队部。 21.双桥路:东至孤山北路,西至靖广路。 22.通太路:东至富民路,西至孤山北路。 23.团河路:东至新庄村龚家,西至孤山中学桥。 24.北煤矿路:东至石碇港路,西至孤山北路。 25.山东路:东至富民路,西至孤山中路。 26.富民路:南至北环东路,北至季市镇交界处。 27.燕子桥路:东至园山街,西至大港。 28.石碇港路:南至团河,北至三元桥。 29.横港路:东至孤山中路,西至靖广路。 30.双联路:东至联东村,西至富民路。 31.中心港南路:南至北环西路,北至横港路。 32.中心港中路:南至横港路,北至双桥路。 33.中心港北路:南至双桥路,北至季广路。 34.小港路:南至双桥路,北至季广路。 35.新联路:南至双桥路,北至季广路。 36.掘港路:南至南横港,北至双桥路。 37.乐广路:南至李王村烂木头井埭,北至泰兴市广陵镇。 38.靖广路:南至北环西路,北至泰兴市广陵镇。 39.友谊路:南至双桥路,北至季广路。 40.季广路:东至季市镇交界处,西至靖广路。 41.常太路:东至常胜村,西至靖广路。 42.竖河路:南至燕子桥路,北至双桥路。 (市民政局)
靖江市公交线路走向及站点设置 1路(北环原八圩镇政府)(6:00~18:30) 8辆车,单程12千米,每班10分钟,每辆每天11班次。 一、线路走向:北环─人民路─车站路─新汽车站─姜八公路─百富绅─原八圩镇政府。 二、站点设置:北环、裕纶纺织厂、广电局、原马洲金店、友谊广场(中医院)、上海城、双鱼食品厂、新世界、白马、靖泰大酒店、新汽车站、扬子江大酒店(工校)、公新公路、老北桥、百富绅、公所桥、原八圩镇政府。 2路(柏木托老院新汽车站)(6:00~18:00) 7辆车,单程11千米,每班10分钟,每辆每天11班次。 一、线路走向:柏木托老院─江平路─骥江东路─人民路─江平路─西环启航─新汽车站。 二、站点设置:柏木托老院、东环转盘、轴承厂、市政府、大润华商厦、友谊广场(中医院)、上海城、原针织厂、红房子宾馆、交警大队、西环启航、长新桥、新汽车站。 6路(滨江公园西环启航)(6:00~18:30) 6辆车,单程15千米,每班15分钟,每辆每天9班次。 一、线路走向:滨江公园─木金寺─工农路─人民路─玉带路─渔婆路─骥江西路─西环启航。 二、站点设置:滨江公园、木金寺、电子仪表厂、印染设备厂、交通加油站、搪瓷厂、自来水公司、供销总社、原电大、汽运大厦、南园宾馆(上海城)、友谊广场(中医院)、原马洲金店、广电局、党校、渔婆菜场、西环启航。 8路(教育局江阴-靖江工业园区)(6:30~18:54) 6辆车,单程13千米,每班15分钟,每辆每天10班次。 一、线路走向:教育局─康宁路─人民路─江洲路─姜八公路─百富绅─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二、站点设置:教育局、人民医院、原马洲金店、友谊广场(中医院)、南园宾馆(上海城)、汽运大厦、靖江国际大酒店、行政服务中心(世纪辉煌大酒店)、春江花城、公新公路、百富绅、公所桥、庆达胶业、天伦公司、天和干燥剂厂、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10路(新汽车站侯河幸福酒厂)(6:00~18:39) 7辆车,单程17千米,每班15分钟,每辆每天9班次。 一、线路走向:新汽车站─车站路─江平 ─水洞港公路─原侯河乡政府─幸福酒厂。 二、站点设置:新汽车站、靖泰大酒店、白马、新世界、双鱼食品厂、上海城、农公客运站、红房子宾馆、交警大队、原长里乡政府、车管所、水洞港桥、丁字庙桥、通信电杆厂、双店头、鞭炮厂、永达电器公司、电器成套设备厂、侯河中学、锚链厂、侯河车站、农场、幸福酒厂。 12路(新汽车站广陵村)(6:00~18:45) 7辆车,单程16千米,每班15分钟,每辆每天9班次。 一、线路走向:新汽车站—人民路—城北桥—真武河路—靖广公路—广陵村。 二、站点设置:新汽车站、靖泰大酒店、石油大厦、国际大酒店、汽运大厦、南园宾馆、友谊广场(中医院)、原马洲金店、广电局、城北桥、真武河桥、展灌站、肝病医院、杨太中学、李园子、炼钢材料保护厂、原团结镇政府、孙家大桥、中心桥、团结闸、广陵村。 (田秋红)
补白 靖江地名集萃 牧马大沙、牧马小沙成陆于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为靖江最早的名称。两沙由数百个连绵不断的沙岛组成,是日后靖江地域形成的主体,也是长江在靖江江面第二次大涨沙的结果。 牧马大沙、牧马小沙何时命名?据《广陵志》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靖江知县易干巡行至西沙焦山港坍江处,即今新桥镇一带的江边,发现一块赤乌元年埋下的石碑(即赤乌碑),是时石碑已断,其文不续,字迹模糊,但碑文主要内容尚可看清,上书“此沙为吴大帝牧马大沙,隔江一洲为牧马小沙……。”这里的吴大帝是指三国时吴国国君孙权,222年孙权在京口(今镇江市)称帝,历史上称为吴大帝。靖江两沙涨出水面后,当时属于吴国的领地,因水草茂盛,孙权的几万匹战马就在此喂养,成为吴大帝的天然牧场。 沙洲分南北两条,南为小沙、北为大沙,成横向平行于大江之中,两沙东西长约75千米,南北宽分别为2.5千米、4千米左右。因沙洲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牧草,故将两沙取名为牧马大沙、牧马小沙,后官府又赋雅名——牧城。据有关资料记载,两沙隶属于吴国毗陵典农校尉(二级政区)所辖的毗陵县暨阳乡。东晋太康二年(281年),毗陵郡置暨阳县(今江阴市),牧马大沙与牧马小沙属暨阳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南部牧马小沙因靠近江阴,169年中,曾先后隶属南朝的宋、齐、梁、陈诸国。北部的牧马大沙则先隶南朝,后属北朝的北齐和北周。此后经隋唐而历宋元,直至明朝初年,靖江一地两附,南部牧马小沙一直隶属江阴,而北部牧马大沙和季市则隶江北的海陵和泰兴。明洪武二年(1369年)两沙划入江阴管辖。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南部夹江涨塞,牧马小沙始与牧马大沙相连。(常永明) 元山团,位于今孤山镇。孤山,曾名元山,元山团因山而得名。明清时期,靖江推行团图制,全县划为10团60图,元山团为全县10团之一。 团和图,是县以下基层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团,相当于今天的镇。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虽置县,但地域尚未定形,各团面积仅有后来的一半。元山团的西面是丁墅团(今马桥镇东部),东部为永庆团(今季市镇西部),其北边是北大江,南边与县城中洲团(今靖城镇)相隔的江面距离尚有4千米之遥。团与团之间有的有陆路相连,有的还需舟楫作渡,彼此交往甚为不便。 元山团何时与县城相连?这要从靖江第三次大涨沙说起。 靖江自牧马大沙成陆后,历经1250余年,至明弘治元年(1488年),即靖江建县17年后,县城北郊至孤山以北4千米的江面,沙地陆续涨出水面。原来屹立大江中的孤山从此登陆,元山团与中洲团遂连接成片。 孤山未登陆前,元山团四周均有石矾露出江面,这些石矾,实际是江中礁石,如东南矶,位于元山团东南1千余米,此次涨沙,礁石全部没于沙泥之中。西北矶距离孤山较远,由于泥沙迅猛涌起,礁石渐被掩埋。元山团西部有孤山碇(又名石碇),县内有名的石工周楷,见石峰光滑坚硬,曾在上面凿刻《法华经》3卷。待石碇周围沙涨时,地面不断抬高,石峰根部被沙淹没,后来江滩被垦为农田,尚有1米尖峰透出地面。嘉靖八年(1529年),当地农民因耕牛常被尖石碰伤,犁锄亦常遭损坏,遂用铁锤将石击碎,石峰才在地面消失。此次沙涨,靖江北部向北拓境4千米左右;孤山东部和西北方向,沙势向外分别延伸10余千米。至此,靖江地域面积比原来增加一倍有余。(常永明) 季市镇,位于靖江市北部,东、北与如皋、泰兴两市相连,地处靖(江)、泰(兴)、如(皋)三市交界处。 此镇原名太平村,又称季家市、季市。据《广陵志》记载,季市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成陆,为靖江首次大涨沙而成,长期隶属海陵。南唐 元元年(937年),唐烈祖分海陵南5乡置泰兴县,季市改隶泰兴管辖。是年,始有乡民率众围田,来此定居。因地处海边,江水不时泛滥,往来船舶也因风高浪大,常有覆没,加之海匪猖獗,百姓为求太平,故取名太平村。 宋元时期,乡民来此围田、定居者增多,太平村逐渐形成季姓、李姓两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灾荒时设立粥厂,因此名重乡里;季姓人口众多,朝中又有后台,地方势力较大。小集镇形成后,在以谁的姓氏命名的问题上,两家互不相让,多次闹至公堂,泰兴县令碍于季家在朝者之情面,遂将太平村改名季家市,并同意李氏家族将其住地命名为李家巷、李家圩。后李家不服官断,认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再次闹上公堂,季家市遂又改名为季市。 明洪武初年,季市遭受特大水灾。为镇江洪,洪武五年(1372年)乡民们在镇内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青龙寺,期望借助海龙王的神威镇住江潮。是年,季市更名为季市镇,更名目的同样想以此镇住江水泛滥。 季市镇是长江南北水道的咽喉,为防私盐贩卖和盗匪作乱,明初泰兴在此设置巡检司,清同治九年(1870年),泰州守备营曾分兵驻守季市,民国初年设巡警所。民国34年(1945年)3月,季市镇划入如西县,是年9月,划归靖江。民国37年(1948年)12月划入如皋县,次年5月复归靖江管辖,直至今日。(常永明) 夹江,即位于牧马小沙与牧马大沙之间的长江。东至青龙港尽头(今西来镇东部),西至焦山港尽头(今新桥镇西部),面积50余平方千米。 夹江原长约75千米,后因两沙江坍,仅剩30千米,中部江面最窄处宽约1.5千米,两头较宽,南北相距2.5千米左右。 靖江第四次大涨沙是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孤山自弘治元年(1488年)登陆以后,相隔51年,县城南部江面,许多沙团陆续涨出水面,夹江也逐渐变小变窄,形成了两沙之间的套水,俗称为浃。浃的方向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浃之西部称为西沙浃。西沙浃全长约14千米,西南部距城约12.5千米,东北部距城东南约1.5千米。此处因泥沙沉积较快,江水被阻,且地处县之中部,以此为界,这一地域,靖江称为西沙。从西沙浃东端至浃之东北的长江边,两地相距16千米,靖江俗称东沙。靖江东、西沙当时共长30千米。至嘉靖二十八年,套水逐渐淤涨为陆。至此,两沙完全相接,南北合为一壤。此次涨沙,使两沙之间从赤乌年间形成的夹江,经1400余年的变迁而成为桑田。 在两沙涨连的同时,靖江中部和东部的江面也在大面积涨滩。因东部涨滩速度快于西部,南北距离由狭变宽,从今斜桥的新港以东至敦义的永济港一带,沙地突入江心达10余千米,明代于此曾设永乐、崇明两镇。特别是夹江东端的西来镇,南北宽度相当于县之西端的两倍之多,全县形成了东宽西狭的梯形地貌。 夹江的淤塞加快了长江水速,使县外附沙,除鹤洲沙、西小沙外,以前所涨小沙,如洪沙、复土沙、砥柱沙、暗沙等尽皆坍没,崇让沙也因江势北移,徙于南陆,后划入常熟县界。 南江沙团的坍没,其底沙滞留了水速,易于上游泥沙到此沉积,又为南部沙上地区在清代大面积拓境奠定了基础。(常永明) 孤北洼地,分布在靖江市的孤山以北、界河以南,系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横跨孤山、季市、斜桥和西来4镇。因其地势低洼,又在孤山之北,故名。孤北洼地为长江第五次大涨沙时所形成。洼地全长约15千米,地面平均高程2.5米(以黄海水平面作基准),局部地区2.2米,比相邻地区低0.8~1.0米,由西向东呈一定比降,集水面积38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2.1%。 孤北洼地的前身是长江北大江,形成的时间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间,前后仅有14年。 明代初期,长江主航道加快南移速度,北大江继孤山登陆后,长江水势渐缓,泥沙堆积的速度明显加快,泰兴南部至孤山北部,两地逐年靠近。至天启五年(1625年),长江主航道已移至牧马小沙以南江面,北大江西部由西向东逐渐淤塞。崇祯九年(1636年),今季市以西地域,已与泰兴接壤。 崇祯十二年(1639年),北大江在继续东涨后,沙地已连接如皋,淤塞后的北江成陆后地面就比相邻地区要低近1米左右,形成了靖江腹部的孤北洼地。 孤山洼地是靖江最低洼的地带,俗称“锅底塘”。每遇江潮暴涨和里下河北水南压之时,则四水投塘,洪涝夹击,形成灾害。 为了治理38平方千米的孤北洼地,清代历任县令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洼地治理上。从清初开始,靖(江)、泰(兴)、如(皋)3县联合治水,开浚靖地五大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对孤北洼地实行大封闭提排,各个历史时期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当巨大,据水利部门统计,20世纪50~80年代,孤北洼地累计浚河土方达100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是全县亩均投入的3倍。如今,孤北洼地已兴建排涝站9座,总提排流量为40立方米/秒,昔日的“锅底塘”已变为旱涝保收的米粮仓。(常永明) 马洲,靖江古名之一。自三国时成为孙权的牧马草滩后,1700多年来,靖江许多地名均与“马”字结下不解之缘。各地以“马”为名或与“马”相关字意为名者不下数千个,这些地名的类型是: 古地名。有牧马大沙、牧马小沙、牧城、马洲、骥江、骥沙、骥渚、马驮沙等名,这些古地名均是靖江未建县前的称呼。 乡镇村名。有马桥镇、马桥村等。在明代,曾有一马队在今马桥镇区急于过港,村民们立即用树木在港上修建了一座桥,后来当地将此桥命名为马桥,所在乡、镇、村亦以“马桥”命名。 自然村名。以“马”为地名的自然村,全市共有18个。西来镇的马骏村,斜桥镇的马家墩,靖城镇的马家场,团结镇的马家湾、马伯林埭,红光镇的马吉圩,马桥镇、生祠镇、斜桥镇的马家埭;红光镇的双马坝等等。 江滩名。1954年后,在靖江市江面,曾先后涨出7个沙滩,其中有两个与“马”字有关,一名驷沙,一名骥沙。驷沙,1957年出水,面积26.66公顷。骥沙,1958年出水,面积约133.33公顷。 桥坝名。有马桥、大马桥、小马桥、马家桥、马桥头、马奚封桥、马尤方桥、双马坝等。 企事业名。有三马机电厂、天马机电公司、马洲变电站等。从宋代至清朝,靖江所建四所书院,有马洲书院,骥腾书院等。 街道及微地名。有骥江东路、骥江西路、马洲路、骥阳路,各地以“马”字命名的微地名有数千户之多,这些微地名标志无不带有“马”字或含有“马”的意义。南环路的白马塑像正是靖江古名——马洲的象征。(常永明) 马驮沙,靖江旧称之一。她是以方言传讹,约定俗成而得名的,此名从古至今,民间使用最久。 靖江古时先后为吴、越、楚之域。第一批来靖江的牧马人大多是吴国人。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扬子江海口百里之洲隆起,吴国将新涨出的大沙命名为牧马大沙,可吴语方言呼“大”为“驮”,讹“牧”为“白”,牧马大沙遂呼为“白马驮沙”。久而久之,“白马驮沙”又演变为“马驮沙”之名。 “白马驮沙”之名又衍生出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三国?吴赤乌年间,靖江孤山寺里养了几匹马,其中有一匹乃白色神马。一天,和尚为了修庙,就让神马负土上山。半途,白马受到惊吓,突然奋蹄扬威,背负沙土从孤山跳入大江之中。后在白马入江之处,渐渐冒出一块沙洲,最后形成靖江这块土地。人们为纪念白马的功绩,又把靖江称为马洲、骥江、骥沙、骥渚等带“马”的地名。(常永明) 阴沙,靖江旧称之一。宋代,马驮沙曾更名阴沙,隶属于扬州府泰兴县。 阴沙之名属方位地名。按照中国“水之南称阴,山之南称阳”的命名习俗,马驮沙在长江北大江之南,地理方位属阴,地理特征为沙,故更名阴沙。 南宋时期,阴沙又称沙上。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武穆王岳飞曾屯兵沙上,并渡江淮流民于此,地点就在今生祠镇。由于大批逃避兵燹的江淮百姓在阴沙安家落户,靖江人口增长较快。在宋朝,“民居以户计者六千有奇”,两沙人口已有3万余人。“其户隶江阴者,裁三分之一。”这说明其中隶属江阴的牧马小沙,人口也已有1万人左右。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大面积地围圩造田,阴沙的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已得到相应发展。 元代,阴沙之名和隶属关系一直未变。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张士诚部以泰州为根据地,积极向南发展,先后占领阴沙、牧马小沙、江阴、常熟以及江南重镇江平府(今苏州)。阴沙因位于长江入海口,“屹立大江之中,雄踞沧海之上,唇齿京口,锁钥金陵,扼江海门户”,历来有瀚海西来第一关之称。为把守这江防要津,保持江北对江南的物资供给和兵力支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之弟张士德“派部将朱定、徐太二在马驮沙筑水寨”,水寨位置就是现在的靖城镇。次年,另一支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不甘心张士诚拥有东南半壁,为攻其要害,“派徐达、康茂才率重兵攻占马驮沙,擒斩朱定、徐太二”,从战略上切断张士诚的后方供给。至此,阴沙成为朱元璋踏平江南、进军江北的桥头堡,为日后扫灭群雄、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常永明) 靖江地处江心,明末涨连北陆。自三国时本土形成,长江中所涨沙滩,均称之为江心洲。 明代初年,靖江较大的江心洲有10个,即面条沙、东开沙、尹家沙、官沙、段头沙、南沙、西小沙、孙家沙、团沙等,这些沙洲后来大部并入靖江两沙。明代末年,靖江中西北部江面又涨出若干沙洲,至清初全部坍没。道光初年,靖江西部江面先后涨出7个沙墩,时称墩子,这些沙墩,后来有的坍没,有的已连接北岸。 民国6年(1917年),靖江张黄港江面,涨出了龙驹沙。后因江阴黄田港修建码头,15年后,龙驹沙大部坍没。 民国21年(1932年),丹华港以下江面,又涨出震兴沙、藕藕沙、南云沙、义兴沙、靖安沙。民国26年(1937年)8月12~13日,为防日军沿江西犯南京,国民党军队在江阴长山和双山沙江面,横江炸沉12艘军舰和23艘商船,长江主航道的堵塞,使北岸新涨沙洲大部坍没。 1954~1964年,靖江东部江面又涨出7个沙洲,即驷沙、骥沙、民主滩、靖兴滩、和平滩、, 双姜沙、带子沙,面积1800公顷。20余年后,仅剩滩地800多公顷。如今,这些滩地有的成为靖江生态旅游景区,有的成为副业生产基地,江心洲已成为扬子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补白 靖江地名集萃 靖江之名体现了人民群众良好的愿望,含吉祥之意。从明成化七年(1471年)命名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统一天下。次年改朝换代,划全国政区为南北二畿十三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南京畿行政区划变更,所属4州、24府政区亦随之调整。大江中原属泰兴的马驮沙、孤山等地,全部划隶常州府江阴县。 成化三年(1467年),巡抚高明虑及马驮沙周围涨有10个沙洲,地域较大,为此奏请朝廷同意,增设县丞一员,署理马驮沙,在政区上仍属江阴。 成化七年(1471年),兵部侍郎兼应天巡抚、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在江阴,他认真考察了马驮沙,认为马驮沙地处江心,百姓供赋税、服徭役,或到江阴办事,或官员下乡巡察,来往多冒风涛,治理甚为不便;从军事上看,马驮沙历来海匪猖獗,烽烟频起,且地处长江海口,又是南直隶咽喉,军事作用十分明显;从人口看,“民数视昔有加”,两沙7900余户,36 000余人,已接近一个县的人口;从经济上看,其“出产类江南,田赋税亩之入重于扬州”,综合考虑诸方面因素,马驮沙建县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上本于朝,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县析出,政区上与宜兴、武进、阳湖(后划入武进)、金匮(今无锡)、江阴同属南直隶常州府。 是年十一月,滕公奏本获准,因这里江海多警,沿江不靖,为祈盼马驮沙从此安宁太平,明宪宗朱见深将马驮沙赐名靖江县,并派河北怀安举人、滕昭门生张汝华为靖江首任县令。从此,一个新县就在神州版图上诞生了。(常永明) 官堤,是清嘉庆年间靖江为防江坍而组织百姓修筑的堤岸。位于今八圩港北端至今十圩港虹桥西,全长2437米(731丈)。此堤为石堤,堤之外坡,均以块石铺就,它是靖江历史上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官堤的修筑是因靖江大面积江坍所引起的。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靖江开始大面积江坍,沿岸关帝庙、文峰塔、天妃宫,先后坍入江中,离城墙根仅143.3米(43丈),形势相当危急。灾情上报朝廷,嘉庆帝十分震惊,首下御批,命江苏巡抚朱理查实灾情,拿出治坍方案后上报。九月初,河北宛平举人张友伯出任靖江代理知县,上任后,经实地调查,将坍情如实向上禀报。正当朱理与两江总督百龄往返相商之际,百龄接到靖江籍陕西巡抚朱勋来信,朱勋对家乡江坍十分关切,动员其侄基纬、基纯,侄孙式金、维镛等,共捐助纹银1万两,用作治坍经费。百龄接信后甚为感动,当即通知河臣,选派熟悉工程估料的河营游击陆允、海州州同熊焕、千总刘俊等前往靖江。再次会商后,大家认为抛筑石箭,并以块石护坡,这样既可逼迫长江中泓南移,减轻浪涛对北岸的冲击力度,且可成为永久性工程。所需石料从江阴就近采运,水上运输较为便利。工程估算所需工、料银约13.6万两。 由于国库空虚,朝廷无银拨发。为此,嘉庆帝再下御批,令总河吴 “着即会同百龄、朱理将靖江县坍卸处所,详细复勘,公, 同商酌,……,筹款修办。” 总河吴 等接旨后,决定以增工减料法施工:实行以石护坡,与抛筑石箭同时进行;重新审核共需工料银8.59万两。议定由靖江募捐2万两,并由盐道阿盐臣扎动员淮商(盐商)捐助3万两,其余3.59万两暂借苏州藩库银,所借银两由靖江按田亩摊征,分6年还清;整个工程由张友伯负责指挥;委调熟悉河工的守备庄漪、千总张仲负责指导施工,在质量上确保官堤两年内不出事故;同时委调海防同知僖山和府吏卞斌负责监工,限来年春汛前竣工;工程峻工后,由省派专人验收;严令所有奉调官员不得擅离工地,如不尽职或“稍有不实,即行参办,绝不宽纵”。止坍方案商定后,由百龄、朱理联合上奏,并绘图说明,另附工料简明清单。以400里加急传送朝廷。嘉庆帝阅本后十分高兴,立下御批:“依议办理,工部知道。钦此。” 皇上御批下达后,嘉庆十九(1814年)年二月,官堤正式施工。经过70天奋战,这条靖江历史上最艰巨且耗资巨大的水利工程按时竣工,共耗资白银9.59万两(含退支1万两)。官堤修建后,当年春汛、秋潮就经受住了洪峰的考验。从此以后,北岸坍江再未发生,靖江县城终于在滚滚浪涛的冲击下保存下来。 道光十四年(1834年),靖江大面积沙涨,原来所筑官堤、石箭全部没入沙泥之中。历史渐渐远去,官堤亦被人们慢慢淡忘。1950年11月,靖江疏浚横港,柏木乡民工在今体育场南开河挖土时,发现已被埋于地下126年之久的石堤。这条石堤的出现,不禁使人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以及广大官民为挽救靖江县城所立下的不朽功勋。(常永明) 宋家市,位于靖城镇康宁路。靖江建县后,以宋氏家族为首的民众就定居在这里,因城区集市分设于此,故名宋家市。清朝初年,这里出了个四品知州,曾在平定西南大、小金川民族叛乱中,立下显赫军功,此人名叫杨超。杨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外放四川西充知县。杨超至川后,常常下乡察访民情,熟知川中地理和民俗,为官清正廉明,得到西充士民的好评。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夏,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勾结小金川土司良尔吉,率众叛乱。朝廷急派大将军张广泗移督四川,相机剿治。但川酋以石筑碉,清兵屡战屡败,蛮兵亦死伤过半。 败报传入京师,清廷又派大学士纳亲经略西南。纳亲未察战场情势,便饬广泗进兵,结果大败。乾隆帝大怒,将广泗斩首,赐纳亲自裁。随后又派国舅傅恒督军川中,此时杨超亦在军前,遂向傅督进献剿抚三策:一是大军齐集,分路进攻,易于各个击破。二是不与争碉,别选精锐,绕出其后,直捣巢穴。三是恩威并举,剿抚并用,达到以蛮制蛮的目的。傅恒采纳杨超建议,及时剪除敌之耳目,并认真做好战前各项准备工作。 正当傅督率兵准备进攻大金川之际,忽然皇上命其班师,傅恒认为战场形势十分有利,于是立即发兵,直捣叛军老巢,莎罗奔兵败只好投降。 捷报传至朝廷,乾隆帝赐宴于丰泽园,并将超官升三级,擢升为泸州直隶知州。在其任间,他兴利除弊,不久泸州大治。后来,杨超致仕回到宋家市,因杨超为国立下大功,又得到皇上嘉奖,所以宋家市一时亦名闻全县。(常永明) 丫字桥,位于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六圩村,距长江边1.5千米,是七圩港由北向西拐弯处的一座南北向木桥,因桥港地形呈“丫”字形,故名。 在解放战争中,靖江独立团曾于此桥附近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故此桥曾扬名靖江。 1948年秋,县独立团从外线转战到靖江。11月下旬,独立团二营接到团部命令,说靖城、八圩据点的敌人在11月22日将到东兴区抢粮,要求全歼这股敌人。命令二营四连在丫字桥与华兴桥间担任伏击,组织口袋阵地;二营六连负责阻击靖城增援之敌。各连接受任务后,研究了地形和打法,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21日晚上11时,四连进入华兴庄北侧小圩埋伏,区队侦察组埋伏六圩港西,约定以鸣枪为号,各排立即出击,分别对敌进行扎口、分割。 22日上午7时,大雾笼罩整个村庄,此时,八圩据点的110余名敌人已向预伏阵地靠近。连长周忠武命令各排迅速隐蔽,作好出击准备。敌先头部队走到丫字桥时,便分兵两路,向华兴桥开进。当敌先头部队将要到桥时,区队侦察组连发三枪,发出攻击信号,四连全体指战员,立即冲出村庄,与敌短兵相接。副连长戴玉琴首先率一排占领华兴桥,堵住敌西进去路,二排从中间突入,把敌分割成数段;三排迅速占领丫字桥,由东向西合围。一时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震耳欲聋。敌人遭到这一突袭,立即乱了阵脚,死的死,逃的逃,大部分缴械投降。整个战斗不到1个小时,国民党二三○师师直工兵连和靖南常备队10余人被击毙,100余人被俘虏,缴获轻机枪7挺、汤姆枪2支、长短枪70余支、子弹3000余发。 丫字桥伏击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我军斗志,此战干净利落,打出了靖江独立团的威风。丫字桥这一地名,亦载入靖江革命斗争史册。 (常永明) 礼士桥,既是桥名,又是集镇名,位于新桥镇的礼士村。 据清光绪五年《靖江县志》记载,此桥原名李四桥。明代,牧马大沙南部夹江涨塞后,到此垦荒的人逐步增多,市井也开始繁荣起来。传说清初有一个李姓商人,名叫李四,在今镇区开了一家南货店,生意很是兴隆。小集镇形成后,为方便港东百姓来集镇贸易,便在李四南货店东侧夹港上,建起了一座木桥,因建桥资金李家出钱最多,故将所建木桥命名为李四桥,所在小集镇也因桥而名。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当地著名士绅范汉光,参加了靖江光复,并于民国2年(1913年)2月被选为江苏省省议员。一年清明,他率全家回乡祭祖,看到李四桥是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各种货物的贸易集散地,为搞好家乡建设,他亲自拜访当地士绅,动员他们去李四桥开办学校及各种作坊,在他的带动下,小集镇规模逐渐变大,人们为省议员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所感动,当地人民便将桥名、集镇名更名为礼士桥。 国民党统治靖江后,礼士桥又更名为念慈桥,但小集镇仍称原名。为什么要更名呢?原来西沙有一个慈善家,名叫陈显华,他在地方上举办了许多善事,西沙的许多桥梁,不少是由他所建。他家住在下六圩港,那一年其母患病逝世,根据当地风俗,故将母亲葬于礼士桥附近祖莹。其时,礼士桥已成危桥,为此,他出资将桥拆除,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桥面较宽、质量较高的木桥,并取名为念慈桥,意为怀念慈母之意。由于此桥命名属个人行为,桥名存在时间不长,当地群众也因称呼习惯,后来仍呼原名礼士桥。 (常永明) 铁记庄,又名庆余庄,位于靖城镇墨金村。清朝末年,常州财主袁励准,曾在靖城开设铁记钱庄,并在墨金村买地造房,所居村落取名铁记庄。 数年以后,因钱庄营业亏损,老板不得不将钱庄和庄房盘给大地主刘焕文。刘将钱庄改建为典当,取名庆余当,庄房亦更名庆余庄。但后人仍称其庄房为“铁记庄”。 铁记庄沿袭沙上圩区地主庄园的建设布局。其庄房只建99间半,房屋面积占地0.6公顷。庄房四周,挖有又宽又深的园沟,庄房东南方建有门楼、吊桥。园内有菜田、晒场,正屋前后两进,和两边的厢房组合成一个大四合院。前排正屋内设有磨房、食堂、仓库。正门外包铁皮,上钉 “蟹壳” 铜钉,坚固而气派。大场院内植花木。东西侧厢房和后面正房为宿舍。房与房均有廊庑相通,地面由水磨地砖铺设。为了避邪,正房两边脊头,还插有铁戟、刀枪等古代兵器模型。整个庄园布局和房屋的结构,充分体现了沙上大户人家的富有和气派,是靖江较为典型的晚清时庄园式建筑。 铁记庄不仅庄园建造独具特色,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庄主刘焕文的两个儿子,曾在靖江名噪一时。 其长子达生,14岁即中秀才,后因乡试不第,曾捐衔担任过浙江新昌知县。他虽处世圆滑,但知书达礼,不失大节。抗战时,日伪要他出任伪靖江县自治会会长,他耻与汉奸为伍,举家避居黄桥,坚不媚敌。民国21年,中共靖江地下党组织遭敌破坏,负责人刘述周在其掩护下,方得安全脱险。 次子特生,十多岁亦中秀才。他待人诚恳,态度和蔼,能急人所急,受到世人尊重。民国元年,他参与了靖江光复,次年,年仅29岁的刘特生在第三选区以44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解放前后,只要一提起铁记庄,人们就会联想起县内颇具声望、令人敬重的开明士绅刘氏昆仲。 (常永明) 烟灯埭,位于西来镇敦义村。前清时,埭上曾有一间鸦片店,吸食鸦片需点烟灯,鸦片店又俗称烟灯子,故埭名由此而来。 此埭地近西来镇,人口不满百户。清末民初,这里曾出了个名闻全县的农民英雄,此人名叫赵静轩。他曾与如来庵埭农民叶少兰、秦斐成结为兄弟,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过数次轰轰烈烈的武装反抗盐卡的斗争。 清光绪年间,靖江张源泰盐栈老板张润之、张仲宾兄弟,仗着是袁世凯的外甥,承包了常熟、昆山、宜兴、荆溪、江阴及靖江等6县盐税。以往百姓只食8文钱1千克的淮盐,盐商承包后,强行推销28文~38文钱1千克的浙盐。为防淮盐南运,官商相互勾结,在靖设置了3个盐栈和22个盐卡,并成立缉私营,配备150多名盐勇和3条哨船,对所辖区域日夜搜查,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有的盐卡买通边境盐贩,在靖售盐后,立即抓赃,盐卡根据该户家底,罚买浙盐少则25千克,多至300千克~400千克,不少穷困农户只好卖青苗、卖土地,搞得家破人亡;有的盐勇夜间出巡,遇到单身妇女,进行威吓奸淫;有的为报私仇,带赃搜赃,将无辜百姓投入大牢。 盐卡种种不法行径,使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从前清至民初,各地曾发生过多次反盐栈暴动。 清宣统二年(1910年)秋,西来镇、朝阳殿、土桥等卡盐勇下乡查盐,赵静轩见乡民屡遭其害,愤怒已极,于是和叶、秦等人分别发动群众,以鸣锣为号,包围了缉私队,打伤了数名盐勇,使盐卡行为得到收敛,盐勇亦不敢擅自下乡。 民国4年(1915年)春,土桥、朝阳殿盐勇10余人至烟灯埭查盐。赵静轩得到消息,急忙鸣锣,全村男女一起出动,盐卡人员全被活捉,直到他们写下保证书才予以放回。谁知第二天早晨,两座盐卡士兵直扑烟灯埭,将赵逮捕。行至卖花桥,群众得悉盐卡抓人,立即鸣锣为号,从四面八方赶来。缉私队见势不妙,丢下赵静轩,慌忙逃回。为防盐卡报复,当夜西来镇周围18村派出数百名代表齐集烟灯埭商议对策,会上大家吃了齐心酒,公推赵静轩、叶少兰、秦斐成为代表,向官府交涉。会上订立合约,议定一方有难,八方齐集,共同应对。斗争中如有伤亡,明确抚恤标准,要求各村群众集合时要自带武器,不得赤手空拳。会后,埭上将500余千克竹子削成竹枪,发给群众。 第三天,文武殿缉私中队长李亮明决定报复。上午,他亲自率领8卡盐勇60多人向烟灯埭进发,群众得到消息后鸣锣报警,立时18村村民手握木棍、竹枪,潮水般地向西来镇方向涌去。李亮明的队伍刚到西来镇南街,听到各地锣声不断,人声鼎沸,出轿一看,只见人山人海,心中十分害怕,立即下令撤回。此事闹大以后,赵静轩估计官府不肯罢休,遂托人拜见晚清状元、江苏大实业家张謇,并请张謇据情函告省政府,后由省发文至靖,规定“今后凡各盐卡缉私,由官河大道竖行,不得沿村横走,百姓口盐(即淮盐)24两(老秤1斤)以内不得为私。”文告公布后,这场风波始告平息。 自此,烟灯埭反抗盐卡之事传遍靖江,烟灯埭也由此声名远扬。(常永明) 单房埭,位于斜桥镇新华村,因此埭曾建有民间单房而得名。 单房,意为孤寡、单身老人之居所,原名普济堂,是清代靖江慈善家出资兴办的民间养老、救济机构。据清光绪五年《靖江县志》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年),靖江东西乡曾建有4个单房,即吴家单房、董家单房、刘成单房和鞠家单房。而吴家单房就建在今斜桥镇新华村单房埭。 吴家单房是由当地一个姓吴的士绅捐助田宅而建立的,专门收养社会上“孤寡、残疾、茕弱无靠者”。单房有田4公顷、房屋20余间,进门正殿一排房屋供奉着如来、观音等佛像,形似庙宇,平时来这里进香的人很多。两边厢房供收养的老人和管理人员居住。当时收养进房的对象有20多名,这些人被称为“斋公”,生活上终年茹素,烟酒皆禁。初进单房者,按规定需交纳铜钱24千文,其中如有能耕作或会书算者,另给“辛工钱若干”。所有斋公着俗家衣冠,虽参加诵经念佛,但又非僧非道,年老生病或逝世,均由单房负责医疗和后事料理。 斋公生活经费主要依靠土地收入,不足部分由当地士绅捐助。因单房属于社会福利事业,从清朝至民国,所有田赋由府、县批准免除。平时由专门人员进行管理,重大决策则由当地董事负责。每到农忙,亦由图董或乡保长招集周围百姓及佛教、道教信徒义务帮助收种,单房只供应饭菜,而不付工钱。农闲时,由专人组织斋公或雇用短工进行田间管理。单房内置有浴锅,每到冬季,由斋公烧水供埭上百姓免费洗澡。春天青黄不接时,单房还将多余粮食煮粥施舍给当地困难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吴家单房的老人有的被亲属领回,生活所需由当地政府供给;有的被送往城区养老所;少数具有劳动能力的斋公,按照其意愿,由当地分给土地,自行耕种,但仍居住在单房。后来单房埭办起了民办中学,仅有的几位老人被移置别处居住。接着这里为发展社办企业,单房房屋全被拆除。如今吴家单房虽已成历史,但单房埭地名却被人们使用至今。(常永明) 恒义乡,民国年间靖江小乡名。位于今东兴镇恒义村。清末民初,上海金融界巨擘、大慈善家袁恒之先生就居住于此。 袁公,名有道,字恒之(1860~1950),靖江二圩港同兴圩人。其父袁盛泽,祖籍镇江,清咸丰九年(1859年),袁父为避兵燹,举家由镇江迁往靖江,次年,恒之降生,从此,袁氏就定居在靖江。 袁恒之15岁时,被同乡荐至上海小钱庄当学徒,一天,他在黄浦江渡船上拾到外侨皮包一只,内有巨额现金和期票,及时将包交还失主,这位外侨遂将他荐至花旗银行任职,后来,直升至花旗银行要职,并任万国公司董事,成为上海金融界巨子。 袁恒之出身贫寒,发迹之后,不忘故乡父老。他常年捐资购药,无偿发给乡民;举办恒义小学,便于贫苦子女就读;开办粮仓,每年储谷150余石,青黄不接时,贷给贫民既不加息,亦不追讨。民国10年(1921年)靖江水灾,他捐赈4000余口,每口发钱800文。他捐出巨资,在靖江开办因利局,安置贫民就业;每年春季,购买桑苗数万株,低价出售,供乡民种桑养蚕。在家乡,他修建了恒永桥、恒义桥、恒益桥、恒德桥、恒济桥、旧志伍桥等,并将正东圩街铺上砖石。江阴义渡未建码头,他捐资建筑从渡口浅滩至江阴正街的黄石路,江阴人十分感激,将此路命名为恒之路。 恒之先生广行义举,家乡人民对他十分敬重。民国21年,正东乡划建小乡,为记住他的功德,将其所居之乡命名为恒义乡。(常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