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昵称9674035 2012-04-07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40分)(请把答案写在最后一页的答题处)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红(fěi    xùn    问(zhì)      广mò)

B见(piē)    zāo    mán      广mào

C责(jié)    尬(gān    劣(liè)     huì)

D驿站(yì)     wèi    戏(xī)       cí)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忧郁消沉

B.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文质彬彬      困惑不解

C.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油光可鉴(jiàn):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B.物以希(稀)为贵:事物因为稀少而被人看得很珍贵。

C.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D. 做好做歹:做好事、做坏事。

4. 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⑵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⑶在没有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⑷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   引用    排比   拟人        B.拟人   反语   比喻   比喻

C.比喻   反语   比喻   拟人        D.拟人   引用   排比   反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家乡是吉林省铁岭市人。”这个句子是病句,修改时须去掉“是”。

B.“弟弟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修改这个病句只要把“而且”改成“但是”就行了。

C.“这样就达到了避免产生阻力。”修改这个病句时须在“阻力”后加上“作用”。

D.“全班同学都做出了这道令人费解的数学题。”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B.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C.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8.下列作品、出处、作家及相关人物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藤野先生

B.《我的第一本书》—《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牛汉—父亲

C.《再塑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

D.《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全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

B、《我的母亲》中1-3自然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对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一幅肖像。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描写,除运用夸张外,还运用了大量想象丰富的比喻,有的句子是夸张和比喻联用,将托尔斯泰的形貌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极为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D、《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本文主要描述她虽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重新获得生命的顽强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10. 下面一段话里四个空白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他的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给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A:“      B  ②” 

C ② ”  D:“  ②” 

11. 下列句子的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我母亲的气量大。

B.每人一盏灯笼。

C.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D.多美的景色呀!

 

回顾《藤野先生》的内容,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看哪一个答案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1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

A.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希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1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1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哪个最准确? )

A.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谨,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B.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监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15.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阅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完成后面的几个选择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从乡之先达  B.当余之从师也  C.腰白玉之环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敲门
C
.媵人持
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穿
18.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遇其叱咄     王命急宣       

B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C盖余之勤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   为佣耕,何富贵也
19.
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
.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20.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二、诗文默写5分)

21.                                         ;经纶世务者,                    

 2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表达了虽然处在逆境,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而且前景无限美好,新的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事物的哲理的名句是:                                                      
23.杜牧的《赤壁》中,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2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二、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5.选文概括了母亲的哪些性格特征?

                                                                             

26.选文写了几件事?是概括出来?

                                                                              

                                                                             

27.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8.“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种方法指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节选)

老舍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做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出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饮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朋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矢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的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支撑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地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先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29、选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

                                                                                

                                                                             

3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

                                                                             

31、读了本文,你觉得母亲“这点软而硬的个性”指什么?(1分)

                                                                                

                                                                             

32、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33、文中还有哪些作者的肺腑之言让你感动?摘录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2分)

                                                                                

                                                                             

34、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杰出人物?他们在幼年曾深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请举出一两个例子概括地叙述一下。2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不仅是外表,更是心灵。契诃夫通过自己剧本里的一个人物说:“人应该一切都美:容貌、衣衫、心灵、思想。”当人人都追求这样完美的境界时,世界将会变得分外美丽和圣洁。

请以“美丽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得少于25行),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也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