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柳

 字里行间寻所爱 2012-04-0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贺知章写的一首咏柳的七言绝句。颜色是碧玉般的绿色,枝条如镶在仕女衣服上的花边(绦子)。细叶是柳叶特有的形态,这么漂亮的小叶是谁剪出的呢,是春风,因为春风正摆动着柳枝呢!

柳的种类很多,这里说的是垂柳。春天,它的种子(柳絮)到处飞舞,像挣脱母爱的顽童。其实,它们可不是顽皮,而是在选择适宜的土地落地生根,扩大生活领域。

艳阳三月,遥看春柳鹅黄,细长的嫩叶,宛如美人脸上的一弯细眉,柔嫩的新枝被风牵了手,唱着《春之歌》舞起来,那柔美的样子动人极了,以至于相爱的情人都愿相约在柳丝下相会,互诉衷肠,而踏青的朋友们则驾一叶扁舟,荡在岸边柳下,小酌畅叙,真是一种诗意的享受。

诗人墨客春日踏青都要作诗抒情。而诗中常常带上柳树。有了柳树,诗的意境就特别优美,形象生动。柳在诗中往往充当报春的使者,如:“漏泄春光有柳条。”“春色先从柳荫归。”还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看到风摆柳,知道放风筝的机会来了,于是不失时机地放起了“纸鸢”。

在诗中,总是风陪伴柳出现。这样一来柳便活了起来,而且妙的是有时风并不直接露面。如苏东坡的诗“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诗中说“柳絮吹又少”谁吹的?是风啊!杭州西湖有个带有诗味的景点,叫“柳浪闻莺”。柳枝下垂如帘,怎么起了波浪?是风推的吗!宋朝僧志南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蔾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雨只是下到衣上,“欲湿”,其实并没有真湿。同样,吹到脸上的风“不寒”,虽然凉丝丝的,因为它是与杨柳同来的春风啊!所以,这位由杖蔾扶着踏青的老者,遇不好的天气,不但没扫兴,反而有一种异样惬意的感受。

在诗中,柳是“天之骄子”,唐郑谷诗:“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审言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春江。”这其中的“杏”、“桃”、“黄鹂”、“白鹭”、“梅”,此外还有“翠”、“烟”、“江”、“河”、“池塘”,俯拾皆是。更有陆游《游山西村》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鲜艳明亮的花陪着柳树一出现,世界变得可爱了,连前途都变得诱人了。

柳在国人心里,还是一种惜别的象征。所以,古人送别都要折柳相送。自从《诗经·小雅·采薇》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就变成了难以割舍的代名词。别时赠柳,所以再见柳时,就勾起无限思念。韩翃《章台柳》怀念离开他的姬人柳氏说:“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温庭筠叹息他想念的人“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王维的《渭城曲》是首送别诗,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是国人很喜欢的树,也是人人都认识的树。所以,柳与人的渊源久矣。从前,清明节家家门口插柳。柳易植且生长快。有民谚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武林旧事》记,清明踏青重要内容之一是赏柳。宋吴惟信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人们喜欢柳树,不是因为它“高贵”、“稀有”,而是因为它太平常了,有用且易得。所以,对山东济南(泉城)有“家家清泉,户户杨柳”的描述。日久,便对种柳形成了上下一体、举国成风的传统。唐贞观时,太宗李世民曾下旨“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隋炀帝曾告示民众,种柳一枝,赏细绢一匹。清左宗棠倡导在潼关至新疆,驿道种柳数千里。连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都不忘带上柳苗。据说,现在大昭寺内还有公主柳呢!


人与柳
2012年03月28日 08:07:02
来源: 天津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