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所是”比“所有”更重要

 木柳书屋 2012-04-08

 

 


古韵·梅竹图 - 格林浪人 博客

 
 
做人“所是”比“所有”更重要
 
 
  2012年03月23日 11:13:36
  来源: 新华副刊
 

    文/史世海

    

    人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虽然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其为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却是永恒的。在创造中,人们总是希望成为物质丰富的“我”,这种“所有”心理可以理解;但更应保持一股积极进取的青春活力,在对社会的贡献中,成为人格完美的“我”,这种“所是”目标值得追求。人生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这种“所有”式的人生价值还不完善。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掌握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才能,这种“所是”式的人生价值必不可少。一个人只有置身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才会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才会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

    “所是”与“所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的“所是”,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修炼,呈现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由不断地成长而达到丰足自在,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乐趣;人的“所有”,是一种外在的财富欲望,它往往用金钱来衡量生活的质量,有时超出生存的基本需求,不遗余力地谋取可有可无的东西,结果心纡结而不解,神惶恐而不安。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认为,君子所得于自然的仁义本性,即使行政于天下,却不能增加分毫;即使穷困于家中,也不会减少分厘。在人生中,作为“我是什么”的“所是”,比“我有什么”的“所有”要重要的多,也更为本质得多。一个人的品德与才能等等“所是”,是任何力量也剥夺不了的一种真实的拥有;而一个人的财富与权力等等“所有”,却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一种暂时的占有。因此,人的一生,还是应该通达大行,把“所是”看得重一些,把“所有”看得轻一些,物质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丰富自己。

    明代政治家于谦身居高位,持守“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大节还须咬菜根”。他在河南、山西等地任官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情。稍有水旱灾害,则马上上报。他的俸禄用在自己身上极少,常常用来救济贫穷的百姓。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 于谦甩甩两只袖子吟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于谦遭人嫉妒,被诬陷而死。抄家时,竟然“家无余资”,而皇帝赏赐给他的物品,丝毫末动。

    《荀子·修身》中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一个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品格比财富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么即便他得到了整个世界,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一个人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着,“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时,这种“所是”是难能可贵的。

    美国的富兰克林和爱因斯坦,两人都是关注“所是”,淡泊“所有”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在电学、物理学、植物学、数学、化学等方面,曾有许多贡献,并且是美国独立运动的坚强战士,参加过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工作。可是,他从不考虑“我有什么”,而注重“我是什么”,一直以自己曾是一名印刷工人而自豪。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时,只写“印刷工富兰克林”,只字不提自己获得过的众多荣誉头衔。爱因斯坦认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常常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并且多次表示:“人们往往注意我们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讲更大。”

    生活中,我“有”什么,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而我“是”什么,却较少为人们所关注。这种重“所有”,轻“所是”的现象,是对人生幸福的一种误解。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生活的幸福,不仅包含着享受,更意味着创造,“所是”才是创造的基础与源泉。

    古罗巴哲学家塞涅卡对“所是”与“所有”,也有一段形象的比喻:“人的生活应介于理想和普通美德之间,我们所希望的是,到我们家来的客人,赞颂的应该是我们的为人,而不应是我们家中的陈设。能够视陶器为银器的人是伟大的,视银器为陶器的人也并不稍少一点伟大。”

    宋代宰相范纯仁,传承父亲范仲淹的做人美德,为官廉洁俭朴,所得俸禄与赏赐,从不用于添置家产,而是用于扩办义庄,救济穷苦百姓。朝廷多次赐给他保任子孙官职的机会,他总是转让给别人,直到去世时,他的儿子和五个孙子都没有当官。范纯仁多次劝勉家人:“我一生的做人全都源于'忠恕’两字,这两个字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人如果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忧虑不能达到圣贤地位。”人能如此“所是”甚多,“所有”甚少,怎不令人见贤思齐?

    宋代教育家程颢曾有诗云:“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生活的底色总是那样的自然与纯正,尽管“所是”那么朴实无华,“所有”往往光耀眩目,我们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把脚步踏在创造的节奏上,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自我。人的生命只有创造与奉献,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并具有永恒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精神世界中把握自己,其物质生活无论如何的富有,又怎么能够进入自由王国呢?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