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筝艺术

 清静悠闲 2012-04-07

  风筝简史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由于风筝像鹞鹰那样乎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盘旋,故以为名。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公输般)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迪,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和他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墨翟也曾用3年时间,制成木鸢,能在天空飞翔。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时,李邺加以改进,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周而得名“风筝”。

  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描述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宋代,放风筝已成为城乡居民普遍的娱乐活动,不仅市井小儿、布衣平民喜爱,甚至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

  曹雪芹是制作风筝的高匠巧手。他于1750年蛰居北京西山时,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集中国古代风筝扎、糊、绘、放四艺之大成,对南北各地风筝绘以彩图,并配有歌谣。曹氏这部著作成为京津地区制作风筝的范本,对风筝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风筝,中国城乡各地几乎都会扎制,但作为风筝荟萃之地当推北京、天津和潍坊。它们被称为“中国风筝三大产地”。这些地方扎制的风筝,自成一派,各具特色,并有各自代表的名师高手。

  北京风筝继承曹雪芹的遗风,各种传统风筝都采用曹氏风筝的图样。著名凤筝大师有两家:一家是金福忠。他们扎制的风筝以造型雄伟、画工粗犷、飞行能力强等特点为人称道。几十年来,兄妹俩扎制了数百种风筝,其中令人叫绝的有12节的带毛大娱蚣、活腿的白仙鹤、软翅的绿靖蜒等;另一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风筝哈”。“风筝哈”如今已传到第四代。

  第一代哈国良潜心钻研,博采众长,逐渐自成一家流派。第二代哈长英受父熏陶,自幼酷爱凤筝艺术,他制作的四只软翅风筝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哈氏风筝以骨架精巧、画工严肃、造型奇特、观赏价值高见长。

  天津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吸收中国画、版画和杨柳青年区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市区内外会扎制风筝的民间艺人众多,而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风筝魏”原名魏元泰。他扎制的风筝能折、能叠,数丈长的娱蚣,可装进1尺大小的盒子里;他做的蝴蝶,一线在握,可以在天空自动调换位、置;他扎的飞机能散发传单;他制的小鹰两翅能上下翻动,两眼会自动启合。他的风筝作品曾干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

  潍坊是风筝发明人之一墨翟的故乡,制作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的杨家埠700户人家,“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去,更促进了潍坊风筝的发展。它集扎、画、糊等工。艺为一体,造型优美、扎制巧妙、色彩鲜明、起飞平稳,具有浓郁的乡上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成为中华古国的民间艺术奇葩。

  风筝大约于七八世纪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然后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等地。本世纪以来,世界上对风筝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国家掀起“风筝热”。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曾把风筝列为表演项目。在日本放风筝已成为人民的传统习俗。全国建有“风筝协会”,会员达1300多人。每年销售风筝600万只以上。全国生产风筝达500多个品种,是世界上生产风筝品种最多的国家。

  美国每年5月在波士顿举行风筝表演赛,美国人最喜爱的风筝造型是被视为吉祥鸟的海鸥。全国有150多个专门供应风筝的商店,每年销售1.5亿只,平均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3个人买风筝。

  英国人对风筝的兴趣也很浓。在伦敦设有“英国风筝玩赏者协会”,会员达3000多人。全国每年销售风筝200万只,平均每9个家庭便有1只。素有“风筝王国”之称的泰国设立了“泰王杯”和“泰后杯”风筝比赛。每年初春在曼谷的蓝天上都可看到泰国式的风筝在飞翔,大的约有6英尺高,像一只巨鸟,竟要120人操纵。居住在南半球危地马拉高原上的印第安人,每年10月1日诸圣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风筝会……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于。在全球的风筝热中,中国风筝成了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同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使者,它在不同民族、语言和肤色的各国风筝爱好者之间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近几年来,中国风筝艺术代表团曾多次出国放飞表演,举办凤筝展览和进行技艺交流,足迹遍及亚、欧、美洲10几个国家和地区。

  有关风筝的起源的三种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风筝的分类

  按风筝的形象可分为:①鸟形风筝:如鹰,燕,鸽,雁,鹦鹉,凤凰,海鸥,仙鹤。②虫形风筝:如蜻蜓,知了,甲虫,蝴蝶。③水族风筝:如金鱼,鲶鱼,双鱼,蛙,蟹。④人物风筝:如孙悟空,飞天,胖娃娃,老寿星,天女散花等神话故事人物等。⑤字形风筝:如双喜子风筝,福,寿字风筝等。⑥器皿风筝:如花篮,扇子,钟,宫灯等。⑦其它变形图案或几何图形的风筝:如瓦片,屁股帘,八卦,五角星以及江南的六角风筝等。

  按风筝的构造可分为:①硬翅风筝:如沙燕等是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的翅膀构架。②软翅风筝:如鹰,燕等是只用上面一根竹条做成的翅膀构架。③板子风筝:一块类似板子的风筝。如脸谱风筝,双鱼风筝,青蛙风筝,钟,鼎,蝉风筝等。④串式风筝:如蜈蚣,串雁等。⑤挑风筝:如双燕,双鸽等横向并行排列的风筝。⑥软风筝:没有骨架或只有很少纵向骨架,靠风的压力而形成的风筝。⑦桶形风筝:由一个或多个圆筒或其它形状的筒组成的风筝。如宫灯。

  按风筝的功能可分为:①玩具风筝:作为一般玩具的风筝。它们往往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没有特殊的性能,但是简单,便宜,易于普及,是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风筝品种。②观赏风筝:这类风筝的艺术价值较高,有着诱人的图案,色彩和造型,不只放飞时十分优美,而且挂在屋子里也是很好的装饰品。如蝴蝶,蜈蚣,脸谱,凤凰,仙鹤等。③特技风筝:这类风筝只注重特技性能,如能进行空战,能上下翻飞,能在空中变色等等,着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竞技性很强的风筝。④实用风筝:这类风筝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如进行空中摄影,通讯,救生,科研,气象探测,或作为无线电天线牵引车,船等。

  按风筝的大小可分为:①巨型风筝:是指风筝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或者串式风筝在100节以上。如“板门鹞”,以及日本人在1936年制作的重达八吨半的大风筝等等。②大型风筝:指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串式在50节以上的风筝。③中型风筝: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的风筝。④小型风筝:面积在0.5平方米左右的风筝。⑤微型风筝:是最小的风筝,面积在0.01平方米以下。如中国风筝中的“掌上燕”等。

  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电子、机械、遥控等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风筝上来,使风筝在形、光、色、动、声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花样。如在一些动物风筝的双眼上安装上一些圆球,使其迎风旋转时两眼能够闪动,仿佛在向观众挤眉弄眼,频频致辞意;在一些动物风筝上安放哨子、鸣弓、小鞭炮、降落伞……放到高空时、哨子和鸣弓发出悦耳的响声,小鞭炮自动燃放,降落伞纷纷散落……;在一些大型风筝上悬挂彩色灯笼,夜晚远看犹如卫星邀游苍穹:另外,现代风筝还采用“先进技术,用无线电进行遥控等。

  风筝的艺术流派

  我国各地风筝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态,有成对嬉戏的彩燕、展翅盘旋的雄鹰、列队整齐的大雁、翻飞追逐的蝴蝶、空中邀游的龙头唤蚁、扶摇宜上的“排球女将”等等。风答艺人们可以“以天为纸”,“以天为海”,把自己的想象投向天空。由于他们的作品的造型特征各自不同,表现技巧和功能作用各有差异,以及人们对风筝的扎制、彩绘和放飞方法的不同,便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各种风筝的风格、流派和种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风筝艺术。

  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山东长串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潍县为最(现潍坊市)。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自一九八四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旅游者以四月二十日前抵达潍坊为宜。整个风筝节期间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传统的民族花灯展览,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绝妙的燃放技巧,展现历史戏剧故事场景,令人不胜激动和赞叹;风筝音乐会上,艺坛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优美,放飞平稳,易于起飞。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杨家埠村,便是风筝的故乡。

  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杨家埠木版年画,则是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画市。年画与风筝为姊妹艺术,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式的风筝与木版年画作坊,并能看到艺人们刻制年画,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历届风筝节的中外风筝佳作,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在第六届风筝会上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其总部设在潍坊,办事机构就设在这里。四月二十日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大型民间传统歌舞表演,变幻多姿,焰火礼花,绚丽多彩。二十一日于浮烟山或渤海滩举行国际风筝赛暨中国风筝精美比赛。中外风筝,各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和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游览“千里民俗旅游线”,尤其石家庄的民俗风情,给客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传统婚礼表演,坐花轿、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现古代婚俗,令人心驰神往。村内的民俗博物馆,可让人了解鲁中农村的百年习俗。“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随农家俗”,在这里客人可尽情地体验享受农家生活。同时,风筝节又是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盛会,期间举办潍坊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投资办厂,进行技术交流和观光游览。


  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风筝博物馆座落在潍城白浪河东崖岸,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一百平方米,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其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为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托于孔雀兰琉璃瓦屋顶上,似蛟龙遨游长空,击荡九霄。馆内有一个近一千六百平方米的大厅和大小十个共三千多平方米的展室。如今本馆在原来展览的基础上,又从文、图、物等方面进行调整充实,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性民俗博物馆。馆内将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还可通过录相重现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给观众系统地介绍中国潍坊的风筝发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风筝制作技艺和由风筝技术启迪派生的人类飞行的广阔前景,陈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筝发展及扎、画、放的技术。还有风筝艺人的现场制作风筝。风筝博物馆又具有多功能用途,既是一个收藏、陈列古今中外风筝、民间工艺的专业性博物馆,还是一个文化娱乐中心。如果全部配套,它将成为风筝都的一个旅游、文化、娱乐和风筝贸易中心。本馆以大量的实物、照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风筝的起源和风筝沿革史;介绍了风筝的流派、种类和特点;展示了潍坊国际风筝会与各国风筝团体和人民的友好交流、展出的风筝有:一、传统风筝。主要有各种大中小型龙头蜈蚣,软硬翅蝴蝶风筝,七星、八卦风筝,各种鱼鸟、昆虫风筝以及筒子风筝和传说故事人物造型的人物风筝。还展有吉林、济南、浙江的优秀作品。二、潍坊创新风筝。是潍坊风筝艺人和业余爱好者扎制的新意风筝、特技风筝、多特点风筝、微型和巨型风筝,表现出潍坊风筝爱好者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三、国外风筝。是近几年来国外风筝爱好者制作的具有本国风情特色的风筝。所收藏陈列的风筝在选材、色彩、艺术等方面,把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物象进行夸张升华、剪裁加工后运用于风筝的创作之中,使主体内容与风筝造型协调,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相溶,表现了潍坊风筝工精艺巧、浑厚大方的独特民俗风格。

  天津软翅风筝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乌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乌朝凤”等。

  在放飞技巧上,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如在一根主线上,由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儿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嘻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天津风筝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扣楔”、“拆折”和“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结合,不用线绑。在结构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风筝都能拆开折起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方便。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作成各种风筝的头部,这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重量既轻,外形又美,这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称一绝。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南通六角板鹞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当地的俗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可见放风筝活动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最有趣的事,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当然这都是过去的迷信色彩。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哨口板鹞可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且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好似声色俱佳的空中丽人,以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间,享受人们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万千妙趣。

  古人在纸鹞上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故取名风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她的雕、扎、绘、制,凝聚了这块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他们一千多年来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间借助自然风力取得的实践知识。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形状分正方,长方、六角、八角,和由六角相联的七星,一九联等。经过风筝爱好者的筛选,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三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鹞布上绘有龙凤、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又如一个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鹞”,装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响,最小的仅黄豆大小,绸布缝制,绘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工笔人物画,两幅兼工带写的茶花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其一为:“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怎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妙趣万千;其二是:自雕、自扎,自绘、自书,非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风筝也。

  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尢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长度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板鹞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她为装配音响设备──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

  球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白果壳、栗壳、龙眼壳等)。蚕茧用桐油浸泡后制成。由于这些材料轻巧而脆硬,制成的“口”音质圆润响亮,为了制成各种大小的“口”,南通的风筝艺人培植了若干品种的葫芦,小的内径仅一厘米,大的内径可达五十厘米以上,用这些大小各异的葫芦制成了千百种型号,各种音频的“口”,为人们巧妙地在板鹞上合理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板鹞由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放飞时对风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正常音响,这和我国北派风筝以及世界各地的无声风筝通常只需一至五级风力形成了气象条件的反差。这一风筝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艺术瑰宝,并没有真正向世人展示她诱人的风采,尽管如此,也以其精湛的工艺多次夺得好名次。南通的哨口板鹞雕制工艺中,包含了雕刻、绘绣、书法、扎搓等工艺,也包含了一定的空气动力学,精妙的音响学和气象学。它不仅是人们欣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情调高雅,文体相融的运动器具。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借助自然,文体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风筝热久盛不衰。南通的哨口风筝一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工艺,一旦被世人真正了解其形声色俱佳的魅力。

  江南风筝

  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在乡下都把它叫做“二百五”。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更有翅的是,一种叫“催娥”的小风筝,“催娥”利用滑轮沿着风筝线爬升到一定高度,突然两翼一扑,安放在腋下的信香,正好点燃系在另一侧的爆竹,“啪拉”一响,“催娥”飘然滑下。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

  台湾风筝

  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蜒、金鱼挑、双鱼、海雁、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但最有名气的要数蝴蝶风筝。

  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是: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和夸张变形。在造型上,风筝艺人们强化各自设计的风筝的形状与结构的特征,赋予韵律感,让人们一看外形就认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发生共鸣,产生联想。台湾的蝴蝶风筝风格的形成还与当地的民俗、自然环境相关,风筝艺人根据民间流传“雁蝶风筝”的传说,创制了云纹串蝶风筝。受蝴蝶风筝的影响,凤凰、孔雀等风筝,都在扎制时夸大其美丽的尾部,添加了近似飘带式样的五彩穗子,使其吉祥色彩更浓。软翅金鱼风筝多是夸张眼大、腰细、尾长的特点加以装饰,别有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