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姓氏中王姓来源最为复杂 DM

 天德元宝 2012-04-09

中华姓氏中王姓来源最为复杂

(2012-03-01 06:53:27)

中华姓氏中王姓来源最为复杂

 

中华姓氏,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姓和氏原本两个概念。姓是原始部落符号,一般以部落所在地名字、附近山川河流等命名。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因此,最早的姓,多带女字旁或女字底,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氏则是部落扩张到一定规模,内部出现氏族后,氏族所拥有的符号,一般取自地名、职业、官职等。

到商周时期,部落、氏族逐渐消失,姓成了王公贵族家族整体符号,氏成了家族内部分支的符号。姓和氏合用,即可以有效表征某人来自哪个家族,来自这个家族的哪个分支。也就是说,姓为大宗,氏为小宗。后来,又出现了名字,姓或氏与名字连用,可以更明确地区别某人。

姓和氏混为一谈,应是从汉代开始。如今中国人(包括部分朝鲜人、韩国人和越南人)的姓,大部分是几千年代代相传下来的。除了熟悉的“百家姓”,还有约四千个不常见姓氏,两万个生僻姓氏。这些姓氏分别来自古姓氏、出生地名、居住地名、古国名、诸侯贵族封地名、官职名、职业名、祖辈的名字、神话传说、因故改姓、少数民族姓氏和天子赐姓等。

在这些姓氏中,王姓是第二大姓氏,约占目前汉族人口百分之七点四。王姓有些是商纣时比干后人,有些从姬姓转化而来,是周天子非嫡系后代。但大部分是历朝帝王后代以及奴仆。这些人起初被称为王子、王孙和王家的人,逐渐便把“王”字当作了姓氏。也有部分是归化少数民族,比如金代完颜氏,就改成了王姓。有个蒙古族公安局长,名字叫乌延·巴雅尔,汉姓就姓王,叫王某军,前段时间挺火。顺便说说,这个“乌延”,说不定就是金代的“完颜”,因为蒙古灭金后,一些女真人融入了蒙古族。可见,研究姓氏很有意思。

现代姓氏学研究表明,王姓有以下几大分支:

一、北海王氏

这支王姓出自姚姓,是舜帝后代,最早居住在北海、陈留一带。与这一地区的妫、陈、田姓是一家。公元前三百六十八年,田和取代姜姓,成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位八代后,被秦所灭,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这支王姓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出了很多人才。其中居于密县的王闾家族,数代聚居,共同创造财富,家人有上百口,家庭显贵和睦,很得乡里人敬慕,曾因此获得政府褒奖,号称“天下著名义门”。

二、元城王氏

这支王姓来自妫姓,亦舜帝之后。秦灭齐后,齐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西汉初,田安一支来到平陵(山东东平)。后来,田安四世孙王贺,为避祸迁居魏郡元城委粟里(河北大名县东),为元城王氏。王贺孙女王政君,十八岁入宫中当宫人。一个偶然机会到了太子身边,不久生了儿子,取名刘骜。三年后,汉宣帝死,刘骜立为太子,王政君随之成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山东莘县)侯。王禁死后,王政君哥哥王凤承袭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开始知名。王政君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十五年年后,在农民起义下瓦解,刘秀建东汉,元城王氏也失去往日地位与荣耀。

自西汉元、成二帝始,到东汉建国前,元城王氏为天下第一望族。权势地位远超西汉皇室。

三、京兆王氏

这支王姓本姓姬,是周天子后代,始祖是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秦灭六国后,其子孙逃至泰山,开始以王为姓。西汉时,被迁至霸陵(陕西西安东北),此地属京兆尹,后来便称为京兆王氏。这支王姓也是人才辈出,仅在唐代,就有十八人考取进士,三十多人当过省级干部。随着唐亡,这支王姓也渐渐销声匿迹

四、太原王氏

这支王姓是周灵王太子晋公之后。据民国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卒于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本姓姬。”

太子晋十五岁就以太子身份辅政。太子晋儿子宗敬,官拜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辞职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太原王氏后裔迁居中原各地,也是人才辈出。宗敬后世孙王翦,曾征燕国,平楚地,下百越,战功显赫。王翦之子王贲,也是秦国将军,曾打败楚军,平魏地,征辽东,屡立战功。

王贲子王离,秦二世夺蒙恬兵权后,任命王离为大将军。王离有二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秦末,王元为避战乱,迁居山东琅琊,成为琅琊王氏先祖。王威仍居住晋阳,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

五、晋阳王氏

这支王姓是太原王氏一个分支。王威九世孙王霸,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有二子,长子王殷,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

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分别为王隗、王懋和王允。汉献帝时,董卓篡权乱政,被王允和吕布诛杀。王懋,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王冏,北魏护乌丸校尉,其后世称乌丸王氏。

后汉王柔、王泽兄弟,是王霸次子王咸之后。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有司徒王浑,东晋有尚书王坦之、大将军王恭等著名政治家,又是两晋三位皇后的母族。从王柔、王泽开始,传八世系东晋大将军王恭子、王简、王昙亨等人。

晋阳王氏在东晋末年连遭三次家难:一是因为宰相司马道子而起,副相王国宝及从祖弟琅邪内史王绪被杀;二是因为前将军王恭起兵清君侧失利,他与五子及弟王爽、王爽兄之子王和同时被杀;三是因宋武帝诛除异已而起,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被杀。接连的祸事,大伤这支王姓的元气,以致从此在销声匿迹。南北朝至隋唐,都不断有自称是晋阳王氏人显贵于世,但细究起来,没有一支与他们有关。

六、三槐王氏

这支王姓也是太原王氏一个分支。太原王氏后裔王言,最初定居山东大名府莘县,唐末担任黎阳县(河南浚县)县令。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九百二十三年)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从此,大名莘县王氏日益兴旺繁昌。

王彻之子王祜,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

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面对槐树立,九卿面对荆棘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祜亲手在庭中栽种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官拜宰相。宋仁宗时,孙王素又做了工部尚书。族人于是称这支王氏为“三槐王氏”,并将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七、东海王氏

这支王姓起于汉代会稽太守王朗,世居东海郡郯县(山东郯城县城北)。王朗受到汉献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浙江绍兴)太守。当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官至司徒。曹魏时,司马懿当政后,其子王肃站在司马氏一边,与曹爽对峙,并将女儿嫁与司马懿儿子司马昭为妻。司马昭长子司马炎代魏而立,即晋武帝。王元姬顺理成章成了皇后。

东晋、刘宋、萧齐时,这支王姓历代为官,影响颇大,南北朝以后逐渐衰落。

八、琅琊王氏

该分支始祖为汉代王元,为避战乱,迁居琅琊皋虞城(山东即墨)。其四世孙王吉,官拜东汉谏议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先河。到东晋时,其子孙王导、王敦因建国之功,被皇帝委以要职,王氏地位更加显赫。也就在这一代,王氏居家南迁到金陵(江苏南京)。这支王姓从此在江南成为望族,与谢安家族并称“乌衣巷世家”。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指的就是这家姓王的。筋成帝时,司马家担心王家威高震主,开始遏制其权力。南北朝时,王导六世孙投靠北魏。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后,这支王姓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才逐渐衰落。

九、开闽王氏

这支王姓是琅琊王氏的分支,是秦将王翦第三十四代孙。历代多有文武人才。

唐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加拜中书令。后唐灭后梁后,王审知把闽地治理得安定富庶,使闽中王政权三十年未受打击。后来,王审知三子王延钧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闽。不久,王延钧之子王继鹏杀父自立。公元九百四十五年,闽国被南唐所灭。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后,因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

王氏源头众多,是个非常复杂的姓氏;就连各郡望间,也因其关系交互错杂,形成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比如太原王氏,它就形成了许多著名王氏派别的源头,堪称名门大姓。

王姓之所以成为第二大姓,首先因为最初人口基数大,其次缘于历代名门望族多,世代繁衍,形成了滚雪球之势。按照姓氏进化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王姓作为中华第二大姓,古往今来自然人才辈出。秦有军事家王翦,西汉有政治家王莽,东汉有思想家王充,晋有书法家王羲之,唐有诗人王勃、王维,宋有改革家王安石,元有艺术家王实甫,明有哲学家王守仁,清有思想家王夫之,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